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8)

1. 腎經穴法分寸歌

湧泉屈足蜷指取,腎經起處須記此,

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後跟上太谿主,

後跟沖中尋大鐘,水泉溪下一寸許,

照海踝下陰蹻生,踝上二寸復溜與,

溜旁筋骨取交信,築賓六寸之端取,

陰谷膝內輔骨後,橫骨有陷如仰月,

大赫氣穴四滿處,中注肓俞正夾臍,

每穴一寸逐一數,商曲食關上陰都,

通谷幽門一寸居,幽門寸半夾巨闕,

此去中行各五分,步廊神封過靈墟,

神藏彧中入俞府,各一寸六不差殊,

欲知俞府君當問,璇璣之旁各二寸。

白話文:

【湧泉穴】在腳掌心,當你彎曲腳趾時,位於腳底最凹陷處,這是腎經的起始位置,務必牢記。

【然谷穴】位於腳踝前,大骨下方。

【太谿穴】在腳踝後方,跟骨上緣。

【大鐘穴】在太谿穴直下,腳跟骨尖端的凹陷處。

【水泉穴】在太谿穴下1寸左右。

【照海穴】在腳踝下方,陰蹻脈由此而生。

【復溜穴】在踝骨上2寸的位置。

【交信穴】在復溜穴旁,位於小腿肌肉和骨頭之間。

【築賓穴】在小腿內側,從膝蓋向下6寸的地方。

【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輔骨後方,有一個像仰月形的凹陷處。

【橫骨、大赫、氣穴、四滿穴】均位於腹部,且彼此間隔1寸。

【中注、肓俞穴】在肚臍兩側,各自相距1寸。

【商曲、食關、上陰都穴】分別位於胸腹部,間隔也是1寸。

【通谷、幽門穴】也在胸腹部,相距1寸。

【幽門穴】在巨闕穴兩側,相距1.5寸。

【中行穴】在巨闕穴下方,相距0.5寸。

【步廊、神封、靈墟穴】在胸部,間隔依次是1寸、1.6寸、1.6寸。

【神藏、彧中、俞府穴】在胸部,間隔也都是1.6寸。

想知道俞府穴在哪?就在璇璣穴旁邊,兩者相距2寸。

2.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圖穴十六

3.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包絡又名心主,心主乃無形之臟,故不及圖。)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起源於胸腔之中,然後向外連接到心包經絡,向下穿越膈肌,經過並聯繫三焦部位。其中一條分支沿著胸部延伸至側邊,從腋窩下方三寸處向上抵達腋窩,再往下沿著臂部內側行走,位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部,再沿著前臂在兩條主要肌腱之間下行,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到達指尖。

另一條分支從手掌分出,沿著無名指,達到指尖。當這條經脈發生問題,會導致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肌肉緊繃或抽搐、腋下腫脹,嚴重時會感到胸脇脹滿,心臟跳動劇烈,面色潮紅,眼睛泛黃,並且有無法停止的笑聲。

這些症狀都與心包經的疾病有關,包括心情煩躁和心痛,以及手掌發熱。

對於這些病症,如果脈象旺盛,應進行泄法;如果脈象虛弱,應進行補法;如果身體感覺熱,應快速施針;如果感覺冷,應讓針頭停留較長時間;如果脈象低落,可以使用艾灸;如果既不旺盛也不虛弱,則根據經絡原則來治療。旺盛的脈象在寸口部位比人迎部位大一倍,而虛弱的脈象在寸口部位反而比人迎部位小。

(心包絡又稱為心主,因為心主是一個無形的臟器,所以在圖譜中並沒有繪製出來。)

4. 手厥陰心包絡脈所發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一名手心主脈)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手厥陰、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

天泉二穴,一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腋居臑間二寸,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曲澤二穴,水也。在手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橫紋兩筋中間,用手拄腰,便於下針。手厥陰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二七壯。

郄門二穴,手心主郄。在掌後,去腕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主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支溝穴。

內關二穴,在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陷中。手心主絡,別走少陽者,握拳取之。《針經》刺入二分,灸五壯。竇氏針透外關穴。諸病宜吐不得吐者取此。內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陰維,而會衝脈於心胸也。

大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橫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處是穴。手厥陰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云:得氣即瀉。又云:不可多灸,令人息肉日加。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手厥陰心主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灸七壯。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脈所發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一名手心主脈)】

  1. 天池穴,又稱天會。位於乳房後方一寸,腋下三寸,正好在脅部,與腋下突起的肋骨對齊。這是手厥陰和足少陽兩經的交匯點。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七分,灸治三次。

  2. 天泉穴,又稱天溫。在曲腋下方,距離腋窩在臂間二寸的位置,舉臂可找到。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六分,灸治三次。

  3. 曲澤穴,屬於水穴。在手肘內側凹陷中,屈肘時,可在橫紋兩筋中間找到,用手撐腰,便於下針。這是手厥陰脈的穴位,爲合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五分,停留七個呼吸,灸治十四次。

