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風門

(中風癱瘓癘風驚風附,傷風)

2. 中風(附癱瘓癘風驚風)

脈脈訣云:浮為中風。又云:陽浮而滑。陰濡而弱者。為中風。寸浮而滑者為痰。微而弱者為虛。緩而澀者為血虛。微而遲或沉者為氣虛。浮大為風。浮數為熱。浮遲為寒。浮緩而澀為皮膚不仁。浮滑散大為癱瘓。浮弦急數為驚風發搐。大抵六經之脈。亦與傷寒同。但少瘥耳。

白話文:

脈脈訣說:浮脈是中風的徵兆。又說:陽脈浮而滑,陰脈濡濡弱者,是中風。寸脈浮而滑的是痰,微弱的是虛,緩而澀的是血虛,微弱而遲或沉的是氣虛。浮大的是風,浮數的是熱,浮遲的是寒,浮而緩澀的是皮膚不仁,浮滑散大的是癱瘓,浮弦急數的是驚風發搐。總的來說,六經脈與傷寒脈相同,只是稍微好一點罷了。

症內經曰:風之傷人也。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半身不遂是也)或為癘風。或為驚搐。皆風之所為也。抑考風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異。中腑者。面如五色。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皆易治。中臟者。唇吻不收。舌卷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

白話文:

《內經》記載:風邪侵襲人體,可以導致熱中、寒中、偏枯(半身不遂)、癘風、驚搐等疾病。這些都歸屬於風引起的疾病。

進一步研究發現,風邪可以侵襲腑臟、血脈而導致不同的證狀。

腑屬風證:面色五色斑駁,畏風畏寒,肢體拘急不仁,或以身的前後為患處。腑屬風證比較容易治療。

臟屬風證:脣口閉合不嚴,舌頭捲縮不能轉動而失語,嗅覺喪失。

眼昏耳聾。大小便閉皆難治。中血脈者。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吐涎沫。又有寒中熱中癱瘓癘風驚風之類。此皆屬濕熱。或痰火兼血虛也。亦有氣中。因七情所傷。與中風相似。若作風治。殺人多矣。蓋中風者身溫。且多痰涎。中氣者身涼。而無痰涎。有此不同。丹溪云。

白話文:

眼睛昏花、耳朵聾。大小便不通都難以治療。中血脈的人,嘴巴和眼睛歪斜,語言模糊不清,嘴巴吐出唾沫。還有被寒氣或熱氣導致的癱瘓、熱病、痙攣、驚風等症狀。這些都屬於濕熱體質,或者痰火兼血虛引起的。也有因中氣而發病的,是因為七情遭受傷害,與中風相似。如果當成中風來治療,那可是會害死很多人啊。真正的中風患者身體是溫暖的,而且多痰。中氣患者身體是涼的,而且沒有痰。這兩者有區別。丹溪說。

真中風邪者甚少。若陰虛陽乏。痰火內熾。或內傷飲食。變為卒暴僵仆之病。類乎中風。則常有之。世醫不分。悉以風治。殺人多矣。又云。真中風邪。西北人有。東南之人。只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張仲景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

白話文:

真正因為風邪而生病的人很少。如果陰虛陽乏,痰火在體內熾盛,或因飲食內傷,變成突然僵仆的疾病,類似中風,則經常有。世間的醫生不加區分,都認為是風引起的,因此害死很多人。又說,真正的中風,西北地區的人有,東南地區的人,只是因為濕潤的土地產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而引起的。張仲景說,風引起的疾病,應該半身不遂,經絡空虛,邪氣不瀉,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闢不仁。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則重不勝。入腑則不識人。入臟則吐沫難言。劉河間云。中風者。非為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蒸熱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

白話文:

邪氣積累敦厚而緩慢。正氣積累敦厚而急迫。正氣引邪氣,邪氣便開始膨脹,導致四肢麻痺失去知覺,皮膚麻痺失去知覺。邪氣在經絡中,導致肢體沉重,難以勝任。邪氣進入臟器,則不認識人。邪氣進入臟腑,則吐沫難言。劉河間說:中風的病人,並不是因為肝木之風太盛而突然中風,也不是因為外邪侵犯風寒而中風。而是由於起居失調,心火太盛,腎水不足,無法制約心火。於是陰虛陽盛,蒸熱鬱積,導致心神昏迷,筋骨不用。

