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6)

1. 大腸經穴法分寸歌

大腸陽明二十穴,食指內側起商陽,

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取三間強,

岐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

腕後三寸走偏歷,歷上二寸溫溜當,

下廉上廉各一寸,廉上一寸三里隍,

屈肘紋尖曲池得,肘髎大骨外廉陷,

五里肘後三寸量,臂臑肘後七寸是,

肩髃肩端兩骨當,巨骨肩端叉骨內,

天鼎缺盆上之藏,扶突氣舍後寸半,

禾髎水溝五分旁,迎香禾髎上一寸,

孔旁五分約紋當。

白話文:

大腸經上的穴道總共有二十個,從食指內側開始的第一個穴道叫做商陽。

在食指本節的前方可以找到第二個穴道,名為二間。

而在本節後方則是第三個穴道,稱作三間。

在兩骨之間的凹陷處,可找到被稱為合谷的穴道。

陽谿穴位於手腕的側上方。

在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可以找到偏歷穴。

再往上二寸的地方,即是溫溜穴的位置。

下廉和上廉穴各自相隔一寸。

在上廉穴上方一寸的地方,就是三里的位置。

當你彎曲手肘,會看到一個紋路尖端,那裡就是曲池穴。

肘髎穴則在大骨外側的凹陷處。

五里穴在肘部後方三寸的位置。

臂臑穴則在肘部後方七寸的位置。

肩髃穴在肩端兩骨相交的地方。

巨骨穴在肩端的叉骨內側。

天鼎穴在缺盆上方。

扶突穴在氣舍穴後方約一寸半的位置。

禾髎穴在水溝穴旁五分的位置。

而迎香穴就在禾髎穴上方一寸的地方。

最後,孔最穴在孔旁五分且靠近紋路的位置。

2. 足陽明胃經圖穴十

3. 足陽明胃經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胃下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髕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胃經,屬足陽明,起始於鼻子,穿過眉間,旁邊繞過和太陽經絡相會的地方,往下沿著鼻翼,進入上排牙齒,再從嘴邊出來包圍嘴脣,往下在下脣下方交叉到頜部,再沿頦骨後方下行,穿出大迎穴,沿著頰車,往上到達耳朵前方,經過客主人穴,沿頭髮邊緣,直至額頭。其中一分支,從大迎穴前方向下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穿越膈肌,屬於胃經,聯繫脾臟。另一分支,從鎖骨上窩直下,通過胸部中線,夾著肚臍,進入下腹部。

一分支,起自胃的下端,沿著腹部內側下行,到達下腹部中心,和其他部分合流,再往下至大腿關節,抵達大腿前側肌肉,沿著小腿外側,下至腳背,進入第二趾間隙;一分支,從膝蓋下三寸分出,進入第二趾外側。一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拇趾間隙,穿出趾尖。如果這條經脈發生問題,就會感到全身發冷顫抖,常打哈欠,臉色發黑,病情加重時,會害怕人羣和火光,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慌,心臟跳動加速,喜歡關門窗獨處,嚴重時想爬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腹部脹鳴,這是小腿部位的疾病。

主掌血液相關病症,如精神錯亂、瘧疾、溫熱症狀、多汗、鼻塞流涕、鼻出血、嘴角歪斜、脣腫、頸部腫脹、咽喉炎、腹部腫大、水腫、膝蓋腫痛、胸、乳、下腹部、大腿前側、小腿外側、腳背都可能疼痛,第二趾功能障礙。氣血旺盛時,身體前面都感覺熱,若胃部氣血過剩,則會消化力強,容易餓,尿液顏色偏黃。氣血不足時,身體前面都感覺寒冷,胃部寒冷時,會感到脹滿。有這些症狀,氣血旺盛就進行泄法,氣血不足就進行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氣血陷下就用灸法,若非氣血極度旺盛或不足,就根據經絡治療。氣血旺盛時,人迎穴比寸口穴大三倍,氣血不足時,人迎穴反而比寸口穴小。

胃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形狀蜿蜒曲折,長度約二尺六寸,寬約一尺五寸,直徑約五寸,可容納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

4. 足陽明胃經所發四十五穴

(左右共九十穴)

承泣二穴,一名鼷穴,一名面髎,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不可灸。一方:用艾如麥大,灸二壯。不可針。

四白二穴,在目珠下一寸,向顴空,令病人正視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七壯。近古禁不宜灸。

巨髎二穴,在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蹻脈、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

