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3)

1. 消渴

脈,兩寸脈滑者為上消。兩關洪數者為中消。兩尺浮大為下消。濡散為氣實血虛。洪大為陽盛陰虛。脈沉小有力者可治。實大浮澀者皆難治。

症,內經云:二陽結謂之消。東垣云:二陽者。手足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胃中伏火。火爍而血乾涸也。津血不足。而消渴生矣。雖有三者之分。因於火則一也。上消者心移熱於肺。多飲而渴。少食而嘔。

中消者。脾移熱於胃也。善食而瘦。大便燥。而小便黃。下消者。腎移熱於膀胱也小便淋濁。如脂膏之狀。大抵渴症皆因膏粱甘肥之變。或過服金石熱藥。致陽盛陰虛。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責於火也。

治,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或曰上消渴。是心火刑煉肺金所致。治宜降火清金。以黃連、麥門冬、蘭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升麻、黃柏、之類。清氣上升。而渴自止矣。中消渴者。胃中伏火。不生津液。食已則飢。不營肌肉。宜芩、連、石膏、治之。甚者。調胃承氣湯。

下消渴者。煩躁引飲。耳輪焦。小便如膏。正所謂焦煩水易虧是也。此為腎消。宜六味地黃丸主之。聖濟總錄云: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得中滿豉脹。背為不治之症。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

上下既平。則不復傳下矣。

方,五汁飲總治三消

川黃連(一錢五分),麥門冬(一錢五分),天花粉(一錢),生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歸身(一錢),白芍藥(八分),黃柏(七分),梨汁(以下臨服加入),藕汁,生地黃汁,人乳汁(各一盞),薑汁(二匙),竹瀝(半盞)

上作一服。加蘭草葉一錢。同煎。食遠服。臨服時。將五汁加入。連藥服之。外無加減。

白話文:

脈象方面,如果兩個寸脈(手腕上的脈搏部位)摸起來滑利,屬於上消;兩個關脈(手腕上另一個脈搏部位)摸起來洪大且跳動快速,屬於中消;兩個尺脈(手腕靠近手肘的脈搏部位)摸起來浮大,屬於下消。如果脈搏摸起來濡軟而散亂,表示體內氣充足但血不足;如果脈搏洪大,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如果脈搏沉而細小但有力,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脈搏摸起來實大、浮且澀,則難以治療。

症狀方面,《內經》說:「兩個陽經的氣結在一起就稱為消渴。」李東垣認為,「兩個陽經」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主導體內的津液,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眼睛發黃、口乾,這是津液不足的表現。足陽明胃經主導血,如果發熱,會導致容易消化食物且容易飢餓,這是因為胃中有潛伏的火熱,火熱灼燒導致血液乾涸。津液和血液不足,就會產生消渴。雖然消渴有上、中、下之分,但都源於火熱。上消是由於心火將熱傳到肺,導致多喝水且口渴,吃得少而且容易嘔吐。

中消是由於脾將熱傳到胃,導致容易吃東西但身體消瘦,大便乾燥且小便黃。下消是由於腎將熱傳到膀胱,導致小便渾濁,像脂肪一樣。一般來說,消渴的症狀都是因為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或者過度服用金石類的熱性藥物,導致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津液不足,結滯而無法潤澤身體,這些都歸咎於火熱。

治療方面,應該以滋養肺、降火、生血為主。有人說,上消渴是因為心火過盛而灼燒肺金所致,治療上應該以降火清肺為主,可以使用黃連、麥門冬、蘭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再加上升麻、黃柏之類的藥材,使清氣上升,口渴自然就會停止。中消渴是因為胃中潛伏火熱,無法產生津液,所以吃過東西後很快就餓,無法滋養肌肉,應該使用黃芩、黃連、石膏來治療,嚴重者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下消渴會導致煩躁、想喝水、耳輪焦枯、小便如膏狀,這就是所謂的「焦煩而水液易虧」,屬於腎消。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聖濟總錄》說:如果發病後還能吃東西,必定會長癰疽或背瘡;如果不能吃東西,必定會腹脹滿。背瘡是難以治療的疾病。張元素將其分為能食和不能食兩種情況來治療,能吃東西但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不能吃東西但口渴的,用錢氏白朮散,並加倍使用葛根來治療。

當上、中、下三消都得到平復後,就不會再向下傳變了。

藥方方面,五汁飲可以治療所有的三消。

藥材包括:黃連(一錢五分)、麥門冬(一錢五分)、天花粉(一錢)、生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當歸身(一錢)、白芍藥(八分)、黃柏(七分)。

另外,在服用時加入:梨汁、藕汁、生地黃汁、人乳汁(各一小杯)、薑汁(兩湯匙)、竹瀝(半小杯)。

將以上藥材煎煮成一劑,加入蘭草葉一錢一起煎煮,在飯後服用。服用時,再將五種汁液加入藥湯中一起服用。此方劑不需額外加減其他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