而卒倒無知也。或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極。皆為火甚故也。李東垣云。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之。若壯歲體肥。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所致。亦有賊風襲虛而傷者。說者謂昔人主乎風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

白話文:

而突然昏倒失去知覺。或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度極端,都屬於火氣過旺的緣故。李東垣說,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人體自身氣血的病變。凡人年齡超過四十歲,氣血衰落的時候,或因憂思、喜怒、忿怒而損傷氣血的人很多。如果年輕時體格肥胖,則偶爾會出現中風,這也是形體強壯而氣血衰弱所致。也有被邪風侵襲虛弱身體而受傷的。醫家說,古代醫家“主風”,《河間》的主導因素是“火”,李東垣的主導因素是“氣”。

丹溪主乎濕。而有昔人三子各得其一之說。殊不知河間之論實具於火類之下。而不以風言。且別注中風論治甚詳。東垣謂自內傷氣。且曰亦有襲虛挾風。而分在腑在臟之異。丹溪謂因於濕熱。必曰外中者亦有。三子何嘗偏於火氣濕而言無中風也耶。愚謂風者乃六淫之一。流行於四時。

白話文:

丹溪主張以溼邪看待疾病。但有人認爲昔日的三位名醫各得其一之理,所以不清楚河間之論實際上是歸於火類之下,而不是以風論。而且別注中風論治甚詳。東垣說風邪是由內傷氣導致,還說有時也會因爲虛弱而被風邪侵襲,並且分爲臟腑之別。丹溪說風邪是由溼熱導致,必定還會有以外因感受的。這三位名醫難道只偏於火氣溼邪而說沒有中風嗎?我認爲風邪是六淫之一,流行於四季。

浩蕩於天地。上下八方。無所不至。人居其中猶魚在水。水淡則魚瘦。氣乖則人病。體之虛者即感而傷之。但所受淺深不同。八方虛實有異耳。

白話文:

宇宙中的氣,非常廣大,上下左右八方,都充滿了它,無處不到。人類住在氣中,就像魚活在水中,水質不好,魚就會瘦弱,氣不好,人就會生病。體質虛弱的人容易感受到氣的變化,受到影響。但所受到的影響程度不一樣,八方氣的虛實也不一樣。

治東垣云。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症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節廢。治宜汗之。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秘結。或氣塞涎上。不語昏危多致不救。治宜下之。中血脈則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脈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加減以發其表。

白話文:

東垣說: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症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節廢。治宜汗之。中臟者,多滯九竅。脣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祕結。或氣塞涎上,不語昏危多致不救。治宜下之。中血脈則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脈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加減以發其表。

調以通聖辛涼之劑。若中腑而內有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經也。宜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補血以養筋。癱瘓者。有虛有實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膏粱之疾。非肝腎之虛。宜瀉之。令土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脾虛亦令人四肢不舉。

白話文:

使用具有通便、清涼作用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中腑受傷,內有大小便不通暢的阻隔,四肢不能舉起,嘴巴不能言語,這是中經病症。應該服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並補血來滋養筋脈。癱瘓的病人,有虛症也有實症。經絡學說認為,土氣太盛,則會使四肢不能舉起。這是由於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引起的疾病,而非肝腎虛弱所致。應該瀉下土氣,使土氣平衡,即可痊癒。可以選擇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來使用。脾虛也會導致四肢不能舉起。

治以十全四物。去邪以留正也。至於子和用汗吐下三法治之。蓋吐者如水鬱則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歪斜者。以三聖散吐之。如牙關緊急者。鼻內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用涼膈散調之。大抵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

白話文:

治療方法使用十全四物湯,以祛邪留正。至於痧證,則可使用汗、吐、下的方法來治療。嘔吐就像水鬱結時用疏通的方法,也就是說,使它嘔吐出來,讓它通暢。發汗使風邪隨汗液排出。瀉下是排除體內的陳舊物質,使之煥然一新。失音、煩躁不安、口眼歪斜者,用三聖散讓其嘔吐。如果牙關緊閉,用三聖散從鼻孔灌入,將痰液吐出,嘴巴就會自動張開。接著用涼膈散治療。總的來說,風的本質是熱,熱盛則風動。

