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9)

1. 喘嗽

脈,脈多沉滑。或浮緊而數。右寸沉實者。宜瀉肺。左尺浮大而虛者。宜滋腎。右寸沉而緊者。肺中有寒邪。脈滑手足溫者生。四肢寒者死。脈數身熱者不治。咳嗽脈訣云:浮為風。緊為寒。數為熱。細為濕。此外因之邪。目外而感者。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

此內因之邪。自內而得者。短澀者房勞。右關濡者傷脾。左關弦短傷肝。浮短而澀傷肺。右寸微急為咳。吐膿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難治。咳而弦急欲絕者死。

症,機要云: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苦。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詳辨之。丹溪云:喘急者。因氣虛火入於肺。為火所鬱而然。亦有火炎上者。有痰者。

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短氣者。有水氣乘肺者。皆令人喘急。治各不同。咳嗽經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機要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動於脾濕。因咳而嗽也。若傷風咳者憎寒。

壯熱。有汗。惡風口乾。煩渴而燥。傷寒咳嗽者。㿉寒。發熱惡寒。煩躁不渴。火咳者。因火盛上炎燥肺金。遂成鬱滿。甚則咳嗽無痰。或吐血痰勞者。由好色腎虛。則子能令母虛。氣血俱虛。陰虛則生火。肺金耗散。而津液氣血皆化為痰矣。痰者方礙清氣升降。滯氣不行。

遂成咳嗽。肺脹者。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或左右不得眠者。有傷暑亦令人嗽。其症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沫,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煩疼。四肢重。著灑淅寒熱。大抵風寒為病。主乎肺。蓋肺主皮毛而司於外。傷之則腠理不疏。風寒內鬱於肺。清蕭之氣不利。

而生痰動嗽。又寒入胃。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壅而為咳。學者必求其本而治之。無不效也。

治,丹溪云:喘嗽須分虛實。急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者宜瀉肺。桑白皮葶藶杏仁瀉之。或用三拗湯。蓋麻黃定喘最妙。甚者加黃芩、石膏。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脈大而無力。宜補腎。用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痰者清痰。

火者降火。二陳加芩、連、栝蔞、枳實主之。水氣喘者不得臥。臥則喘愈甚。蓋火氣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氣壅滯而不得流通。宜神秘湯。又云:治嗽最要分肺虛實新久而治。久嗽肺虛。宜款冬花、紫菀、五味、馬兜鈴之數補之。若肺實有火邪者。黃芩、麥門冬、杏仁、桑白皮、瀉之。

新病風寒。則發散之。麻黃、蔥白、杏仁、前胡、金沸草、之類。火熱則清之。芩連、麥門冬、之類。濕熱則瀉之。半夏、貝母、蒼朮、石膏、黃芩、山梔、之類。久病便屬虛與郁。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痰則行痰。兼鬱則開鬱。滋之。潤之。咳之。降之。此治嗽之大法也。

白話文:

喘嗽

脈象方面,脈搏多數沉滑,或浮緊而快速。右寸脈沉實者,應瀉肺氣;左尺脈浮大而虛弱者,應滋補腎氣。右寸脈沉而緊者,表示肺中有寒邪。脈滑且手足溫暖者可治癒,四肢冰冷者則難以救治。脈數且身體發熱者則無藥可醫。咳嗽脈訣指出:脈浮主風,脈緊主寒,脈數主熱,脈細主濕。此外,外感邪氣,由體表侵入者,脈象多為浮緊虛寒;內感邪氣,由內而生者,脈象多為沉數實熱;脈洪滑者多痰,脈弦澀者少血。

內因所致的病邪,由內部引起者:脈短澀者因房事勞累;右關脈濡弱者傷及脾臟;左關脈弦短者傷及肝臟;脈浮短而澀者傷及肺臟;右寸脈微急者會咳嗽、吐膿血;脈浮直而濡弱者較易治療。喘息逆上,氣往上衝,脈數伴隨發熱,無法平臥者難以治療;咳嗽伴隨脈弦急,瀕臨死亡者將不治。

