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開蒙集 (1)

1. 卷之二·開蒙集

敘曰:針方神矣。失其傳者,未得其旨也。余討論針方,研窮今古,讀《標幽》而後神識通貫,遂揭八法五門,並訓如下,署曰「開蒙集」。

白話文:

說道:針灸療法可謂神奇。但對於沒有得到正統傳承的人來說,他們並未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深入研究針灸方法,探討古今相關知識,直到讀了《標幽》這本書後,我才對針灸有了通透的理解和認識,於是整理出了八種方法和五個門類,並在下面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指導,我將這些內容命名為「開蒙集」。

2.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宋北朝,竇傑,字漢卿,今廣平府肥鄉縣人,為金太師,諡文貞,善針,嘗作此賦。予嘉之,注為庭訓。標,榜也,猶表章也。針之為道,玄微淵奧,故曰幽。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上古神良之醫,針為先務。末世矢其傳,故莫知其妙。竇氏妙之,其所得者深矣。

察歲時於天道。

歲有五運六氣,時有主客加臨,皆當察之,以審病原。

定形氣於予心。

形有厚薄肥瘦堅脆,氣有長短怯壯虛實,皆當定之於心,以施針治。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春夏氣浮於表,故云瘦;秋冬氣沉於裡,故云肥。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知病在經在絡,為陰為陽,則萬舉萬當。不明經絡陰陽,妄施針治,則虛實失宜,刺家所禁。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知臟腑何者為虛,何者為實,各有所主經穴,宜尋其邪由,而施針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此略言經穴起止。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穴有六百餘候。

此略言經穴之數。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手足三陰三陽,經絡傳注,周流不息,逆順不同,針法有迎隨補瀉,要識針法迎隨,須明經脈逆順。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多者易實,宜瀉其多;少者易虛,宜補其少。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即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補引。氣之至者,若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者,似閒處幽堂之深邃。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不治。

留者,久留其針於孔穴;疾者,疾出其針也。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贏。循捫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九針: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也。毫針第七,取數於星,故云應七星。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一寸六分,毫針之度也,上應七星,備五行之象,是包含妙理。

雖細擬於毫髮,同貫多岐。

毫針為質甚微,如下文平五臟、調六腑、遣八邪、開四關,所貫何多岐。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補之,則寒者溫;瀉之,則熱者涼。氣至,則虛者實;氣散,則實者虛。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

手足拘攣,經隧閉塞,八風之邪所為也。宜用針汗之,遣去八風之邪。

白話文:

竇太師,名竇傑,字漢卿,是宋朝北方的廣平府肥鄉縣人,官至金太師,諡號文貞。他擅長針灸,曾寫了這篇賦。我認為這篇賦寫得很好,所以加以註解,作為家族的訓示。「標」的意思是標示、表彰。針灸的道理,深奧又玄妙,所以稱為「幽」。

針灸是救治疾病的神奇方法。

上古時代的高明醫生,都以針灸為首要醫術。但後世失傳,所以人們不了解它的奧妙。竇氏深得針灸的精髓,可見他對針灸的研究非常深入。

要觀察天時的變化,以了解疾病的根源。

一年有五運六氣的變化,不同的時令有主氣和客氣的影響,這些都應該仔細觀察,才能判斷疾病的真正原因。

要將身體的形態和氣的狀態牢記在心中。

人的體型有厚薄、肥瘦、強壯和虛弱的不同,氣的狀態也有長短、強弱、虛實的差異,這些都要牢記在心中,才能對症下針治療。

春夏時節,人體氣血運行於體表,所以針刺要淺;秋冬時節,氣血運行於體內,所以針刺要深。

春夏時節,人體陽氣浮於體表,所以感覺身體較「瘦」;秋冬時節,陽氣沉於體內,所以感覺身體較「肥」。

如果不能徹底了解經絡陰陽的道理,就容易觸犯針灸的禁忌。

如果了解疾病在哪條經絡、屬陰還是屬陽,就能準確下針。如果不了解經絡陰陽,就胡亂針灸,就會導致虛實不分,觸犯針灸的禁忌。

要探討臟腑的虛實,必須從經絡中尋找。

要知道哪個臟腑是虛弱的,哪個是強盛的,每個臟腑都有其所主導的經絡和穴位,應該從病邪的來源去尋找,然後進行針灸治療。

從中焦開始,水液開始向下滲漏,太陰經是起始,到厥陰經結束。穴位從雲門穴開始,到期門穴結束。

這裡簡單說明了經絡和穴位的起止位置。

正經有十二條,別絡有三百多條;無論是正躺、側躺、俯臥,人體有六百多個氣穴。

這裡簡單說明了經穴的數量。

手足三陽經,從手走向頭,從頭走向足;手足三陰經,從足走向腹部,從胸部走向手。

手的陽經,從手走到頭;足的陽經,從頭走到足;手的陰經,從臟腑走到手;足的陰經,從足走到腹部。

要了解針刺時的迎隨,必須明白經脈的順逆。

手足的三陰三陽經絡,經氣不停地循環流注,順行和逆行不同,針法有迎隨補瀉的區別,要了解針法的迎隨,必須明白經脈的順逆方向。

況且陰陽氣血,有多少的差別最為重要。厥陰經和太陽經,氣少血多;太陰經和少陰經,血少氣多;而少陽經是氣多血少的;陽明經是氣盛血多的。

多者容易實,應該瀉去多餘的;少者容易虛,應該補其不足的。

首先要詳細了解氣血多少的適宜情況,然後觀察針刺時氣的反應。如果針刺時感覺輕滑遲緩,表示氣還沒到;如果感覺沉澀緊迫,表示氣已經到了。氣到時,要根據寒熱情況決定針留的時間。氣未到時,要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補氣引氣。氣到時,就像魚吞餌時的沉浮;氣未到時,就像處於深邃幽暗的環境。氣到得快,效果就快;氣到得慢,就無法治癒。

「留」的意思是讓針在穴位中留置一段時間;「疾」的意思是快速出針。

觀察九針的針法,毫針最為細微,與天上的七星相應,可以掌控眾多的穴位。毫針的本質屬金,具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長短不同像水,具有化解瘀滯阻塞的作用。針刺的方向像木,可以斜刺或直刺;針口比作火,可以溫陽補虛。按摸針刺部位就像土,應對五行的變化而變化。

九針包括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毫針是第七針,其數字取自星辰,所以說與七星相應。

毫針雖只有一寸六分長,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一寸六分是毫針的長度,上應天上的七星,具備五行的象徵,所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毫針雖然細小如毛髮,卻能達到多種療效。

毫針的質地非常細微,但可以平調五臟、調理六腑、驅除八邪、開通四關,所能貫穿的領域非常廣泛。

毫針可以平衡五臟的寒熱,可以調理六腑的虛實。

用補法,可以溫暖寒冷的病症;用瀉法,可以消除熱性的病症。氣到,則虛弱的可以轉為強壯;氣散,則強盛的可以轉為虛弱。

拘攣閉塞,可以用針灸驅除八邪。

手足拘攣,經絡閉塞,這是八方邪風所導致的。應該用針刺使之發汗,驅除八方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