宜靜勝其燥。以養陰血為主。陰血旺則風熱無由而作矣。須按此法治須少汗。亦須少下。多汗則傷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故經有汗下之戒。尤宜審之。丹溪云。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或挾火與濕熱。治法以順氣、祛痰、清熱、疏風、發散、吐下、之類為先。補養次之。更以傷、中、感三者辨別輕重為治乃妙。

白話文:

  1. 保持安靜以減少煩躁,並以滋養陰血為主。陰血旺盛,風熱自然不生。

  2. 必須謹遵此法,不可過度發汗或瀉下。過度發汗會損害衛氣,過度瀉下會損害榮氣。因此經文有關於發汗和瀉下的禁忌,需要詳加審核。

  3. 丹溪說,中風通常是因血虛所致,伴有痰濕或挾火與濕熱。治療方法應以理氣、化痰、清熱、疏風、發散、吐下等為先,次之纔是滋補養氣。

  4. 更要根據傷、中、感三者來辨別輕重,以便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案。

在左屬死血。四物加杏仁紅花之類。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在右屬痰與氣。二陳加南星貝母薑汁竹瀝之類。氣用烏藥順氣散。痰壅盛者。或口眼歪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瓜蒂藜蘆鰕汁之類。詳輕重用之。氣虛卒倒。用參耆補之。挾虛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宜四物補之。

白話文:

在左側是死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杏仁、紅花等藥物。嚴重時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在右側屬於痰和氣。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南星、貝母、薑汁、竹瀝等藥物。氣滯可以用烏藥順氣散。痰壅盛的人,可能會出現口眼歪斜、不能說話的現象。這時都要用吐法來治療。可以用瓜蒂、藜蘆、蝦汁等藥物。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使用。氣虛突然昏倒。可以用參耆補之。如果合併有虛熱,可以煎參湯,加上竹瀝、薑汁。血虛的人應該用四物湯來補血。

挾痰亦加薑汁竹瀝。半身不遂。在左在右。治法如前氣血二藥。並加薑汁竹瀝。癘風是受天地間不正之氣。得之者。須分上下。氣受之則在上。血受之則在下。氣血俱受。則上下皆然。蓋皆不外乎陽明一經。陽明者。胃與大腸也。治宜先瀉濕熱之劑清之。在血補血。在氣補氣。

白話文:

如果痰多加薑汁竹瀝。身體半身不遂,無論是左側還是右側。治療方法同前述氣血二藥,並加薑汁竹瀝。瘴癘之風,是受到天地間不正之氣造成的。得了這種病,必須分辨是上焦還是下焦。如果氣受到侵襲,則在上焦。如果血受到侵襲,則在下焦。氣血都受到侵襲,則上下皆然。總的來說,這些都不外乎陽明經。陽明經就是胃和大腸。治療應該先用瀉濕熱的藥物來清熱。在血,就補血。在氣,就補氣。

治用疏風散毒藥治之。婦人胎產驚風。乃血虛生內熱。熱則生風。因七情所觸而動也。宜四物湯。隨症加減。益母丸。烏金丸。闢巽錠子。皆可選用。小兒驚風。有急有慢。慢驚屬脾虛。所主宜溫補。參朮湯。化下硃砂安神丸。急驚屬痰熱。宜涼瀉。以補氣。或利驚丸主之。

白話文:

治療方法:使用疏風散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婦女在懷孕和生產時容易受到驚嚇而導致驚風。這是由於血虛而導致體內產生熱量,熱量則會生風,並受到七情因素的影響而發作。治療宜採用四物湯,並根據症狀加減適當的藥物。益母丸、烏金丸和闢巽錠子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小兒驚風可以分為急驚和慢驚。慢驚是脾虛引起的,治療時宜溫補,可以使用參朮湯和化下硃砂安神丸。急驚是痰熱引起的,治療時宜涼瀉,以補氣,可以使用利驚丸進行治療。

七情氣中者。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初得便覺涎潮雍塞。牙關緊急。宜以蘇合香丸灌之。使醒。然後隨證調之。闢巽錠子亦好。用者觸類而長之。思過半矣。

方,小續命湯治諸風中風。四時加減通用。

白話文:

