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3)

1. 次(二)十五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謂之透天涼者,生陰之針方也。其義何以明之?蓋肌熱,陽勝也。骨蒸,陽邪乘虛至骨而蒸也。先深後淺,引而出之,瀉之類也。六,陰數也,用六陰而三出三入,針之搓捻者徐也,徐則生和,喻之揚湯,徐能止沸也,緊提慢按,亦鼓橐之象。有如針下清和,則所鼓者,如大塊之鼓清風,四大皆清,故曰透天涼。

然必徐徐細細者,欲和而不欲躁急也。此施之外邪致病者尤驗,若內生虛熱,當必佐以益陰之劑為宜也。

白話文:

透天涼針法主要用於治療肌膚發熱、骨蒸潮熱等症状。針法先深後淺,以六根針的三進三出,緩慢地提針按壓,並細緻地搓捻針身,達到退熱的效果。這種針法之所以稱為透天涼,是因為它屬於生陰的針法,能夠清熱解毒,平衡陰陽。

肌膚發熱是陽氣過盛,骨蒸潮熱則是陽邪乘虛侵入骨骼而導致的。先深後淺的針法,就像引導陽邪排出體外一樣,屬於瀉法。六根針的三進三出,就像緩慢地攪動熱水,使其慢慢降温,緊提慢按則像是鼓風,將熱氣吹散。針刺後感覺清涼和緩,就像清風吹過,四肢都感到舒爽,因此稱為透天涼。

然而,施針必須緩慢細緻,避免急躁,因為急躁容易造成氣血紊亂。這種針法特別適用於外邪入侵導致的病症,如果病症是內生虛熱,則需要配合益陰的藥物治療。

2. 次(三)十六

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之,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陽中隱陰,以法言也。邪氣先並於里,則先寒;後並於表,則後熱。淺而深之,由淺入深,補之類也。先九後六,先補後瀉,自釋其文也。

白話文:

第三種情況是「陽中隱陰」,先是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燒,症狀從輕微逐漸加重,需要用九和六的方法治療,也就是先用滋養的方式再使用排泄的方式來治癒病症。「陽中隱陰」是以方法來說的。邪氣首先侵襲身體內部就會出現冷感,接著侵犯到皮膚表面就開始發燒。症狀從輕微逐漸加重是由外向內、由淺至深的過程,這就是滋養的一個例子。先用九(代表滋養)再用六(代表排泄),這樣就能自己理解這個文章的意思了。

3. 次(四)十七

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之,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

陰中隱陽,以法言也。邪氣並於表,則先熱;後並於里,則後寒。深而淺之,由深出淺,瀉之類也。先六後九,先瀉後補,自解其義也。

白話文:

第四種情況是「陰中隱陽」,先是感到熱然後又會感到冷,治療時要從深處到表面,使用六和九的方法,也就是先排泄再滋養。這裡所說的「陰中隱陽」是以語言來描述病症。如果邪氣聚集在皮膚外層就會先感到熱,之後進入身體內部就會接著感到冷。治療的方式是由內向外進行,像是排出毒素一樣。先用六(代表陰)再用九(代表陽),就是先排泄再滋養的意思,自己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吧!

4. 並結十八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宜淺則用淺,法宜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白話文:

當要使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疾病時,必須等到身體已經足夠暖和了才能進行;當要使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疾病時,必須等到身體已經足夠冷卻了才能進行。這就像搓繩子一樣,慢慢地旋轉纏繞,如果方法適合淺層就使用淺層,如果方法適合深入就使用深入。兩種方式不能混在一起造成混亂。

5. 次(五)十九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

子午搗臼,以法言也。陽生於子,陰生於午,丹家用此二時,搗和藥物於窩臼之中,欲諸品調勻,法以千杵為率。水蠱膈氣,陰陽愆和之所致也。用針落穴之後,調攝陰陽二氣,使之均勻。針之所行於上下者,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則氣血均調,如子午搗臼,調勻藥物,於水蠱膈氣乎何有?

