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8)

1. 諸痛(頭心脾腹脅腰背是也)。

屬痛。加檳榔、雷丸(各一錢)、或用苦楝丸、或理中湯加烏梅。

脾痛。加海石(一錢五分)、青皮(一錢)、桂(五分)、或丸或散皆可。

腹痛。亦宜分三陰部分加減。中脘屬太陰。加厚朴、半夏、臍腹少陰。加桂、木香、玄胡索、小腹厥陰。加吳茱萸、官桂、白芍藥。各隨症輕重。度而用之。

虛者理中湯。實者桂枝大黃湯。寒熱相併。大痛脈沉。

細實者。附子理中湯。合大承氣湯。溫而下之。

其餘寒熱。氣血。鬱怒。食積。痰蠹。治法皆與心痛同。脅痛左屬肝木盛。加白芍藥、龍膽草、柴胡(各一錢二分)、青皮(七分)。

右脅痛。屬肺火與痰。加貝母、枳殼、白芥子(各一錢)。

咳而脅痛。加貝母、白茯苓(各一錢)、白芥子、青黛(各八分)、薑汁(半盞)。

瘀血攻注脅痛。桃仁承氣湯。加桂枝芍藥、青皮、潤而下之。

氣鬱脅痛。加木香(七分)、枳殼、青皮(各一錢)。

脅前發寒熱者。本方去乾薑,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青皮(八分)。

又方,當歸羌活湯諸腰痛胯痛。腳氣及肩背身體痛。並宜加減用之。

當歸,羌活,獨活,柴胡,防風,杜仲,桑寄生(各等分),桂(減半)

上作一服。薑棗煎。食遠服。

如臥寒濕地腰痛。恐是太陽少陰血絡中有凝血。加當歸尾、蒼朮、桃仁、牛膝、防己(各等分)。

濕熱腰痛。加黃柏、木瓜、蒼朮、川芎(各等分)。

脞閃瘀血腰痛。凝滯在內。加桃仁、紅花、蘇木(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麝香(一分臨服下)、酒煎服。

腎虛腰痛。宜補陰丸,加胡桃肉、杜仲、破故紙、人參、天門冬(各一兩五錢)、砂仁、五味(各七錢)、蜜丸服。

腰胯痛。乃濕熱流注下焦。加黃柏、蒼朮、黑醜(各一錢)。

腎著屬濕傷下焦。加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去防風、羌活、柴胡。

腰軟。乃腎肝伏熱。加黃柏、防己(各一錢五分)。

肩背痛。皆因風熱乘肺。加藁本、蔓荊子、黃芩、山梔(各一錢)。

肩背因寒濕而痛。加乾薑、熟附子(各八分)、甘草(五分)。

鬱火作痛。加貝母、黃芩、山梔、香附、青皮(各等分),去獨活。桑寄生

風寒濕三氣所傷。體重腰冷。一身盡痛。如被杖加蒼朮、白朮、茯苓(各一錢二分)、乾薑、甘草(各五分)。

氣血不和。身體痛。加朮香(七分)、紫荊皮、五加皮(各一錢)。

濕流關節。一身盡痛加五苓散(一半)。

濕痰流注經絡。一身骨節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半盞)、竹瀝(一盞)、香附(一錢五分)。

楊梅瘡毒疼痛。自有本條。

傷寒後身體痛。有陽症陰症受濕。治各不同。詳傷寒門。

白話文:

各種疼痛,包括頭痛、心痛、脾痛、腹痛、脅痛、腰痛、背痛等。

一般的疼痛:可以加入檳榔、雷丸(各一錢),或是使用苦楝丸,或者用理中湯加入烏梅。

脾臟疼痛:可以加入海石(一錢五分)、青皮(一錢)、桂(五分),可以製成藥丸或散劑服用。

腹部疼痛:也應該根據腹部分為太陰、少陰、厥陰三個部分來加減藥材。中脘部位屬於太陰,可以加入厚朴、半夏;肚臍到腹部屬於少陰,可以加入桂枝、木香、玄胡索;小腹屬於厥陰,可以加入吳茱萸、官桂、白芍藥。藥材的用量要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