七種情感的氣彙集在心中,憂愁不息,氣多鬱結不順,剛開始感覺口水不斷流出,使喉嚨塞住,牙關緊閉,適合讓患者服下蘇合香丸,讓患者清醒,然後根據患者的症狀開藥方調養。闢巽錠子也是不錯的選擇,使用者可以依照類似的脈象進一步選擇藥方。思慮過多會超過一半了。

麻黃(一錢去節根),人參(五分去蘆),黃耆(一錢),當歸(一錢酒洗),川芎(八分),杏仁(八分去尖),防己(八分),附子(八分炮),官桂(六分),防風(一錢五分去蘆),甘草(三分)白芍藥(一錢)

白話文:

麻黃(一錢去節根),人參(五分去蘆),黃耆(一錢),當歸(一錢酒洗),川芎(八分),杏仁(八分去尖),防己(八分),附子(八分炮),官桂(六分),防風(一錢五分去蘆),甘草(三分),白芍(一錢)。

上用薑五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去渣。食前熱服。

太陽經中風。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

陽明經中風。加葛根湯。

白話文:

上方使用薑五片,棗一枚,水兩碗,煎至一碗,去渣,飯前趁熱服用。

太陽經受風,有汗出時,加入桂枝;無汗時,加入麻黃。

陽明經受風,加入葛根湯。

少陽經中風。加羌活、柴胡(各一錢)、或小柴胡湯。

白話文:

少陽經中風。另外加入羌活、柴胡(各一錢),或者小柴胡湯。

太陽經中風。加乾薑(八分)、倍附子。

少陰經中風。加桂枝(八分)、倍附子。

厥陰經中風。加連翹、羌活(各八分)

白話文:

太陽經受風。加入乾薑(八分)、加倍附子。

少陰經受風。加入桂枝(八分)、加倍附子。

厥陰經受風。加入連翹、羌活(各八分)。

胎前中風。加荊芥穗、天麻、桑寄生(各一錢),去桂附。

白話文:

胎前中風。另加荊芥穗、天麻、桑寄生(各一錢),去掉桂枝和附子。

產後中風。加荊芥穗(各一錢)、桃仁、紅花、澤蘭葉(各八分)。

白話文:

產後中風。加入荊芥穗(各一錢)、桃仁、紅花、澤蘭葉(各八分)。

中風無汗而拘急者。加羌活、白芷、蒼朮(各一錢),去桂附。

白話文:

對於中風、無汗、拘急的病人,可以加入羌活、白芷、蒼朮(各一錢),去除桂枝、附子。

中風汗多而恍惚。加黃耆(一錢)、茯神(一錢)、遠志(七分),去麻黃、杏仁、桂附。

白話文:

中風患者汗流過多,神志恍惚。將黃耆(一錢)、茯神(一錢)、遠志(七分)加入現有藥方中,去除麻黃、杏仁、桂附。

四肢拘急疼。加大麻、秦艽、羌活(各八分)。

痰涎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一盞)、竹瀝(二盞)。

春月。宜倍用麻黃、川芎。

夏月。宜加石膏、倍用黃芩。

秋月。宜倍用當歸,加生地黃(薑汁浸三日焙乾)。

冬月。宜倍用附子,加乾薑(七分)。

又方,防風通聖散四時通用。治諸風熱。

白話文:

四肢僵硬疼痛,可以加些大麻、秦艽、羌活(各八分)。如果痰多,就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一盞)、竹瀝(二盞)。春天應該多用麻黃、川芎。夏天應該加石膏,多用黃芩。秋天應該多用當歸,加生地黃(用薑汁浸泡三天再烘乾)。冬天應該多用附子,加乾薑(七分)。還有一個方子,防風通聖散,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可以治療各種風熱病。

防風(一錢五分),川芎(八分),川歸(一錢),白芍藥(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麻黃(一錢二分),石膏(一錢),滑石(八分),桔梗(八分),連喬(八分),黃芩(八分),梔子(八分)荊芥(七分),薄荷(七分),大黃(二錢看虛實),芒硝(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防風一錢五分、川芎八分、川歸一錢、白芍藥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麻黃一錢二分、石膏一錢、滑石八分、桔梗八分、連喬八分、黃芩八分、梔子八分、荊芥七分、薄荷七分、大黃二錢(看虛實加減)、芒硝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薑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風痰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天麻、白附子(各七分)。

