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五·紛署集 (2)
卷之五·紛署集 (2)
1. 背自第一椎兩旁夾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四穴第八
大杼二穴,主傷寒汗不出,頭痛項強,脊痛身熱,振寒,目眩瘛瘲,瘧疾,喉痹煩滿,勞氣咳嗽,胸中鬱熱,腹痛煩滿,裡急,癲癇身蜷。經曰:骨會大杼。宜主骨痿骨蒸。東垣曰:五臟氣亂於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風門二穴,主傷寒項強目眩,胸中熱,嘔喘背痛,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咳嗽噴涕不已,鼻流清水。若腠密玄府不泄,取是穴頻刺,瀉去熱氣,背永不發癰疽。
肺俞二穴,主癆瘵,勞熱骨蒸,痰飲嗽喘,嘔吐,支滿,背僂,肺中風,偃臥,胸滿短氣,不嗜食,五勞七傷,盜汗,久嗽不愈,肺脹,腰背強痛,食後吐水,黃疸,癭氣,小兒龜背。
心包俞二穴,治氣逆嘔吐,心痛,留結煩悶。古缺治。
心俞二穴,主心風,狂走,虛驚,夜夢失精,盜汗,偃臥不得傾側,癇癲悲泣,悶亂煩滿,嘔吐不食,咳血吐血,鼻衄,喑塞不言,黃疸,丹毒,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二穴,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胸滿咳逆,嘔吐痰飲,食不下,脅痛腹脹,水腫積癖,喉痹,胃脘當心痛,四肢怠惰,嗜臥身重,自汗盜汗,熱病汗不出。一方云:心生血,肝藏血,此穴居於心肝二俞之間,故為血會,血病宜主此。
肝俞二穴,主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目,額青脅痛不得息,目眩淚出,吐血,咳逆口乾,疝氣,小腹痛,多怒,衄血,鼻酸,雀目夜眩,生翳,筋寒,熱痓筋急,肋下與脊相引而反折,轉筋入腹將死,目上視,黃疸,驚狂,癥瘕痞滿。
膽俞二穴,主頭痛振寒,汗不出,膽熱多睡,膽寒不寢,眠中涕淚交流,口苦舌燥,咽痛目黃,胸脅急痛脹滿,不得臥,嘔無所出,食不下,骨蒸勞熱。
脾俞二穴,主多食身瘦,黃疸,脅下滿,瀉利,體重怠惰,痃癖積聚,腹痛,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喜欠,不嗜食。
胃俞二穴,主中濕霍亂,胃寒腹脹,不進飲食,胃熱結胸心疼,多食羸瘦,不生肌肉,胸脅滿,目不明。
三焦俞二穴,竇氏禁灸。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吐逆飧泄,腸鳴,目眩頭痛,肩背痛,腰脊強,不能俯仰。
腎俞二穴,主腎臟虛寒腰疼,遺精白濁,羸瘦面黑,耳鳴及聾,頭重目昏,足脛痠疼,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心腹滿,兩脅滿,小腹急脹,少氣,身腫如水,膝脛中寒,消渴,五勞七傷虛憊,婦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下元虛損,子戶中寒。一方云:植杖度之,與臍平是穴。
