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0)
卷之一·神照集 (10)
1. 膽經穴法分寸歌
少陽瞳子髎目外,耳前陷中尋聽會,
客主耳前開有空,懸顱曲角顳顬中,
懸釐腦空下廉揣,頷厭腦空上廉看,
曲鬢偃耳正尖上,率谷耳發寸半安,
本神差旁一寸半,入髮際中四分是,
陽白眉上一寸取,記真瞳子睛明貫,
臨泣有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
目窗正營各一寸,承靈營後寸五錄,
天衝耳上二寸居,浮白髮際一分殊,
完骨耳後際四分,竅陰枕下動有空,
腦空正夾玉枕骨,風池腦後髮際陷,
肩井柱骨旁有空,淵液腋下三寸中,
輒筋淵前平半寸,日月期門下五分,
京門脅脊監骨下,帶脈季脅寸八分,
白話文:
少陽穴在瞳子髎穴的外側,耳前凹陷處尋找聽會穴,
客主穴在耳前有空隙的地方,懸顱穴在曲角和顳顬中間,
懸釐穴在腦空下方,頷厭穴在腦空上方,
曲鬢穴在耳尖正上方,率谷穴在耳尖上方一寸半的地方,
本神穴在率谷穴旁一寸半,入髮際中四分,
陽白穴在眉毛上方一寸,記真穴在瞳子睛明穴的貫穿處,
臨泣穴在兩眼之間,直入髮際五分,
目窗穴在正營穴下方一寸,承靈穴在營後穴下方一寸五分,
天衝穴在耳上方二寸,浮白穴在髮際上方一分,
完骨穴在耳後際四分,竅陰穴在枕骨下方有空隙處,
腦空穴正對玉枕骨,風池穴在腦後髮際凹陷處,
肩井穴在柱骨旁有空隙處,淵液穴在腋下三寸,
輒筋穴在淵前穴下方半寸,日月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分,
京門穴在脅脊監骨下方,帶脈穴在季脅下方一寸八分。
五樞帶下三寸斷,維道章下五寸三,
居髎章下八寸三,環跳髀樞宛宛中,
兩手著腿風市攻,中瀆膝上五寸逢,
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側一寸下,
陽交外踝斜七寸,外丘踝上七寸正,
光明外踝上五寸,陽輔踝上又四寸,
懸鐘三寸動脈中,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五會小指次指本,
俠谿小指岐骨間,竅陰小指次指端。
白話文:
五樞穴在帶脈下三寸處,維道穴在章門穴下五寸三分處,居髎穴在章門穴下八寸三分處,環跳穴在髀樞穴與宛宛穴之間,兩手按住腿部的風市穴,中瀆穴在膝蓋上五寸處,陽關穴在陽陵泉穴上三寸處,陽陵泉穴在膝蓋外側下方一寸處,陽交穴在外踝骨斜上方七寸處,外丘穴在外踝骨上方七寸處,光明穴在外踝骨上方五寸處,陽輔穴在外踝骨上方四寸處,懸鐘穴在三寸處的動脈中,丘墟穴在踝前凹陷處,臨泣穴在俠谿穴後方一寸半處,五會穴在小指與次指的根部,俠谿穴在小指與岐骨之間,竅陰穴在小指與次指的末端。
2. 足厥陰肝經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肝足厥陰經脈,從大腳趾的毛髮處開始,沿著腳背上緣向上,離內踝一寸,上到內踝八寸,與脾經交會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經過陰部,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與胃經相連,屬於肝經和膽經,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在胸脅肋骨,沿著喉嚨後方上行,進入耳後,連接到眼睛,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交會。分支從眼睛下方的臉頰內側,環繞嘴唇內側。另一分支從肝經分離,穿過橫膈膜,向上連接到肺經。
如果這條經絡功能失調,就會出現腰痛不能彎腰,男性患疝氣,女性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口乾,臉色蒼白無光。這條經絡主要反映肝臟的病變,會出現胸悶嘔吐,消化不良,陰囊疝氣,小便不利或閉塞等症狀。針對這些病症,如果經絡氣血過盛,就應該瀉之,如果虛弱,就應該補之;如果熱盛,就應該寒涼之,如果寒凝,就應該溫暖之;如果經絡氣血下陷,就應該灸之。如果經絡氣血既不盛也不虛,則應該根據經絡的循行路線取穴治療。氣血盛者,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氣血虛者,寸口脈則比人迎脈小。
3. 足厥陰肝經所發一十三穴
(左右共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直甲後,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三七壯。
肝重三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魄。
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岐骨間動脈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膝頭足趺紅腫,並宜出血,浮腫宜出水。
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或曰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五分。
白話文:
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端,指甲後方,距離指甲約一寸,在三根毛髮中間。這是足厥陰經的起始穴位,屬井穴。針灸時,刺入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竇氏則針入一分,沿著皮膚向後刺三分,灸三壯。
肝臟重三斤四兩,左邊三葉,右邊四葉,共七葉。主藏魄。
行間穴位於腳大拇指分叉處的動脈凹陷處。這是足厥陰經的循行穴位,屬滎穴。針灸時,刺入六分,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膝蓋和腳背紅腫,宜出血;浮腫則宜出水。
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根部後方一寸五分處的動脈凹陷處。這是足厥陰經的交匯穴位,屬俞穴。針灸時,刺入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竇氏則刺入五分。
