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3)
卷之三·尊經集 (13)
1. 次(二)十五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謂之透天涼者,生陰之針方也。其義何以明之?蓋肌熱,陽勝也。骨蒸,陽邪乘虛至骨而蒸也。先深後淺,引而出之,瀉之類也。六,陰數也,用六陰而三出三入,針之搓捻者徐也,徐則生和,喻之揚湯,徐能止沸也,緊提慢按,亦鼓橐之象。有如針下清和,則所鼓者,如大塊之鼓清風,四大皆清,故曰透天涼。
然必徐徐細細者,欲和而不欲躁急也。此施之外邪致病者尤驗,若內生虛熱,當必佐以益陰之劑為宜也。
白話文:
第二種方法叫做「透天涼」針法,主要用於治療肌肉發熱及骨蒸潮熱等症狀。具體操作是先深刺再淺刺,利用陰數六的原則,進行三次進針三次出針,採用快速提起針、慢慢按下針的方式,最後緩緩地拔針,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退熱,且在整個過程中,都要細心地搓捻針身,這是判斷病情好轉的標準。
所謂「透天涼」,就是一種能夠促進陰氣生長的針灸手法。它的意義在哪裡呢?肌肉發熱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骨蒸潮熱則是因陽邪趁虛進入骨髓導致的高溫。先深刺再淺刺,將邪氣引導出來,這是一種排泄的方法。數字六代表陰,使用六次陰性操作,三次進針三次出針,針的搓捻要緩慢,緩慢能生出和諧,就像把滾熱的水緩緩扇風,可以止住沸騰一樣,快速提起針、慢慢按下針,也有如風箱抽風的情景。如果針刺下後感到清涼和諧,那麼就彷彿大自然吹來的清風,讓全身都感到清爽,因此稱之為「透天涼」。
然而,必須要緩慢細心地進行,目的是為了達到和諧,而不是急躁。這種方法對由外邪引起的疾病尤其有效,但如果是因體內陰虛導致的虛熱,應配合滋補陰液的藥物,效果會更佳。
2. 次(三)十六
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之,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陽中隱陰,以法言也。邪氣先並於里,則先寒;後並於表,則後熱。淺而深之,由淺入深,補之類也。先九後六,先補後瀉,自釋其文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可以翻譯為:
這是說在陽氣中藏有陰氣的情況,初期會感到寒冷,之後轉為發熱。治療上應採用由輕至重的手法,依照九六法則,即是先補後瀉的原則。
所說的陽中隱陰,是從治療原則上來說的。當邪氣首先影響到身體內部,人就會感到寒冷;然後邪氣擴散到身體表面,就會轉為發熱。由輕至重的調理方式,就像補充一樣,是逐漸增加的。先採用九法,後採用六法,即是指先補後瀉,這都是根據原文的解釋。
3. 次(四)十七
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之,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
陰中隱陽,以法言也。邪氣並於表,則先熱;後並於里,則後寒。深而淺之,由深出淺,瀉之類也。先六後九,先瀉後補,自解其義也。
白話文:
第四種情況是陰中藏有陽,初期會感到發熱,隨後轉為畏寒,治療時要從深入淺,使用六和九的比例來配藥,即是先用瀉藥再補身。
所謂陰中藏有陽,這是根據理論來說的。當病邪集中在身體表面時,會出現發熱的現象;當病邪深入體內時,就會感到寒冷。從深入淺,指的是從病情嚴重的地方開始治療,這類似於瀉藥的作用。先使用六的比例,後使用九的比例,也就是先用瀉藥後再補身,其道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4. 並結十八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宜淺則用淺,法宜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白話文:
「在治療上,若需補身,必須確保身體達到足夠的熱度;若要清瀉,則應等到寒氣已深入體內。這就像搓線一樣,需要慢慢調整力道,方法應該淺顯時就淺顯,應當深入時便深入。這兩種治療方式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同時進行,以免造成身體混亂。」
5. 次(五)十九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
子午搗臼,以法言也。陽生於子,陰生於午,丹家用此二時,搗和藥物於窩臼之中,欲諸品調勻,法以千杵為率。水蠱膈氣,陰陽愆和之所致也。用針落穴之後,調攝陰陽二氣,使之均勻。針之所行於上下者,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則氣血均調,如子午搗臼,調勻藥物,於水蠱膈氣乎何有?
