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1)
卷之三·尊經集 (11)
1. 揆八法(一)四十
藥家有問病發藥者,刺家問病施針,亦其事也。有如病人脊強反折,奇經督脈為病也。病人頭如破,目似脫,項如拔,脊如僵,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似裂,足小指不用,目黃淚出,鼽血身熱,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病人陰緩而陽急,奇經陽蹻為病也。病人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肘似折,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皆痛,手小指不用,手太陽小腸經受病也。此四經受病,不問風寒暑濕燥火,雜揉相協,揆之八法,宜刺後谿、申脈。
以後溪二穴,手太陽所發,通乎督脈;申脈二穴,足太陽所發,通乎陽蹻。四穴並刺,上下交通,四經之所過者,無不去之疾。吾嘗例之於麻黃、桂枝、葛根、青龍,信不虛矣。
白話文:
醫藥界有專門詢問病情、開藥的人,針灸界也有專門詢問病情、施針的人,這都是同樣的事情。比如,病人脊背僵硬反折,這是奇經八脈中的督脈生病了。病人頭部像要裂開,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像被拉扯,脊背像僵硬,腰部像折斷,大腿不能彎曲,膝蓋像打結,小腿像要裂開,腳小指不能動,眼睛發黃流淚,鼻出血,身體發熱,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生病了。病人陰氣緩慢,陽氣急迫,這是奇經八脈中的陽蹻生病了。病人咽喉疼痛,下巴腫脹,不能回頭,肩膀像被拉扯,胳膊肘像折斷,耳朵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脖子、下巴、肩膀、胳膊肘、手臂外側後方都疼痛,手小指不能動,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生病了。這四條經脈生病,不論是風寒暑濕燥火,或是各種因素交雜在一起,只要根據八法診斷,都應該刺後谿、申脈兩個穴位。
後谿兩個穴位,是手太陽經脈的起始點,連通督脈;申脈兩個穴位,是足太陽經脈的起始點,連通陽蹻。同時刺這四個穴位,上下貫通,四條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能治癒的疾病。我曾經用麻黃、桂枝、葛根、青龍等藥物驗證過這個方法,確實是有效的。
2. 揆八法(二)四十一
有如病人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若坐水中,奇經帶脈受病也。病人口苦耳聾,脅痛不能轉側,寒熱往來,善太息,面微塵,體無膏澤,頭痛,耳前後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夾癭,汗出振寒,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足小指次指不用,此足少陽膽經受病也。病人溶溶不能自收持,為病苦寒熱,奇經陽維為病也。
病人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汗出,目銳眥痛,頰痛,目後肩臑肘臂皆痛,手小指次指不用,此手少陽三焦經受病也。此四經受病,不拘六氣雜揉,協邪為患,揆之八法,宜刺臨泣、外關。以臨泣二穴,足少陽所發,通乎帶脈;外關二穴,手少陽所發,通乎陽維。四穴並刺,表裡皆和,四經之所屬者,宜無留疾。
吾嘗例之三化、雙解、大小柴胡、通聖、溫膽諸方,信非謬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腰腹腫脹,像水袋一樣鬆軟,感覺像坐在水中,很可能是奇經帶脈受了病。患者還會出現口苦、耳聾、脅痛難以翻身、寒熱交替、經常嘆氣、面色灰暗、身體乾燥無光澤、頭痛、耳前後疼痛、眼角疼痛、鎖骨下方腫痛、腋下腫脹、脖子兩側有腫塊、出汗畏寒、胸脅、肋骨、大腿外側、膝蓋外側到脛骨、腳踝外側和各個關節都疼痛、小腳趾和無名指使不上力,這些症狀表明足少陽膽經受了病。如果病人虛弱無力,無法控制自己,並且感到寒熱交替,則可能是奇經陽維受了病。
如果病人耳聾,頭昏眼花,咽喉腫痛,喉嚨發緊,出汗,眼角疼痛,臉頰疼痛,眼睛後面、肩、手臂、肘部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使不上力,則說明手少陽三焦經受了病。這四條經脈受了病,不論是六氣的雜亂交織還是外邪的侵襲,都會造成疾病。根據八法診斷,應該針刺臨泣、外關穴位。臨泣穴是足少陽經的起始穴,與帶脈相通;外關穴是手少陽經的起始穴,與陽維相通。四個穴位同時針刺,可以調節表裡,使四經所屬的部位病症消除。
我曾經用三化湯、雙解湯、大小柴胡湯、通聖散、溫膽湯等藥方治療過這種病,效果確實不錯,絕非虛言。
3. 揆八法(三)四十二
有如病人氣逆而裡急,此奇經衝脈為病也。病人舌本強痛,食嘔不下,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不能動搖,煩心,心下急痛,便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足大指不用,此足太陰脾經受病也。
病人洒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升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髕腫痛,膺、乳、氣街、股、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足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寒則脹滿,此足陽明胃經受病也。病人悵然失志,善心痛,奇經陰維為病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氣逆上衝、腹痛急迫的症狀,可能是奇經衝脈出了問題。如果病人舌根疼痛難忍、吃東西就吐、胃脘疼痛、腹脹打嗝、稍微活動就疲憊不堪、全身沉重無法動彈、心煩意亂、心窩劇痛、大便稀溏、腹部腫塊、水腫、黃疸、無法平躺只能站著、大腿膝蓋內側腫脹、大腳趾無力,這些症狀就可能是足太陰脾經生病了。