中封二穴,一名懸泉。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筋里陷中,仰足取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蠡溝二穴,一名交儀。足厥陰絡,別走少陽者。在足內踝上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光明穴,灸二七壯。
中都二穴,足厥陰郄。在內踝上七寸胻中,與太陰相直。《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陽交穴。
膝關二穴,一名陰關。在膝蓋骨下內側陷中,與犢鼻平,相去二寸。《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橫透陽關穴。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者中,屈膝橫紋盡處是穴。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
白話文:
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方一寸,筋腱凹陷處,仰起腳取穴,是足厥陰脈經過的地方。蠡溝穴位於足內踝上方五寸,是足厥陰脈的絡脈,與少陽經相連。中都穴位於內踝上方七寸,胻骨中,與太陰經直線對應。膝關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內側凹陷處,與犢鼻穴平齊,相距二寸。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凹陷處,屈膝橫紋盡頭處,是足厥陰脈進入的地方。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絡,蜷足取之,膝內側虛陷中是穴。《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五里二穴,在陰廉下一寸,去氣衝三寸,去外廉二寸,陰股中動脈。《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羊矢者,膚中有核如羊矢也。)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章門二穴,脾之募也。一名長平,一名季脅,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季脅端,肘盡處是穴,夾下脘兩旁各九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少陽、厥陰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累灸百壯。經曰:臟會章門,以其能統五臟之氣故也。
白話文:
陰包穴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五里穴在陰廉穴下方一寸,距離氣衝穴三寸,距離外廉穴兩寸,位於陰股中動脈處;陰廉穴位於羊矢下方,距離氣衝穴兩寸,位於動脈中;章門穴是脾經的募穴,又名長平、季脅、脅髎,位於大橫穴外側,直抵季脅端,肘部盡頭處,距離下脘穴兩旁各九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為足少陽、厥陰經的交會穴。
期門二穴,肝之募也。在乳下第二肋端,夾不容穴旁一寸五分。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期門」這個穴位,是肝臟的募穴(即與肝臟密切相關的重要穴位)。它位於乳房下方第二根肋骨末端附近,在夾不容穴左右各一分五釐米的位置。這是足太陰脾經、厥陰心包經和陰維脈三條經絡交匯的地方。要找到這個穴位,可以抬起手臂來定位。「 鍼經 」指出,用鍼刺入該穴位應深達四分之一寸,艾灸則可進行五次。而竇氏的方法則是在此穴位上刺入二分之一寸,然後沿著皮膚向外部移動到一寸半的位置。
4. 肝經穴法分寸歌
大敦拇指叢毛際,行間縫尖動脈處,
太衝本節後二寸,中封內踝前一寸,
蠡溝內踝上五寸,中都內踝上七寸,
膝關犢平二寸所,曲泉屈膝橫紋盡,
陰包膝髕上四寸,在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氣衝下三寸,陰廉穴在橫紋胯,
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在季脅看兩旁,
期門不容旁寸半,上直兩乳二肋詳。
白話文:
大敦穴在拇指的毛髮交界處,行間穴在腳趾縫的尖端動脈處。
太衝穴在腳背本節後二寸處,中封穴在內踝前一寸處。
蠡溝穴在內踝上五寸處,中都穴在內踝上七寸處。
膝關穴在膝蓋骨平齊下方二寸處,曲泉穴在屈膝橫紋盡頭處。
陰包穴在膝蓋骨上方四寸處,位於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
五里穴在氣衝穴下方三寸處,陰廉穴在橫紋胯骨處。
章門穴在肚臍上二寸處,橫在肋骨側面兩旁。
期門穴不容旁寸半,向上直對兩乳頭二肋骨處。
5. 督脈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諸陽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歷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焉。為陽脈之海也。是病脊強而厥。
白話文:
「督」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首都或中心,它走行在後背中央的位置,是所有陽氣的主要統治者,也是奇經八脈之一。「督脈」從腰部開始,與脊椎內側相平行,向上延伸到頸部,進入大腦,再往上經過頭頂,沿著前額向下直到鼻子和人中的位置,然後通過素髎穴、水溝穴等穴位,最終達到牙齒和口腔黏膜之間的地方,被稱作「陽脈之海」。當督脈出現問題時,會導致腰痛和昏倒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