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7)
卷之一·神照集 (7)
1. 足陽明胃經所發四十五穴
不容二穴,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直四肋間。《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關門二穴,在梁門下,太乙上,各一寸,穴少外沿。《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太乙二穴,在關門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滑肉門二穴,在太乙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天樞二穴,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俞一寸五分,夾臍兩旁各二寸,大腸募也。《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外陵二穴,在天樞穴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大巨二穴,一名腋門。在外陵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三分半,灸五壯。一方:刺入二寸五分。
歸來二穴,一名溪穴。在水道穴下二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或一寸五分,灸二七壯。
氣衝二穴,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當橫骨兩端,夾任脈兩旁各二寸,動脈應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明堂》云:氣至即瀉。
自氣戶至乳根,去中行各四寸。自不容至滑肉門,去中行各三寸。自天樞至氣衝,去中行各二寸。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癰疽死地有九,伏兔居一。
陰市二穴,又名陰鼎。在膝蓋上三寸。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一方:拜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竇氏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梁丘二穴,時名鶴頂穴,在膝蓋上兩筋間陷中,去膝蓋二寸。足陽明郄。《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一方云:宜三稜針出血。
犢鼻二穴,在膝蓋骨下,胻骨上,夾解大筋中,形如牛鼻,故名。《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大脛骨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以虎口當膝端,中指盡處是穴。《針經》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入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的45個穴位位置及針灸方法:
不容穴:位於幽門旁各1.5寸,距任脈兩旁各2.5寸,與第四肋骨之間。針刺深度0.5寸,灸5壯。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1寸,距任脈兩旁各2.5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1寸,距任脈兩旁各2.5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方,太乙穴上方各1寸,穴位較偏外側。針刺深度0.8寸,灸5壯。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1寸,距任脈兩旁各2.5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
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1寸,距任脈兩旁各2.5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
天樞穴:(又名長溪、谷門)位於肓俞穴下1.5寸,距肚臍兩旁各2寸,是大腸募穴。針刺深度0.5寸,留針7個呼吸,灸5壯;另有方法:針刺深度2.5寸,灸50壯。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1寸,距任脈兩旁各2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另有方法:針刺深度2.5寸,灸27壯。
大巨穴:(又名腋門)位於外陵穴下1寸,距任脈兩旁各2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3寸,距任脈兩旁各2寸。針刺深度0.375寸,灸5壯;另有方法:針刺深度2.5寸。
歸來穴:(又名溪穴)位於水道穴下2寸,距任脈兩旁各2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另有方法:針刺深度2.5寸或1.5寸,灸27壯。
氣衝穴:(又名氣街)位於歸來穴下,鼠蹊部上方1寸,在橫骨兩端,距任脈兩旁各2寸,可觸摸到動脈搏動。針刺深度0.3寸,留針7個呼吸,灸3壯;灸此穴若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明堂》記載:氣至則應立即瀉針。
(說明:從氣戶穴到乳根穴,距身體正中線各4寸;從不容穴到滑肉門穴,距身體正中線各3寸;從天樞穴到氣衝穴,距身體正中線各2寸。)
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交陰分穴的中點。針刺深度0.6寸,灸3壯。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6寸,肌肉隆起處,正跪坐時取穴。針刺深度0.5寸,禁灸。此穴為癰疽死穴之一。
陰市穴:(又名陰鼎)位於膝蓋骨上方3寸,垂下手掌中指指尖所觸及處。另有方法:跪拜姿勢取穴。針刺深度0.3寸,留針7個呼吸,禁灸;另有方法:針刺深度0.5寸,灸50壯。
梁丘穴:(又名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距膝蓋骨2寸,為足陽明經的郄穴。針刺深度0.3寸,灸3壯;另有方法:針刺深度0.5寸,灸27壯;另有方法:建議使用三稜針放血。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兩條大筋之間,形狀像牛鼻子,故名。針刺深度0.6寸,灸3壯。
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3寸,脛骨外側,兩條肌肉之間,舉起腳跟取穴,虎口對準膝蓋,中指尖所觸及處。針刺深度1.5寸,留針7個呼吸,灸3壯。
上廉穴:(又名上巨虛)位於三里穴下3寸,舉足取穴。針刺深度0.8寸,灸3壯。
條口穴:位於下廉穴上方1寸,舉足取穴。針刺深度0.5寸,灸3壯。
下廉穴:(又名下巨虛)位於上廉穴下3寸。針刺深度0.3寸,灸3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