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9)
卷之一·神照集 (9)
1. 三焦經穴法分寸歌
三焦名指外關衝,小指次指間液門,
中渚次指本節後,陽池表腕上陷中,
腕上二寸外關絡,支溝腕上三寸約,
會宗三寸空中求,消詳五分毋令錯,
腕前四寸臂大脈,此是三陽絡穴宅,
四瀆腕前五寸量,天井肘上一寸側,
腕上二寸清冷淵,消濼臂外腋肘分,
臑會肩端去三寸,肩髎肩端臑上斜,
天髎盆上毖骨際,天牖旁頸後天容,
翳風耳後尖角陷,瘛脈耳後雞足青,
顱息耳後青脈內,角孫耳角開口空,
絲竹眉後陷中看,和髎耳前兌發橫,
耳門耳前當耳缺,此穴禁灸分明說。
白話文:
三焦經的名稱從手指的外關開始,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叫做液門。
中渚穴在無名指根部的後方,陽池穴則在手腕的背側凹陷處。
外關穴在手腕上方二寸的地方,它是三焦經的一個絡穴。
支溝穴在手腕上方三寸的位置,會宗穴在支溝穴上方三寸,需精確到五分,不可有誤差。
在手腕前方四寸、手臂的大脈上,是三焦經的三陽絡穴。
四瀆穴在手腕前方五寸的位置,天井穴則在肘上一寸側邊。
清冷淵穴在手腕上方二寸,消濼穴則在手臂外側,介於腋下和肘部之間。
臑會穴在肩端往下方三寸的位置,肩髎穴在臑會穴上方,靠近肩端且稍微斜向。
天髎穴在盆骨上方,接近毖骨的邊緣;天牖穴則在脖子旁邊,靠近天容穴。
翳風穴在耳朵後面的尖角凹陷處,瘛脈穴在耳朵後方,靠近雞腳青筋的位置。
顱息穴在耳朵後方的青色脈絡內,角孫穴在耳朵上方,張開嘴巴可以找到。
絲竹穴在眉毛後方的凹陷中,和髎穴在耳朵前方,接近頭髮的水平線。
耳門穴在耳朵前方,正對著耳朵的缺口。這穴道有明確的禁灸說明。
以上就是三焦經穴的詳細位置描述。
2. 足少陽膽經圖穴十八
3. 足少陽膽經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二合。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反大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膽囊位於肝臟的淺葉之間,其重量約為三兩三銖,可以儲存約二合的膽汁。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的外側角落,向上到達頭頂部位,再向下延伸至耳後,沿著頸部行走,在手少陽經脈前方,直到肩膀上方,然後交叉到手少陽經脈後方,進入鎖骨窩(缺盆)。其中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朵,穿出後沿著耳前,到達眼睛的外側角落後方。另一條分支,從眼睛的外側角落分出,向下到達大迎穴,和手少陽經脈匯合,抵達額角,再向下經過頰車穴,沿著頸部,與鎖骨窩匯合,然後下行至胸部,穿透膈肌,連接肝臟並屬於膽囊,沿著脅部內側,穿出氣沖穴,繞過毛際,橫向進入大腿根部。
其中一條直線的路徑,從鎖骨窩下行至腋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再下行與大腿根部匯合,然後沿著大腿外側,穿出膝蓋外側,向下經過外輔骨前方,直接下行至絕骨的末端,再向下穿出外踝前方,沿著腳背,進入小趾和第二趾之間。另一條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趾之間,沿著大趾的內側,穿出趾端,再回到趾甲,穿出趾甲邊緣的三毛區域。當這條經絡運作異常時,會出現口苦、常感嘆,心脅疼痛且無法翻身,嚴重時臉色灰暗,皮膚乾燥,腳底反常的熱,這是陽厥的症狀。
這條經絡主管骨骼相關的疾病,如頭痛、頷痛、眼尾痛、鎖骨窩腫痛、腋下腫脹、頸側或喉嚨旁的腫塊,出汗同時感到寒冷,瘧疾,以及從胸部到脛骨外側、絕骨外側、外踝前方,所有關節的疼痛,以及小趾和第二趾的無力。對於這些疾病,如果病情嚴重就進行泄放治療,如果病情虛弱就進行補充治療,如果病情熱性就進行急診治療,如果病情寒性就進行留針治療,如果不是嚴重也不是虛弱,則按照經絡理論來治療。病情嚴重時,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大一倍;病情虛弱時,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小。
4. 足少陽膽經所發四十四穴
(左右共八十八穴)
瞳子髎二穴,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去眥五分,尖盡處是穴。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上透魚腰穴。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穴下一寸,動脈應手,開口得穴。《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銅人》得氣即瀉,不須補。竇氏橫入四分。一方:口銜尺,方可下針,此為直入四分設也。蓋銜尺有孔,便可下針故耳。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乃取之。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不宜深,太深令人耳無聞。《明堂》針一分,留之,得氣即瀉。
頷厭二穴,在曲角下,顳顬上廉。顳顬者,腦有空之名。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深刺令人耳聾。
懸顱二穴,在曲角顳顬中,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鬢二穴,一名曲發。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深刺令人耳無聞。
懸釐二穴,在曲角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嚼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前,透絲竹空穴。
