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10)

1. 膽經穴法分寸歌

少陽瞳子髎目外,耳前陷中尋聽會,

客主耳前開有空,懸顱曲角顳顬中,

懸釐腦空下廉揣,頷厭腦空上廉看,

曲鬢偃耳正尖上,率谷耳發寸半安,

本神差旁一寸半,入髮際中四分是,

陽白眉上一寸取,記真瞳子睛明貫,

臨泣有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

目窗正營各一寸,承靈營後寸五錄,

天衝耳上二寸居,浮白髮際一分殊,

完骨耳後際四分,竅陰枕下動有空,

腦空正夾玉枕骨,風池腦後髮際陷,

肩井柱骨旁有空,淵液腋下三寸中,

輒筋淵前平半寸,日月期門下五分,

京門脅脊監骨下,帶脈季脅寸八分,

五樞帶下三寸斷,維道章下五寸三,

居髎章下八寸三,環跳髀樞宛宛中,

兩手著腿風市攻,中瀆膝上五寸逢,

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側一寸下,

陽交外踝斜七寸,外丘踝上七寸正,

光明外踝上五寸,陽輔踝上又四寸,

懸鐘三寸動脈中,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五會小指次指本,

俠谿小指岐骨間,竅陰小指次指端。

白話文:

少陽膽經的起點在瞳子髎,即眼睛外側位置。在耳朵前方的凹陷處找到聽會穴。

客主穴位於耳朵前方,開口邊緣有個空間。懸顱和曲角穴在顳顬骨上。

懸釐穴在腦空穴下方,而腦空穴的位置需要估量。頷厭穴在腦空穴上方。

曲鬢穴在耳朵上緣正對的頭頂尖端。率谷穴在耳朵與頭髮交界線後一寸半處。

本神穴在頭部側面,離耳朵一寸半。進入頭髮線中四分之一的位置就是。

陽白穴在眉毛上方一寸。從瞳子髎到睛明穴形成一條直線。

臨泣穴在兩眼正上方,進入頭髮線五分的位置。目窗、正營穴各自在一寸的位置。

承靈穴在營後穴後方一寸五分。天衝穴在耳朵上方二寸。

浮白穴在頭髮線上方一分。完骨穴在耳朵後方,靠近頭髮線四分之一的位置。

竅陰穴在枕骨下方,動脈有明顯的空隙。腦空穴正好夾在玉枕骨兩側。

風池穴在腦後,頭髮線的凹陷處。肩井穴在柱骨旁邊,有個空間。

淵液穴在腋下三寸的地方。輒筋穴在淵液穴前方,平移半寸的位置。

日月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分。京門穴在脅脊監骨下方。

帶脈穴在季脅一寸八分。五樞穴在帶脈穴下方三寸。

維道穴在章下穴下方五寸三分。居髎穴在章下穴下方八寸三分。

環跳穴在髀樞部位,形狀宛宛中。用雙手按住大腿,風市穴就會顯現。

中瀆穴在膝蓋上方五寸。陽關穴在陽陵穴上方三寸。

陽陵穴在膝側一寸下。陽交穴在外踝斜上七寸。

外丘穴在外踝上方七寸。光明穴在外踝上方五寸。

陽輔穴在外踝上方四寸。懸鐘穴在三寸,動脈中。

丘墟穴在腳踝前方的凹陷處。臨泣穴後方的俠谿穴有一寸半。

五會穴在小指和次指的根部。俠谿穴在小指和歧骨之間。

竅陰穴在小指和次指的末端。

2. 足厥陰肝經圖穴十九

3. 足厥陰肝經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起源於大腳趾的毛髮密集處,沿著腳背上升,距離內踝一寸的地方,再往上八寸,穿過太陰經後方,進入膝蓋內側,沿著大腿內側深入到毛髮之中,繞過生殖器官,抵達小腹部位,夾在胃旁邊,屬於肝臟並聯繫膽囊,向上貫穿膈肌,分佈至脅肋,沿著喉嚨後方,上行進入鼻根部,連接眼球後方的組織,再上行至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會。其分支,從眼球後方下降至臉頰內部,環繞嘴脣內部。另一分支,再次從肝臟分出,穿透膈肌,向上注入肺部。