白話文:

意思是說,治療水蠱膈氣,要像子午搗臼一樣,將陰陽二氣調和均匀。針灸時,針要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動千次,使氣血調勻,就像用臼杵將藥材搗碎一樣,這樣就能治好水蠱膈氣。

6. 次(六)二十

六日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進氣,進陽氣也。走注疼痛,陰邪壅塞為患也。動者為陽,故無問左與右,九與六,皆可以住痛移疼,喻之風波摧蕩,無問東與西,雨與暘,皆足以沖壅去塞也。

白話文:

想要在六日內恢復氣血,治療腰背肘膝疼痛、全身痠痛的病症,可以用針灸治療。針刺九分深,再行九次補法,然後將針臥在穴位上,五到七次吸氣,等待氣息上下流動。也可以用龍虎交戰的針法,左邊捻針九下,右邊捻針六下。這些針法都能止痛。

人體的疼痛是因為陰邪阻塞造成的,而氣血運行則屬於陽氣。因此,無論針灸方向是左還是右,九下還是六下,都能治療疼痛,就如同風雨能沖刷掉淤積的泥沙一樣。

7. 次(七)二十一

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留氣,留陽氣也。痃癖癥瘕,陰寒所凝,故聚陽氣以勝之,亦東風解凍之意。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留氣」這個概念。「留氣」是指在治療疾病時保留一些正氣(即陽氣),以便更好地對抗疾病的邪氣(如這裡指的陰寒)。對於像痃癖、癥瘕等病症(這些都是傳統中醫中的病名,具體症狀和病因可能因人而異),可以使用長度為七分的針灸進行治療,並選擇純陽穴位插入針頭。當氣血流動到達深度後,應緩慢地拔出針頭,等待一會兒再次檢查病情是否有所改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身體能夠充分吸收和利用陽氣,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任何治療之前都應該先向專業醫生尋求幫助和指導。

8. 次(八)二十二

入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

丹家有抽添之說,謂抽減其魄,添增其神,漸次成丹也。此欲針氣回陽倒陰,漸次就安,因以名訣。

白話文:

當進入穴位時,使用抽添的方法,對於癱瘓、瘡癩等病症,選擇重要的穴位,讓九個主要經絡得到能量,通過上下推拉和搜索來調節氣息,最重要的是讓氣息在全身流動。接著手持針灸棒垂直插入皮膚,然後再往下刺進去,這樣可以幫助逆轉陰陽失衡的情況。 道家中有一種叫做「抽添」的概念,指的是減少人的肉身(魄),增加精神力量(魂)。這裡想要用針灸的方式來恢復身體中的陽氣並逆轉陰陽失衡,逐漸達到康復的效果,因此這個方法被命名為「抽添之訣」。

9. 並結二十三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10. 久患偏枯通經接氣定息寸數議二十四

賦云: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

夫久患偏枯,虛寒證也。先宜以甘藥溫補,然後施針。通其經脈,接續正氣,病可使痊。今言在手足三陽經,上身者須候九息,下身者須候十四息,而經氣通行,可過四寸;在手足三陰經,上身者須候七息,下身者須候十二息,可過經五寸。然此說前古未有,又無至理可根,謂之杜撰可也。

蓋人稟陰陽太少之氣不等,有針方落穴,不待旋轉而氣即行,病即去者;有納針之後,百搓千捻,竭其手法,而氣方行,病方去者;有出針之後,經氣始行,病始去者。良以陰陽、太少、虛實不同,故令功驗亦早暮不等。《靈樞》之論昭昭也。惡用杜撰穿鑿為。

白話文:

古書中說,治療長期偏癱的方法,有通經接氣的技巧,並已確定了特定的穴位和時間。手足三陽經,上半身需等待九息,下半身需等待十四息,經氣才能運行四寸;手足三陰經,上半身需等待七息,下半身需等待十二息,經氣才能運行五寸。然而,這種說法古書中並未記載,也沒有道理可循,可說是杜撰之言。

其實,人體的陰陽、太少之氣各有不同,有些人針灸落穴後,不需轉針,氣便運行,病即痊癒;有些人需要反覆推拿針灸,才能使氣運行,病才好轉;還有些人需要拔針後,經氣才開始運行,病才開始康復。這是因為陰陽、太少、虛實各有差異,導致療效快慢不一。《靈樞》的論述明確指出,不應以杜撰虛假之言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