熱痰。加二陳湯,入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氣虛卒倒。加參耆(各一錢五分),去麻黃、石膏、滑石、桔梗、連翹、梔子、薄荷、芒硝、大黃。

口乾有熱。加柴胡葛根、天花粉(各八分)。

頭痛。加用川芎、石膏(各一倍)、半夏(一錢五分)。

半身不遂。在右者。加痰藥、在左者。加血藥,並用薑汁竹瀝。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傳送。

抽搐。加天麻、白芷(各一錢)、殭蠶、全蠍(各七分)。

肢節寒濕疼痛。加羌活、蒼朮(各一錢)、桂(少五分)。

肌肉蠕動。加天麻、羌活、白芷(各一錢)、蠍梢(五分)。

白話文:

先做一劑藥。用三片生薑、一個紅棗,加兩碗水煎成一碗,飯後熱服。

如果患者是風痰壅盛,就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天麻、白附子(各七分)。

如果是熱痰,就加二陳湯,再加入薑汁(半碗)、竹瀝(一碗)。

如果是氣虛導致突然昏倒,就加人參、黃芪(各一錢五分),並去掉麻黃、石膏、滑石、桔梗、連翹、梔子、薄荷、芒硝、大黃。

如果患者口乾舌燥且有熱,就加柴胡、葛根、天花粉(各八分)。

如果頭痛,就加川芎、石膏(各加一倍)、半夏(一錢五分)。

如果患者半身不遂,右側偏癱就加痰藥,左側偏癱就加血藥,並用薑汁竹瀝。如果患者能吃飯,就去掉竹瀝,加荊瀝送服。

如果抽搐,就加天麻、白芷(各一錢)、僵蠶、全蠍(各七分)。

如果患者肢節寒濕疼痛,就加羌活、蒼朮(各一錢)、桂枝(少五分)。

如果肌肉蠕動,就加天麻、羌活、白芷(各一錢)、蠍梢(五分)。

七情所傷。成氣中者。中烏藥、枳殼、香附、紫蘇(各一錢),去麻黃、石膏、滑石、連翹、芒硝、大黃。

白話文:

七情傷害了身體,形成的病氣在中焦,可以用烏藥、枳殼、香附、紫蘇(各一錢),去掉麻黃、石膏、滑石、連翹、芒硝、大黃。

飲酒被風。頭痛如破。加黃連、葛粉、半夏、蒼朮(各八分),去麻黃、滑石、連翹芒硝、大黃。

白話文:

飲酒後吹了風,頭痛如裂。增用黃連、葛粉、半夏、蒼朮 ( 各八分 ),去麻黃、滑石、連翹芒硝、大黃。

風傷於肺。喘急咳嗽,加半夏、貝母、杏仁、金沸草、款冬花(各八分),去硝、黃、滑石。

白話文:

風寒傷了肺氣,出現氣喘、咳嗽的症狀,可以加入半夏、貝母、杏仁、金沸草、款冬花(各八分),去除硝石、黃芩、滑石。

破傷風。在表則以辛散之。去硝、黃,加薑蔥、在裡。則以苦泄之。去麻黃、汗下後。通利氣血。驅逐風邪。本方煎調羌活末、全蠍末(各一錢)。

白話文:

破傷風,在外表的時候,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祛除硝石、黃芩,加入薑和蔥。在裡面時,用苦洩的藥物來治療。祛除麻黃,出汗發汗之後,疏通氣血,驅除風邪。本方的煎劑調和羌活末、全蠍末(各一錢)。

諸風潮搐。小兒急慢驚風。大便秘結。邪熱暴甚。腸胃乾燥。寢汗咬牙。目睛上攛。睧語不安。轉筋驚悸。本方倍大黃、梔子、煎調茯苓末、全蠍末(各一錢)。

白話文:

各種風病引起的抽搐。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大便祕結。邪熱突然嚴重。腸胃乾燥。睡覺時出汗、咬牙。眼睛上吊。昏昏沈沈、言語不清。肌肉痙攣、驚悸。原有的處方再增加大黃、梔子,煎好後再加入茯苓末和全蠍末(各一錢)。

腰脅走注疼痛。本方加硝石、羌活末(各一錢)、煎調車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錢)、木香末(五分)。

