《脈症治方》~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中風(附癱瘓癘風驚風)
調以通聖辛涼之劑。若中腑而內有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經也。宜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補血以養筋。癱瘓者。有虛有實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膏粱之疾。非肝腎之虛。宜瀉之。令土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脾虛亦令人四肢不舉。
治以十全四物。去邪以留正也。至於子和用汗吐下三法治之。蓋吐者如水鬱則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歪斜者。以三聖散吐之。如牙關緊急者。鼻內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用涼膈散調之。大抵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
宜靜勝其燥。以養陰血為主。陰血旺則風熱無由而作矣。須按此法治須少汗。亦須少下。多汗則傷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故經有汗下之戒。尤宜審之。丹溪云。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或挾火與濕熱。治法以順氣、祛痰、清熱、疏風、發散、吐下、之類為先。補養次之。更以傷、中、感三者辨別輕重為治乃妙。
在左屬死血。四物加杏仁紅花之類。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在右屬痰與氣。二陳加南星貝母薑汁竹瀝之類。氣用烏藥順氣散。痰壅盛者。或口眼歪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瓜蒂藜蘆鰕汁之類。詳輕重用之。氣虛卒倒。用參耆補之。挾虛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宜四物補之。
挾痰亦加薑汁竹瀝。半身不遂。在左在右。治法如前氣血二藥。並加薑汁竹瀝。癘風是受天地間不正之氣。得之者。須分上下。氣受之則在上。血受之則在下。氣血俱受。則上下皆然。蓋皆不外乎陽明一經。陽明者。胃與大腸也。治宜先瀉濕熱之劑清之。在血補血。在氣補氣。
治用疏風散毒藥治之。婦人胎產驚風。乃血虛生內熱。熱則生風。因七情所觸而動也。宜四物湯。隨症加減。益母丸。烏金丸。闢巽錠子。皆可選用。小兒驚風。有急有慢。慢驚屬脾虛。所主宜溫補。參朮湯。化下硃砂安神丸。急驚屬痰熱。宜涼瀉。以牛黃清心丸。或利驚丸主之。
七情氣中者。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初得便覺涎潮雍塞。牙關緊急。宜以蘇合香丸灌之。使醒。然後隨證調之。闢巽錠子亦好。用者觸類而長之。思過半矣。
方,小續命湯治諸風中風。四時加減通用。
麻黃(一錢去節根),人參(五分去蘆),黃耆(一錢),當歸(一錢酒洗),川芎(八分),杏仁(八分去尖),防己(八分),附子(八分炮),官桂(六分),防風(一錢五分去蘆),甘草(三分)白芍藥(一錢)
上用姜五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去渣。食前熱服。
太陽經中風。有汗。加桂枝湯、無汗。加麻黃湯。
陽明經中風。加葛根湯。
少陽經中風。加羌活、柴胡(各一錢)、或小柴胡湯。
白話文:
中風(包含癱瘓、癘風、驚風)
治療中風要用能疏通經絡、辛涼的藥劑。如果中風發生在臟腑,導致大小便不通暢、肢體無法舉動、口不能言,這是中經絡的狀況。應該使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並用補血的藥物來滋養筋脈。
癱瘓的狀況,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黃帝內經》說「土太過」會讓人四肢無力,這種情況通常是吃太好造成的,並非肝腎虛弱,應該用瀉法,讓脾胃功能恢復平衡才能痊癒。可以使用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脾虛也會導致四肢無力,則要用十全大補湯或四物湯來調理,以去除邪氣、扶正氣。
至於金代醫家張子和主張用發汗、催吐、瀉下三種方法來治療中風。催吐就像水積在低窪處就要疏通一樣,讓體內氣機通暢;發汗可以讓風邪隨著汗液排出;瀉下則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如果出現失聲、意識模糊、口眼歪斜的症狀,要用三聖散來催吐。如果牙關緊閉,可以從鼻孔灌入藥液,吐出痰涎後,嘴巴就會打開,再用涼膈散來調理。
一般來說,風邪本來就是熱邪的一種表現,當熱過盛時就會引發風邪。所以治療時要讓身體平靜,以滋養陰血為主。陰血充足,風熱自然不會產生。必須按照這個方法治療,要少發汗、少瀉下,因為發汗過多會損傷衛氣,瀉下過多會損傷營血。所以經書中有告誡不要過度發汗或瀉下。
元代醫家朱丹溪認為,中風大多是因為血虛,或有痰,或夾雜火與濕熱。治療方法要先以順氣、祛痰、清熱、疏風、發散、催吐、瀉下等方法為主,補養為輔。更要根據外傷、中邪、感受風寒的不同情況,來判斷病情的輕重,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中風發生在左側,通常是瘀血阻滯,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杏仁、紅花等藥物來活血化瘀,嚴重的話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攻下。如果中風發生在右側,通常是痰和氣不暢所致,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南星、貝母、薑汁、竹瀝等來化痰。氣滯可以用烏藥順氣散來疏通氣機。痰液壅盛,或口眼歪斜、不能說話的,都可用催吐法,例如用瓜蒂、藜蘆、鰕汁等。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如果是氣虛突然暈倒,要用人參、黃耆來補氣。也可以用濃煎的人參湯,加入竹瀝、薑汁來扶助正氣。如果是血虛,則適合用四物湯來補血。如果同時有痰,也要加上薑汁、竹瀝。半身不遂,無論是左側還是右側,都要用上述的原則來治療,氣血雙補,並加上薑汁、竹瀝來化痰。
癘風是受到天地間不正之氣所導致的。患病要分清上下,氣受邪則在上,血受邪則在下。如果氣血都受邪,則上下都會出現病症。這些都與陽明經有關,陽明經指的是胃和大腸。治療上要先用瀉濕熱的藥物來清除濕熱,在血則補血,在氣則補氣。也要使用疏風散毒的藥物來治療。
婦女產後發生的驚風,通常是因為血虛產生內熱,熱而生風,再加上情緒波動而引發。可以使用四物湯,並根據症狀來加減用藥,益母丸、烏金丸、闢巽錠子等都可以選擇使用。小兒驚風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驚風屬於脾虛,治療上要溫補脾胃,如用參朮湯,或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安神。急性驚風屬於痰熱,治療上要清熱瀉火,如用牛黃清心丸或利驚丸。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影響到氣機的,會導致憂愁不止,氣機逆亂。發病初期就會有口涎壅塞、牙關緊閉的症狀。可以使用蘇合香丸灌服,使其清醒,然後再根據症狀進行調理。闢巽錠子也可以使用。使用以上方法時要舉一反三,思考過半,療效也就出來了。
方劑:小續命湯,可以治療各種中風,四季都可以根據情況加減使用。
小續命湯組成:麻黃(1錢,去節根)、人參(5分,去蘆)、黃耆(1錢)、當歸(1錢,酒洗)、川芎(8分)、杏仁(8分,去尖)、防己(8分)、附子(8分,炮製過)、官桂(6分)、防風(1錢5分,去蘆)、甘草(3分)、白芍藥(1錢)。
用法:加生薑5片,紅棗1枚,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去渣,飯前溫服。
太陽經中風,有汗的,用桂枝湯;無汗的,用麻黃湯。
陽明經中風,加葛根湯。
少陽經中風,加羌活、柴胡(各1錢),或用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