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五·紛署集 (3)
卷之五·紛署集 (3)
1. 背自第一椎兩旁夾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四穴第八
大杼二穴,主傷寒汗不出,頭痛項強,脊痛身熱,振寒,目眩瘛瘲,瘧疾,喉痹煩滿,勞氣咳嗽,胸中鬱熱,腹痛煩滿,裡急,癲癇身蜷。經曰:骨會大杼。宜主骨痿骨蒸。東垣曰:五臟氣亂於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風門二穴,主傷寒項強目眩,胸中熱,嘔喘背痛,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咳嗽噴涕不已,鼻流清水。若腠密玄府不泄,取是穴頻刺,瀉去熱氣,背永不發癰疽。
肺俞二穴,主癆瘵,勞熱骨蒸,痰飲嗽喘,嘔吐,支滿,背僂,肺中風,偃臥,胸滿短氣,不嗜食,五勞七傷,盜汗,久嗽不愈,肺脹,腰背強痛,食後吐水,黃疸,癭氣,小兒龜背。
心包俞二穴,治氣逆嘔吐,心痛,留結煩悶。古缺治。
心俞二穴,主心風,狂走,虛驚,夜夢失精,盜汗,偃臥不得傾側,癇癲悲泣,悶亂煩滿,嘔吐不食,咳血吐血,鼻衄,喑塞不言,黃疸,丹毒,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二穴,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胸滿咳逆,嘔吐痰飲,食不下,脅痛腹脹,水腫積癖,喉痹,胃脘當心痛,四肢怠惰,嗜臥身重,自汗盜汗,熱病汗不出。一方云:心生血,肝藏血,此穴居於心肝二俞之間,故為血會,血病宜主此。
肝俞二穴,主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目,額青脅痛不得息,目眩淚出,吐血,咳逆口乾,疝氣,小腹痛,多怒,衄血,鼻酸,雀目夜眩,生翳,筋寒,熱痓筋急,肋下與脊相引而反折,轉筋入腹將死,目上視,黃疸,驚狂,癥瘕痞滿。
膽俞二穴,主頭痛振寒,汗不出,膽熱多睡,膽寒不寢,眠中涕淚交流,口苦舌燥,咽痛目黃,胸脅急痛脹滿,不得臥,嘔無所出,食不下,骨蒸勞熱。
脾俞二穴,主多食身瘦,黃疸,脅下滿,瀉利,體重怠惰,痃癖積聚,腹痛,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喜欠,不嗜食。
胃俞二穴,主中濕霍亂,胃寒腹脹,不進飲食,胃熱結胸心疼,多食羸瘦,不生肌肉,胸脅滿,目不明。
三焦俞二穴,竇氏禁灸。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吐逆飧泄,腸鳴,目眩頭痛,肩背痛,腰脊強,不能俯仰。
腎俞二穴,主腎臟虛寒腰疼,遺精白濁,羸瘦面黑,耳鳴及聾,頭重目昏,足脛痠疼,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心腹滿,兩脅滿,小腹急脹,少氣,身腫如水,膝脛中寒,消渴,五勞七傷虛憊,婦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下元虛損,子戶中寒。一方云:植杖度之,與臍平是穴。
大腸俞二穴,主中燥,大小便不通,腸澼,泄利不止,腸鳴引腰脊痛,腹脹,繞臍㽲痛,多食身瘦,洞泄,脊強不能俯仰。
小腸俞二穴,主大小腸寒熱,疝氣,小便赤澀淋瀝,小腹脹㽲痛,大便膿血,泄利下重,五痔疼脹,三焦津液少,口渴不可忍,婦人帶下。
白話文:
[背自第一椎兩旁夾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四穴第八]
[大杼二穴]可治療感冒不出汗,頭痛、頸部僵硬、背脊疼痛、身體發熱、寒戰、目眩、抽搐、瘧疾、喉嚨堵塞、煩躁飽脹、勞累引起的咳嗽、胸部鬱悟熱感、腹部疼痛、煩躁飽脹、急迫性腹瀉、癲癇以及身體蜷曲等症狀。中醫認為大杼穴是骨頭相關疾病的穴位,適合治療骨痿和骨蒸。李東垣指出,當五臟的氣亂於頭部時,應在天柱、大杼穴進行治療,但不補也不瀉,僅為了引導氣機。
