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脈症治方》~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補門

2. 諸虛

脈,形大力薄。為虛損。浮大無力為陽虛。細數無力為陰虛。寸脈浮軟而弱為上虛。尺短澀而微為下虛。左尺短澀不均。為血虛。右寸沉微為氣虛。六脈細微者盜汗。六脈細數者。潮熱。右關脈弦大。為脾虛。又男子右尺脈細微如絲者。為陽衰精竭。女人左尺細微如絲者。為陰衰經閉。皆不治也。

症,按集成云:虛損之症。皆由色欲過度。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失宜有所勞傷。皆損其氣血。蓋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而胃氣散解。不能滋營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故虛損之症生焉。病則百脈煩疼。腰痛腳軟。胸滿短氣。心煩不安。耳鳴目眩。咳嗽。寒熱交作。

自汗盜汗。遺精白濁。飧泄食少。食亦無味。不長肌膚。或睡中驚悸。午後發熱。倦怠無力。女子則崩漏帶下。經閉不行。咳嗽。吐血。發熱。皆虛損之候也

治,經云: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又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參朮茸附之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角膠地黃之類。氣虛則補氣。普用四君子湯。血虛則補血。兼用四物湯。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痰嗽者清肺。麥門冬黃芩貝母之類。陰虛發熱者。滋陰降火。黃柏知母地骨皮之類。用者詳之。

方,十全大補湯治氣血虛損。隨症輕重加減。

人參(二錢五分),白朮(三錢),黃耆(一錢五分蜜炙),甘草(四分),白茯苓(一錢二分),川芎(七分),當歸(一錢五分),熟地黃(一錢),白芍藥(一錢二分),桂(三分),如虛甚者。加熟附(一錢),以行參耆之功。

上用薑棗煎。食遠服。

老人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本方。去黃耆、熟地、甘草,加牛膝、陳皮、春。倍川芎、夏。加麥門冬(一錢)、黃芩(八分)、秋冬。加炒黑乾薑(五分)、倍當歸(此丹溪先生養母之法也)

男婦大病後。氣血虛損。脾胃不足。本方去芎桂,加山藥、陳皮、麥門冬(各等分)。

男子真陰虛損。加黃柏、知母、麥門冬、地骨皮(各等分)。

婦人胎產虛損。本方去桂,加香附(一錢五分),煎調鹿角膠服。

大吐血後虛損。加麥門冬、側柏葉(各一錢)、去黃耆、川芎、桂。

男子遺精白濁。或夢遺精滑。加黃柏、知母(俱童便浸炒各一錢)、山藥、芡實。鹿角霜(各一錢五分)、龍骨(五分)。

婦人赤白帶下。日久。或湛濁黃瘦潮熱。加升麻、柴胡(各五分)。

男婦心虛手振。加麥門冬、酸棗仁、天麻(各一錢)、白芷(五分)、去桂。

心脾血虛。晝則怠墮嗜臥。夜不能寐加麥門冬、酸棗仁、山藥(各等分)、遠志(減半)、圓眼肉(五個)、去芎、桂。健忘、怔忡。加麥門冬、陳皮、竹茹(各等分)、去芎、桂、腳軟無力。加牛膝、黃柏、木瓜、防己、去川芎(各等分)

白話文:

諸虛

脈象及體徵顯示氣力不足,屬虛損。脈浮大無力為陽虛;脈細數無力為陰虛;寸脈浮軟而弱為上焦虛;尺脈短澀而微弱為下焦虛;左尺脈短澀不均為血虛;右寸脈沉微為氣虛。六脈皆細微者會盜汗,六脈細數者則潮熱。右關脈弦大為脾虛。男子右尺脈細微如絲,為陽氣衰竭,精氣耗盡;女子左尺脈細微如絲,為陰氣衰竭,經閉不通,以上情況皆難以治療。

症狀方面,虛損的症狀皆因房事過度、情緒不穩、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節、勞累所致,損傷氣血。氣虛則導致火旺,火旺則傷及脾土,胃氣渙散,無法滋養全身經脈、灌溉臟腑、保護周身,因而產生虛損的症狀。病人會出現全身經脈疼痛、腰痛腿軟、胸悶氣短、心煩不安、耳鳴眼花、咳嗽、寒熱交替等症狀。

也會出現自汗盜汗、遺精、白濁、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體格消瘦、睡夢中驚悸、午後發熱、倦怠乏力等症狀。婦女則會有月經不調、白帶異常、經閉、咳嗽、吐血、發熱等虛損的表現。

治療方面,《內經》記載:「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形體不足者,溫補元氣,可用人參、白術、鹿茸、附子等藥;精氣不足者,補益腎精,可用鹿角膠、熟地黃等藥。氣虛則補氣,常用四君子湯;血虛則補血,常用四物湯;氣血俱虛則用十全大補湯;痰嗽則清肺,用麥門冬、黃芩、貝母等藥;陰虛火旺則滋陰降火,用黃柏、知母、地骨皮等藥。用藥需謹慎斟酌。

藥方方面,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氣血虛損,可根據病情輕重加減藥量。

處方:人參(2.5錢)、白術(3錢)、黃耆(1.5錢,蜜炙)、甘草(0.4錢)、白茯苓(1.2錢)、川芎(0.7錢)、當歸(1.5錢)、熟地黃(1錢)、白芍藥(1.2錢)、桂枝(0.3錢)。虛症嚴重者,可加熟附子(1錢),以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以上藥材用生薑、大棗煎服,飯後服用。

老年人若小便減少,即病情加重,此時應將黃耆、熟地、甘草去除,加入牛膝、陳皮、白朮;川芎加倍;春夏季節加麥門冬(1錢)、黃芩(0.8錢);秋冬季節加炒黑乾薑(0.5錢)、當歸加倍。(此為丹溪先生侍奉母親的經驗方。)

男女大病之後,氣血虛損,脾胃虛弱,此時應去除川芎、桂枝,加入山藥、陳皮、麥門冬(各等分)。

男子真陰虛損,可加入黃柏、知母、麥門冬、地骨皮(各等分)。

婦女產後虛損,去除桂枝,加入香附(1.5錢),煎藥後調入鹿角膠服用。

大吐血後虛損,加入麥門冬、側柏葉(各1錢),去除黃耆、川芎、桂枝。

男子遺精、白濁或夢遺,可加入黃柏、知母(童尿浸泡炒制,各1錢)、山藥、芡實、鹿角霜(各1.5錢)、龍骨(0.5錢)。

婦女赤白帶下久治不癒,或帶下色黃、身體消瘦、潮熱,可加入升麻、柴胡(各0.5錢)。

男女心虛、手抖,可加入麥門冬、酸棗仁、天麻(各1錢)、白芷(0.5錢),去除桂枝。

心脾血虛,白天嗜睡,晚上失眠,可加入麥門冬、酸棗仁、山藥(各等分)、遠志(減半)、圓肉(5個),去除川芎、桂枝。健忘、心悸,可加入麥門冬、陳皮、竹茹(各等分),去除川芎、桂枝。腿軟無力,可加入牛膝、黃柏、木瓜、防己,去除川芎(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