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火熱(顛狂附)
為浮游之火。故曰火者化也。善行數變。莫測其機。經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注云:取之陰者,所以補腎水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餘也。東垣云:發熱之症、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熱。是故輕手捫之而熱。熱在皮毛血脈也。心肺主之。重按至骨。蒸手而熱。
熱在筋骨也。腎肝主之。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脾主之。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為熱入血室。晝夜不分。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難經云:重陽者狂。六脈洪實。宜以苦寒藥瀉之。
重陰者癲。六脈沉微。宜以甘溫藥補之。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治宜詳別。
治,戴氏云: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飛走。驀越燒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於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曰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濕。不可以直折。從其性而伏之。
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加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役。內傷元氣。
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降之。如參朮歸耆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狂之病。以寒咸之劑折之。如硝黃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妄炎。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黃柏地黃玄參之屬。若右尺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制之。
如姜附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又治法云: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取之。又云: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屬脾虛。
以甘寒溫而行之。實熱能食。口乾舌燥。便難。屬胃實。以辛苦大寒藥下之。火鬱而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煩熱。宜汗之發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鎮心火。硃砂安神丸治之。骨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憔悴發熱。盜汗失血。宜滋陰養血。苟不明此諸火熱之病。
施治何所依據。故集其略以備參考。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方,三補湯治實熱實火通用。虛者不宜。
黃芩(酒炒二錢五分),黃連(薑汁炒一錢五分),黃柏(鹽酒炒二錢五分)
白話文:
這是一種浮游不定的火,所以說「火」是變化的意思。它善於運行、頻繁變化,難以捉摸其規律。古書又說:「凡是寒證轉為熱證的,要從陰方面來治療。」註解說:「從陰方面治療,是為了補充腎水的不足,以制約心火的過盛。」
東垣說:「發熱的症狀,有的是因為元氣虛弱,而熱邪又分屬於五臟。熱的來源有內、中、外之分。所以,輕輕按摸就感覺發熱,這種熱在皮膚、毛髮和血脈,由心肺主管。重按至骨頭,感覺像從骨頭蒸發出來的熱,這種熱在筋骨,由腎肝主管。不輕不重地按摸就感覺發熱,這種熱在肌肉,由脾主管。」
又說:「白天發熱,夜晚安靜,這是陽氣在白天旺盛的緣故。白天安靜,夜晚發熱,而且煩躁,這是陽氣下陷於陰中的緣故,叫做熱入血室。白天夜晚都發熱,這是重陽無陰的表現,應該趕快瀉掉陽氣,峻補陰氣。《難經》說:「陽氣過盛的人會發狂,脈象洪大而有力,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陰氣過盛的人會癲癇,脈象沉細而微弱,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仲景說:「病人身體發高熱卻反而想穿衣服,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身體發冷卻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治療時應該詳細辨別。
戴氏說:「火這種病,它的危害很大,變化非常快,勢頭很明顯,死亡也很突然。為什麼呢?因為火能迅速燃燒、四處飛竄,猛烈燒灼,沒有什麼東西能抵擋它。它會在三焦虛實之間遊走。所謂君火,是指心火,可以用濕氣來伏藏它,用水來熄滅它,也可以直接折服它,只有黃連之類的藥物可以制約它。所謂相火,是指龍火,不能用水和濕氣來對付它,也不能直接折服它,要順著它的性情來潛伏它,只有黃柏之類的藥物可以降伏它。」唉!瀉火的方法,難道只有這些嗎?虛實多種多樣,不能不仔細觀察。要根據臟腑的性質來用藥,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這些都是苦寒的藥物,能瀉掉過盛的火。如果因為飲食勞累、內傷元氣,導致陰陽不平衡,火就不會停下來,這屬於陽虛的病,要用甘溫的藥物來降火,例如人參、白朮、當歸、黃耆之類的藥物。如果心火過於亢盛,鬱積成熱,屬於陽狂的病,要用寒鹹的藥物來折服它,例如硝石、芒硝之類的藥物。如果腎水受損,真陰失守,無根之火就妄動,屬於陰虛的病,要用滋補腎水的藥物來制約它,例如黃柏、地黃、玄參之類的藥物。如果右尺部位的命門火衰弱,屬於陽脫的病,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扶陽,例如乾薑、附子之類的藥物。如果因為胃虛而吃了過多的寒涼食物,導致陽氣鬱結在脾土之中,屬於火鬱的病,要用升散的藥物來發散它,例如升麻、葛根之類的藥物。
還有一種說法:小的熱邪,要用涼性的藥物來調和它;大的熱邪,要用寒性的藥物來瀉除它;非常嚴重的熱邪,要用發汗的方法來發散它,如果發散不徹底,就要用相反的方法來治療。又說:突然發熱,病在心肺;積累的熱邪,病在腎肝;虛熱導致食慾不振、自汗、氣短,屬於脾虛,要用甘寒溫補的藥物來治療;實熱導致能吃、口乾舌燥、大便困難,屬於胃實,要用辛苦大寒的藥物來瀉下它。火鬱而發熱,這是心火下陷於脾土,被抑制而不能伸展,會出現五心煩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發散它。心神煩亂,血中有潛伏的火邪,令人煩躁不安,應該用鎮心火的藥物,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治療。骨蒸勞熱,是五臟都受損的疾病,會導致身體消瘦、發熱、盜汗、失血,應該滋陰養血。如果不明白這些各種火熱的病因和病機,怎麼能根據它們來治療呢?所以收集這些簡要的內容,供大家參考,以便避免虛實不分的錯誤。
有一個方子,叫做三補湯,可以用於治療實熱實火,虛證患者不宜使用。 方子是: 黃芩(用酒炒過,二錢五分),黃連(用薑汁炒過,一錢五分),黃柏(用鹽水和酒炒過,二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