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3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33)

1. 附:《針經》不載諸家奇穴二十八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節下橫紋縫中。灸二七壯。禁針。治難產,胎衣不下,偏墜木腎。

鬼哭四穴,在手足大指端,去爪甲外側,用繩縛定,取兩指縫內是穴。灸七壯。禁針。治傷寒發狂,癇疾呆癡。

太陽二穴,在頭額角髮際下紫脈上。用三稜針出血。治目疼。

腦堂一穴,在頭後風府穴上一寸五分,玉枕骨下陷中。針入二分,灸三七壯。治腦頂頭暈痛。

胛縫二穴,在肩背胛縫尖盡處。直針入三分,灸三七壯。治肩背膊臂痛,瀉;手足無力,補。

鼻柱一穴,在鼻柱尖上。專治鼻上酒醉風。宜三稜針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壯。

聚泉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出舌直縫陷中。用三稜針出血。治喘咳久嗽不愈,舌苔舌強。

肩柱骨尖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灸五壯。治瘰癧,手不能舉動。

內踝尖二穴,在足內踝骨尖上。灸五壯。治下牙痛,足內廉轉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灸七壯。治足外廉轉筋,腳氣寒熱。宜三稜針出血。

囊底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用艾如小豆大,灸七壯。治腎臟風瘡,小腸疝氣家一切症候。

印堂一穴,在兩眉陷中。針入一分,灸五壯。治小兒驚風。

八邪八穴,在左右手十指岐骨間縫中。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間,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七壯。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縫中,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液門。

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中渚穴,中渚在液門下五分。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背紅腫。竇氏針八邪穴,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一寸五分,宜出血。治手膊紅腫,手上諸疾。

八風八穴,在足十指陷中。竇氏針直入五分,宜出血。治紅腫腳氣。

天應穴,即《千金方》「阿是穴」,《玉龍歌》謂之「不定穴」。但痛處,就於左右穴道上,臥針透痛處瀉之,經所謂「以痛為腧」是也。若青腫痠疼,麻木不仁,寒痛等症,補,灸五七壯;紅腫毒痛,宜三稜針出血。

白話文:

附:《針經》不載諸家奇穴二十八

獨陰穴:位於足部第二個腳趾關節下方橫紋的縫隙中,艾灸27壯,禁針。治療難產、胎盤不下、子宮偏墜及腎虛。

鬼哭穴:位於手足大拇指尖端,指甲外側,用繩子綁定,取兩指縫隙中的穴位。艾灸7壯,禁針。治療傷寒發狂、癲癇、呆痴。

太陽穴:位於額角髮際下方紫色的血管上,用三棱針放血。治療眼睛疼痛。

腦堂穴:位於後腦風府穴上方1.5寸,枕骨下陷處。針刺深度二分,艾灸37壯。治療腦頂頭暈痛。

胛縫穴:位於肩胛骨內緣尖端處。直針三分,艾灸37壯。治療肩背膊臂疼痛(瀉法);手足無力(補法)。

鼻柱穴:位於鼻樑尖端。專治鼻子上因酒醉引起的風症。宜用三棱針放血。

耳尖穴:位於耳尖上,卷起耳朵找到尖端處。治療眼生翳膜。用小艾炷艾灸5壯。

聚泉穴:位於舌面上,舌頭中間,吐出舌頭後直縫凹陷處。用三棱針放血。治療久咳不止、舌苔厚膩或舌強。

肩柱骨尖穴:位於肩端突出骨頭尖端。艾灸5壯。治療瘰癧(淋巴結腫大)、手臂不能抬起。

內踝尖穴:位於足部內踝骨尖端。艾灸5壯。治療下牙痛、足內側抽筋。

外踝尖穴:位於足部外踝骨尖端。艾灸7壯,治療足外側抽筋、腳氣寒熱。宜用三棱針放血。

囊底穴:位於陰囊十字交叉紋路中間。用如小豆大小的艾炷艾灸7壯。治療腎臟風瘡、小腸疝氣等症。

印堂穴:位於兩眉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一分,艾灸5壯。治療小兒驚風。

八邪穴:位於左右手十指骨間縫隙中,共八個穴位。 大都穴:位於手大拇指與食指虎口之間,赤白肉際,握拳取穴。針刺深度一分,艾灸7壯。治療頭痛、牙痛。 上都穴:位於手食指與中指指節骨間縫隙中,握拳取穴。針刺深度一分,艾灸5壯。治療手臂紅腫。 中都穴:位於手中指與無名指指節骨間縫隙中(又名液門)。針刺深度一分,艾灸5壯。治療手臂紅腫。 下都穴:位於手無名指與小指指節骨間縫隙中(又名中渚穴,中渚穴位於液門穴下方0.5寸)。針刺深度一分,艾灸5壯。治療手背紅腫。 竇氏針法:針刺八邪穴時,針刺深度一分,再沿著皮膚向後推動1.5寸,宜放血。治療手臂紅腫及手部各種疾病。

八風穴:位於足部十指指縫凹陷處。竇氏針法直針0.5寸,宜放血。治療紅腫腳氣。

天應穴:即《千金方》中的阿是穴,《玉龍歌》稱之為不定穴。在疼痛處,針刺透入疼痛處瀉血,所謂「以痛為腧」。如果出現青腫酸痛、麻木不仁、寒痛等症狀,則採用補法,艾灸5-7壯;如果出現紅腫熱痛,則宜用三棱針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