如果病人感到全身發冷、喜歡伸懶腰打哈欠、面色發黑、害怕人靠近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嚇一跳、想要動卻又關起門窗獨處,嚴重時甚至想要爬高唱歌、脫衣服亂跑、肚子發響脹滿、狂躁發熱、出汗、鼻出血、嘴巴歪斜、嘴唇乾燥、脖子腫脹、喉嚨堵塞、肚子水腫、膝蓋骨腫痛、胸部、乳房、腋窩、大腿、膝蓋內側、小腿外側、腳背都疼痛、腳中指無力,氣盛時身體前面都發熱、容易餓、小便顏色發黃,氣不足時身體前面都發冷、發冷時肚子脹滿,這些症狀就可能是足陽明胃經生病了。如果病人感到心情沮喪、容易心痛,可能是奇經陰維出了問題。
病人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煩心,心痛,此手厥陰心主受病也。此五經受病,不拘六氣七情,揆之八法,宜刺公孫、內關。以公孫二穴,足太陰所發,通乎衝脈,絡足陽明;內關二穴,手厥陰所發,通乎陰維。四穴並刺,針氣一行之後,三焦快然,凡五經之病,無不除治。
吾嘗例之瀉心、涼膈、大小陷胸、調胃承氣諸方者,以驗之者素也。
白話文:
患者手心發熱,手臂肘部僵硬緊縮,腋窩腫脹,嚴重時胸脅部脹滿,心中焦躁不安,面頰泛紅,眼白發黃,喜笑不止,煩躁不安,心痛,這是手厥陰心經受病的症狀。這五經受病,不論是六氣七情所致,還是八法所論,都應該針刺公孫穴和內關穴。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位,連通衝脈,與足陽明胃經相連;內關穴是手厥陰心經的起始穴位,連通陰維脈。同時針刺這四個穴位,針氣運行之後,三焦經氣暢通,各種五經病症都能得到治療。
我曾經用瀉心、涼膈、大小陷胸、調胃承氣等方劑驗證過,效果顯著。
4. 揆八法(四)四十三
有如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皆奇經任脈為病也。病人肺作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此手太陰肺經受病也。病人陽緩而陰急,奇經陰蹻為病也。
病人飢不欲食,面如漆紫,咳吐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此足少陰受病也。凡此四經受病,不拘外感諸邪,內傷六慾,揆之八法,宜刺列缺、照海。
白話文:
就像男人內部有七疝,女人有帶下瘕聚,都是奇經任脈的病。病人肺部脹滿,呼吸急促,胸口疼痛,嚴重時兩手會發抖,上氣喘不過氣,心煩胸悶,手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如果氣盛有餘,就會肩背疼痛,怕風寒,出汗,中風,小便頻繁,尿量少。氣虛就會肩背疼痛,呼吸短促,尿液變黃,遺精。這是手太陰肺經生病了。病人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奇經陰蹻生病了。
病人不想吃飯,面色紫黑,咳血,呼吸急促,坐著就想起來,眼睛無神,心慌不安,好像要餓死了一樣,氣不足就容易恐懼,心驚膽戰,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口苦舌乾,咽喉腫痛,上氣堵塞,心煩,心痛,黃疸,腸道疾病,脊柱內側後緣疼痛,四肢無力,嗜睡,腳底發熱疼痛。這是足少陰經生病了。以上四條經脈生病,不論是外感邪氣,還是內傷六慾,根據八法判斷,應該刺列缺、照海穴。
以列缺二穴,手太陰所發,通於任脈;照海二穴,足少陰所發,通於陰蹻。四穴並刺,針氣一行之後,四經所歷之處,病無不去,氣無不和,吾嘗例之三黃、二母、犀薄甘桔諸方者,以驗之者非一日也。
白話文:
用列缺和照海這兩個穴位來治療疾病,因為它們分別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輸穴,並且與任脈和陰蹻相連接。如果同時刺激這四個穴位,在針灸後的一段時間內,疾病的症狀會消失,人體的氣也會變得平和。我也曾經使用過一些像三黃、二母、犀薄甘桔等藥物配方進行對比試驗,這些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5. 八法內訓四十四
以上八法,主治新病、實邪、陽邪,下針宜瀉,效亦立見。有不應者,加之循攝爪切,反復搓捻提按,病去而後出針。久病、虛邪、陰邪,下針宜補。有不應者,加以熨烙、燔針、灼艾,可以收全功。《經》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正此之謂。
白話文:
以上八種針灸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新發生的疾病、實證和陽性病邪。施針時應以瀉法為主,療效通常立竿見影。若效果不佳,可輔以循攝爪切手法,反覆搓捻、提按,待病症消失後再拔針。
對於久病、虛證和陰性病邪,施針應以補法為主。若效果不佳,可輔以熨烙、燔針、艾灸等方法,方能收穫最佳療效。
《經》書中記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這句話正是以上治療原則的精髓。
6. 八法外訓四十五
按八法八穴者,以其通乎奇經八脈也。在手部不及陽明大腸經及少陰心經;在足部不及厥陰肝經者,非缺也。列缺本絡手陽明,心主猶之乎心,又肝腎之邪同一治,皆不及之及也。
白話文:
按照八法八穴的原因是因為它能疏通奇經八脈。在手上沒有涉及到太陽經的大腸和小陰的心經,在腳上沒有涉及到厥陰肝經,這不是缺少的部分。列缺這個穴位是連接手上的太陽經,而心主就像是心中的主人一樣,而且肝臟和腎臟的邪氣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不涉及的地方。
7. 附:修《金針賦》
東垣著《內外傷辯》,救認證之謬也;丹溪作《局方發揮》,救用方之失也;昆慮針之敝於末世久矣,乃仿二賢之救失,修《金針賦》如下方。
白話文:
東崗寫了《內外傷辨》,為了糾正錯誤診斷;丹溪撰寫了《局方發揮》,為了修正使用藥方的過錯。昆考慮到在未來長期使用針灸可能會有問題,於是模仿這兩位先賢的做法,編纂了《金針賦》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