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開蒙集 (6)

1.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脈來浮大,為陽為溫,為病在腑。脈來沉細,為陰為寒,為病在臟。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言敬慎針事如此。

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氣散。

欲令本經真氣散去,不至傷損。

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穴中陰血不傷,故不痛。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空心恐怯,則神失其養,直立倚側,則體失所依,暈之由也。

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背目則神不驚,沉掐則神內定,坐臥平則四體有所倚著,宜無昏悶。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興衰。

此以日時干支五行,推臟腑孔穴之開闔,乃候氣法也。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氣未至而不應,則針偃伏,如橫置之弩,扣之不發。氣至而應,則迎隨補瀉,若發機焉,疾莫如之矣。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

此經刺法也。陰交,臍下一寸之陰交,足三陰、任、沖所會。陽別,即陽交,一名別陽,足少陽所發,在外踝上七寸,為陽維之郄,斜屬三陽分肉間。言二穴留針,則任脈之虛陽不起,少陽上升之氣歸原,故可以定血暈。

陰蹻陰維,而下胎衣。

此絡刺法也。陰蹻謂照海,足少陰腎脈所發。陰維謂內關,手厥陰心主所發。經脈傳注,以次相及,足少陰注手厥陰,一定之序也。腎系胞胎,刺照海則胞胎之氣瀉而不固,刺內關則所謂迎而奪之也。二穴瀉其經氣,故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

痹、厥、偏枯,乃風寒濕三者為邪,留於經絡,經絡不得接續而成病也。用針者,察病屬於何經,須迎而奪之以去其邪,隨而濟之以補其正,則病去而氣血復矣。氣血復其常,寧復有痹厥偏枯呼?

崩漏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崩漏帶下,乃氣血虛寒所致,法宜溫針補之,使氣血依歸,則崩漏帶下之疾去矣。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針出速則病多反復,必久留其針,待病邪去盡,經氣平調,然後出針。此承上文而總結之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

此瀉絡遠針之法也。照海,腎經所發,腎脈循喉嚨,故主喉中閉塞。

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大鐘,足少陰絡,別走太陽者。少陰腎脈,其支者絡心,注胸中,故主心內呆癡。此亦遠刺法也。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諸疼痛者,為邪氣實,法宜瀉;諸癢麻者,為正氣虛,法宜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陽俞木,陰俞土。木主筋,筋根於節,土主肉,肉附於體,故體重節痛而取之於俞。陽井金,陰井木。金為肺,肺病則賁郁;木為肝,木病則不得條達。故心下痞滿而取之於井。二句義本《難經》。

胸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

太衝,足厥陰肝脈所發,肝脈上貫肝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故主胸脹咽痛。此遠刺法也。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浮沉來辨別臟腑的寒熱。脈浮大有力,屬於陽性溫熱,病在腑臟;脈沉細無力,屬於陰性寒涼,病在臟腑。

行針時,應先檢查針具,避免針損;然後將針頭藏於針管內,使針保持溫熱。施針時目光平視,雙手穩如虎爪,心無雜念,如同接待貴賓一般,說明行針應謹慎小心。

左手用力按壓穴位,使氣血散開,讓經絡真氣散去,避免損傷。右手輕柔緩慢地進針,這樣就不會疼痛。因為穴位中的陰血沒有受傷,所以不痛。

空腹、害怕或膽怯時,直立或側臥容易暈倒。因為空腹、恐懼會導致精神失養,直立或側臥則身體失去依靠,所以容易暈倒。

背靠著、閉目、按壓穴位,並採取坐臥平穩的姿勢,就不會昏迷。因為背靠著、閉目能使精神不驚擾,按壓穴位則使精神內斂安定,坐臥平穩則四肢都有支撐,所以不會昏迷。

根據十天干和十個變化,了解穴位的開合;根據五行和五臟,觀察時間的盛衰。這是根據時間、天干地支和五行,推斷臟腑穴位開合的候氣方法。

行針時應像拉滿的弓箭一樣蓄勢待發,等到氣至時再施針。氣未到時不應針刺,針應像橫放的弓箭一樣,扣動也不發射;氣至時再施針,隨氣血的盛衰來調整補瀉手法,速度快如發機,沒有比這更快的了。

針刺陰交穴和陽別穴可以治療血暈。陰交穴在肚臍下一寸,是足三陰經、任脈、沖脈的交會穴;陽別穴,又稱陽交穴,是足少陽經的起點,在外踝上七寸,屬陽維之郄穴,斜行於三陽經的分肉之間。針刺這兩個穴位,可以使任脈的虛陽不亢,少陽上升之氣歸於原位,從而治療血暈。

針刺陰蹻穴和陰維穴可以治療胎衣不下。陰蹻穴就是照海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陰維穴就是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起點。經脈循行有其一定的順序,足少陰腎經連結手厥陰心包經。腎臟與胞胎相關,針刺照海穴可以瀉掉胞胎之氣,針刺內關穴則可以迎而奪之。針刺這兩個穴位瀉掉經氣,可以使胎衣排出。

對於痺證、厥證、偏枯等症,應根據經絡循行採用迎隨補瀉法,使經絡得以接續。痺、厥、偏枯是由風寒濕邪留滯於經絡,阻礙經絡的運行而引起的。行針時,要觀察病情屬於哪條經絡,迎其邪氣而奪之,然後隨其經絡的運行而補其不足,這樣就能祛邪扶正,使氣血恢復正常,痺、厥、偏枯自然痊癒。

對於崩漏、帶下等症,應採用溫補的方法,使氣血歸於正常。崩漏、帶下是因氣血虛寒所致,應該用溫針補之,使氣血恢復正常,崩漏、帶下等症狀就能消除。

針刺應靜止久留,待針留片刻,觀察療效。針刺後迅速拔針,容易導致病情反覆,應將針久留穴位,待邪氣祛盡,經氣調和後再拔針。這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

治療喉嚨阻塞,應選擇照海穴。這是遠道瀉絡的針法。照海穴是腎經的起點,腎經循行於喉嚨,所以可以治療喉嚨阻塞。

治療心神呆癡,應選擇大鐘穴。大鐘穴是足少陰經的絡穴,別走太陽經。少陰腎經的支脈絡於心,通於胸中,所以可以治療心神呆癡。這也是遠道針刺法。

一般來說,疼痛屬於實證,應瀉;癢麻屬於虛證,應補。

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取俞穴;心下痞滿,應取井穴。陽俞屬木,陰俞屬土。木主筋,筋生於節;土主肉,肉附於體,所以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取俞穴。陽井屬金,陰井屬木。金屬肺,肺病則氣機鬱滯;木屬肝,肝病則氣機不得條達,所以心下痞滿,應取井穴。這兩句話的含義出自《難經》。

胸脹咽痛,針刺太衝穴可以治療。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起點,肝經上通肝膈,布於脅肋,循行於喉嚨之後,所以可以治療胸脹咽痛。這也是遠道針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