大腸俞二穴,主中燥,大小便不通,腸澼,泄利不止,腸鳴引腰脊痛,腹脹,繞臍㽲痛,多食身瘦,洞泄,脊強不能俯仰。
小腸俞二穴,主大小腸寒熱,疝氣,小便赤澀淋瀝,小腹脹㽲痛,大便膿血,泄利下重,五痔疼脹,三焦津液少,口渴不可忍,婦人帶下。
膀胱俞二穴,主風勞脊強腰疼,小便赤澀,遺溺,小腹滿,大便難,足胻拘急,不能屈伸,腳膝無力,陰瘡,女人癥瘕,月事不調。
中膂俞二穴,主赤白痢,腎虛消渴,腰脊強不能俯仰,腹脹脅痛,腸冷疝痛,汗不出。
白環俞二穴,主夜夢鬼交,遺精勞損,虛風腰脊髖骨不利,筋攣痹縮,虛熱無汗,大小不利,腳膝不仁。
上髎二穴,主偏風腰膝冷痛,不能起跪,鼻衄寒熱,大小不利,嘔逆,男子陽痿,婦人絕嗣,陰挺不收。
次髎二穴,主腰痛不得轉搖,疝氣偏墜,痛引陰器,足清不仁,背腠寒,腸鳴注泄,小便淋瀝,胸中堅脹,婦人赤白帶下。
中髎二穴,主腰痛,大小便難,腹脹下利,淋瀝滑泄,男子五勞七傷六極,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
下窌二穴,主腰痛不能轉側,大小便不利,寒濕內傷,腸鳴注泄,便血,婦人漏下蒼汁,陰中痛引小腹。
會陽二穴,主腹中寒熱冷氣,泄利不止,久痔,腸澼下血,陽氣虛乏,陰汗時出。
白話文:
[背自第一椎兩旁夾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四穴第八]
[大杼二穴]可治療感冒不出汗,頭痛、頸部僵硬、背脊疼痛、身體發熱、寒戰、目眩、抽搐、瘧疾、喉嚨堵塞、煩躁飽脹、勞累引起的咳嗽、胸部鬱悟熱感、腹部疼痛、煩躁飽脹、急迫性腹瀉、癲癇以及身體蜷曲等症狀。中醫認為大杼穴是骨頭相關疾病的穴位,適合治療骨痿和骨蒸。李東垣指出,當五臟的氣亂於頭部時,應在天柱、大杼穴進行治療,但不補也不瀉,僅為了引導氣機。
[風門二穴]主治感冒、頸部僵硬、目眩、胸中發熱、噁心喘息、背部疼痛、皮膚腠理不密容易受風寒、持續咳嗽、噴嚏不斷、鼻子流清水等症狀。如果皮膚腠理緊密,汗孔無法排汗,則應在此穴位頻繁針刺,以去除熱氣,防止背部發生膿腫。
[肺俞二穴]主治肺結核、勞損發熱、骨蒸、痰飲咳嗽、噁心、胸脅滿、背部彎曲、肺部風邪、只能平躺、胸部飽脹、呼吸短促、食慾不振、五勞七傷、盜汗、長期咳嗽不愈、肺脹、腰背強痛、飯後吐水、黃疸、甲狀腺腫大、小孩龜背等症狀。
[心包俞二穴]治療氣逆嘔吐、心痛、心煩悶亂等症狀。古代資料中缺乏治療方法。
[心俞二穴]主治心臟風邪、精神亢奮、虛驚、夜晚夢遺、盜汗、平躺時不能側身、癲癇、悲泣、心神混亂、腹部飽脹、嘔吐、食慾不佳、咳血、吐血、鼻出血、聲音嘶啞、黃疸、丹毒、記憶力減退、小孩心氣不足、多年不說話等症狀。
[膈俞二穴]主治心痛、全身關節疼痛、食物反流、胸脹、咳嗽、嘔吐、吞嚥困難、脅痛、腹脹、水腫、積聚、喉嚨堵塞、胃脘疼痛、四肢乏力、嗜睡、身體沉重、自汗、盜汗、熱病不出汗等症狀。一方指出,心臟製造血,肝臟儲存血,此穴位於心肝兩俞之間,因此被視為血會,對血液疾病有療效。
[肝俞二穴]主治肝風、蹲坐時不能低頭、眼睛青色、脅痛、目眩、眼淚流出、吐血、咳嗽、口乾、疝氣、小腹疼痛、易怒、鼻出血、鼻子酸、夜盲、視力模糊、眼睛長翳、筋肉寒冷、熱性痙攣、筋急、肋下與脊椎相互拉扯導致反折、轉筋進入腹部即將死亡、眼睛向上看、黃疸、驚狂、癥瘕、痞滿等症狀。
