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8)
卷之一·神照集 (8)
1. 腎經穴法分寸歌
湧泉屈足蜷指取,腎經起處須記此,
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後跟上太谿主,
後跟沖中尋大鐘,水泉溪下一寸許,
照海踝下陰蹻生,踝上二寸復溜與,
溜旁筋骨取交信,築賓六寸之端取,
陰谷膝內輔骨後,橫骨有陷如仰月,
大赫氣穴四滿處,中注肓俞正夾臍,
每穴一寸逐一數,商曲食關上陰都,
通谷幽門一寸居,幽門寸半夾巨闕,
此去中行各五分,步廊神封過靈墟,
神藏彧中入俞府,各一寸六不差殊,
欲知俞府君當問,璇璣之旁各二寸。
白話文:
湧泉穴位於腳底,屈足蜷指時可觸摸到,是腎經的起始點。然谷穴在腳踝前大骨下方,太溪穴在腳踝後跟上方。後跟沖中穴尋找大鐘穴,水泉穴在溪谷下約一寸。照海穴在腳踝下方陰蹻脈起始處,復溜穴在腳踝上約兩寸。交信穴在復溜穴旁筋骨處,築賓穴在交信穴下方約六寸。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輔骨後方,橫骨有凹陷處。大赫穴位於氣穴下方四寸,中注穴與肓俞穴位於臍兩側。每穴相隔一寸,依序尋找。商曲穴位於食關穴上方,上陰都穴在商曲穴下方約一寸。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上方一寸,幽門穴位於巨闕穴下方約一寸半。中行穴位於幽門穴下方約五分。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各相隔一寸。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方,俞府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欲知俞府穴位置,可尋找璇璣穴旁約兩寸。
2.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包絡又名心主,心主乃無形之臟,故不及圖。)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經脈,起始於胸腔,與心包絡相連,穿過橫膈膜,沿著三焦經絡運行。其中一條分支,沿著胸部穿過肋骨,從腋窩下方三寸處向上抵達腋窩,再沿著手臂內側向下,行走在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進入肘部,沿著手臂內側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沿著中指走向指尖。另一條分支,從手掌分出,沿著小指和無名指,到達指尖。
如果這條經脈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肘部僵硬、腋窩腫脹等症狀。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胸脅部脹滿、心神不安、面部發紅、眼睛發黃、不停地笑等症狀。
心包絡經脈主治的疾病,包括煩躁不安、心痛、手掌發熱等。
治療這些疾病時,要根據病情實虛寒熱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實證則瀉之,虛證則補之,熱證則疾之,寒證則留之,氣血下陷則灸之。如果既不實也不虛,則可以按照經絡取穴治療。
實證時,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脈大一倍;虛證時,寸口脈的脈象則比人迎脈小。
(心包絡又稱為心主,心主是無形的器官,所以圖中沒有標示。)
3. 手厥陰心包絡脈所發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一名手心主脈)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手厥陰、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
天泉二穴,一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腋居臑間二寸,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曲澤二穴,水也。在手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橫紋兩筋中間,用手拄腰,便於下針。手厥陰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二七壯。
郄門二穴,手心主郄。在掌後,去腕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主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支溝穴。
白話文:
天池穴位於乳房後方一寸,腋窩下方三寸靠近脅骨處,直線指向腋窩下方與肋骨之間。這個穴位是手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點。針刺時應刺入七分,灸三壯。
天泉穴位於曲肘腋窩下方,距離腋窩兩寸,手臂抬起來時取穴。針刺時應刺入六分,灸三壯。
曲澤穴是手厥陰經的合穴,位於手肘內側下陷處,屈肘時,橫紋兩筋之間就是這個穴位,用手拄腰便於下針。針刺時應刺入五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二七壯。
郄門穴是手心主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腕部五寸處。針刺時應刺入三分,灸三壯。
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橫紋上方三寸,兩筋間陷中,是手厥陰心主經的經穴。針刺時應刺入六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壯。竇氏針法中,可將針透刺至支溝穴。
內關二穴,在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陷中。手心主絡,別走少陽者,握拳取之。《針經》刺入二分,灸五壯。竇氏針透外關穴。諸病宜吐不得吐者取此。內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陰維,而會衝脈於心胸也。
大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橫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處是穴。手厥陰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云:得氣即瀉。又云:不可多灸,令人息肉日加。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手厥陰心主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灸七壯。