當這條經脈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導致腰部疼痛,無法彎腰或抬頭,男性可能有疝氣,女性可能小腹腫脹,嚴重時會感到咽喉乾燥,面色晦暗無光澤,皮膚失去彈性。主要由肝臟引起疾病的症狀包括:胸部滿悶、噁心嘔吐、餐後腹瀉、疝氣、尿失禁或尿瀦留等。對於這些疾病,如果脈象顯示旺盛,應採用瀉法;如果脈象顯示虛弱,應採用補法;如果脈象顯示熱象,應採用快速的針刺法;如果脈象顯示寒象,應採用留針法;如果脈象顯示陷下,應採用艾灸法;如果脈象既不旺盛也不虛弱,應根據經絡進行治療。脈象旺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脈象虛弱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4. 足厥陰肝經所發一十三穴

(左右共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直甲後,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三七壯。

肝重三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魄。

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岐骨間動脈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膝頭足趺紅腫,並宜出血,浮腫宜出水。

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或曰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五分。

中封二穴,一名懸泉。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筋里陷中,仰足取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蠡溝二穴,一名交儀。足厥陰絡,別走少陽者。在足內踝上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光明穴,灸二七壯。

中都二穴,足厥陰郄。在內踝上七寸胻中,與太陰相直。《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陽交穴。

膝關二穴,一名陰關。在膝蓋骨下內側陷中,與犢鼻平,相去二寸。《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橫透陽關穴。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者中,屈膝橫紋盡處是穴。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絡,蜷足取之,膝內側虛陷中是穴。《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五里二穴,在陰廉下一寸,去氣衝三寸,去外廉二寸,陰股中動脈。《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羊矢者,膚中有核如羊矢也。)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章門二穴,脾之募也。一名長平,一名季脅,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季脅端,肘盡處是穴,夾下脘兩旁各九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少陽、厥陰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累灸百壯。經曰:臟會章門,以其能統五臟之氣故也。

期門二穴,肝之募也。在乳下第二肋端,夾不容穴旁一寸五分。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白話文:

(左右共二十六穴)

大敦穴有兩個,象徵木。位於腳拇趾尖端,緊鄰指甲後方,距離趾甲約如韭菜葉寬度,亦即趾甲後三毛的位置。這是足厥陰肝經脈氣的起源點,屬井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保持十次呼吸,艾灸三次。竇氏針法則建議針刺深度一分,沿皮膚往後進針三分,艾灸三七次。

肝臟重量約三斤四兩,左邊有三葉,右邊有四葉,總共有七葉。主要功能是儲存魄。

行間穴有兩個,象徵火。位於腳拇趾之間的骨縫間,動脈凹陷中。這是足厥陰肝經脈氣流動的地方,屬滎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保持十次呼吸,艾灸三次。若膝頭腳面紅腫,適合放血;若浮腫,適合排水。

太衝穴有兩個,象徵土。位於腳拇趾根部後方內側二寸凹陷中的動脈,或說在一寸五分凹陷中。這是足厥陰肝經脈氣流入的地方,屬俞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保持十次呼吸,艾灸三次。竇氏針法則建議針刺深度五分。

中封穴有兩個,又名懸泉。象徵金。位於腳內踝前方一寸,肌肉裡的凹陷中,需仰腳才能找到。這是足厥陰肝經脈氣流經的地方,屬經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四分,保持七次呼吸,艾灸三次。

蠡溝穴有兩個,又名交儀。這是足厥陰肝經的絡穴,分支連接少陽經。位於腳內踝上方五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保持三次呼吸,艾灸三次。竇氏針法則建議針刺深度二寸半,橫向穿透至光明穴,艾灸二七次。

