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3)

1. 次(二)十五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謂之透天涼者,生陰之針方也。其義何以明之?蓋肌熱,陽勝也。骨蒸,陽邪乘虛至骨而蒸也。先深後淺,引而出之,瀉之類也。六,陰數也,用六陰而三出三入,針之搓捻者徐也,徐則生和,喻之揚湯,徐能止沸也,緊提慢按,亦鼓橐之象。有如針下清和,則所鼓者,如大塊之鼓清風,四大皆清,故曰透天涼。

然必徐徐細細者,欲和而不欲躁急也。此施之外邪致病者尤驗,若內生虛熱,當必佐以益陰之劑為宜也。

2. 次(三)十六

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之,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陽中隱陰,以法言也。邪氣先並於里,則先寒;後並於表,則後熱。淺而深之,由淺入深,補之類也。先九後六,先補後瀉,自釋其文也。

3. 次(四)十七

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之,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

陰中隱陽,以法言也。邪氣並於表,則先熱;後並於里,則後寒。深而淺之,由深出淺,瀉之類也。先六後九,先瀉後補,自解其義也。

4. 並結十八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宜淺則用淺,法宜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5. 次(五)十九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

子午搗臼,以法言也。陽生於子,陰生於午,丹家用此二時,搗和藥物於窩臼之中,欲諸品調勻,法以千杵為率。水蠱膈氣,陰陽愆和之所致也。用針落穴之後,調攝陰陽二氣,使之均勻。針之所行於上下者,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則氣血均調,如子午搗臼,調勻藥物,於水蠱膈氣乎何有?

6. 次(六)二十

六日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進氣,進陽氣也。走注疼痛,陰邪壅塞為患也。動者為陽,故無問左與右,九與六,皆可以住痛移疼,喻之風波摧蕩,無問東與西,雨與暘,皆足以沖壅去塞也。

7. 次(七)二十一

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留氣,留陽氣也。痃癖癥瘕,陰寒所凝,故聚陽氣以勝之,亦東風解凍之意。

8. 次(八)二十二

入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

丹家有抽添之說,謂抽減其魄,添增其神,漸次成丹也。此欲針氣回陽倒陰,漸次就安,因以名訣。

9. 並結二十三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10. 久患偏枯通經接氣定息寸數議二十四

賦云: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

夫久患偏枯,虛寒證也。先宜以甘藥溫補,然後施針。通其經脈,接續正氣,病可使痊。今言在手足三陽經,上身者須候九息,下身者須候十四息,而經氣通行,可過四寸;在手足三陰經,上身者須候七息,下身者須候十二息,可過經五寸。然此說前古未有,又無至理可根,謂之杜撰可也。

蓋人稟陰陽太少之氣不等,有針方落穴,不待旋轉而氣即行,病即去者;有納針之後,百搓千捻,竭其手法,而氣方行,病方去者;有出針之後,經氣始行,病始去者。良以陰陽、太少、虛實不同,故令功驗亦早暮不等。《靈樞》之論昭昭也。惡用杜撰穿鑿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