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10)

1. 膽經穴法分寸歌

少陽瞳子髎目外,耳前陷中尋聽會,

客主耳前開有空,懸顱曲角顳顬中,

懸釐腦空下廉揣,頷厭腦空上廉看,

曲鬢偃耳正尖上,率谷耳發寸半安,

本神差旁一寸半,入髮際中四分是,

陽白眉上一寸取,記真瞳子睛明貫,

臨泣有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

目窗正營各一寸,承靈營後寸五錄,

天衝耳上二寸居,浮白髮際一分殊,

完骨耳後際四分,竅陰枕下動有空,

腦空正夾玉枕骨,風池腦後髮際陷,

肩井柱骨旁有空,淵液腋下三寸中,

輒筋淵前平半寸,日月期門下五分,

京門脅脊監骨下,帶脈季脅寸八分,

五樞帶下三寸斷,維道章下五寸三,

居髎章下八寸三,環跳髀樞宛宛中,

兩手著腿風市攻,中瀆膝上五寸逢,

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側一寸下,

陽交外踝斜七寸,外丘踝上七寸正,

光明外踝上五寸,陽輔踝上又四寸,

懸鐘三寸動脈中,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五會小指次指本,

俠谿小指岐骨間,竅陰小指次指端。

2. 足厥陰肝經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3. 足厥陰肝經所發一十三穴

(左右共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直甲後,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三七壯。

肝重三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魄。

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岐骨間動脈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膝頭足趺紅腫,並宜出血,浮腫宜出水。

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或曰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五分。

中封二穴,一名懸泉。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筋里陷中,仰足取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蠡溝二穴,一名交儀。足厥陰絡,別走少陽者。在足內踝上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光明穴,灸二七壯。

中都二穴,足厥陰郄。在內踝上七寸胻中,與太陰相直。《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陽交穴。

膝關二穴,一名陰關。在膝蓋骨下內側陷中,與犢鼻平,相去二寸。《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橫透陽關穴。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者中,屈膝橫紋盡處是穴。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絡,蜷足取之,膝內側虛陷中是穴。《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五里二穴,在陰廉下一寸,去氣衝三寸,去外廉二寸,陰股中動脈。《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羊矢者,膚中有核如羊矢也。)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章門二穴,脾之募也。一名長平,一名季脅,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季脅端,肘盡處是穴,夾下脘兩旁各九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少陽、厥陰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累灸百壯。經曰:臟會章門,以其能統五臟之氣故也。

期門二穴,肝之募也。在乳下第二肋端,夾不容穴旁一寸五分。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4. 肝經穴法分寸歌

大敦拇指叢毛際,行間縫尖動脈處,

太衝本節後二寸,中封內踝前一寸,

蠡溝內踝上五寸,中都內踝上七寸,

膝關犢平二寸所,曲泉屈膝橫紋盡,

陰包膝髕上四寸,在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氣衝下三寸,陰廉穴在橫紋胯,

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在季脅看兩旁,

期門不容旁寸半,上直兩乳二肋詳。

5. 督脈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諸陽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歷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焉。為陽脈之海也。是病脊強而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