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2)

1. 燥門

(燥症,痿症,消渴,膈噎)

白話文:

(這裡講的是)燥病、痿症、消渴(糖尿病)、以及膈噎(食道阻塞)這幾種疾病。

2. 燥症(大便閉結附)

脈,脈緊細而微。或澀而數。為火燥。短澀。為血虛而燥。浮數而弦。為風燥。尺寸緊數。為火盛水枯。燥極之候也。

症,按內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蓋干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而濕土主於縱緩也。譬猶長夏地濕。則縱緩滑澤。秋干則緊縮燥澀。皴揭之理。顯可見焉。

治,內經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古方以血藥治燥者。

甘辛以潤之也。熱者清之。黃芩、山梔、麥門冬、槐實之類。燥者。當歸、生地黃、桃仁、麻仁、之類。風者平之。天麻、防風、荊芥、之類。凡治燥藥。必以清金為主。養血疏風佐之。

方,清金潤燥湯治諸燥。

麥門冬(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生地黃(一錢),黃柏(一錢),五味(五分),人參(八分),黃耆(八分蜜灸),防風(五分),枸杞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皮膚燥癢。加白芷、牛蒡子(各二錢),去參、耆五味、枸杞、辰舌生瘡燥裂。加黃連(八分)、白芍藥(一錢),去參、耆、五味。

大便閉結。亦由肺經燥熱。移於大腸所致。亦有血虛秘結。亦有熱生風而結血秘者。加桃仁、麻仁、大黃、倍當歸、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風熱秘者。加皂仁、麻仁、槐實、大黃、倍防風、並減參耆、枸杞、五味、下並用蜜導法。

皮肉燥濕。毛髮焦枯。加天麻、荊芥穗、地骨皮、槐實(各一錢)。

白話文:

脈象

  • 脈象摸起來緊細又微弱,或是粗澀且頻數,這是因為體內有火熱導致的乾燥。
  • 脈象短且粗澀,這是因為體內血虛導致的乾燥。
  • 脈象浮在表面、頻數又帶有弦象,這是因為風邪引起的乾燥。
  • 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緊而頻數,這是火熱旺盛、津液枯竭,是乾燥到極點的表現。

病症

  • 《內經》說:「各種乾澀、枯槁、津液耗竭、皮膚乾裂等,都屬於乾燥的病症。」
  • 《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莫過於火。」乾卦代表天,也代表乾燥的金;坤卦代表地,也代表濕潤的土。天地相反,乾燥和濕潤的功用也不同。所以乾燥的金主要表現為收縮緊澀,而濕潤的土主要表現為放鬆滑潤。這就像盛夏時節,地面濕潤,所以鬆弛滑潤;秋季乾燥,所以緊縮乾澀,皮膚乾裂的道理,是很明顯的。

治療原則

  • 《內經》說:「腎臟厭惡乾燥,要趕快吃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
  • 古代的藥方用補血的藥物來治療乾燥,是因為甘甜辛辣的藥物可以滋潤身體。
  • 對於熱引起的乾燥,要用寒涼藥來清熱,例如黃芩、山梔子、麥門冬、槐實之類。
  • 對於乾燥引起的乾燥,要用滋潤的藥物,例如當歸、生地黃、桃仁、麻仁之類。
  • 對於風邪引起的乾燥,要用平肝熄風的藥物,例如天麻、防風、荊芥之類。
  • 凡是治療乾燥的藥物,都要以清肺熱為主,再用養血和疏散風邪的藥物來輔助。

藥方

  • 清金潤燥湯:用來治療各種乾燥的病症。
  • 麥門冬(1.5錢)、黃芩(1錢)、當歸(1.5錢)、生地黃(1錢)、黃柏(1錢)、五味子(5分)、人參(8分)、黃耆(8分,蜜炙)、防風(5分)、枸杞子(1錢)。
  •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一次服用。最好在飯後服用。
  • 皮膚乾燥瘙癢:可以加白芷、牛蒡子(各2錢),並去掉人參、黃耆、五味子、枸杞子。
  • 舌頭生瘡、乾燥裂開:可以加黃連(8分)、白芍藥(1錢),並去掉人參、黃耆、五味子。
  • 大便閉結:也是因為肺經燥熱傳到大腸所導致的,也可能是血虛引起的便秘,也可能是熱產生風邪而導致的便秘。
  • 可以加桃仁、麻仁、大黃,加倍當歸,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攻下。
  • 如果是風熱引起的便秘,可以加皂角仁、麻仁、槐實、大黃,加倍防風,並減少人參、黃耆、枸杞子、五味子的用量。同時可以用蜂蜜來潤腸通便。
  • 皮膚肌肉乾燥、毛髮焦枯:可以加天麻、荊芥穗、地骨皮、槐實(各1錢)。

