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0)
卷之一·神照集 (10)
1. 足太陰脾經所發二十一穴
腹結二穴,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上直兩乳。夾任脈兩旁各四寸。《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三寸,橫直臍旁大橫紋中,上直兩乳,夾任脈兩旁各四寸。足太陰、陰維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上直兩乳,俠任脈兩傍各四寸,足太陰陰維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一云:直兩乳外旁開一寸半,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大包二穴,在淵液下三寸,直脅下六寸。為脾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別絡諸陰,總統陰陽,由脾灌溉五臟。《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二十一穴位(其中七個穴位為左右各一,計十四穴)的現代白話文解釋:
-
**腹結穴(左右各一):**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垂直向上與兩乳頭同高,在任脈兩側各四寸處。
-
**大橫穴(左右各一):**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在肚臍旁側大橫紋(肋骨下緣)中,垂直向上與兩乳頭同高,在任脈兩側各四寸處,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的交會穴。
-
**腹哀穴(左右各一):**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垂直向上與兩乳頭同高,在任脈兩側各四寸處,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的交會穴。
-
**食竇穴(左右各一):**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在任脈兩側各六寸處,需仰臥取穴。另一種說法是:位於兩乳頭外側各一寸半處,需舉起手臂取穴。
-
**天溪穴(左右各一):**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在任脈兩側各六寸處,需仰臥取穴。
-
**胸鄉穴(左右各一):**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在任脈兩側各六寸處,需仰臥取穴。
-
**周榮穴(左右各一):**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在任脈兩側各六寸處,需仰臥取穴。
-
**大包穴(左右各一):**位於淵液穴下方三寸,沿著肋骨下方六寸處。它是脾經的大絡穴,佈於胸脅之間,到達第九肋間及脅肋末端,再分支聯繫其他陰經,總攝陰陽之氣,由脾經輸布營養到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