天衝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二寸,如前三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竅陰二穴,一名枕骨。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難經》曰:髓會絕骨。非懸鐘也,當作枕骨,乃此穴之謂。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明堂》依年為壯。
本神二穴,入髮際四分,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夾神庭兩旁各三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臨泣二穴,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正視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銅人》云:三度刺之,目大明。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銅人》云:得氣即瀉。魏武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針腦空立愈。
風池二穴,在腦空後大筋上,髮際陷中,夾風府兩旁各開二寸,按之引於耳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陽蹻之所入也。《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方:累灸百壯。《明堂》云:灸不及針。竇氏針入七分,或橫針三寸半。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取法:肩上陷是缺盆,其上一寸半是柱骨,如取左穴,用本人右手小指,按於左肩柱骨尖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節中是穴。取左穴亦如是。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淵液二穴,一名泉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內潰者死,寒熱馬瘍可治。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陷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日月二穴,一名神光,膽募也。在期門穴下五分,夾任脈兩旁各四寸,平蔽骨,足太陰、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京門二穴,一名氣俞,一名氣府,腎之募也。在監骨下腰中,脅脊季肋下一寸八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環跳上五寸。一曰:在水道穴旁一寸五分,是夾任脈兩旁三寸五分也。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二七壯。
維道二穴,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髂骨上陷中,居腹部,度與環跳穴上一寸相平。足少陽、陽蹻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環跳二穴,一名髖骨,一名分中。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左手按穴,右手搖撼取之,穴在陷中。足少陽、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五十壯。竇氏針入三寸半,已刺不可搖,恐傷針。唐·仁壽宮患腳氣偏風,甄權奉敕針環跳、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環跳穴痛者,恐生附骨疽。
風市二穴,《針經》無之,《千金方》有風市。取法:在膝上七寸,股外側兩筋間,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是為筋會。足少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陰陵泉,得氣即瀉,宜久留針。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蹻。陽維之郄。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壯。竇氏針入二寸半,透中都穴,灸二七壯。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與陽交平,差後一寸。足少陽郄。《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者。《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透蠡溝穴,灸七壯。
陽輔二穴,名分肉,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
懸鐘二穴,一名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是穴。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三七壯。
丘墟二穴,在足外廉踝下,如前三分陷中,去臨泣穴三寸。足少陽脈所過,為原。《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虛實皆拔之。
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外側後,筋骨縫陷者中,去俠谿穴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出血水,針隨皮過一寸。臨泣為八法之一,以其連帶脈,行目銳,而會陽蹻也。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