白話文: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橫紋向上兩寸,兩筋之間凹陷處。手心經脈在此匯聚,一部分分支連接到少陽經脈。握拳時取穴。根據《針經》,針刺深度為二分,灸灸五壯。竇氏針法則要刺透外關穴。對於各種疾病,若需要嘔吐卻無法嘔吐時,可以取此穴。內關穴是八法之一,因為它與陰維經脈相合,並與衝脈在心胸部位交匯。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橫紋兩筋之間凹陷處,屬土性。它是手厥陰經脈的腧穴。《針經》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七呼,灸灸三壯。
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屬火性,又名五里穴。它是手厥陰經脈的滎穴。《針經》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六呼,灸灸三壯。《明堂》記載:得氣即瀉。同時也記載:不可多灸,會導致息肉日益增多。
中衝穴位於中指指端,去指甲如韭葉深陷處,屬木性。它是手厥陰心主經脈的井穴。《針經》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時間為三呼,灸灸一壯。竇氏針法則針刺深度為一分,再沿皮膚向後推三分,灸灸七壯。
4. 心包絡經部穴分寸歌
包絡穴共一十八,乳後一寸天池索,
天泉腋下二寸求,曲澤中紋動脈覺,
郄門去腕上五寸,間使掌後三寸逢,
內關去腕乃二寸,大陵掌後兩筋中,
勞宮掌內屈指取,中指之末是中衝。
白話文:
包絡穴共有18個,在乳房後方1寸處有天池穴;在腋下的2寸處可以找到天泉穴;在肘部的曲澤穴位是在手臂上的血管中縫的位置;從手腕向上5寸的地方就是郄門穴;在手掌背後3寸的地方會遇到間使穴;在手腕上方2寸的地方是大陵穴;在手掌內部、手指彎曲時能夠取得的是勞宮穴;而中指末端的就是中沖穴。
5.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者,喉嚨至膈為上焦,膈下至臍為中焦,臍下至曲骨為下焦。五臟六腑皆三焦所貯,盡有形物也。前臟腑總圖,皆其具耳。舊云三焦為無形之腑,恐不其然。謂之焦者,生物納之皆成腐爛,故以為名。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歷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頸,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三焦指的是人體的胸腹腔,喉嚨到橫膈膜是上焦,橫膈膜到肚臍是中焦,肚臍到恥骨是下焦。五臟六腑都藏在三焦裡面,身體裡所有的物質都屬於三焦的一部分。以前的人說三焦是無形的器官,可能不太正確。之所以叫三焦,是因為人體吸收的物質在這裡都會分解,所以用「焦」來命名。
三焦經脈屬於手少陽經,起源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沿著手背往上走,經過手腕,穿過肘部,沿着肩膀外側,與足少陽經交匯,再進入鎖骨,到達胸骨正中,散佈到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遍佈全身。其中一條分支從胸骨正中向上穿過鎖骨,到達頸部,經過耳後,從耳廓上端出來,再向下彎曲到面頰,到達下巴。另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道,從耳前出來,經過耳前穴位,到達面頰,到達眼角。
如果三焦經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耳聾、頭昏腦脹、喉嚨腫痛等症狀。三焦經脈主管氣血運行,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出汗、眼角疼痛、面頰疼痛、耳後、肩膀、胳膊外側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力等症狀。遇到這些症狀,要根據情況選擇瀉法、補法、清熱法、溫補法等治療方法。如果脈象顯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說明三焦經脈氣血旺盛,要瀉法治療;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小,說明三焦經脈氣血虛弱,要補法治療。
6. 手少陽三焦經所發二十三穴
(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液門二穴,水也。在小指次指間陷者中。手少陽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中渚二穴,木也。在小指次指本節後五分陷者中。手少陽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半。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陽脈所過,為原。《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五壯。一方:透大陵,虛實皆拔之,腫痛宜彈針出血。
白話文:
關衝穴位於小指末端指甲角邊緣,屬於手少陽經的井穴,主治手部疼痛、發熱等症狀。液門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屬於手少陽經的滎穴,主治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中渚穴位於無名指根部後方五分處的凹陷處,屬於手少陽經的俞穴,主治頭痛、耳鳴等症狀。陽池穴位於手腕背側的凹陷處,屬於手少陽經的原穴,主治肩臂疼痛、手麻等症狀,可用於治療腫痛,針刺時可透大陵穴。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者中,正坐覆手取之。手少陽絡,別走心主者。《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內關穴。外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陽維而會帶脈也。
支溝二穴,一名飛虎,火也。在手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間使穴。