地倉二穴,一名會維,夾口旁四分,直縫中,如近下是穴,有脈微動。蹻脈、手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竇氏針更沿皮透頰車,灸七壯,或二七壯。《銅人》云:得氣即瀉,不宜留針,右病治左,左病治右。

大迎二穴,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應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頰車二穴,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垂下三分。曲頰端陷中,張口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銅人》得氣即瀉,不宜留針。竇氏針入一分,沿皮透地倉穴。左病治右,右病治左。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足陽明、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云:得氣即瀉,不得久留針,耳中有幹不可灸。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夾本神一寸半,夾神庭四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下一寸半。

人迎二穴,一名天五會。在頸大動脈動應手,夾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以候五臟氣。《針經》禁灸。刺入四分,禁過深,不幸殺人。

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夾喉嚨旁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下,夾天突陷中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中,夾天突兩旁各四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太深。太深則氣泄,令人逆息咳喘。灸三壯。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輸府兩傍各二寸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夾任脈兩旁各四寸。《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乳中二穴,當乳頭。禁不可刺灸。刺灸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共有四十五個穴位(左右兩側共九十個)

承泣穴:左右各一,又名鼷穴或面髎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正對瞳孔下方。此穴為陽蹻脈、任脈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不可用艾灸。另一種說法是用麥粒大小的艾絨灸二壯,但不可針刺。

四白穴:左右各一,位於眼珠下方一寸處,靠近顴骨的凹陷處,取穴時病人需正視前方。《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可灸七壯。近代醫家認為不宜灸此穴。

巨髎穴:左右各一,位於鼻孔兩旁八分處,正對瞳孔下方。此穴為蹻脈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得氣後即瀉,可灸七壯。

地倉穴:左右各一,又名會維穴。位於嘴角旁四分處,在口角邊緣的直線延長線上,靠近下方的穴位有脈搏微動。此穴為蹻脈、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竇氏的針法是沿著皮膚穿刺透向頰車穴,可灸七壯或十四壯。《銅人》記載,得氣後即瀉,不宜留針,右邊的病痛治療左邊的穴位,左邊的病痛治療右邊的穴位。

大迎穴:左右各一,又名髓孔穴。位於下頜骨前一寸三分的凹陷處,有動脈搏動。《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頰車穴:左右各一,又名機關穴或曲牙穴。位於耳垂下方三分處,在面頰的彎曲末端凹陷中,張開嘴時取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可灸三壯。《銅人》記載,得氣後即瀉,不宜留針。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透向地倉穴。左邊的病痛治療右邊的穴位,右邊的病痛治療左邊的穴位。

下關穴:左右各一,位於耳前客主人穴下方,耳前動脈下方的凹陷處,合上嘴時有凹陷,張開嘴時凹陷會消失。此穴為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銅人》記載,得氣後即瀉,不宜久留針,耳內有乾燥物時不可灸。

頭維穴:左右各一,位於額角,進入髮際線內,夾在本神穴旁一寸半,夾在神庭穴旁四寸五分處。此穴為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五分深,禁灸。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向下刺一寸半。

人迎穴:左右各一,又名天五會穴。位於頸部大動脈搏動處,夾在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可藉此觀察五臟的氣息。《針經》記載,禁灸此穴,針刺入四分深,不可過深,否則可能導致死亡。

水突穴:左右各一,又名水門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正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夾在喉嚨兩旁一寸五分處。《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可灸三壯。

氣舍穴:左右各一,位於頸部,正對人迎穴下方,夾在天突穴凹陷處一寸五分處。《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可灸五壯。

缺盆穴:左右各一,又名天蓋穴。位於肩部橫骨的凹陷處,夾在天突穴兩旁各四寸處。《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時間,不可刺太深,否則會導致氣洩,引起呼吸不暢和咳嗽氣喘。可灸三壯。

氣戶穴:左右各一,位於巨骨下方,輸府穴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夾在任脈兩旁各四寸處,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入四分深,可灸五壯。

庫房穴:左右各一,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夾在任脈兩旁各四寸處,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入四分深,可灸五壯。

屋翳穴:左右各一,位於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夾在任脈兩旁各四寸處,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入四分深,可灸五壯。

膺窗穴:左右各一,位於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夾在任脈兩旁各四寸處。《針經》記載,針刺入四分深,可灸五壯。

乳中穴:左右各一,位於乳頭正中,此穴禁針禁灸。如果針灸此穴,不幸產生潰爛,瘡口流膿血和清液的尚可治療,如果出現息肉或潰爛則會死亡。

乳根穴:左右各一,位於乳房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夾在任脈兩旁各四寸處,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入四分深,可灸五壯。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向外刺一寸半,可灸十四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