白話文:

腰部和兩側疼痛,伴隨著流竄感。在原方中加入硝石、羌活末(各一錢)、車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錢)、木香末(五分),煎服。

打挾傷損。肢節疼痛。腹中瘀血不下。加當歸、大黃(倍用)、桃仁、煎調乳香、沒藥(各一錢)。

白話文:

打傷引起的損傷。四肢關節疼痛。腹中有瘀血不下。加當歸、大黃(用量加倍)、桃仁,煎服並調入乳香、沒藥(各一錢)。

頭旋腦熱。鼻塞濁涕時下。加黃連、辛夷、薄荷、煎服(內經曰。膽多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濁涕下不已也。)。

氣逆者。本方去活石、連翹、硝黃,加枳殼煎調木香末(一錢)。

白話文:

頭暈腦熱,鼻塞流濃鼻涕。加上黃連、辛夷、薄荷煎煮服用。(《內經》說:膽熱上衝到腦部,會導致鼻塞、鼻涕渾濁不斷流出。)

如果有氣逆的情況,這個方子要去掉活石、連翹、硝石,再加上枳殼煎煮,調入木香末(一錢)。

小便淋閉。去麻黃,加木通、車前子(各一錢)、煎調木香末(五分)。

白話文:

小便不通:除去麻黃,加入木通、車前子(各一錢),煎熬後調入木香末(五分)。

大便結燥。或秘。去麻黃、桔梗。加桃仁、麻仁、枳殼、倍當歸、生癮疹。或赤或白。加麻黃、蔥白(三根)、升麻(七分)、牛蒡子、連翹(各一錢)、出汗即愈。去芒硝、以其咸走血而肉凝、不得汗故也。

白話文:

大便乾燥、或有便祕。去掉麻黃、桔梗。加入桃仁、麻仁、枳殼、倍當歸、生癮疹。或紅或白。加入麻黃、蔥白(三根)、升麻(七分)、牛蒡子、連翹(各一錢),出汗即可治癒。去掉芒硝,因為它的鹹味會使血液流動,而肌肉凝固,所以無法出汗。

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者。本方一兩、對益原散一兩、蔥白十莖、鹽豉一合、生薑半兩、水一大碗、煎五七沸、溫服一半、以筋探吐。吐罷。後熱服一半。汗出立解。

白話文:

治療四時傷寒。不管是由內還是由外引起的,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取一兩重的方劑、一兩重的對益原散、十根大蔥、一合鹽豉、半兩生薑、一大碗水,煎煮五到七次滾沸,趁溫熱時服用一半,然後用雞毛或鵝毛刺激喉嚨,引發嘔吐。嘔吐結束後,再服用另一半藥液,並蓋上被子發汗,立即可解。

癘風。加牛蒡子、苦參(各一錢五分)、全蠍天麻、羌活、白芷(各八分)、蘄蛇肉(二錢),去硝黃。

白話文:

癘風:在原有的藥方中加入牛蒡子、苦參(各1.5錢)、全蠍、天麻、羌活、白芷(各0.8錢)、蘄蛇肉(2錢),去除硝黃。

冒風症。(右關弦而緩帶浮者是)本方去硝、黃、黃芩、連喬、石膏、活石、麻黃、桔梗、荊芥、薄荷,加人參、白茯苓、入粟米煎、好冒風湯也。

白話文:

風寒感冒症狀。(當脈象出現右關脈弦而緩帶浮時)採用本方,去除硝石、黃連、黃芩、連翹、石膏、滑石、麻黃、桔梗、荊芥、薄荷,加入人參、白茯苓,用粟米煎湯服用,這就是治療感冒的良方。

諸瘡瘍。清熱散毒。加牛蒡子、苦參、金銀花(各一錢)。

白話文:

各種瘡瘍。清熱解毒。加上牛蒡子、苦參、金銀花(各一錢)。

婦人吹乳。加金銀花、木通、貝母、蒲公英(各一錢二分)、穿山甲、青皮(各五分)、甘草節(六分)。

白話文:

治療婦女乳房炎症的方劑:

加上金銀花、木通、貝母、蒲公英(各 6 公克)、穿山甲、青皮(各 3 公克)、甘草節(3.6 公克)。

楊梅瘡與便毒。初起或誤服輕粉。用此散熱解毒。加木通、白蘚皮、五加皮、金銀花、皂角刺(各八分或一錢)、土茯苓(二兩)、芭蕉根(三錢)。

白話文:

