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2)
卷之三·尊經集 (12)
1. 金針賦(共二十四條)一
賦云: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中醫經絡學中的「經脈循行」概念。
簡而言之:
當我們按摩或刺激手上和腳上的穴位時,會影響到相應的經脈,這些經脈在人體內有特定的走向。例如,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等三條陽經從手指開始,經過手臂向上延伸至頭部,再向下通過頸部進入胸部並與對應的肺臟、心臟等器官相連接。同樣地,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也遵循相同的規律,由足底起始,沿著腿部上延伸至腰部,然後繼續向上升入腹部及胸部。
對於三條陰經(即肝經、脾經和腎經),它們則是由於足部開始,先通過腿下達到腹部,然後進一步延伸至胸部並與對應的心包絞痛、肺氣虛弱等病症相關聯。
如果按照上述規律進行適當的手法操作,可以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反之,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或者加重病情。因此,在進行推拿治療之前,必須充分瞭解每一個部位所屬的經脈及其特點,以便正確選擇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 候氣議二
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貴及其時。午前為早,為陽;午後為晚,為陰。男女上下,平腰分之。
(此亦無根之言,不必拘此。)
白話文:
男性身體的能量較集中在上半身,下半身則比較遲緩,要使用它必須明白其中的道理;女性身體的能量較集中在下半身,上半身則比較遲緩,使用它最重要的是要在合適的時候。中午之前是早上,屬陽性能量;下午之後是晚上,屬陰性能量。男性的上下部位,可以從腰部平均分成兩部分。 (這也是一種沒有根據的話語,不一定要按照這個說法去做)
3. 裁賦下針法三
下針之法,先須循攝孔穴,以左手大指爪甲按而重切之,次以右手食指彈二三十下,令穴間赤起,經所謂「彈而怒之」是也。次令咳嗽一聲,以口內溫針,隨咳而下,徐徐捻入,初至皮部,名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分,名曰人才,又停進針;刺之筋骨之間名曰地才,就當捻轉,又停良久,退針至人才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疾除左右,因病而施。
白話文:
下針之法
下針的時候,首先要找到準確的穴位。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按壓穴位,用力按壓並仔細確認位置。然後用右手食指彈擊穴位二三十次,讓穴位周圍的皮膚泛紅,這就叫做「彈而怒之」。
接著讓病人咳嗽一聲,趁著咳嗽的瞬間,用溫熱的針灸針,順著咳嗽的氣勢將針快速刺入穴位。
針刺到皮膚層時稱為「天才」,稍作停留後再進針。
針刺到肉層時稱為「人才」,再次停留。
針刺到筋骨之間時稱為「地才」,此時就要開始捻轉針灸針,並停留一段時間。
最後將針退回到「人才」的層次,等到感覺針灸氣沉穩後,再將針朝著病患的方向倒轉。
針灸的進退方向,以及左右移動的幅度,都應該根據病症的需要而調整。
4. 針知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貴賤,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氣之不至,必死無疑。
白話文:
當治療的速度與病人的病情相匹配時,效果就會很快出現;反之則會延誤療程。從針灸的效果可以判斷出病人是活著還是死亡、貧窮或是富有。貧窮的人通常皮膚較硬,富有的人則比較脆弱。如果生命跡象微弱且脈搏緩慢,那麼病人很可能已經接近死亡,沒有任何希望了。
5. 淺深五
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
6. 賦傳補瀉議六
賦云: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嗟夫!補瀉之法,經有隨濟迎奪,推納動伸之論,至善至當。獨奈何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為補,退後右轉為瀉?提針何以為熱?插針何以為寒?男女何以各異?左右何以相殊?胸背何以更別?早暮何以背馳?不知男女無二道,左右無二理,胸背無二因,早暮無二法。假令謬妄者曰:人參補男而瀉女,巴豆瀉左而補右,芩連涼胸而熱背,桂附朝溫而暮寒,不知人亦信之乎?針學不明,何以異此。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古代針灸補瀉之法。
根據古籍記載,補瀉的技巧在於呼吸和手指的動作。男性以大拇指向前左轉為補,向後右轉為瀉;女性則相反,大拇指向後右轉為補,向前左轉為瀉。此外,提針為熱,插針為寒。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胸背、午前午後都各有不同。
然而,這段文字也批判了一些謬誤的觀點。比如有人認為人參補男性而瀉女性,巴豆瀉左手而補右手,黃芩、黃連涼胸而熱背,桂枝、附子早上溫暖而晚上寒冷。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為人體本身並沒有男女、左右、胸背、早晚的區別,補瀉之法應當根據病情和穴位選擇,而不是一概而論。
7. 賦傳左捻氣上右捻氣下議七
賦云:欲氣上行,將針左捻;欲氣下行,將針右捻。
不知此法施之於左乎?施之於右乎?左右胸背,男女早暮,亦復相異乎?借曰相異,則與前法亂矣!借曰無異,則與前說悖矣!起賦者於九原,不知何以應我?
