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3)
卷之二·開蒙集 (3)
1.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取穴之理,大率詳此。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宜。
病有標有本,必明何者為標,何者為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又諸經氣血,為病不同,四時肥瘠,淺深亦異。病在氣分及形瘠者,宜刺淺;病在陰分及形肥者,宜刺深。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經脈直行者,有左右相交;絡脈別走者,為表裡相貫。針家住痛移疼,取此交貫孔穴而已。徑路之小而捷者,指絡脈而言。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
門,謂五門,十二經之井滎俞經合也。謂之門者,以本經之氣由之出入也。海,謂四海,髓海、氣海、血海、水穀之海也。謂之海者,以其涵蓄者大也。胃為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在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俞,謂肺俞、包絡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謂之俞者,臟腑之氣於此轉輸也。募,謂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脾募章門、腎募京門、胃募中脘、膽募日月、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膀胱募中極。謂之募者,臟腑之氣於此召募也。
以上門海俞募之微,凡臟腑病者宜求之。
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原,謂十二經之原,三焦之氣所遊行者也。肺之原太淵、包絡之原大陵、肝之原太衝、脾之原太白、腎之原太谿、心之原兌骨即神門也、膽之原丘墟、胃之原衝陽、三焦之原陽池、膀胱之原京骨、大腸之原合谷、小腸之原腕骨。五臟無原,以俞為原也。別,謂十二經別走之絡,為陰陽表裡往來之關也。
手太陰別走陽明者為列缺,手陽明別走太陰者為偏歷,手少陰別走太陽者為通里,手太陽別走少陰者為支正,手厥別走少陽者為內關,手少陽別走厥陰者為外關,足太陽別走少陰者為飛揚,足少陰別走太陽者為大鐘,足陽明別走太陰者為豐隆,足太陰別走陽明者為公孫、又為漏谷,足少陽別走厥陰者為光明,足厥陰別走少陽者為蠡溝。交,謂兩脈交貫也,左右相交,如人中、承漿;前後相交,如陽交、陰交是也。
會者,謂二經、三經、四經、五經共會於一穴也,今詳考之:
在頭部者,神庭為督脈、足太陽、少陽之會,禁不可刺。本神為足少陽、陽維之會。頭維亦足少陽、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百會為督脈、足太陽所會。風府為督脈、陽維之會。臨泣為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目窗、正營、承臨、腦空,皆足少陽、陽維之會。率谷、曲鬢、浮白、竅陰、完骨,皆足太陽、少陽之會。風池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在面部者,會厭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懸釐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陽白為足少陽、陽維之會。睛明為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瞳子髎為手足太陽之會。承泣為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顴髎為手少陽、太陽之會。迎香為手足陽明之會。巨髎為陽蹻足陽明之會。水溝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地倉為陽蹻、手足陽明之會。承漿為足陽明、任脈之會。
白話文:
取穴的道理,大致都在這裡說明了。
要明白疾病的標與本,才能判斷該深刺還是淺刺。疾病有標有本,必須清楚哪個是標,哪個是本。病情緊急就治標;病情緩慢就治本。而且,各經脈的氣血,致病的情況不同,四季的體質肥瘦,針刺的深淺也各有差異。病在氣分和體形瘦弱的人,應該淺刺;病在陰分和體形肥胖的人,應該深刺。
治療疼痛,要選擇經絡互相交叉貫通的穴位。
經脈直行的,有左右互相交叉的;絡脈別行走的,則為表裡互相貫通。針灸治療疼痛,就是選擇這些交叉貫通的穴位。經絡中路徑短而快捷的,指的是絡脈。
難道沒有聽說過,治療臟腑疾病,要尋找門、海、俞、募穴嗎?
「門」,指五輸穴中的井、滎、俞、經、合穴。稱之為「門」,是因為本經的氣都由此出入。「海」,指四海,即髓海、氣海、血海、水穀之海。「海」是指它涵蓄之物很多。胃為水穀之海,它輸注的穴位向上在氣街,向下在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它輸注的穴位向上在大杼,向下在巨虛的上下廉。膻中為氣之海,它輸注的穴位向上在柱骨的上下,向前在人迎。
腦為髓之海,它輸注的穴位向上在百會,向下在風府。「俞」,指肺俞、包絡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稱之為「俞」,是因為臟腑之氣在此轉輸。「募」,指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脾募章門、腎募京門、胃募中脘、膽募日月、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膀胱募中極。稱之為「募」,是因為臟腑之氣在此聚集。
以上門、海、俞、募穴的意義,凡是臟腑有病的都應該尋找這些穴位。
經絡阻塞,就要尋找原、別、交、會穴道。
「原」,指十二經的原穴,是三焦之氣遊走的地方。肺之原為太淵,包絡之原為大陵,肝之原為太衝,脾之原為太白,腎之原為太谿,心之原為兌骨(即神門),膽之原為丘墟,胃之原為衝陽,三焦之原為陽池,膀胱之原為京骨,大腸之原為合谷,小腸之原為腕骨。五臟沒有原穴,以俞穴代為原穴。「別」,指十二經別行走的絡脈,是陰陽表裡往來的關節。
手太陰別走陽明為列缺,手陽明別走太陰為偏歷,手少陰別走太陽為通里,手太陽別走少陰為支正,手厥陰別走少陽為內關,手少陽別走厥陰為外關,足太陽別走少陰為飛揚,足少陰別走太陽為大鐘,足陽明別走太陰為豐隆,足太陰別走陽明為公孫(也為漏谷),足少陽別走厥陰為光明,足厥陰別走少陽為蠡溝。「交」,指兩條經脈交叉貫通,左右交叉如人中、承漿;前後交叉如陽交、陰交。「會」,指二經、三經、四經、五經共同會聚於一個穴位,現在詳細考究如下:
在頭部者,神庭為督脈、足太陽、少陽之會,禁刺。本神為足少陽、陽維之會。頭維也是足少陽、陽維之會,禁灸。百會為督脈、足太陽之會。風府為督脈、陽維之會。臨泣為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目窗、正營、承臨、腦空,都是足少陽、陽維之會。率谷、曲鬢、浮白、竅陰、完骨,都是足太陽、少陽之會。風池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在面部者,會厭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懸釐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陽白為足少陽、陽維之會。睛明為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瞳子髎為手足太陽之會。承泣為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顴髎為手少陽、太陽之會。迎香為手足陽明之會。巨髎為陽蹻、足陽明之會。水溝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地倉為陽蹻、手足陽明之會。承漿為足陽明、任脈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