[風門二穴]主治感冒、頸部僵硬、目眩、胸中發熱、噁心喘息、背部疼痛、皮膚腠理不密容易受風寒、持續咳嗽、噴嚏不斷、鼻子流清水等症狀。如果皮膚腠理緊密,汗孔無法排汗,則應在此穴位頻繁針刺,以去除熱氣,防止背部發生膿腫。
[肺俞二穴]主治肺結核、勞損發熱、骨蒸、痰飲咳嗽、噁心、胸脅滿、背部彎曲、肺部風邪、只能平躺、胸部飽脹、呼吸短促、食慾不振、五勞七傷、盜汗、長期咳嗽不愈、肺脹、腰背強痛、飯後吐水、黃疸、甲狀腺腫大、小孩龜背等症狀。
[心包俞二穴]治療氣逆嘔吐、心痛、心煩悶亂等症狀。古代資料中缺乏治療方法。
[心俞二穴]主治心臟風邪、精神亢奮、虛驚、夜晚夢遺、盜汗、平躺時不能側身、癲癇、悲泣、心神混亂、腹部飽脹、嘔吐、食慾不佳、咳血、吐血、鼻出血、聲音嘶啞、黃疸、丹毒、記憶力減退、小孩心氣不足、多年不說話等症狀。
[膈俞二穴]主治心痛、全身關節疼痛、食物反流、胸脹、咳嗽、嘔吐、吞嚥困難、脅痛、腹脹、水腫、積聚、喉嚨堵塞、胃脘疼痛、四肢乏力、嗜睡、身體沉重、自汗、盜汗、熱病不出汗等症狀。一方指出,心臟製造血,肝臟儲存血,此穴位於心肝兩俞之間,因此被視為血會,對血液疾病有療效。
[肝俞二穴]主治肝風、蹲坐時不能低頭、眼睛青色、脅痛、目眩、眼淚流出、吐血、咳嗽、口乾、疝氣、小腹疼痛、易怒、鼻出血、鼻子酸、夜盲、視力模糊、眼睛長翳、筋肉寒冷、熱性痙攣、筋急、肋下與脊椎相互拉扯導致反折、轉筋進入腹部即將死亡、眼睛向上看、黃疸、驚狂、癥瘕、痞滿等症狀。
[膽俞二穴]主治頭痛、寒戰、不出汗、膽熱多眠、膽寒失眠、睡夢中涕淚交流、口苦舌燥、咽喉疼痛、眼睛發黃、胸脅急痛、脹滿、不能平躺、嘔吐無物、食慾不佳、骨蒸勞損發熱等症狀。
[脾俞二穴]主治暴食卻身體消瘦、黃疸、脅下飽脹、腹瀉、身體疲倦、痃癖積聚、腹部疼痛、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起背脊疼痛、打哈欠、食慾不佳等症狀。
[胃俞二穴]主治中暑霍亂、胃寒腹脹、不進食、胃熱結胸、心痛、暴食但身體消瘦、不生成肌肉、胸脅飽脹、視力下降等症狀。
[三焦俞二穴]禁止灸法。主治臟腑積聚脹滿、身體消瘦、不能進食、嘔吐、餐後立即排便、腸鳴、目眩、頭痛、肩膀背部疼痛、腰脊僵硬、不能前後彎腰等症狀。
[腎俞二穴]主治腎臟虛寒腰痛、遺精、白濁、身體消瘦、面色黑暗、耳鳴或聽力下降、頭部沉重、視力模糊、小腿痠痛、四肢過度出汗、瀉肚子、消化不良、心腹部飽脹、兩脅飽脹、小腹緊急腫脹、氣短、全身水腫、膝蓋小腿冰冷、糖尿病、五勞七傷虛弱、女性白帶異常、月經不調、下元虛損、子宮寒冷等症狀。一方指出,將柺杖放在腰部,與肚臍平行即可找到此穴位。
[大腸俞二穴]主治中燥、大小便不暢、腸炎、腹瀉不止、腸鳴、腰脊疼痛、腹部脹滿、繞臍劇烈疼痛、暴食但身體消瘦、瀉肚子、脊椎僵硬、不能前後彎腰等症狀。
[小腸俞二穴]主治大小腸寒熱、疝氣、小便顏色紅、尿瀝、小腹脹滿、大便帶膿血、腹瀉、下部重壓、五種痔瘡疼痛、三焦津液減少、口渴難忍、女性白帶異常等症狀。
[膀胱俞二穴]主治風勞、脊椎僵硬、腰痛、小便顏色紅、尿瀝、小腹飽脹、大便困難、腳踝拘急、不能屈伸、腳膝無力、陰部潰瘍、女性癥瘕、月經不調等症狀。
[中膂俞二穴]主治赤白痢、腎虛糖尿病、腰脊僵硬、不能前後彎腰、腹部脹滿、脅痛、腸冷疝痛、不出汗等症狀。
[白環俞二穴]主治夜晚夢到鬼交、遺精、勞損、虛風腰脊、髖骨活動不便、筋攣縮短、虛熱無汗、大小便不順、腳膝麻木等症狀。
[上髎二穴]主治半身不遂、腰膝冷痛、不能站立、鼻出血、寒熱交替、大小便不順、噁心、男性陽痿、女性不孕、陰部下垂等症狀。
[次髎二穴]主治腰痛、轉動不便、疝氣、疼痛牽引生殖器、腳部感覺不清、背部寒冷、腸鳴、腹瀉、小便淋瀝、胸部堅硬脹滿、女性白帶異常等症狀。
[中髎二穴]主治腰痛、大小便困難、腹部脹滿、腹瀉、淋瀝、男性五勞七傷六極、女性不孕、白帶異常、月經不調等症狀。
[下窌二穴]主治腰痛、轉動不便、大小便不順、寒濕內傷、腸鳴、腹瀉、便血、女性漏下蒼汁、陰部疼痛牽引小腹等症狀。
[會陽二穴]主治腹部寒熱、冷氣、腹瀉不止、長期痔瘡、腸炎出血、陽氣虛弱、陰汗時出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