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針方六集》,此乃明代醫家吳昆所著之針灸學經典,刊於皇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這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針灸學著作,凝聚了吳昆畢生對針灸醫學的鑽研、實踐與獨到見解。吳昆於書序中開宗明義,強調「良醫者,兆人司命」,認為醫者之責任重大,必須「針藥並詣其極」方能稱職。他追溯古代聖神嘗百草、作九針的歷史,指出針藥二術之重要,乃因「人命至重,拯救之術,不得不詳且悉也」。吳昆對時下醫者多僅偏於藥石、不精針灸的現狀有所批評,認為才能不及中庸,分科療病,未能深入探究「神良精藝」,有感於此,遂將自己數十年心得公諸於世。

吳昆自述,其學醫乃從年少時修儒之餘,便「遊心《靈》、《素》」,對砭焫針經皆悉心討究。他在未及壯年時即「負笈萬里」,虛心求教,並將所學針方「對證施治」,獲得「種種神驗」。然而,他並不滿足於現象,而是深入探究其「所以神者」,歷經三十餘年,方覺豁然開朗,「始破前迷」。至其六十七歲「樗櫟之年」,他決定將這些積累的經驗與體悟「公善於人」,最終成就了這部《針方六集》。書名「六集」即標誌了全書的結構框架,體例層次分明,由淺入深,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可見作者在編排上的用心。

卷一《神照集》為全書之基礎。吳昆於卷首的「敘」中,以軍事家熟知山川險易方能克敵制勝為喻,強調醫者必須精明經絡孔穴、陰陽逆順,方能「戡亂去疾」。此卷主要闡述針灸的根本——經絡與腧穴。書中詳細論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與循環規律,說明其「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的功能。並引述《內經》「十二官相使貴賤」的學說,將人體臟腑的功能形象地比作朝廷的十二個官職,如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傅之官、肝為將軍之官等,強調臟腑之間相互協調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生理功能的描述,也為後續的針灸治療提供了宏觀的理論指導。此外,《神照集》還列出了十二經脈以及任脈、督脈的起止穴位,並介紹了重要的奇穴。更為實用的是,此卷詳細引用了《靈樞》的「骨度」分寸法,這是古代醫家根據人體各部位的特定長度或寬度,作為衡量取穴距離的標準,提供了精確定位穴位的依據。吳昆在此基礎上,補充了「明堂取穴法」,闡述了在頭面、腹背、手足等不同部位應如何運用橫寸、直寸以及如何結合眉髮、筋骨、約紋、陷下、肉際等自然標誌取穴,使得取穴方法更具操作性。卷中提到的「正人明堂經穴總圖」、「伏人明堂經穴總圖」、「正人臟腑圖」、「伏人臟腑圖」等,雖未完全展現於提供的文本,但表明書中輔以圖解,更便於讀者理解經絡臟腑與腧穴的相對位置。卷末開始逐經介紹各經脈的循行路線與穴位。

卷二《開蒙集》則旨在為初學者提供掌握針灸要領的門徑。其中收錄了金代竇漢卿的《標幽賦》,並附有吳昆本人的註解。這篇賦是針灸學中闡述針刺手法的經典文獻,通過吳昆的註解,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和操作要領。《開蒙集》還介紹了臨床常用的幾組重要穴位療法:八法針方(即奇經八脈交會穴的應用,後文卷四中吳昆對此有獨特見解)、五門針方(即十二經脈的五腧穴應用)以及十二經脈的「補母瀉子」法,這是根據經絡五行屬性進行補瀉治療的常用原則。這些內容都是針灸臨床辨證論治、處方配穴的核心知識,對於指導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卷三《尊經集》體現了吳昆對經典的尊崇與傳承。他從《黃帝內經》(包括《素問》與《靈樞》)中輯錄了148節與針灸直接相關的原文,使讀者能夠集中研讀針灸學的源頭經典。這不僅方便了學術研究,也強調了本書所有理論與實踐均根植於古代醫學的深厚土壤,非憑空臆造。這種對經典的系統整理,對於後世醫家深入理解針灸學的理論淵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卷四《旁通集》則是展現吳昆個人學術思想與獨到見解的核心部分。此卷收錄了吳昆撰寫的45節關於針灸學的短論,這些短論可能針對某些理論、手法或病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對前人學說進行闡發。同時,他還對《修金針賦》進行了註解,這篇賦也是闡述針刺技巧的重要文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特別提到吳昆對於八法的理論有「獨特的見解」,這表明他在繼承前人關於奇經八脈應用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這一卷內容對於研究吳昆的醫學思想及其對針灸學的貢獻價值尤高。

卷五《紛署集》則是一部高度實用的臨床指南。此卷按照身體各部位詳細描述了腧穴的具體取穴方法和主要治療病症。對於針灸醫者而言,準確取穴是有效治療的前提,而了解穴位的主治範圍則是辨證施治的關鍵。這一卷內容如同現代的穴位學專著與臨床應用手冊,為醫者提供了直接的臨床操作指導,使其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快速準確地選擇並定位治療所需的穴位。