如果是虛弱引起的腹痛,使用理中湯;如果是實證引起的腹痛,使用桂枝大黃湯。如果寒熱症狀同時存在,而且疼痛劇烈,脈象沉伏,屬於寒熱並存。

如果脈象細而有力,屬於寒邪內結,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配合大承氣湯,用溫熱的藥來瀉下。

其他像是寒、熱、氣滯、血瘀、情緒鬱悶、飲食積滯、痰阻等原因引起的疼痛,治療方法都跟心痛相同。

脅肋疼痛,左邊的脅肋疼痛多屬於肝木旺盛,可以加入白芍藥、龍膽草、柴胡(各一錢二分)、青皮(七分)。

右邊的脅肋疼痛多屬於肺火和痰,可以加入貝母、枳殼、白芥子(各一錢)。

如果是咳嗽引起的脅肋疼痛,可以加入貝母、白茯苓(各一錢)、白芥子、青黛(各八分)、薑汁(半杯)。

如果是瘀血引起的脅肋疼痛,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加入桂枝、芍藥、青皮,使藥物能潤滑並瀉下。

如果是氣滯引起的脅肋疼痛,可以加入木香(七分)、枳殼、青皮(各一錢)。

如果脅肋疼痛發作時伴隨寒熱,原本的藥方去除乾薑,加入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青皮(八分)。

還有一個藥方,當歸羌活湯,可以用於各種腰痛、胯痛、腳氣病以及肩背和身體疼痛,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材。

藥方組成:當歸、羌活、獨活、柴胡、防風、杜仲、桑寄生(各等分),桂(減半)。

將以上藥材煎煮成一服,加入薑、棗一起煎煮,在飯後服用。

如果因為睡在寒冷潮濕的地方而引起的腰痛,可能是太陽、少陰血絡中有凝血,可以加入當歸尾、蒼朮、桃仁、牛膝、防己(各等分)。

如果是濕熱引起的腰痛,可以加入黃柏、木瓜、蒼朮、川芎(各等分)。

如果因為跌打損傷、瘀血積滯引起的腰痛,可以加入桃仁、紅花、蘇木(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麝香(一分,在服藥前加入),用酒煎煮後服用。

如果是腎虛引起的腰痛,可以使用補陰丸,加入胡桃肉、杜仲、破故紙、人參、天門冬(各一兩五錢)、砂仁、五味子(各七錢),製成蜜丸服用。

如果是腰胯疼痛,是濕熱流注下焦所致,可以加入黃柏、蒼朮、黑醜(各一錢)。

如果是腎著病,屬於濕氣傷害下焦,可以加入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去除防風、羌活、柴胡。

如果腰部感到軟弱無力,是腎肝有伏熱,可以加入黃柏、防己(各一錢五分)。

肩背疼痛,多因風熱侵犯肺部引起,可以加入藁本、蔓荊子、黃芩、山梔(各一錢)。

如果肩背疼痛是因為寒濕引起的,可以加入乾薑、熟附子(各八分)、甘草(五分)。

如果是因鬱火引起的疼痛,可以加入貝母、黃芩、山梔、香附、青皮(各等分),去除獨活、桑寄生。

如果是風寒濕三種邪氣所傷,導致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全身疼痛,像被棍棒打了一樣,可以加入蒼朮、白朮、茯苓(各一錢二分)、乾薑、甘草(各五分)。

如果是氣血不和引起的身體疼痛,可以加入朮香(七分)、紫荊皮、五加皮(各一錢)。

如果濕氣流注關節,導致全身疼痛,可以加入五苓散(一半)。

如果是濕痰流注經絡,導致全身關節疼痛,可以加入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半杯)、竹瀝(一杯)、香附(一錢五分)。

如果是因為梅毒瘡毒引起的疼痛,另有相關條文記載。

如果是傷寒病後引起的身體疼痛,有陽症、陰症及受濕等不同情況,治療方法也不同,詳情請參考傷寒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