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5)
卷之二·開蒙集 (5)
1.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言取十二經別走之絡,及十二經真氣遊行之原,是為樞機要法,守約施博之道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
此子午流孔穴法也。六陽經皆有井、滎、俞、原、經、六六合三十六穴,六陰經無原,以俞代之,五六合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法以十干分主其目:甲日膽、乙日肝、丙日小腸、丁日心、戊日胃、己日脾、庚日大腸、辛日肺、壬日膀胱、癸日腎、三焦寄壬、包絡寄癸。陽日陽病取陽經,陰日陰病取陰經,各以所旺日時,取穴開針,次第相生,周而後已,方外謂之「周天針法」,蓋以百刻而後已也。其理玄奧,故曰幽微。
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者,三焦之氣所遊行者也。用針者,以候氣為要妙。候氣之法,子時在手少陰,原曰神門。丑時在手太陰,原曰太淵。寅時在手少陽,原曰陽池。卯時在手陽明,原曰合谷。辰時在在手太陽,原曰腕骨。巳時在手厥陰,原曰大陵。午時在足少陰,原曰太谿。未時在足太陰,原曰太白。
申時在足少陽,原曰丘墟。酉時在足陽明,原曰衝陽。戌時在足太陽,原曰京骨。亥時在足厥陰,原曰太衝。氣穴廣矣,獨以此為生氣之原,按時取刺,知要妙乃爾。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呼吸之法,古人補瀉恆用之。補者呼納針,候吸引針;瀉者吸盡納針,候呼引針,此呼吸道也。然所以為補瀉者,不在呼吸之間,而在乎手指動、退、推、納也。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交正者,十二經別走交會正經之蹊徑,絡脈是也。本經,受邪之經,針家求此而刺之,功效速矣。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交經者,刺法與經脈左右相交也。經云:身有痛處而經不病者,行繆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胸腹病刺四肢,繆其處也。所以然者,絡病而經不病故也。
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凡繆刺之法,皆是瀉絡。瀉絡者遠病而針,如頭有病而腳上針,乃其道也。
巨刺與繆刺各異。
巨刺,刺大經也。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繆刺解見上文。
微針與分刺相通。
微針者,刺微邪之針方,不傷大經者也。經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又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皆刺微邪之針方也。九針之內,如鑱針、鍉針,皆此妙義。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不犯大經,恐傷經氣也。微針亦不犯大經,不傷經氣。二法雖殊,義相通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
此下二句,以脈言脈之部分。兩寸有餘,兩尺不足為經滿絡虛;兩尺有餘,兩寸不足,為絡滿經虛。蓋兩寸為手太陰之經,兩尺為手太陰之絡故也。周身經絡有餘不足,並准於此。
白話文:
十二經絡的十二原穴,是治療的樞紐要點。
文中所述取穴方法,指的是十二經別的循行路線以及十二經脈真氣運行的原穴,這是重要的治療方法,也是掌握治療原則、廣泛應用治療方法的關鍵。
一日取用六十六個穴位的方法,才能體現出經絡治療的精妙之處。