白話文:
這段文字可以翻譯為:
第五種方法稱作「子午搗臼」,用於治療因水氣滯留導致的脹滿及胸膈不順的症狀。在進行治療後,調整人體內氣息使之平衡。施針時,針頭需上下移動,採用九進六出的頻率,同時左右旋轉針身達一千次,這樣能使氣血運行更加均衡,病症自然得以緩解。
「子午搗臼」這個名詞,源於道家煉丹術中的實踐。他們認為在一天中子時和午時,分別是陽氣和陰氣開始生發的時間點,會選擇這兩個時辰在石臼中研磨混合藥材,確保各種成分充分融合,通常以千次研磨作為標準。而「水蠱膈氣」這種病狀,是陰陽失調所導致的。在針灸治療後,需調整人體陰陽二氣,使其達到平衡狀態。針灸時,上下移動針頭九進六出,再左右旋轉針身一千次,就能像子午搗臼一樣,讓藥物成分調和均勻,對於治療水蠱膈氣這種病症,自然也就遊刃有餘了。
6. 次(六)二十
六日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進氣,進陽氣也。走注疼痛,陰邪壅塞為患也。動者為陽,故無問左與右,九與六,皆可以住痛移疼,喻之風波摧蕩,無問東與西,雨與暘,皆足以沖壅去塞也。
白話文:
在第六天進行調養陽氣的訣竅,針對腰背、手肘、膝蓋的疼痛,或是全身遊走式的疼痛,應採用刺入九分深的針法,再進行九次的補針手法,讓病人躺下,針插入後等五到七次呼吸的時間,等待氣血流通全身。也可以使用「龍虎交戰」的針法,左手捻針九次,右手捻針六次,這也是能緩解疼痛的針法。
所謂的進氣,就是增強體內的陽氣。遊走式的疼痛是由於陰邪(體內的寒濕等不良物質)堵塞造成的問題。活動的屬性屬於陽,因此無論是左邊還是右邊,九次或六次的針灸手法,都能有效止痛,就像風和浪的衝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下雨還是晴朗,都能夠沖開堵塞,去除體內的不良物質。
7. 次(七)二十一
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留氣,留陽氣也。痃癖癥瘕,陰寒所凝,故聚陽氣以勝之,亦東風解凍之意。
白話文:
第七點是關於保留氣的訣竅,對於痃癖、癥瘕等疾病,應採用七分深度的針刺法,使用純陽的手法,然後才直直地插入針,當感到氣到達後,再進行深度的針刺,提針之後再停留一段時間。
所謂的保留氣,指的是保留陽氣。痃癖和癥瘕這些病症,是由陰寒凝結造成的,因此我們聚集陽氣來剋制它們,這就像是春風融化凍土的概念一樣。
8. 次(八)二十二
入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
丹家有抽添之說,謂抽減其魄,添增其神,漸次成丹也。此欲針氣回陽倒陰,漸次就安,因以名訣。
白話文:
內容在講述一種被稱為「抽添」的針灸技巧,這種技巧用於治療癱瘓、瘡癩等疾病,主要是找到關鍵的穴位,讓身體的正氣得以流通。在施針時,會透過提、按的方式在穴位上搜索,主要目的是讓氣運行全身。首先將針直直地插入穴位,再往下方深入,目的是調整陰陽平衡,使原本衰弱的陽氣恢復,過剩的陰氣得到抑制。
丹道學派中有「抽添」一詞,指的是減少陰性的魄,增加陽性的神,逐步煉製丹藥。這裡想要表達的是,用針灸調節氣息,達到陰陽轉換,讓身體逐漸恢復健康,因此將這種技巧命名為「抽添」訣。
9. 並結二十三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白話文:
這句古代中醫文字在現代白話文中可以解釋為:「在診斷時需細緻入微,心中要有靈活的治療策略,一旦發現某種方法效果不佳,應反覆嘗試其他不同的治療方式。」
10. 久患偏枯通經接氣定息寸數議二十四
賦云: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
夫久患偏枯,虛寒證也。先宜以甘藥溫補,然後施針。通其經脈,接續正氣,病可使痊。今言在手足三陽經,上身者須候九息,下身者須候十四息,而經氣通行,可過四寸;在手足三陰經,上身者須候七息,下身者須候十二息,可過經五寸。然此說前古未有,又無至理可根,謂之杜撰可也。
蓋人稟陰陽太少之氣不等,有針方落穴,不待旋轉而氣即行,病即去者;有納針之後,百搓千捻,竭其手法,而氣方行,病方去者;有出針之後,經氣始行,病始去者。良以陰陽、太少、虛實不同,故令功驗亦早暮不等。《靈樞》之論昭昭也。惡用杜撰穿鑿為。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文中提到,對於長期患有半身不遂的人,使用針灸來疏通經絡和接續氣息的方法,已經有一套固定的呼吸次數和深度標準。對於手腳上的陽性經絡,上半身需深呼吸九次,下半身則需深呼吸十四次,這樣可以讓氣流通過四寸長的經絡;對於手腳上的陰性經絡,上半身需深呼吸七次,下半身需深呼吸十二次,這樣可以讓氣流通過五寸長的經絡。
然而,長期患有半身不遂的人多屬虛弱且體質寒涼,應先使用甘草等溫補藥物調理身體,再進行針灸治療。疏通經絡,接續正氣,病情才能得以康復。但這套固定的呼吸次數和深度標準,過去從未有人提及,也沒有科學根據,可視為杜撰。
因為每個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多少不一,有的人在針灸剛開始就感受到氣感,疾病隨之消失;有的人需要針灸師反覆搓捻針頭,耗盡各種技巧,才會感到氣感,疾病才會緩解;還有的人是在針灸結束後,才感到經絡中的氣流開始運行,疾病才得以緩解。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陰陽、太少、虛實不同,導致治療效果出現的時間各異。《靈樞》對此有明確的描述,不需要杜撰或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