會宗二穴,手少陽郄。在腕後三寸,如外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針經》禁刺,灸七壯。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尖骨上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時拱胸取之。甄權:叉手按膝取之。手少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一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
白話文:
外關穴位於手腕後方兩寸的凹陷處,正坐時覆手取穴。手少陽經絡分支走向心臟,主治心臟疾病。針刺外關穴時,應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竇氏針法則要透刺內關穴。外關穴是八法之一,因其與陽維脈相合,並與帶脈相通。
支溝穴又名飛虎穴,屬火。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手少陽經脈在此處運行,為經穴。針刺支溝穴時,應刺入二分,留針七呼,灸三壯。竇氏針法則要透刺間使穴。
會宗穴,手少陽郄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外側五分處。針刺會宗穴時,應刺入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穴位於臂上大交脈,支溝穴上方一寸處。針刺此穴禁針,灸七壯。
四瀆穴位於肘前五寸外側的凹陷處。針刺四瀆穴時,應刺入六分,留針七呼,灸五壯。
天井穴屬土,位於肘尖骨上後方一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時拱胸取穴。甄權認為叉手按膝取穴較佳。手少陽經脈在此處匯入,為合穴。針刺天井穴時,應刺入一分,留針七呼,灸三壯。竇氏針法則要刺入五分,灸二七壯。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手陽明之絡。一云: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間陷者中。善針者取缺盆上突起肉上針之。若誤針陷處,傷人五臟氣,令人咳逆喘。手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針經》刺入一分,灸三壯。《銅人》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不宜灸。《明堂》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
白話文:
清冷淵兩個穴位,位於肘上兩寸,伸直手臂舉起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消濼兩個穴位,位於肩膀下方手臂外側,腋窩打開,沿著手臂斜向下,肘部附近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臑會兩個穴位,又名臑髎。位於肩膀前側,距離肩膀尖端三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
肩髎兩個穴位,位於肩膀尖端上斜,舉起手臂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七分,灸三壯。
天髎兩個穴位,位於肩膀缺盆中,鎖骨之間凹陷處。精通針灸的人會在缺盆上方突起的肌肉上扎針。如果扎針誤入凹陷處,會傷及五臟氣,導致咳嗽、氣喘。《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天牖兩個穴位,位於頸部大筋外側,缺盆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下方,髮際上方。《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分,灸三壯。《銅人》記載,針刺一寸,留針七次呼吸,不宜補,不宜灸。《明堂》記載,針刺五分,得氣後即瀉,瀉盡後再留針三次呼吸,瀉三次呼吸,不宜補。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開口得穴。諸方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針經》刺入一分,出血如豆許,灸三壯。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絡中。《針經》刺入一分,出血如豆,多則殺人,灸三壯。
角孫二穴,在耳上廓外間,髮際之下,開口有孔。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二分,灸三壯。一云禁針。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和髎二穴,在耳前銳發下,橫脈應手。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的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引耳內,張嘴就能找到。治療前先用二十文銅錢讓患者咬住,再尋找穴位。它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時深入四分,艾灸三壯。
瘛脈穴又稱資脈,位於耳根後方的雞足青絡脈上。《針經》記載刺入一分,出血如豆粒大小,艾灸三壯。
顱息穴位於耳後青絡脈中。《針經》記載刺入一分,出血如豆粒,過多會致死,艾灸三壯。
角孫穴位於耳廓外側上緣,髮際下方,開口處有孔。它是手足少陽經和手陽明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刺入二分,艾灸三壯。另有記載禁針。
耳門穴位於耳前突起的肌肉處,耳廓缺陷的凹陷中。《針經》記載刺入三分,留針三呼,艾灸三壯。
和髎穴位於耳前銳發下方,橫向脈絡與手指相應處。它是手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刺入三分,艾灸三壯。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入髮際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竇氏治偏正頭風,沿皮向後一寸五分,透率谷穴。治眼目赤腫,沿皮向前一寸五分,透瞳子髎穴,宜彈針出血。
白話文:
絲竹空兩個穴位,又名目髎,位於眉毛後方髮際凹陷處。《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呼。禁灸,灸之不利,會導致眼睛變小甚至失明。竇氏則用此穴治療偏頭痛,沿著皮膚向後一寸五分,透刺率谷穴;治療眼睛紅腫,則沿著皮膚向前一寸五分,透刺瞳子髎穴,並需彈針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