[膽俞二穴]主治頭痛、寒戰、不出汗、膽熱多眠、膽寒失眠、睡夢中涕淚交流、口苦舌燥、咽喉疼痛、眼睛發黃、胸脅急痛、脹滿、不能平躺、嘔吐無物、食慾不佳、骨蒸勞損發熱等症狀。
[脾俞二穴]主治暴食卻身體消瘦、黃疸、脅下飽脹、腹瀉、身體疲倦、痃癖積聚、腹部疼痛、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起背脊疼痛、打哈欠、食慾不佳等症狀。
[胃俞二穴]主治中暑霍亂、胃寒腹脹、不進食、胃熱結胸、心痛、暴食但身體消瘦、不生成肌肉、胸脅飽脹、視力下降等症狀。
[三焦俞二穴]禁止灸法。主治臟腑積聚脹滿、身體消瘦、不能進食、嘔吐、餐後立即排便、腸鳴、目眩、頭痛、肩膀背部疼痛、腰脊僵硬、不能前後彎腰等症狀。
[腎俞二穴]主治腎臟虛寒腰痛、遺精、白濁、身體消瘦、面色黑暗、耳鳴或聽力下降、頭部沉重、視力模糊、小腿痠痛、四肢過度出汗、瀉肚子、消化不良、心腹部飽脹、兩脅飽脹、小腹緊急腫脹、氣短、全身水腫、膝蓋小腿冰冷、糖尿病、五勞七傷虛弱、女性白帶異常、月經不調、下元虛損、子宮寒冷等症狀。一方指出,將柺杖放在腰部,與肚臍平行即可找到此穴位。
[大腸俞二穴]主治中燥、大小便不暢、腸炎、腹瀉不止、腸鳴、腰脊疼痛、腹部脹滿、繞臍劇烈疼痛、暴食但身體消瘦、瀉肚子、脊椎僵硬、不能前後彎腰等症狀。
[小腸俞二穴]主治大小腸寒熱、疝氣、小便顏色紅、尿瀝、小腹脹滿、大便帶膿血、腹瀉、下部重壓、五種痔瘡疼痛、三焦津液減少、口渴難忍、女性白帶異常等症狀。
[膀胱俞二穴]主治風勞、脊椎僵硬、腰痛、小便顏色紅、尿瀝、小腹飽脹、大便困難、腳踝拘急、不能屈伸、腳膝無力、陰部潰瘍、女性癥瘕、月經不調等症狀。
[中膂俞二穴]主治赤白痢、腎虛糖尿病、腰脊僵硬、不能前後彎腰、腹部脹滿、脅痛、腸冷疝痛、不出汗等症狀。
[白環俞二穴]主治夜晚夢到鬼交、遺精、勞損、虛風腰脊、髖骨活動不便、筋攣縮短、虛熱無汗、大小便不順、腳膝麻木等症狀。
[上髎二穴]主治半身不遂、腰膝冷痛、不能站立、鼻出血、寒熱交替、大小便不順、噁心、男性陽痿、女性不孕、陰部下垂等症狀。
[次髎二穴]主治腰痛、轉動不便、疝氣、疼痛牽引生殖器、腳部感覺不清、背部寒冷、腸鳴、腹瀉、小便淋瀝、胸部堅硬脹滿、女性白帶異常等症狀。
[中髎二穴]主治腰痛、大小便困難、腹部脹滿、腹瀉、淋瀝、男性五勞七傷六極、女性不孕、白帶異常、月經不調等症狀。
[下窌二穴]主治腰痛、轉動不便、大小便不順、寒濕內傷、腸鳴、腹瀉、便血、女性漏下蒼汁、陰部疼痛牽引小腹等症狀。
[會陽二穴]主治腹部寒熱、冷氣、腹瀉不止、長期痔瘡、腸炎出血、陽氣虛弱、陰汗時出等症狀。
2. 背自第二椎兩旁夾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第九
附分二穴,主風寒客於腠理,肩背拘急,頸項強痛,不得回顧,肘臂不仁。
魄戶二穴,主三尸走注,肩膊痛,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虛勞喘痿,頸項強急,不得回顧,體熱百節痛,夜夢鬼交。
膏肓二穴,《針經》未有,唐真人孫思邈始指,無所不療。考在《神照集》。
神堂二穴,主多夢虛驚,狂走,肩脊強急,不可俯仰,胸腹滿,灑淅寒熱,氣逆上攻,時噎。
