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4)
卷之二·開蒙集 (4)
1.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在耳部前後者,上關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下關為足陽明、少陽之會。禾髎、聽宮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角孫為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翳風為手足少陽之會。
在頸部者,廉泉為陰維、任脈之會。
在肩部者,肩井為足少陽、陽維之會。巨骨為手陽明、陽蹻之會。天髎為手少陽、陽維之會。肩髃為手陽明、陽蹻之會。臑俞為手太陽、陽維、陽蹻之會。秉風為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在胸部者,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
在腋脅者,天池為手厥陰、足少陽之會。
在腹部者,上脘為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中脘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下脘為足太陰、任脈之會。陰交為任脈、衝脈之會。關元、中極為足三陰、任脈之會。曲骨為足厥陰、任脈之會。會陰為任脈別絡,督脈、衝脈之會。幽門、通谷、陰都、食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皆衝脈、足少陰之會。期門為太陰、厥陰、陰維之會。
日月為足太陰少陽之會。腹哀、大橫皆為足太陰、陰維之會。府舍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衝門為足太陰、厥陰之會。章門為足厥陰、少陽之會。維道為足少陽、帶脈之會。居髎為陽蹻、足少陽之會。
在背部者,大椎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大杼為手足太陽之會。風門為督脈、足太陽之會。附分為手足太陽之會。
在手部者,手三陰,獨魚際為諸陰絡之會。手三陽,獨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
在足部者,三陰交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巨虛上廉為足陽明與大腸合。巨虛下廉為足陽明與小腸合。懸鐘為足三陽絡。
以上諸經原、別、交、會之道,凡經絡壅滯不得流通者,皆當求也。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諸經根於四末,謂之四根。結於面部、胸部、腹部,謂之三結。先病者為本,後病者為標。既窮根結標本,則病邪之巢穴蹊徑,皆在目矣,治之有不痊者乎。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八法: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後谿、申脈、列缺、照海,八穴之法。五門:井、滎、俞、經、合,五者為經氣所出入,若門戶焉,故曰五門。主客無定位,但當經孔穴謂之主,配合兼施孔穴謂之客。八法故有主客,五門有母子先後,亦主客也。例之湯液,類有君、臣、佐、使之制乎。
嘗見一注云:八法者,循而捫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動而伸之,推而納之,謂之八法。然此八句雖是經言,乃術之粗者。竇公所指八法,開針家一大法門,能統攝諸病,簡易精絕,豈若是之粗陋哉。噫!道之不明也久矣。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
此復言八法八穴通於奇經八脈,與之始終,是為八會,本是針家紀綱,諸經變病,不能出其範圍也。嘗見一注云:八會者,血會膈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謂之八會。言似是而實非,有何始終連屬?悖甚悖甚!
白話文:
竇太師《標幽賦》註釋:
文中記載了許多經絡穴位及其所屬經脈的交會關係。耳部有上關穴(手少陽、足陽明交會)、下關穴(足陽明、少陽交會)、禾髎穴、聽宮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交會)、角孫穴(手足少陽、手陽明交會)、翳風穴(手足少陽交會)。頸部有廉泉穴(陰維、任脈交會)。肩部有肩井穴(足少陽、陽維交會)、巨骨穴(手陽明、陽蹻交會)、天髎穴(手少陽、陽維交會)、肩髃穴(手陽明、陽蹻交會)、臑俞穴(手太陽、陽維、陽蹻交會)、秉風穴(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交會)。胸部有天突穴(陰維、任脈交會)。腋下肋部有天池穴(手厥陰、足少陽交會)。腹部有上脘穴(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交會)、中脘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交會)、下脘穴(足太陰、任脈交會)、陰交穴(任脈、衝脈交會)、關元穴、中極穴(足三陰、任脈交會)、曲骨穴(足厥陰、任脈交會)、會陰穴(任脈別絡、督脈、衝脈交會),以及幽門、通谷、陰都、食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皆衝脈、足少陰交會)、期門穴(太陰、厥陰、陰維交會)。此外,日月穴(足太陰、少陽交會)、腹哀穴、大橫穴(皆足太陰、陰維交會)、府舍穴(足太陰、陰維、厥陰交會)、衝門穴(足太陰、厥陰交會)、章門穴(足厥陰、少陽交會)、維道穴(足少陽、帶脈交會)、居髎穴(陽蹻、足少陽交會)也在腹部。背部有:大椎穴(足太陽、督脈交會)、大杼穴(手足太陽交會)、風門穴(督脈、足太陽交會)、附分穴(手足太陽交會)。手部:手三陰經絡交會於魚際穴,手三陽經絡交會於臂臑穴。足部:三陰交穴(足太陰、少陰、厥陰交會)、巨虛上廉穴(足陽明與大腸經交會)、巨虛下廉穴(足陽明與小腸經交會)、懸鐘穴(足三陽絡)。
如果經絡阻塞不通,就應該尋找這些經絡的交會穴位進行治療。 需要根據病症的本標、根結,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針灸,才能達到療效。
文中提到的“四根”指的是經絡起始於四肢末端的部位;“三結”指的是經絡在面部、胸部、腹部交會的部位。治療時應先治本後治標。
文中還提到了“八法”和“五門”的針灸方法。“八法”指的是八個重要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後谿、申脈、列缺、照海),運用不同的針灸手法,例如循、捫、切、散、推、按、彈、怒、抓、下、通、取、動、伸、納等。 “五門”則是指井、滎、俞、經、合五種穴位,它們是經氣出入的門戶。在針灸時,要分清主穴和客穴,如同湯藥的君、臣、佐、使一樣。
文中最後批判了某些對於“八會穴”和“八法”的錯誤理解。 真正的“八法”並非僅僅指簡單的手法,而是針灸治療的精髓所在;真正的“八會穴”則應與八脈的運行軌跡相符合,而非某些注解中所提到的那些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