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五·紛署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紛署集 (1)

1. 卷之五·紛署集

敘曰:人身頭面肢體,部穴不同,經傳所署何紛紛也。然,或得之針,或得之灸,以去疾即安紀為妙義。文之委瑣,胥不足陋。語曰:一曲之言,大方不棄,作「紛署集」,列於左方,針灸同法。

白話文:

在說到人體的頭部、臉部及四肢等各部位,因為穴位的不同,古籍中的記載顯得繁多而混雜。然而,無論是透過針刺或是灸療的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去除病痛,使人恢復健康,這正是其中的精妙之處。儘管這些文字描述可能過於細碎複雜,但都不該被輕視。常言道:即便是單一的見解,大師們也不會輕易拋棄,因此編撰了「紛署集」,將其羅列於左側,針灸療法並用,共同遵循同一原則。

2. 頭直鼻中髮際旁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

(每穴各開一寸五分)

神庭一穴,主身反,吐舌,癲癇,目上視不識人,鼻流清涕,目出冷淚,頭痛,喘喝。

曲差二穴,治雷頭風,頭疼,身熱汗不出,眼視不明,鼽衄,鼻塞,鼻瘡,頂腫,心煩。

本神二穴,主目眩項強,驚癇,嘔吐涎沫,胸脅相引不得轉側,偏風。

頭維二穴,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眼赤目潤,乘風流淚,視物不明。

白話文:

標題翻譯為:[從頭頂正中沿著髮際到頭維穴,共有七個穴位,列舉如下]

內容翻譯為:

每個穴位距離為1.5公分。

神庭穴,位於額頭正中央,主治身體反弓、吐舌、癲癇、目光上翻不認人、鼻涕清稀、眼睛無故流冷淚、頭痛、喘息困難。

曲差穴,有兩個,主要治療雷鳴般的頭痛、頭疼、身體發熱但不出汗、視力模糊、鼻塞流血、鼻塞、鼻部生瘡、頭頂腫脹、心情煩躁。

本神穴,也有兩個,主治目眩、頸部僵硬、驚嚇引起的癲癇、嘔吐泡沫、胸部與脅部互相牽引無法翻身側臥、半身不遂。

頭維穴,同樣有兩個,主治頭痛劇烈如被撕裂、眼睛疼痛如要脫出、眼球充血、遇風流淚、視物不清。

3. 頭直鼻中入髮際一寸循督脈卻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上星一穴,主頭風面腫,鼻淵,鼻塞無聞、時生息肉,目眩睛痛,口鼻出血不止。宜出血,以泄諸陽熱氣。

囟會一穴,主頭風頭疼,腦虛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癇,目上視不識人,風熱上攻,宜出血。小兒囟未合者禁刺。

前頂一穴,主頭風目眩,面赤腫痛,驚癇,鼻流清涕,鼻塞鼻痔。

百會一穴,主頭風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半身不遂,心煩,驚悸健忘,精神恍惚,痎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身反羊鳴,悲哭妄言,發時即死,汗出,吐沫而嘔,面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痛絕陽。虢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蓋此穴也。唐高宗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秦鳴鶴為之刺頭出血而愈,亦此穴也。

後頂一穴,主頭項強急,惡寒,風眩目䀮䀮,額顱痛,歷節汗出,狂癲不臥,癇發瘛瘲,頭風偏痛。

強間一穴,主頭風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狂走不臥,目中冷淚。

腦戶一穴,主面赤目黃,面痛,頭重腫痛,癭瘤。禁不可深刺妄灸。

風府一穴,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重如石,頂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咽痛,頭中百病。

白話文:

[上星穴位,主治頭痛、面部腫脹、鼻竇炎、鼻塞、嗅覺失靈、常生鼻息肉、眼睛眩暈、眼痛、口鼻大量出血不止。適合針刺放血,用以排除過盛的陽熱之氣。

囟會穴位,主治頭風頭痛、腦部虛弱導致的鼻出血、臉部突然紅腫、頭皮腫脹、面色蒼白、眼睛眩暈、鼻塞嗅覺失靈、驚嚇性癲癇、視線向上無法辨認人、風熱上攻等症狀,適合針刺放血。但若是小孩囟門尚未閉合,則禁止針刺。