這就是子午流注取穴法。六條陽經各有井、滎、俞、原、經五個穴位,六六合共三十六個穴位;六條陰經沒有原穴,用俞穴代替,五六合共三十個穴位,總共六十六個穴位。取穴方法以十天干分主其日:甲日取膽經穴位,乙日取肝經穴位,丙日取小腸經穴位,丁日取心經穴位,戊日取胃經穴位,己日取脾經穴位,庚日取大腸經穴位,辛日取肺經穴位,壬日取膀胱經穴位,癸日取腎經穴位,三焦經配壬日,包絡經配癸日。陽日治療陽病取陽經穴位,陰日治療陰病取陰經穴位,都要在該經脈最旺盛的時間取穴針刺,按照五行相生次序,周而復始,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周天針法」,大概需要一百刻鐘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循環。其原理深奧玄妙,所以稱為幽微。
一次只取十二經脈的原穴,就能了解治療的要領。
原穴是三焦之氣運行的穴位。用針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觀察氣的變化。觀察氣的變化方法是:子時(23點-1點)氣在手少陰心經,原穴是神門;丑時(1點-3點)氣在手太陰肺經,原穴是太淵;寅時(3點-5點)氣在手少陽三焦經,原穴是陽池;卯時(5點-7點)氣在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是合谷;辰時(7點-9點)氣在手太陽小腸經,原穴是腕骨;巳時(9點-11點)氣在手厥陰心包經,原穴是大陵;午時(11點-13點)氣在足少陰腎經,原穴是太溪;未時(13點-15點)氣在足太陰脾經,原穴是太白;申時(15點-17點)氣在足少陽膽經,原穴是丘墟;酉時(17點-19點)氣在足陽明胃經,原穴是衝陽;戌時(19點-21點)氣在足太陽膀胱經,原穴是京骨;亥時(21點-23點)氣在足厥陰肝經,原穴是太衝。氣穴很多,但唯獨這些原穴是生氣的根本,按照時間取穴針刺,就能掌握治療的要領。
補瀉方法,不在於呼吸而在於手指的動作。
古代醫生補瀉時,常用呼吸配合針刺。補法是呼氣時進針,候氣吸氣時留針;瀉法是吸氣時進針,候氣呼氣時留針,這就是呼吸法。但是,補瀉的關鍵不在於呼吸,而在於手指的提、插、推、按等動作。
快速有效的治療,關鍵在於了解經絡交會的循行路線和病邪所在的經脈。
經絡交會指的是十二經脈在身體不同部位相互交會的路線,絡脈就是指這些交會的路線。本經是指受邪侵犯的經脈,針灸醫師要找到受邪的經脈進行針刺,才能快速見效。
經絡交叉針刺法,左側有病則在右側取穴。
經絡交叉針刺法,是指針刺方法與經脈左右相互交叉。經書上說:身體某處疼痛,但該經脈卻沒有病,就要採用交叉針刺法。左側有病則在右側取穴針刺,右側有病則在左側取穴針刺,胸腹部有病則在四肢取穴針刺,這就是交叉針刺法。這樣做的原因是,絡脈有病而經脈卻沒有病。
遠處瀉絡,頭部有病則在腳上針刺。
所有的交叉針刺法,都是瀉絡的方法。瀉絡是指遠處取穴針刺,例如頭部有病則在腳上針刺,這就是瀉絡的方法。
巨刺和交叉針刺法各有不同。
巨刺是指針刺大經脈。如果左側疼痛,而右側的脈象異常,就要用巨刺法。如果病邪侵犯經脈,左側盛則右側病,右側盛則左側病。也有病邪轉移的情況,左側疼痛未愈而右側脈象先出現異常,遇到這種情況必須用巨刺法,必須刺中經脈,而不是絡脈。交叉針刺法的解釋見上文。
微針和分刺法意思相通。
微針是指針刺輕微病邪的方法,不傷及大經脈。經書上說:針刺輕微病邪該怎麼操作呢?回答是:按摩不要鬆懈,針刺不要停頓,把氣血輸送到不足的地方,精神氣血就能恢復。又說:我將針刺得很深,病人一定會痊癒,精氣自然會恢復。這些都是針刺輕微病邪的方法。九針之中,鑱針、鍉針都體現了這個道理。分刺是指針刺肌肉之間,不觸犯大經脈,以免損傷經氣。微針也不觸犯大經脈,不損傷經氣。雖然兩種方法有所不同,但其意義是相通的。
觀察脈象的一部分就能了解經絡的虛實。
這兩句話,是用脈象來判斷脈象的一部分。如果脈象寬度超過兩寸而不足兩尺,則為經滿絡虛;如果脈象寬度超過兩尺而不足兩寸,則為絡滿經虛。這是因為兩寸相當於手太陰肺經的經脈寬度,兩尺相當於手太陰肺經的絡脈寬度。周身經絡的虛實,都可以以此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