中都穴有兩個,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位於內踝上方七寸,小腿肚中,與脾經相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保持六次呼吸,艾灸五次。竇氏針法則建議針刺深度二寸半,橫向穿透至陽交穴。

膝關穴有兩個,又名陰關。位於膝蓋骨下方內側凹陷中,與犢鼻穴水平,兩穴相距二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次。竇氏針法則建議橫向穿透至陽關穴。

曲泉穴有兩個,象徵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腿肌腱下方,小腿肌腱上方的凹陷中,屈膝時橫紋的盡頭。這是足厥陰肝經脈氣進入的地方,屬合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保持十次呼吸,艾灸三次。竇氏針法則建議針刺深度一寸半。

陰包穴有兩個,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肌腱之間。這是足厥陰肝經的別絡,蜷起腳取穴,膝蓋內側的空洞凹陷就是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次。

五里穴有兩個,位於陰廉穴下方一寸,距離氣衝穴三寸,離外側肌腱二寸,大腿內側的動脈上。《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五次。竇氏針法則建議針刺深度二寸五分。

陰廉穴有兩個,位於羊矢下方(羊矢是指皮膚中有像羊糞一樣的硬塊) ,距離氣衝穴二寸的動脈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三次。

章門穴有兩個,是脾臟的募穴。又名長平、季脅、脅髎。位於大橫穴外側,正對季脅末端,肘部盡頭位置即是穴位,夾在下脘兩側各九寸,側躺,彎曲上方的腿,伸直下方的腿,舉起手臂即可找到。此穴是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的交會點。《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保持六次呼吸,艾灸三次。《銅人》記載此穴可多次艾灸。經典上說:臟器的匯聚點是章門穴,因為它能統合五臟之氣。

期門穴有兩個,是肝臟的募穴。位於乳下第二肋骨末端,距離不容穴一寸五分。此穴是足太陰、足厥陰、陰維經的交會點。舉臂即可找到。《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次。竇氏針法則建議針刺深度二分,沿皮膚往外一寸半。

5. 肝經穴法分寸歌

大敦拇指叢毛際,行間縫尖動脈處,

太衝本節後二寸,中封內踝前一寸,

蠡溝內踝上五寸,中都內踝上七寸,

膝關犢平二寸所,曲泉屈膝橫紋盡,

陰包膝髕上四寸,在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氣衝下三寸,陰廉穴在橫紋胯,

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在季脅看兩旁,

期門不容旁寸半,上直兩乳二肋詳。

白話文:

大敦穴位於大拇指旁邊的毛髮邊緣, 行間穴在腳趾縫隙尖端,可觸摸到脈搏的地方, 太衝穴在腳底本節後方約二寸的位置, 中封穴則在內踝前方一寸的地方, 蠡溝穴在內踝上方五寸的位置, 中都穴在內踝上方七寸的位置, 膝關穴與犢鼻穴平行,距離二寸, 曲泉穴在彎曲膝蓋時,橫紋的盡頭, 陰包穴在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根筋骨之間, 五里穴在氣衝穴下方三寸, 陰廉穴在橫紋胯部, 章門穴在肚臍上方二寸,橫向在季脅兩側, 期門穴在不容穴旁一寸半,直上至兩乳下方第二肋骨。

6. 督脈圖穴二十

7. 督脈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諸陽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歷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焉。為陽脈之海也。是病脊強而厥。

白話文:

【督脈】

督脈這個詞,意思就像是總管,它行走在背部的正中央,是所有陽性經脈的總綱,也是奇經八脈的一環。

督脈的起點在身體最下方的腧穴,並沿著脊椎內側向上延伸,一直到風府穴,進入並連接到腦部,再往上到達頭頂,沿著額頭,到達鼻子,經過素髎穴,穿過水溝兌端,最後到達齦交穴結束。督脈可稱為陽脈的大海。當督脈有問題時,可能會出現脊椎僵硬和四肢厥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