楊梅瘡是便毒的一種,起初時,可能會誤食輕粉所引起。可以用以下藥方來清熱解毒。將木通、白蘚皮、五加皮、金銀花、皁角刺(各八分或一錢)、土茯苓(二兩)、芭蕉根(三錢)等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

又方,開關散治諸中風。中痰中氣。牙關緊急。痰涎壅盛者。先用此散灌之。然後隨症用藥。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個方劑,名為「開關散」,可治療各種中風。中痰中氣。牙關緊急。痰涎壅盛的人。先用此藥散灌入,然後根據症狀使用其他藥物。

荊芥穗(一兩)、皂角(去皮弦子一錢五分)、麝香(一字另研)。共為末、每服方寸匕、薑湯調灌下。

又方,闢巽錠子治大人諸風。小兒急慢驚風。四時皆可用。

白話文:

  • 荊芥穗(一錢)

  • 皁角(去皮弦子一錢五分)

  • 麝香(一字,另研)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一匙,用薑湯調服。

防風(五錢去蘆),天麻(五錢),膽南星(七錢),白附子(炮五錢),川烏(炮五錢),乾薑(煨三錢),川芎(五錢),白芷(五錢),白茯神(五錢去木),人參(五錢去蘆),白朮(五錢),木香(五錢),薄荷(五錢去梗),殭蠶(二十一個),全蠍(二十一個),牛黃(三錢),片腦(五分)硃砂(一兩半另研為衣),麝香(二錢)

白話文:

防風(五錢,去掉外蘆),天麻(五錢),南星膽(七錢),製作好的白附子(五錢),製作好的川烏(五錢),炮製過的乾薑(三錢),川芎(五錢),白芷(五錢),製作好的白茯神(五錢,去掉木質),人參(五錢,去掉外蘆),白朮(五錢),木香(五錢),製作好的薄荷(五錢,去掉梗),殭蠶(二十一個),全蠍(二十一個),牛黃(三錢),片腦(五分),硃砂(一兩半,另搗成粉末備用),麝香(二錢)

上件除硃砂起。以下五樣。各另研。余藥為細末。用麻黃一斤。甘草四兩。蜜二兩。熬作膏子。稀稠得宜。將藥末和勻。印作錠子。金箔為衣。或丸。如龍眼大。蠟包尤好。藏久。每服用一錠。隨症依後引下。

白話文:

把上方的硃砂分開後,將以下五種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其他的藥材也研磨成細末。用一斤麻黃、四兩甘草和二兩蜂蜜熬煮成膏狀,濃稠度要適中。將藥末和膏狀物混合均勻,做成藥錠或藥丸,藥錠或藥丸的形狀可以像龍眼一樣大,用蠟將藥錠或藥丸包起來最好。長期存放。每次服用一錠或一丸,隨着病症依附後面的方法服用。

治大人中風。中痰。中氣。厥症。並用薑湯調灌下。

左癱右瘓。荊芥湯下。

風狂顛癇。金銀湯下。

大人小兒。傷寒。傷風。傷濕。並薑蔥湯熱調下。得微汗即解。

破傷風。溫酒調下。

小兒急驚風。薄荷湯下。

小兒慢驚風。濃棗湯下。

婦人產後驚風。益母草湯下。

婦人產後。心虛恍惚。如見鬼邪。金銀湯下。

婦人產後。血暈昏迷。童便煎薑湯下。

白話文:

治療大人中風、中痰、中氣、厥症,都用薑湯調和灌下。

左邊癱瘓右邊癱瘓的,用荊芥湯治療。

風狂癲癇的,用金銀湯治療。

大人小孩,傷寒、傷風、傷濕,都用薑蔥湯熱著調和灌下,稍微出汗就能解。

破傷風的,用溫酒調和灌下。

小孩急驚風的,用薄荷湯治療。

小孩慢驚風的,用濃棗湯治療。

婦人生產後驚風的,用益母草湯治療。

婦人生產後,心虛恍惚,好像看見鬼邪的,用金銀湯治療。

婦人生產後,血暈昏迷的,用童便煎薑湯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