3. 痿症

脈,脈浮洪。緩滑。右寸浮大而澀。浮緩為虛。洪大為熱。滑則多痰澀而少血。

症,丹溪云:內經言諸痿生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胃。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金肺得火邪而熱矣。火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

土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經雖有筋脈骨肉之分。一皆主於肺熱。臨症宜詳審之。

治,東垣取橫柏蒼朮為君。黃耆當歸為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溫多者。有熱多者。有溫熱相伴。有挾風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歟。又云: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方,加減清燥湯治諸痿通用。

人參(七分),黃耆(一錢五分),歸身(一錢五分),麥門冬(一錢),黃柏(一錢),蒼朮(一錢)黃芩(八分),五味(九粒),生地黃(七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甘草(三分),白朮,陳皮,白茯苓(各八分),澤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服。

兼風者。加姜活、獨活、桑寄生。

兼濕者。加木瓜、防己、薏苡仁。

白話文:

脈象:

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且洪大的狀態,摸起來緩慢且滑順。右手的寸脈浮大且帶有澀感。浮脈且緩慢代表身體虛弱,洪大脈則表示有熱象。脈象滑表示體內多痰,澀則表示氣血不足。

病症:

朱丹溪認為,《內經》提到各種痿症都是由於肺熱引起的。同時,又說治療痿症應該從陽明胃入手。這是因為肺屬金,性質乾燥,位居上方,主掌氣,害怕火熱。脾屬土,性質濕潤,位居中央,主掌四肢,害怕木的剋制。火性向上,如果慾望沒有節制,就會導致體內陰液虧虛,火熱失去制約,反而會反過來欺侮所勝的肺金,導致肺部受熱。火的性質剛烈,肺部受熱就會失去滋養,木就會失去制約而反過來欺侮所勝的脾土,導致脾土受損。肺熱無法正常管束全身,脾傷則四肢無法正常活動,於是產生痿症。雖然《內經》將痿症分為筋、脈、骨、肉的範疇,但其根本原因都歸咎於肺熱,臨床診斷時應仔細審察。

治療:

李東垣使用黃柏、蒼朮作為主要藥物,搭配黃耆、當歸作為輔助藥物來治療各種痿症。治療痿症並沒有固定的方劑,有些偏向溫補,有些偏向清熱,有些則是溫熱並存,有些還夾雜風邪。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處方。善於治療痿症的人認為,如果瀉去南方的火,就能使肺金清肅,東方的木就不會過於實盛,這樣脾就不會受傷。如果補益北方的水,就能使心火下降,西方的金就不會虛弱,這樣肺就不會有熱。所以,如果陽明胃的功能強盛,宗筋就能得到滋潤,就能夠束縛骨骼並使關節活動靈活。治療痿症的方法,不應該超出這個範圍。雖然如此,天然的產物可以生成陽氣,而厚重的食物會產生熱量,凡是患有痿症的人,如果不注意飲食清淡,就無法保證完全康復。

方劑:

加減清燥湯,可以用於治療各種痿症。

藥方組成:人參(2.1克)、黃耆(4.5克)、當歸(4.5克)、麥門冬(3克)、黃柏(3克)、蒼朮(3克)、黃芩(2.4克)、五味子(約2.7克)、生地黃(2.1克)、升麻(0.6克)、柴胡(0.9克)、甘草(0.9克)、白朮(2.4克)、陳皮(2.4克)、白茯苓(2.4克)、澤瀉(1.5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加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在飯後服用。

如果兼有風邪,可以加入羌活、獨活、桑寄生。 如果兼有濕邪,可以加入木瓜、防己、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