前頂穴位,主治頭風目眩、臉部紅腫疼痛、驚嚇性癲癇、鼻流清涕、鼻塞、鼻痔。

百會穴位,主治頭風中風、口齒不清、口閉不開、半身不遂、心情煩躁、驚悸健忘、精神恍惚、瘧疾、脫肛、癲癇、青風心風、全身抽搐、悲哭胡言、發作時如死人、出汗、吐泡沫嘔吐、臉色紅潤頭重、鼻塞、頭痛眼眩、食慾不振、各種疼痛、極度陽亢。虢太子曾因昏厥,扁鵲針刺此穴,不久太子甦醒;唐高宗因頭重目眩,秦鳴鶴針刺此穴出血,病情得以緩解。

後頂穴位,主治頸部僵硬、畏寒、頭重目昡、眉骨痛、關節痛多汗、瘋狂癲癇無法入睡、癲癇發作抽搐、頭風偏頭痛。

強間穴位,主治頭風頭痛、眼睛眩暈、心煩、吐涎沫、頸部僵硬、瘋狂奔走無法入睡、眼睛冷淚。

腦戶穴位,主治臉紅眼黃、面部疼痛、頭重腫痛、頸部腫塊。此穴不可深刺或隨意施灸。

風府穴位,主治中風、舌頭弛緩無法說話、寒顫出汗、身體沉重畏寒、頭重如石、頸部緊繃無法轉動、眼睛眩暈、鼻出血、咽喉痛、頭部各種疾病。]

4. 頭直夾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足太陽經)

五處二穴,主脊強反折,瘛瘲癲疾,偏頭風,鼻塞,時時嚏不已,目昏,目上戴不識人,內障,頭生瘡疥,宜三稜針出血。

承光二穴,主鼻塞不聞香臭,口喎風眩,頭痛,嘔吐心煩,鼻多清涕,目生白膜。

通天二穴,主頸項難轉,鼻中塞悶,偏風口喎,鼻多清涕,衄血,頭重旋暈,屍厥,喘息,項有大氣,癭瘤。

絡卻二穴,主清風內障,目無所見,頭旋耳鳴,狂走,瘛瘲,恍惚不樂,腹脹。

玉枕二穴,主腦風,目如脫,項如拔,不可左右顧,風眩頭寒,多汗,鼻窒不聞。

白話文:

[頭直夾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足太陽經)]

[五處二穴]:主治脊椎僵硬、彎曲,抽搐、癲癇,半側頭痛,鼻塞,經常打噴嚏不止,視力模糊,看東西像是戴在眼睛上方看不清人,眼內障礙,頭部長瘡或皮膚病。適合用三棱針刺血治療。

[承光二穴]:主治鼻塞無法聞到香臭,嘴角歪斜、頭暈,頭痛,嘔吐心煩,鼻子常流清鼻涕,眼睛長白膜。

[通天二穴]:主治脖子轉動困難,鼻腔堵塞憋悶,半側臉部麻痺嘴角歪斜,鼻子常流清鼻涕,鼻出血,頭部沉重、旋轉性暈眩,突然昏倒,呼吸急促,脖子後有腫塊,頸部腫瘤。

[絡卻二穴]:主治風邪入體導致的眼內障礙,視物不清,頭部旋轉、耳鳴,精神失常奔跑,抽搐,精神恍惚、情緒低落,腹部脹滿。

[玉枕二穴]:主治腦部受風,眼睛像要脫出,脖子僵硬,不能左右轉頭,頭暈,出汗多,鼻子不通氣。

5. 頭直目上入髮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足少陽經)

臨泣二穴,主中風不識人,目眩目疼,內障白翳,多眵淚,鼻塞淵涕,目外眥痛,驚癇反視,枕骨合顱痛。

目窗二穴,主頭面浮腫,旋眩,眥痛,目視不明,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

正營二穴,主目眩,牙疼,唇吻強急,頭項偏痛,齲齒。

承靈二穴,主腦風頭痛,惡寒鼻塞,鼽衄,喘息不利。

腦空二穴,主腦風頭痛,目瞤眩瞑,項強不得回顧,心悸癲風,勞疾羸瘦。

白話文:

【臨泣穴兩個,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後意識不清,眼睛眩暈疼痛,眼內有障礙或白翳,過多眼屎和淚水,鼻塞且常流鼻涕,眼眶外側疼痛,驚嚇癲癇及視線反常,枕骨與顱骨交接處疼痛。

