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2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29)

1. 督脈所發二十七穴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中。《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中。《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小兒八歲以下,囟會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風熱上攻,宜出血。

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一方:以掌後橫紋按於鼻尖,中指點到處是穴。《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針經》禁勿刺,令人癲疾,目失明。灸三壯。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翳腫,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此以邪氣作實而弗禁針也。

素髎一穴,一名面王。在鼻端。《針經》刺入三分。禁灸。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三分,口含水,凸珠是穴。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直唇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齦交一穴,在唇內上齒齦縫中。督、任、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督脈所發二十七穴(節選):

前頂穴位於頭頂,在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骨頭之間凹陷處。《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骨頭之間凹陷處。《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八歲以下兒童囟門未閉合,針刺此穴恐傷及骨骼,導致夭折。若因風熱上攻,則可放血治療。

上星穴位於頭顱上部,正對鼻子中央,向上入髮際一寸,凹陷處可容納一粒豆子。另一種定位方法:用掌後橫紋按在鼻尖,中指所指處即為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

神庭穴位於髮際內五分,正對鼻子。《針經》記載,禁針,針刺此穴會導致癲癇和失明。可艾灸三壯。張子和說:眼睛疼痛、腫脹、翳障,可針刺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穴,翳障可立即消退,腫脹可立即消腫,這是因為邪氣積聚成實證,故而可以針刺治療。

素髎穴,又名面王穴,位於鼻尖。《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禁灸。

水溝穴,又名人中穴,位於鼻柱下方三分,含水於口中,凸起的珠狀處即是穴位。此穴為督脈、手足陽明經交會穴,沿嘴唇直線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

兌端穴位於嘴唇上端。《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

齦交穴位於嘴唇內側,上齒齦縫隙中。此穴為督脈、任脈、足陽明經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2. 督脈經穴分寸歌

(歌內增神聰四穴,亦太醫所傳,累用神良,今並存之)

齦交唇內齦縫間,兌端正在唇中央,

水溝鼻下溝內索,素髎宜向鼻端詳,

頭形北高南面下,先以前後髮際量,

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

庭上五分上星位,囟會星上一寸強,

上至前頂一寸半,寸半百會居中央,

神聰百會四面取,各開一寸風癇主,

後頂強間腦戶三,相去腦戶一寸五,

後發五分定啞門,門上五分定風府,

上有大椎下尾骶,分為二十有一椎,

古來自有折量法,針經凜凜不可欺,

九寸八分分之七,每椎一寸四分一,

上之七節如是推,中之七節依法量,

一寸六分一釐強,每椎一寸二分六,

下之七節忒真詳,共長三尺少四釐,

此是督脈脊中央,大椎第一節上是,

節下便為陶道知,身柱第三椎節下,

神道第五無足疑,靈臺第六至陽七,

筋縮第九椎下司,脊中在脊十一椎,

懸樞命門十三四,陽關十六椎下看,

二十一椎腰俞參,其下長強趺地取,

痔疾主之效不難。

白話文:

(在這首歌訣中新增了神聰四穴的位置,這是從古代御醫那裡傳下來的,經過多次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現在我們也將它們包括進來)

齦交穴就在嘴脣內部,牙齦的縫隙之間;兌端穴則正好位於嘴脣的中央。

水溝穴在鼻子下方的凹陷處;素髎穴在鼻尖上,需要仔細尋找。

頭部的形狀是北高南低,我們首先從前額和後腦勺的髮際線開始測量。

頭部的長度被分為一尺二寸,從髮際線往上五分就是神庭穴的位置。

再往上五分就是上星穴的位置;囟會穴則在上星穴上方一寸左右。

由囟會穴到前頂穴距離是一寸半;而百會穴就在頭頂正中央,離囟會穴一寸半。

神聰穴在百會穴的四周,距離百會穴各一寸,對治療風癇非常有效。

後頂穴、強間穴和腦戶穴相隔一寸五分;腦戶穴往上五分就是啞門穴。

再往上五分就是風府穴;風府穴往上就是大椎穴,往下則是尾骶骨,這段距離被分為二十一節椎骨。

自古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測量方法,這些針灸經典的描述嚴謹而不可輕易懷疑。

九寸八分再分成七份,每節椎骨的長度就是一寸四分之一。

上七節椎骨的長度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來計算;中七節椎骨的長度也是按照這個原則來量取,每節椎骨的長度是一寸二分六釐。

下七節椎骨的長度更為詳細,總長度是三尺減去四釐。

這就是督脈在脊椎中的位置,大椎穴正好在第一節椎骨的上方。

大椎穴下方就是陶道穴;身柱穴在第三節椎骨的下方。

神道穴在第五節椎骨下方;靈臺穴在第六節,至陽穴在第七節。

筋縮穴在第九節椎骨下方;脊中穴在第十一節椎骨下方。

懸樞穴和命門穴分別在第十三節和第十四節椎骨下方;陽關穴在第十六節椎骨下方。

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就是腰俞穴;長強穴在最下方,靠近地面的位置,對於治療痔疾非常有效。

3. 任脈圖穴二十一

4. 任脈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夫人生養之本,奇經八脈之一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系目系,會承泣而終焉。為陰脈之海。

是病,其內若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盛則溢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月事數下。衝任有虧,脈不榮於口唇,內宦以刑身,傷其衝任,故髭鬚並不生焉。

白話文:

【任脈】

「任」這個字,意思就是「妊」,也就是懷孕的意思。它行走於腹部中央,是女性生育的根本,同時也是奇經八脈的一部份。

任脈起源於小腹部下方,往上到達陰毛邊緣,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一直延伸到咽喉和承漿穴,再繞過嘴脣上方,到達牙齦交界處,接著分別連接眼部神經系統,最後在承泣穴結束。任脈被稱為陰脈之海。

當身體發生疾病,任脈內部如果出現阻塞,男性可能會產生七種疝氣,女性則可能形成瘕聚(一種腹部腫塊)。若氣血旺盛,就會使皮膚溫熱且肌肉飽滿,血液過多時,會使皮膚豐盈,長出汗毛,女性月經頻繁。若衝脈和任脈受損,無法滋養口脣,太監因身體受到刑罰,傷害了衝脈和任脈,因此無法生長鬍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