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五·紛署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紛署集 (2)

1. 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天衝二穴,主偏頭風頭角痛,癲風強痙,牙齦腫,善驚恐。

率谷二穴,主偏正頭風,腦兩角強痛,頭重,痰氣膈痛,酒風,膚腫,煩悶,胃寒嘔吐,目痛。

曲鬢二穴,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顧,腦兩角痛,為癲風引目眇。

浮白二穴,主寒熱喉痹,耳鳴無聞,齒痛,頸強,生癰,癭氣,胸滿不得息,肩背痛,咳逆痰沫。

竅陰二穴,主四肢轉筋,手足煩熱,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中風語言蹇澀,咳逆,喉痹,項強,頷痛,口苦,厲鼻,管內生疽,耳鳴目痛,項毒癭氣,癰疽發厲,熱病汗不出,舌強,脅痛,骨蒸勞熱。《難經》曰:髓會絕骨。一云非懸鐘也,當作枕骨。於理尤勝。

完骨二穴,主頭面腫,眼喎口僻,耳鳴,項腫,牙車急,耳後痛,喉痹,齒齲,煩心,小便黃赤,足痿不收,癲疾。

白話文:

【天衝穴兩個,主治偏頭痛、頭頂疼痛、癲癇、痙攣、牙齦腫脹、易受驚嚇或恐懼。

率谷穴兩個,主治偏正頭痛、腦兩側強烈疼痛、頭重、痰氣膈痛、酒後風邪、皮膚腫脹、煩悶、胃寒嘔吐、眼睛疼痛。

曲鬢穴兩個,主治頷頰腫脹、導致牙關緊閉無法開口、劇烈疼痛、口緊不能說話、頸部轉動困難、腦兩側疼痛、癲癇導致的眼斜視。

浮白穴兩個,主治寒熱交替、咽喉痛、耳鳴聽不清、牙齒疼痛、頸項僵硬、產生膿腫、甲狀腺腫大、胸悶呼吸困難、肩背痛、咳嗽有痰。

竅陰穴兩個,主治四肢抽筋、手腳煩熱、頭痛如錐刺、無法動彈、中風言語不清、咳嗽有痰、咽喉痛、頸部僵硬、頷部疼痛、口苦、鼻炎、管內生瘡、耳鳴眼痛、頸部毒腫甲狀腺腫大、癰疽發炎、熱病不出汗、舌頭強直、脅痛、骨蒸勞熱。《難經》記載:髓會絕骨。另一說法不是懸鐘穴,應該是枕骨,這樣理解更合理。

完骨穴兩個,主治頭面部腫脹、眼睛歪斜、口眼歪斜、耳鳴、頸部腫脹、牙關緊、耳後疼痛、咽喉痛、齲齒、心煩、小便黃赤、腳部無力、癲癇疾病。】

2. 頭後髮際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啞門一穴,禁不可灸。治舌強失音,諸陽熱盛,鼻衄不止,頭痛,項脊強,反折瘛瘲。

天柱二穴,主肩背痛,目瞑視,鼻不知香臭,頭項筋急,不能回顧,偏正頭風,頭旋腦痛。

風池二穴,主灑淅寒熱,汗不出,頭痛,頭眩目暈,偏正頭風,頸項強急,腰背傴僂,目赤鼽衄,癇瘧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不能發汗。

白話文:

[第六個位於頭後髮際中央旁邊的五個穴位]

[啞門穴]:這個穴位禁止使用灸法。能治療語言困難、聲音嘶啞,各類因過度陽熱導致的疾病,如止不住的鼻血、頭痛、頸部僵硬、身體後仰抽搐等症狀。

[天柱穴](兩個):主要用於緩解肩背疼痛、眼睛疲勞、鼻子失去嗅覺、頭部和頸部肌肉緊繃、無法轉頭、單側或雙側頭痛、頭部旋轉性頭痛。

[風池穴](兩個):主要治療忽冷忽熱的症狀、汗出不暢、頭痛、頭暈目眩、單側或雙側頭痛、頸部僵硬、腰部背部彎曲、眼睛紅腫、鼻出血、癲癇、瘧疾、中風、呼吸困難、口齒不清、生命垂危、甲狀腺問題、出汗功能障礙。