目窗穴兩個,主要適用於治療面部水腫,頭昏眼花,眼眶疼痛,視力模糊,頭部疼痛伴隨發冷發熱,不出汗,感到寒冷。

正營穴兩個,主要用於治療眼睛眩暈,牙痛,口脣緊繃,頭頸部單側疼痛,蛀牙。

承靈穴兩個,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頭痛,怕冷鼻塞,鼻出血,呼吸困難。

腦空穴兩個,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頭痛,眼睛抽搐眩暈,頸部僵硬不能回頭,心跳加速,癲癇風病,勞累疾病導致的消瘦。】

6. 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天衝二穴,主偏頭風頭角痛,癲風強痙,牙齦腫,善驚恐。

率谷二穴,主偏正頭風,腦兩角強痛,頭重,痰氣膈痛,酒風,膚腫,煩悶,胃寒嘔吐,目痛。

曲鬢二穴,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顧,腦兩角痛,為癲風引目眇。

浮白二穴,主寒熱喉痹,耳鳴無聞,齒痛,頸強,生癰,癭氣,胸滿不得息,肩背痛,咳逆痰沫。

竅陰二穴,主四肢轉筋,手足煩熱,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中風語言蹇澀,咳逆,喉痹,項強,頷痛,口苦,厲鼻,管內生疽,耳鳴目痛,項毒癭氣,癰疽發厲,熱病汗不出,舌強,脅痛,骨蒸勞熱。《難經》曰:髓會絕骨。一云非懸鐘也,當作枕骨。於理尤勝。

完骨二穴,主頭面腫,眼喎口僻,耳鳴,項腫,牙車急,耳後痛,喉痹,齒齲,煩心,小便黃赤,足痿不收,癲疾。

白話文:

【天衝穴兩個,主治偏頭痛、頭頂疼痛、癲癇、痙攣、牙齦腫脹、易受驚嚇或恐懼。

率谷穴兩個,主治偏正頭痛、腦兩側強烈疼痛、頭重、痰氣膈痛、酒後風邪、皮膚腫脹、煩悶、胃寒嘔吐、眼睛疼痛。

曲鬢穴兩個,主治頷頰腫脹、導致牙關緊閉無法開口、劇烈疼痛、口緊不能說話、頸部轉動困難、腦兩側疼痛、癲癇導致的眼斜視。

浮白穴兩個,主治寒熱交替、咽喉痛、耳鳴聽不清、牙齒疼痛、頸項僵硬、產生膿腫、甲狀腺腫大、胸悶呼吸困難、肩背痛、咳嗽有痰。

竅陰穴兩個,主治四肢抽筋、手腳煩熱、頭痛如錐刺、無法動彈、中風言語不清、咳嗽有痰、咽喉痛、頸部僵硬、頷部疼痛、口苦、鼻炎、管內生瘡、耳鳴眼痛、頸部毒腫甲狀腺腫大、癰疽發炎、熱病不出汗、舌頭強直、脅痛、骨蒸勞熱。《難經》記載:髓會絕骨。另一說法不是懸鐘穴,應該是枕骨,這樣理解更合理。

完骨穴兩個,主治頭面部腫脹、眼睛歪斜、口眼歪斜、耳鳴、頸部腫脹、牙關緊、耳後疼痛、咽喉痛、齲齒、心煩、小便黃赤、腳部無力、癲癇疾病。】

7. 頭後髮際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啞門一穴,禁不可灸。治舌強失音,諸陽熱盛,鼻衄不止,頭痛,項脊強,反折瘛瘲。

天柱二穴,主肩背痛,目瞑視,鼻不知香臭,頭項筋急,不能回顧,偏正頭風,頭旋腦痛。

風池二穴,主灑淅寒熱,汗不出,頭痛,頭眩目暈,偏正頭風,頸項強急,腰背傴僂,目赤鼽衄,癇瘧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不能發汗。

白話文:

[第六個位於頭後髮際中央旁邊的五個穴位]

[啞門穴]:這個穴位禁止使用灸法。能治療語言困難、聲音嘶啞,各類因過度陽熱導致的疾病,如止不住的鼻血、頭痛、頸部僵硬、身體後仰抽搐等症狀。

[天柱穴](兩個):主要用於緩解肩背疼痛、眼睛疲勞、鼻子失去嗅覺、頭部和頸部肌肉緊繃、無法轉頭、單側或雙側頭痛、頭部旋轉性頭痛。

[風池穴](兩個):主要治療忽冷忽熱的症狀、汗出不暢、頭痛、頭暈目眩、單側或雙側頭痛、頸部僵硬、腰部背部彎曲、眼睛紅腫、鼻出血、癲癇、瘧疾、中風、呼吸困難、口齒不清、生命垂危、甲狀腺問題、出汗功能障礙。