卷六《兼羅集》則是對前五卷內容的補充與擴展。此卷收錄了如《玉龍歌》等針灸歌賦的註釋。古代醫家常將重要的穴位、主治、配穴等內容編成歌賦形式,以便於記憶和傳誦。《玉龍歌》便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篇,包含許多常用穴位的臨床經驗總結。吳昆對這些歌賦進行註釋,有助於讀者理解其中的內涵,並將其應用於臨床。此外,此卷還包含了灸法的內容。灸法作為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針法相輔相成,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病症。將灸法納入,使得本書內容更為全面,涵蓋了當時針灸學的主要治療手段。

綜觀《針方六集》全書,其體例完善,內容豐富,體現了吳昆作為一代名醫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不僅系統地整理了前代針灸學的精華,包括經絡腧穴、取穴方法、經典理論、重要歌賦等,更融入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獨特見解,尤其是在八法等方面的闡發。書中結構從基礎到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層層遞進,為學習者提供了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序言中吳昆對醫學的嚴謹態度、對時弊的批評以及其將個人所得「公善於人」的無私精神,都令人感佩。他希望通過此書,能「冀《圖經》」,對國家醫政有所裨益,並最終期望達到「參苓不餌,針石永捐」的理想壽域境界,可見其醫者仁心。

《針方六集》的問世,對明代及以後的針灸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臨床手冊,更是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為後人研究古代針灸理論、臨床經驗和醫學思想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現存的初刻本和抄本,也證明了此書在當時及後世的流傳與價值。至今,這部經典著作依然是研究中國古代針灸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之一。


卷之一·神照集 (1)

卷之一·神照集 (2)

卷之一·神照集 (3)

卷之一·神照集 (4)

卷之一·神照集 (5)

卷之一·神照集 (6)

卷之一·神照集 (7)

卷之一·神照集 (8)

卷之一·神照集 (9)

卷之一·神照集 (10)

卷之一·神照集 (11)

卷之一·神照集 (12)

卷之一·神照集 (13)

卷之一·神照集 (14)

卷之一·神照集 (15)

卷之一·神照集 (16)

卷之一·神照集 (17)

卷之一·神照集 (18)

卷之一·神照集 (19)

卷之一·神照集 (20)

卷之一·神照集 (21)

卷之一·神照集 (22)

卷之一·神照集 (23)

卷之一·神照集 (24)

卷之一·神照集 (25)

卷之一·神照集 (26)

卷之一·神照集 (27)

卷之一·神照集 (28)

卷之一·神照集 (29)

卷之一·神照集 (30)

卷之一·神照集 (31)

卷之一·神照集 (32)

卷之一·神照集 (33)

卷之一·神照集 (34)

卷之二·開蒙集 (1)

卷之二·開蒙集 (2)

卷之二·開蒙集 (3)

卷之二·開蒙集 (4)

卷之二·開蒙集 (5)

卷之二·開蒙集 (6)

卷之二·開蒙集 (7)

卷之二·開蒙集 (8)

卷之二·開蒙集 (9)

卷之二·開蒙集 (10)

卷之二·開蒙集 (11)

卷之二·開蒙集 (12)

卷之二·開蒙集 (13)

卷之二·開蒙集 (14)

卷之二·開蒙集 (15)

卷之二·開蒙集 (16)

卷之二·開蒙集 (17)

卷之三·尊經集 (1)

卷之三·尊經集 (2)

卷之三·尊經集 (3)

卷之三·尊經集 (4)

卷之三·尊經集 (5)

卷之三·尊經集 (6)

卷之三·尊經集 (7)

卷之三·尊經集 (8)

卷之三·尊經集 (9)

卷之三·尊經集 (10)

卷之三·尊經集 (11)

卷之三·尊經集 (12)

卷之三·尊經集 (13)

卷之三·尊經集 (14)

卷之三·尊經集 (15)

卷之三·尊經集 (16)

卷之三·尊經集 (17)

卷之三·尊經集 (18)

卷之三·尊經集 (19)

卷之三·尊經集 (20)

卷之三·尊經集 (21)

卷之三·尊經集 (22)

卷之三·尊經集 (23)

卷之三·尊經集 (24)

卷之三·尊經集 (25)

卷之五·紛署集 (1)

卷之五·紛署集 (2)

卷之五·紛署集 (3)

卷之五·紛署集 (4)

卷之五·紛署集 (5)

卷之五·紛署集 (6)

卷之五·紛署集 (7)

卷之五·紛署集 (8)

卷之五·紛署集 (9)

卷之五·紛署集 (10)

卷之五·紛署集 (11)

卷之五·紛署集 (12)

卷之五·紛署集 (13)

卷之五·紛署集 (14)

卷之五·紛署集 (15)

卷之五·紛署集 (16)

卷之五·紛署集 (17)

卷之六·兼羅集 (1)

卷之六·兼羅集 (2)

卷之六·兼羅集 (3)

卷之六·兼羅集 (4)

卷之六·兼羅集 (5)

卷之六·兼羅集 (6)

卷之六·兼羅集 (7)

卷之六·兼羅集 (8)

卷之六·兼羅集 (9)

卷之六·兼羅集 (10)

卷之六·兼羅集 (11)

卷之六·兼羅集 (12)

卷之六·兼羅集 (13)

卷之六·兼羅集 (14)

卷之六·兼羅集 (15)

卷之六·兼羅集 (16)

卷之六·兼羅集 (17)

卷之六·兼羅集 (18)

卷之六·兼羅集 (19)

卷之六·兼羅集 (20)

卷之六·兼羅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