譩譆二穴,主勞損不得臥,背悶氣滿,腋脅拘急,目眩,鼻衄,膈脹,胸中痛,氣逆,肩膊內痛,不得回顧,大風,汗不出,溫瘧寒熱。
膈關二穴,主背痛惡寒,脊強難以俯仰,飲食不下,嘔噦吐涎,胸中噫悶,大便不節,小便黃。
魂門二穴,主屍厥走注,胸背引心痛,食飲不下,渾身筋攣骨痛,體熱勞嗽,氣不升降,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
陽綱二穴,主腸鳴腹痛,食不下,大便泄利不節,小便淋瀝,身熱目黃,腹脹怠惰。
意舍二穴,主腹滿虛脹,背惡寒,泄瀉,溺黃,食不下,嘔吐,消渴,目黃身熱。
胃倉二穴,主腹滿虛脹,水腫,食飲不下,背痛惡寒,不得俯仰。
肓門二穴,主心下痛,大便秘,婦人乳癰。
志室二穴,主腰背強痛,飲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遺精,小便淋瀝,吐逆霍亂。
胞肓二穴,主腰痛惡寒,不得俯仰。食不消,小腹堅急,癃閉,脊背引痛,傴僂。
秩邊二穴,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淋瀝,五痔發腫。
白話文:
【附分穴兩個】,主治風寒侵入皮膚間隙導致的症狀,如肩背僵硬緊繃,頸部疼痛強硬,無法轉頭後望,手肘到手臂失去知覺。
【魄戶穴兩個】,主治三屍蟲(一種中醫理論中的病邪)遊走全身,造成肩膀疼痛,咳嗽、呼吸困難,嘔吐、胸悶,虛弱疲憊、喘息無力,頸部和背部強硬緊繃,無法轉頭後望,身體發熱、全身關節疼痛,夜晚做春夢。
【膏肓穴兩個】,《針灸經典》並未提及,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首次指出,幾乎所有病症都能治療。詳細記載在《神照集》。
【神堂穴兩個】,主治多夢、易驚嚇,狂躁行為,肩膀和背部僵硬緊繃,無法前後彎腰,胸部腹部脹滿,忽冷忽熱,氣血上沖,偶爾噎住。
【譩譆穴兩個】,主治過度勞累無法安眠,背部悶痛氣滯,腋下及肋側緊繃,視線模糊,鼻子出血,胸膈脹痛,胸口疼痛,氣血逆流,肩膀內側疼痛,無法轉頭後望,嚴重風濕,不出汗,溫熱瘧疾寒熱交替。
【膈關穴兩個】,主治背部疼痛怕冷,脊柱僵硬難以前後彎腰,吞嚥食物困難,反胃吐口水,胸口悶堵,排便失調,小便色黃。
【魂門穴兩個】,主治突然昏厥,胸背牽連心臟疼痛,吞嚥食物困難,全身筋骨抽搐疼痛,體熱勞累咳嗽,氣血無法順暢流通,腹部響如雷鳴,排便失調,小便色黃或紅。
【陽綱穴兩個】,主治腸鳴腹痛,食慾不佳,大便稀瀉失禁,小便不暢,身體發熱眼白泛黃,腹部脹氣倦怠無力。
【意舍穴兩個】,主治腹部脹滿虛弱膨脹,背部怕冷,腹瀉,尿液顏色偏黃,食慾不佳,噁心嘔吐,糖尿病,眼睛泛黃身體發熱。
【胃倉穴兩個】,主治腹部脹滿虛弱膨脹,水腫,吞嚥食物困難,背部疼痛怕冷,無法前後彎腰。
【肓門穴兩個】,主治心臟下方疼痛,大便乾結,婦女乳房腫痛。
【志室穴兩個】,主治腰部和背部僵硬疼痛,消化不良,腹部緊繃,私處疼痛腫脹,遺精,小便頻繁,噁心嘔吐、霍亂。
【胞肓穴兩個】,主治腰部疼痛怕冷,無法前後彎腰。消化不良,小腹緊繃,小便不暢,脊背牽連疼痛,駝背。
【秩邊穴兩個】,主治腰部疼痛無法前後彎腰,小便頻繁,五種痔瘡發作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