白話文:
想要讓氣往上走,就用左手捻針;想要讓氣往下走,就用右手捻針。不知道這個方法是適用在左邊還是右邊呢?男性和女性、早上和晚上又是否有所差別呢?如果有所差別,那前面的方法就被打亂了;如果不差別,那就跟先前所說的違背了。我要問出這篇賦的人從墓裡爬出來,看看他要怎麼回答我。
8. 使氣八
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
(此妙。)
9. 補瀉九
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
(三飛,三進氣也。)
白話文:
當用補法時,先退一步再行三次,真氣自然會回歸身體;而使用瀉法時,則是先進行三次後再退一步,邪氣自然就會避免影響到人體。 (「三飛」指的是三次進氣)
10. 不足有餘十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是填補那些不夠充足的部分,排泄掉過多的部分。過多的情況會表現出腫脅、疼痛等症狀,這被稱作「實」;不足的情況會出現瘙癢和麻木感,這種情況被稱作「虛」。
11. 通經接氣十一
賦云: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方法是用「龍虎龜鳳」來疏通關節、讓氣能夠流暢。如果使用這個方法後仍然沒有改善,可以試著用手指甲去抓握受影響的地方,看看有沒有反應。
12. 飛經走氣四法議十二
賦云:若夫過關過節,催運經氣,用飛經走氣之法。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進方退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進三退,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元,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此四法之說,不出《素問》「搖大其道」一句,謂搖大孔穴之道,今病邪出之易耳。令謂用之飛經走氣,謬矣!蓋由搖泄孔穴,經氣大虛,為麻為癢,隨經而見,遂以為飛經走氣耳。且經氣流行,無一息之停,特為病邪作實,滯塞不通,因而為患。針家搖大其道,泄去病邪,通其滯塞,稍覺麻酸,或隨經而汗,則經氣復通,而四體康矣。
白話文:
古書中記載,在治療疾病時,可以用一些特殊手法來推動經氣運行。其中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叫做「青龍擺尾」,就像船隻靠着舵,左右移動,緩慢地調整方向。
第二種叫做「白虎搖頭」,就像手摇鈴一般,先進後退,再左右搖動,讓經氣振盪。
第三種叫做「蒼龜探穴」,就像烏龜鑽進泥土,先進後退,探查周圍環境。
第四種叫做「赤鳳迎源」,就像鳳凰展翅,針尖插入穴位,再提針向上,讓經氣隨著針的晃動而上下左右旋轉。
然而,這些方法其實只是在《素問》中提到的「搖大其道」的延伸,指的是透過搖動穴位來疏通經氣,讓病邪更容易排出。
有些人誤解為是「飛經走氣」,其實是因為搖動穴位後,經氣變得虛弱,導致麻癢等感覺,沿着經絡出現,才產生了這種誤解。
事實上,經氣一直都在流動,不會停下來。之所以生病,是因為病邪阻礙了經氣流通。針灸師使用「搖大其道」的方法,疏通阻塞的經氣,病邪排出後,患者就會感到麻酸或出汗,經氣恢复正常,身體也就康復了。
其實,經何嘗飛,氣何嘗走耶?故謂之通經接氣則當,謂之飛經走氣則愚。其循攝爪切,皆所以散沉痼之邪。以病邪久留關節,故以指循環其間,按攝其上,爪搔其經,切掐其陷,所以竭其匿伏之邪,兵家搜山窮穴之技也。
白話文:
實際上,經脈怎麼會飛,氣又怎麼會走呢?因此,提到通經接氣是正確的,而提飛經走氣則是愚蠢的。這句話中的「循攝爪切」都是用來消除積聚已久的邪氣。因為疾病邪氣長時間停留於關節,所以用手沿著經脈循環,按壓在上面,用指甲刮拭經脈,按壓和掐按在凹陷處,這是為了徹底清除隱藏的邪氣,就像是軍事上搜索山區和深洞的技巧一樣。
13. 出針十三
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皆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白話文:
出針之法:
當病人病情已退時,針灸的針氣會稍微鬆動;如果病症尚未消退,針氣就會像根一樣牢固,推動不動,轉動也不移,這表示邪氣正在吸拔針灸,說明真氣尚未到達病處,此時不可拔針。拔針的話,病症就會復發,需要再次進行補瀉治療,並耐心等待,直到針氣微微鬆動後,才能拔出針頭一小段,輕輕搖動並停住。
補法是吸取病邪,針灸穴位會感到緊繃;瀉法是排出病邪,針灸穴位則不會閉合。因此,古人說:「下針要緩慢,過急會傷血;拔針也要緩慢,過急會傷氣。」
14. 八訣訓義十四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謂之燒山火者,回陽之針方也。其義何以明之?蓋頑麻,虛也;冷痹,寒也。先淺後深,推而納之,補之類也。九,陽數也,用九陽而三進三退。針之搓捻者疾也,疾則生熱,喻之鑽燧,急則生火也。慢提緊按,有鼓橐之象,有如針下生熱,則所鼓者,如大塊之鼓薰風,四大皆熱,故曰燒山火。然此施之氣血未敗之夫則宜;如尫羸氣弱者,不若投以甘劑,繼之灼艾,為萬全也。
白話文:
烧山火针法用于治疗顽固麻木和寒痹。针刺时先浅后深,以九阳之力,三进三退,缓慢提插,用力按压,使局部发热至紧闭,从而驱散寒邪。这种针法称为“烧山火”,意指以阳气驱散寒邪,如同用火烧山一般。顽固麻木属虚,寒痹属寒,先浅后深针刺,如同补益一般。九为阳数,以九阳之力三进三退,针刺的搓捻动作快速,如同钻木取火,快速则生热。缓慢提插,用力按压,如同鼓风,使针下生热,如同用热风吹烤大块物体,使全身都发热。此法适用于气血未败者,若体弱气虚,不如服用温补药剂,辅以艾灸,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