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2)

1. 金針賦(共二十四條)一

賦云: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

2. 候氣議二

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貴及其時。午前為早,為陽;午後為晚,為陰。男女上下,平腰分之。

(此亦無根之言,不必拘此。)

3. 裁賦下針法三

下針之法,先須循攝孔穴,以左手大指爪甲按而重切之,次以右手食指彈二三十下,令穴間赤起,經所謂「彈而怒之」是也。次令咳嗽一聲,以口內溫針,隨咳而下,徐徐捻入,初至皮部,名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分,名曰人才,又停進針;刺之筋骨之間名曰地才,就當捻轉,又停良久,退針至人才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疾除左右,因病而施。

4. 針知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貴賤,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氣之不至,必死無疑。

5. 淺深五

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

6. 賦傳補瀉議六

賦云: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嗟夫!補瀉之法,經有隨濟迎奪,推納動伸之論,至善至當。獨奈何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為補,退後右轉為瀉?提針何以為熱?插針何以為寒?男女何以各異?左右何以相殊?胸背何以更別?早暮何以背馳?不知男女無二道,左右無二理,胸背無二因,早暮無二法。假令謬妄者曰:人參補男而瀉女,巴豆瀉左而補右,芩連涼胸而熱背,桂附朝溫而暮寒,不知人亦信之乎?針學不明,何以異此。

7. 賦傳左捻氣上右捻氣下議七

賦云:欲氣上行,將針左捻;欲氣下行,將針右捻。

不知此法施之於左乎?施之於右乎?左右胸背,男女早暮,亦復相異乎?借曰相異,則與前法亂矣!借曰無異,則與前說悖矣!起賦者於九原,不知何以應我?

8. 使氣八

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

(此妙。)

9. 補瀉九

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

(三飛,三進氣也。)

10. 不足有餘十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11. 通經接氣十一

賦云: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12. 飛經走氣四法議十二

賦云:若夫過關過節,催運經氣,用飛經走氣之法。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進方退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進三退,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元,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此四法之說,不出《素問》「搖大其道」一句,謂搖大孔穴之道,今病邪出之易耳。令謂用之飛經走氣,謬矣!蓋由搖泄孔穴,經氣大虛,為麻為癢,隨經而見,遂以為飛經走氣耳。且經氣流行,無一息之停,特為病邪作實,滯塞不通,因而為患。針家搖大其道,泄去病邪,通其滯塞,稍覺麻酸,或隨經而汗,則經氣復通,而四體康矣。

其實,經何嘗飛,氣何嘗走耶?故謂之通經接氣則當,謂之飛經走氣則愚。其循攝爪切,皆所以散沉痼之邪。以病邪久留關節,故以指循環其間,按攝其上,爪搔其經,切掐其陷,所以竭其匿伏之邪,兵家搜山窮穴之技也。

13. 出針十三

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皆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14. 八訣訓義十四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謂之燒山火者,回陽之針方也。其義何以明之?蓋頑麻,虛也;冷痹,寒也。先淺後深,推而納之,補之類也。九,陽數也,用九陽而三進三退。針之搓捻者疾也,疾則生熱,喻之鑽燧,急則生火也。慢提緊按,有鼓橐之象,有如針下生熱,則所鼓者,如大塊之鼓薰風,四大皆熱,故曰燒山火。然此施之氣血未敗之夫則宜;如尫羸氣弱者,不若投以甘劑,繼之灼艾,為萬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