  4. 郄門穴,是手心主郄穴。位於掌後,距離腕部五寸。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三分,灸治三次。

  5. 間使穴,屬於金穴。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厥陰心主脈的穴位,爲經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六分,停留七個呼吸,灸治三次。竇氏針刺穿過支溝穴。

  6. 內關穴,位於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的穴位,握拳可找到。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二分,灸治五次。竇氏針刺穿過外關穴。各種疾病需嘔吐但無法嘔吐時,可以取此穴。內關穴是八法之一,因爲它合陰維,並在心胸處與衝脈相會。

  7. 大陵穴,屬於土穴。在手掌後橫紋兩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厥陰脈的穴位,爲輸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二分,停留七個呼吸,灸治三次。

  8. 勞宮穴,屬於火穴,又稱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的地方即是穴位。這是手厥陰脈的穴位,爲滎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三分,停留六個呼吸,灸治三次。《明堂》記載:當得到氣感時,應立即瀉出。同時又說:不應過多灸治,否則會導致息肉日增。

  9. 中衝穴,屬於木穴。在手中指末端,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的凹陷中。這是手厥陰心主脈的穴位,爲井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一分,停留三個呼吸,灸治一次。竇氏針刺深入一分,然後沿皮膚向後三分,灸治七次。

5. 心包絡經部穴分寸歌

包絡穴共一十八,乳後一寸天池索,

天泉腋下二寸求,曲澤中紋動脈覺,

郄門去腕上五寸,間使掌後三寸逢,

內關去腕乃二寸,大陵掌後兩筋中,

勞宮掌內屈指取,中指之末是中衝。

白話文:

心包絡經上的穴位總共有十八個,具體位置如下:

天池穴位於乳頭後方一寸的位置。

天泉穴則在腋下兩寸的地方。

曲澤穴可於彎肘時,找到中紋動脈跳動處。

郄門穴在手腕上方五寸的位置。

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三寸的地方。

內關穴離手腕兩寸,位於兩條主要筋腱之間。

大陵穴也在手掌後方,但位於兩條主要筋腱交匯的點上。

勞宮穴在掌心,當你彎曲手指時可以摸到。

中衝穴就在中指的末端。

6. 手少陽三焦經圖穴十七

7.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者,喉嚨至膈為上焦,膈下至臍為中焦,臍下至曲骨為下焦。五臟六腑皆三焦所貯,盡有形物也。前臟腑總圖,皆其具耳。舊云三焦為無形之腑,恐不其然。謂之焦者,生物納之皆成腐爛,故以為名。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歷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頸,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指的是身體內部分為三個區域:喉嚨到橫膈膜為上焦,橫膈膜以下到肚臍為中焦,肚臍以下到恥骨為下焦。五臟六腑都位於這三個焦區內,它們都是有形的實質器官。在之前的臟腑總圖中,這些都是其構成部分。過去認為三焦是無形的腑,但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正確。稱之為焦的原因,是因為所有進入體內的食物都會在這裡被消化腐爛,因此以此命名。

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向上穿過兩指間隙,沿著手腕外側,穿過手臂外側的兩塊骨頭間,再向上穿過肘部,沿著上臂外側向上到達肩膀,然後交叉過足少陽膽經後方,進入胸部鎖骨凹陷處,分佈於胸中,散佈聯繫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遍佈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向上穿出鎖骨凹陷處,向上頸部,連接耳後直上,穿出耳朵上方角落,然後彎曲向下到達顴骨。另一個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穿出走到耳前,經過顴骨前方,交錯臉頰,到達眼睛外角。

當這條經絡發生問題時,會出現耳聾,頭腦混亂,咽喉腫痛,喉嚨疾病。主要由氣滯引發的疾病包括:出汗,眼睛外角疼痛,臉頰疼痛,耳後、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側全都有痛感,以及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便。對於這些病症,病情嚴重時進行瀉法治療,虛弱時進行補法治療,熱症時快速治療,寒症時持續治療,若非極度盛或虛,則根據經絡理論來治療。病情嚴重者,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大一倍;虛弱者,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小。

8. 手少陽三焦經所發二十三穴

(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液門二穴,水也。在小指次指間陷者中。手少陽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中渚二穴,木也。在小指次指本節後五分陷者中。手少陽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半。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陽脈所過,為原。《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五壯。一方:透大陵,虛實皆拔之,腫痛宜彈針出血。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者中,正坐覆手取之。手少陽絡,別走心主者。《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內關穴。外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陽維而會帶脈也。

支溝二穴,一名飛虎,火也。在手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間使穴。

會宗二穴,手少陽郄。在腕後三寸,如外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針經》禁刺,灸七壯。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尖骨上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時拱胸取之。甄權:叉手按膝取之。手少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一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手陽明之絡。一云: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間陷者中。善針者取缺盆上突起肉上針之。若誤針陷處,傷人五臟氣,令人咳逆喘。手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針經》刺入一分,灸三壯。《銅人》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不宜灸。《明堂》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開口得穴。諸方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針經》刺入一分,出血如豆許,灸三壯。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絡中。《針經》刺入一分,出血如豆,多則殺人,灸三壯。