症狀方面,《醫學綱目》記載:喘息是指呼吸急促,氣息短促,張口抬肩,搖動身體,腹部起伏。短氣是指呼吸雖然急促,卻不能連貫,類似喘息但沒有抬肩,類似呻吟卻沒有痛苦,呼吸雖然急促卻沒有痰音。逆氣是指氣往上衝,氣急,肺氣壅塞而不下降,需仔細辨別。朱丹溪指出:喘急是由於氣虛,虛火入侵肺臟,被火邪鬱結所致,也有火邪上炎的。有痰者,有陰虛之邪由小腹下部上升而逆行的,有氣虛導致短氣的,有水氣乘犯肺臟的,這些都會導致喘急,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咳嗽經》記載:秋季受濕邪侵害,冬季就會發生咳嗽。《醫學綱目》記載:咳嗽是指沒有痰液卻有聲音,是肺氣受損而不通暢;嗽是指沒有聲音卻有痰液,是脾濕導致痰液產生;咳嗽是指有聲音又有痰液,是因肺氣受損,脾濕導致的。若因傷風感冒而咳嗽,則會惡寒、發熱、出汗、惡風、口乾、煩渴;傷寒咳嗽則會畏寒、發熱、惡寒、煩躁,但不渴;火咳是由於火邪旺盛上炎,燥傷肺金,導致鬱悶,嚴重者咳嗽無痰,或吐血痰;勞咳是由於縱慾過度,腎虛所致,腎虛則傷及母體(指肺),導致氣血俱虛,陰虛則生內火,肺金耗損,津液氣血都化為痰液。痰液阻礙清氣升降,氣機不通,導致咳嗽。肺脹是指肺氣因火邪損傷嚴重,導致鬱結、脹滿,甚至左右側臥都難以入睡;中暑也會導致咳嗽,症狀是煩熱、口渴、口乾、吐白沫、聲音嘶啞、咯血。傷濕咳嗽則會骨節酸痛、四肢沉重、有寒熱往來。

總之,風寒之邪致病,主要侵犯肺臟,因為肺主皮毛,司外合,受邪則腠理不疏,風寒鬱結於肺,清肅之氣不利,產生痰液而咳嗽。寒邪入侵胃部,沿脾經上達肺部,則肺寒,肺寒則內外邪氣壅塞而咳嗽。學習者必須追究其根本原因來治療,才能收到療效。

治療方面,朱丹溪指出:治療喘嗽必須區分虛實。急喘是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者,應瀉肺氣,可用桑白皮、葶藶子、杏仁瀉肺,或用三拗湯。麻黃定喘最有效,病情嚴重者可加黃芩、石膏。虛喘是腎虛,先感覺呼吸短促,兩脅脹滿,左尺脈大而無力,應補腎,可用阿膠、人參、五味子補益。有痰者應化痰,有火者應降火,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栝蔞、枳實;水氣喘者不能平臥,平臥則喘息更甚,是火氣上乘於肺,肺臟積水而浮腫,氣機壅滯不通,宜用神秘湯。

又說: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區分肺虛肺實、新病舊病,然後再治療。久咳肺虛,宜用款冬花、紫菀、五味子、馬兜鈴等補益肺氣;若肺實有火邪,則用黃芩、麥門冬、杏仁、桑白皮瀉火。新病風寒,則用發散法,如麻黃、蔥白、杏仁、前胡、金沸草等;火熱則清熱,如黃芩、黃連、麥門冬等;濕熱則瀉濕熱,如半夏、貝母、蒼朮、石膏、黃芩、山梔等。久病則屬虛或鬱,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有痰液則化痰,兼有鬱結則解鬱,滋陰、潤燥、止咳、降逆,這是治療咳嗽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