3.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行至脊骶凡十三穴第七

大椎一穴,治五勞七傷,骨蒸發熱,盜汗,痎瘧,氣疰,頸項不能回顧,背膊拘急,咳嗽,瘰癧,諸虛潮熱。

陶道一穴,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瘛瘲,恍惚不樂。

身柱一穴,主腰脊痛,癲癇瘛瘲,妄見妄言,咳嗽哮喘,小兒驚癇。

神道一穴,主傷寒發熱,頭痛,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小兒風癇背反。

靈臺一穴,禁灸,古無治法。

至陽一穴,主腰脊痛,胃中寒,不能食,胸脅支滿,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㑊,四肢痠痛,少氣難言,卒疰攻心。

筋縮一穴,主癲疾狂走,脊膂強痛,目反視,癇病多言,心痛,寒熱進退,四肢拘攣。

脊中一穴,禁灸。治風癇癲邪,黃疸,腹滿不嗜食,五痔便血,溫病,積聚下利,小兒疳疾,脫肛。

懸樞一穴,治腰脊強痛,不得屈伸,積氣上下,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疾。

命門一穴,主腎虛腰痛,目眩不明,頭痛身熱,痎瘧,腰腹相引痛,骨蒸五臟熱,男子遺精,女子赤白帶下,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角弓反折。

陽關一穴,主膝外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腰俞一穴,治腰脊痛不可俯仰,溫瘧無汗,足痹不仁,傷寒肢熱不已,女人月閉,溺赤。

長強一穴,治九般痔瘻,臟毒,大便洞泄,小便不通,五淋,䘌食下部,頭重顫搖,腰僂脊痛,狂病,小兒囟陷,驚癇瘛瘲,嘔血,驚恐失神,瞻視不正。

白話文:

【大椎穴】能治療五勞七傷,骨蒸發熱,盜汗,瘧疾,氣喘,頸項不能轉動,背部僵硬緊繃,咳嗽,淋巴結核,各種虛弱導致的潮熱。

【陶道穴】主要治療瘧疾,寒熱交錯,脊背僵硬,煩躁飽脹,汗腺不通,頭部沉重,眼睛疲倦,抽搐,精神恍惚,心情不佳。

【身柱穴】主要治療腰背疼痛,癲癇,抽搐,胡言亂語,咳嗽哮喘,兒童的驚厥癲癇。

【神道穴】主要治療感冒發燒,頭痛,來回發作的瘧疾,精神恍惚,悲傷憂鬱,記憶力減退,驚慌失措,兒童的風癇和背反。

【靈臺穴】禁止針灸,古代沒有特別的療法治療此穴。

【至陽穴】主要治療腰背疼痛,胃寒,食慾不振,胸部脅肋脹滿,消瘦,背部氣流上下移動,腹部鳴叫,冷熱交替,四肢痠痛,氣短,說話困難,突然的疾病攻擊心臟。

【筋縮穴】主要治療癲狂,脊椎強直疼痛,眼睛向上看,癲癇多言,心痛,冷熱交錯,四肢拘束抽搐。

【脊中穴】禁止針灸。能治療風癇,癲癇,黃疸,腹部脹滿,食慾不振,五種痔瘡出血,溫熱病,腹部積聚,下痢,兒童營養不良,脫肛。

【懸樞穴】能治療腰背強直疼痛,積氣上下移動,食物消化不良,下痢,腹部疾病。

【命門穴】主要治療腎虛腰痛,視力模糊,頭痛身熱,瘧疾,腰腹相互牽引疼痛,骨蒸五臟熱,男性遺精,女性白帶或紅帶,兒童癲癇,張口搖頭,身體向後彎曲。

【陽關穴】主要治療膝蓋外側無法屈伸,風濕麻痹,筋絡抽搐,行走困難。

【腰俞穴】能治療腰背疼痛,不能前後彎腰,溫熱瘧疾無汗,腳部麻木,感冒肢體熱度持續,女性月經閉塞,尿色深紅。

【長強穴】能治療九種痔瘻,內臟毒素,大便瀉瀉,小便不通,五種淋病,下部消化系統問題,頭部沉重顫抖,腰彎脊痛,狂躁症,兒童囟門凹陷,驚厥癲癇,抽搐,嘔血,驚恐失神,視線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