8.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行至脊骶凡十三穴第七

大椎一穴,治五勞七傷,骨蒸發熱,盜汗,痎瘧,氣疰,頸項不能回顧,背膊拘急,咳嗽,瘰癧,諸虛潮熱。

陶道一穴,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瘛瘲,恍惚不樂。

身柱一穴,主腰脊痛,癲癇瘛瘲,妄見妄言,咳嗽哮喘,小兒驚癇。

神道一穴,主傷寒發熱,頭痛,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小兒風癇背反。

靈臺一穴,禁灸,古無治法。

至陽一穴,主腰脊痛,胃中寒,不能食,胸脅支滿,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㑊,四肢痠痛,少氣難言,卒疰攻心。

筋縮一穴,主癲疾狂走,脊膂強痛,目反視,癇病多言,心痛,寒熱進退,四肢拘攣。

脊中一穴,禁灸。治風癇癲邪,黃疸,腹滿不嗜食,五痔便血,溫病,積聚下利,小兒疳疾,脫肛。

懸樞一穴,治腰脊強痛,不得屈伸,積氣上下,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疾。

命門一穴,主腎虛腰痛,目眩不明,頭痛身熱,痎瘧,腰腹相引痛,骨蒸五臟熱,男子遺精,女子赤白帶下,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角弓反折。

陽關一穴,主膝外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腰俞一穴,治腰脊痛不可俯仰,溫瘧無汗,足痹不仁,傷寒肢熱不已,女人月閉,溺赤。

長強一穴,治九般痔瘻,臟毒,大便洞泄,小便不通,五淋,䘌食下部,頭重顫搖,腰僂脊痛,狂病,小兒囟陷,驚癇瘛瘲,嘔血,驚恐失神,瞻視不正。

白話文:

【大椎穴】能治療五勞七傷,骨蒸發熱,盜汗,瘧疾,氣喘,頸項不能轉動,背部僵硬緊繃,咳嗽,淋巴結核,各種虛弱導致的潮熱。

【陶道穴】主要治療瘧疾,寒熱交錯,脊背僵硬,煩躁飽脹,汗腺不通,頭部沉重,眼睛疲倦,抽搐,精神恍惚,心情不佳。

【身柱穴】主要治療腰背疼痛,癲癇,抽搐,胡言亂語,咳嗽哮喘,兒童的驚厥癲癇。

【神道穴】主要治療感冒發燒,頭痛,來回發作的瘧疾,精神恍惚,悲傷憂鬱,記憶力減退,驚慌失措,兒童的風癇和背反。

【靈臺穴】禁止針灸,古代沒有特別的療法治療此穴。

【至陽穴】主要治療腰背疼痛,胃寒,食慾不振,胸部脅肋脹滿,消瘦,背部氣流上下移動,腹部鳴叫,冷熱交替,四肢痠痛,氣短,說話困難,突然的疾病攻擊心臟。

【筋縮穴】主要治療癲狂,脊椎強直疼痛,眼睛向上看,癲癇多言,心痛,冷熱交錯,四肢拘束抽搐。

【脊中穴】禁止針灸。能治療風癇,癲癇,黃疸,腹部脹滿,食慾不振,五種痔瘡出血,溫熱病,腹部積聚,下痢,兒童營養不良,脫肛。

【懸樞穴】能治療腰背強直疼痛,積氣上下移動,食物消化不良,下痢,腹部疾病。

【命門穴】主要治療腎虛腰痛,視力模糊,頭痛身熱,瘧疾,腰腹相互牽引疼痛,骨蒸五臟熱,男性遺精,女性白帶或紅帶,兒童癲癇,張口搖頭,身體向後彎曲。

【陽關穴】主要治療膝蓋外側無法屈伸,風濕麻痹,筋絡抽搐,行走困難。

【腰俞穴】能治療腰背疼痛,不能前後彎腰,溫熱瘧疾無汗,腳部麻木,感冒肢體熱度持續,女性月經閉塞,尿色深紅。

【長強穴】能治療九種痔瘻,內臟毒素,大便瀉瀉,小便不通,五種淋病,下部消化系統問題,頭部沉重顫抖,腰彎脊痛,狂躁症,兒童囟門凹陷,驚厥癲癇,抽搐,嘔血,驚恐失神,視線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