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8)
卷之一·神照集 (8)
1. 足陽明胃經所發四十五穴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解谿二穴,繫鞋帶處是穴。足陽明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穴二寸。足陽明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
衝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跗上五寸陷中,動脈應手,去陷谷三寸。足陽明之所過也,為原。《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
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兩岐骨後三分。足陽明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七壯。仲景曰:傷寒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不傳則愈,此穴近之。
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向中指邊,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白話文:
豐隆穴位於外踝骨往上八寸的地方,在小腿外側肌肉的凹陷處。《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解溪穴位於繫鞋帶的地方,是足陽明胃經循行的路線。《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陷谷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之間,第二個腳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二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衝陽穴又名會原穴,位於足背上五寸的凹陷處,可以摸到動脈搏動,距離陷谷穴三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竇氏針法則針刺深度五分。
內庭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在兩塊骨頭後方三分。《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二十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竇氏針法則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七壯。張仲景說:傷寒病快要發作,而且病情可能反覆發作時,針刺足陽明胃經,可以阻止病情傳變,從而痊癒,這個穴位就在附近。
厲兌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末端外側,靠近中指邊緣,距離指甲約一韭葉寬。《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一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竇氏針法則針刺深度一分,然後再沿著皮膚向後針刺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