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2)
卷之二·開蒙集 (2)
1.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
四關,乃十二經別走之絡,為陰陽表裡交通隘塞之地,在於四末,如往來之關隘,故曰四關。言為寒為熱,為痹為痛,皆四關閉塞所致。宜開通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本神,主宰本經元神也。前雲氣至,此云神朝,旨哉言矣。《難經》所謂「知為針者信其左」,乃本神朝穴也。自非神良,惡能道此。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
立定主意,氣病調氣,血病取血。調氣用迎隨補瀉,取血則出凝結之血而已。蓋甚血不去,留之於經,則成病痹故也。
下手處,認水土作根基。
水謂腎,土謂脾。腎水不虧者,如樹之有根;脾土不敗者,如室之有基。雖枝葉披離,垣牆頹敗,猶能建立。假令腎虧脾敗,是無根基,不足以施針治也。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湧泉二穴,在足心,屈足蜷指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是穴。主持三焦諸疾。《史記》:濟北王阿母患熱厥,足下熱,倉公刺足下立愈。蓋此穴也。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主胸膺諸疾。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頂中央,用草齊前後髮際,量折當中是穴,手足三陽、督脈之會,主諸陽百病。《史記》:虢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蓋此穴也。
言此三穴,名曰三才,主上、中、下周身之疾。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大包二穴,直腋下六寸,為脾大絡,布胸脅,出九肋及季脅端,別絡諸陰,總統陰陽,由脾灌五臟。天樞二穴,夾臍兩旁各二寸,胃脈所發,大腸募也。地機二穴,足太陰郄,穴在膝下五寸。言此穴,皆脾胃所發,主中宮氣血、脾胃諸疾。
陽蹻、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蹻、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此論八法孔穴分表裡也。陽蹻謂申脈,陽維謂外關,督脈謂後谿,陰蹻謂照海,陰維謂內關,任謂列缺,沖謂公孫,帶謂臨泣,此八法孔穴也,為針家一大法門,詳在八法注中細論之。陽蹻、督脈主表,陰蹻、陰維、任、沖主裡,陽維、帶脈主半表半裡者也。
二陵、二蹻、二交,以續而交五大。
二陵,謂陰陵泉、陽陵泉。二蹻,謂陰蹻、陽蹻。二交,謂三陽交、三陰交。取此六穴者,以之相續於足,而交乎五體也。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
兩間,謂二間、三間。兩商,謂少商、商陽。兩井,謂天井、肩井。取此六穴者,以之相依而列於兩手也。
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其意,次觀肉分。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
白話文:
寒熱痹痛等症狀,只要疏通四關穴位即可。
四關穴位,是十二經脈分支絡脈交匯的地方,也是陰陽表裡氣血流通的關隘,位於四肢末端,如同交通要道上的關口,所以稱為四關。凡是寒症、熱症、痹症、疼痛,都是因為四關閉塞不通所造成的。因此,只要疏通四關穴位即可。
針灸時,要等到患者本身的元神(經絡的元氣)到達穴位才能下針。針刺之後,要等到元神歸位,氣血順暢才能停止施針。如果元神還沒有到達穴位就下針,那就不要針刺;如果元神已經歸位,就可以繼續施針。
「本神」指的是經絡本身的元神。之前提到「氣至」,這裡說「神朝」,意思都一樣,說明了針灸的重要性。《難經》中所說的「知針者信其左」,指的就是元神到達穴位才能下針。如果不是精通針灸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這一點的。
確定針灸部位時,要以氣血的狀況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
針灸時,要根據病情確定治療方案,氣虛則調理元氣,血瘀則放血。調理元氣,需要運用補瀉手法;放血,則是排出凝結的瘀血。因為瘀血不去,滯留在經絡中,就會導致疾病和痺痛。
針灸時,要以腎經和脾經的狀態作為基礎。
腎經好比水的功能,脾經好比土的功能。腎水充足,如同樹木有根;脾土健旺,如同房屋有地基。即使枝葉凋零,牆垣破敗,仍然可以重建。如果腎虛脾虛,就如同沒有根基,無法有效施針治療。
湧泉、璇璣、百會三穴,代表天地人三才。
湧泉穴位於足心,屈足蜷指縫中,與大拇指第一關節齊平。它主治三焦經的各種疾病。《史記》記載,濟北王母親患熱厥,足部發熱,倉公針刺足部,立即痊癒,所刺的應該就是湧泉穴。璇璣穴位於天突穴(胸骨上窩)下1寸的凹陷處,主治胸部和背部的各種疾病。百會穴,又稱三陽五會,位於頭頂正中央,用草量取前後髮際線中間點。它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點,主治各種陽經的疾病。《史記》記載,虢太子患屍厥,扁鵲針刺三陽五會穴,過了一會兒,太子就甦醒了,所刺的也是百會穴。
這三個穴位,被稱為三才穴,主治全身上下各部位的疾病。
上中下三部,分別對應大包穴、天樞穴、地機穴。
大包穴位於腋下6寸,是脾經的大絡穴,佈滿胸脅,到達第九肋和季脅處,分支連接其他陰經,統攝陰陽,由脾經灌注五臟。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開2寸,是胃經的起始穴位,也是大腸募穴。地機穴位於膝蓋下5寸,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這幾個穴位都與脾胃相關,主治中焦氣血和脾胃疾病。
陽蹻經、陽維經以及督脈,主治肩背腰腿等表證疾病。陰蹻經、陰維經、任脈、衝脈、帶脈,主治心腹脅肋等裡證疾病。
這段文字闡述了八個主要穴位治療表裡證的方法。陽蹻即申脈,陽維即外關,督脈即後谿,陰蹻即照海,陰維即內關,任脈即列缺,衝脈即公孫,帶脈即臨泣。這八個穴位是針灸學中非常重要的穴位,詳情在八法注中詳細論述。陽蹻、督脈主治表證,陰蹻、陰維、任脈、衝脈主治裡證,陽維、帶脈主治半表半裡證。
陰陵泉、陽陵泉、陰蹻、陽蹻、三陽交、三陰交六個穴位,它們在足部相連,並與五臟相通。
二間、三間、少商、商陽、天井、肩井六個穴位,它們相互依存,分佈於雙手上。
總而言之,針灸取穴必須精準,首先要了解病情,然後觀察肌肉的紋理。有的穴位需要在屈伸狀態下尋找,有的穴位則在平直狀態下尋找。陽經穴位通常位於筋骨的側旁凹陷處,陰經穴位通常位於肌肉的內側或關節的凹陷處,並與動脈搏動相應。取五個穴位,其中必有一個是主要的穴位;取三條經脈,其中必有一條經脈是主要的經脈。頭部和肩部的穴位需要仔細區分,督脈和任脈的穴位位置也要仔細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