角孫二穴,在耳上廓外間,髮際之下,開口有孔。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二分,灸三壯。一云禁針。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和髎二穴,在耳前銳發下,橫脈應手。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入髮際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竇氏治偏正頭風,沿皮向後一寸五分,透率谷穴。治眼目赤腫,沿皮向前一寸五分,透瞳子髎穴,宜彈針出血。

白話文:

  1. 關衝穴:位於無名指末端,距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寬。是手少陽脈的起點,屬金,爲井穴。針刺深度爲1分,留針時間三呼,可灸三壯。竇氏建議針刺深度爲1分,沿皮膚向後三分。

  2. 液門穴:位於無名指與小指間的凹陷處。是手少陽脈的流注點,屬水,爲滎穴。針刺深度爲3分,可灸三壯。

  3. 中渚穴:位於無名指根部後5分的凹陷中。是手少陽脈的注點,屬木,爲輸穴。針刺深度爲2分,留針時間三呼,可灸三壯。竇氏建議針刺深度爲1分,沿皮膚向後一寸半。

  4. 陽池穴:位於手腕上陷中。是手少陽脈的過點,爲原穴。針刺深度爲2分,留針時間三呼,可灸五壯。另一方法是穿透大陵穴,虛實皆可拔針,腫痛時宜彈針出血。

  5. 外關穴:位於手腕後2寸的凹陷中,正坐並掌心向下即可找到。是手少陽絡脈,別走心主的穴位。針刺深度爲3分,留針時間七呼,可灸三壯。竇氏建議穿透內關穴。外關是八法之一,因爲它與陽維脈相合且會於帶脈。

  6. 支溝穴:又名飛虎,位於手腕後3寸,兩骨之間的凹陷中,屬火,爲經穴。針刺深度爲2分,留針時間七呼,可灸三壯。竇氏建議穿透間使穴。

  7. 會宗穴:位於手腕後3寸,向外5分。針刺深度爲3分,可灸三壯。

  8. 三陽絡穴:位於臂上大交脈,支溝上1寸。禁止針刺,可灸七壯。

  9. 四瀆穴:位於肘前5寸外側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6分,留針時間七呼,可灸五壯。

  10. 天井穴:位於肘尖骨上後1寸,兩筋間凹陷中,屈肘拱胸可找到。甄權建議叉手按膝找穴。是手少陽脈的入點,爲合穴。針刺深度爲1分,留針時間七呼,可灸三壯。竇氏建議針刺深度爲5分,可灸二七壯。

  11. 清冷淵穴:位於肘上2寸,伸肘舉臂可找到。針刺深度爲3分,可灸三壯。

  12. 消濼穴:位於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針刺深度爲6分,可灸三壯。

  13. 臑會穴:又名臑髎,位於肩前側,距肩端3寸。是手陽明之絡脈。也有說是少陽、陽維之會。針刺深度爲5分,可灸五壯。

  14. 肩髎穴:位於肩端臑上,斜舉臂可找到。針刺深度爲7分,可灸三壯。

  15. 天髎穴:位於肩缺盆中,毖骨之間凹陷中。善針者可在缺盆上突起肉上針刺。若誤針凹陷處,傷及五臟氣,會導致咳嗽、氣喘。是手少陽、陽維之會。針刺深度爲8分,可灸三壯。

  16. 天牖穴:位於頸部大筋外,缺盆上方,天容後,天柱前方,完骨下方,髮際上方。針刺深度爲1分,可灸三壯。銅人建議針刺深度爲1寸,留針時間七呼,不宜補不宜灸。明堂建議針刺深度爲5分,得氣即瀉,瀉盡再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

  17.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凹陷中,按壓會牽引到耳中,開口可找到。先用20枚銅錢讓患者咬住,然後尋找穴位。是手足少陽之會。針刺深度爲4分,可灸三壯。

  18. 痙脈穴:又名資脈,位於耳後雞足青絡脈。針刺深度爲1分,出血如豆許,可灸三壯。

  19. 顱息穴:位於耳後青絡中。針刺深度爲1分,出血如豆,過多則會致死,可灸三壯。

  20. 角孫穴:位於耳上廓外間,髮際之下,開口有孔。是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針刺深度爲2分,可灸三壯。也有說法禁止針刺。

  21. 耳門穴:位於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針刺深度爲3分,留針時間三呼,可灸三壯。

  22. 和髎穴:位於耳前銳發下,橫脈應手。是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刺深度爲3分,可灸三壯。

  23. 絲竹空穴:又名目髎,位於眉後入髮際陷中。針刺深度爲3分,留針時間三呼。禁止灸,灸之可能導致不幸,如使眼睛變小或失明。竇氏建議治療偏頭痛或正頭痛時,沿皮膚向後1寸5分,穿透率谷穴。治療眼目紅腫時,沿皮膚向前1寸5分,穿透瞳子髎穴,宜彈針出血。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並非專業醫療建議。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