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1)
卷之一·神照集 (11)
1. 督脈所發二十七穴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橛骨。伏而取之。督脈別走任脈者,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之大痛無喜是穴。一方:灸三十壯,累灸至二百壯。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二十一椎下間,患人昂首伏地,縱四體,乃取其穴。《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方:刺八分,灸七七壯。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下間,坐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下間,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下間,伏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長強穴位於尾骨尖端,又稱氣之陰郄、橛骨,俯身取穴。它是督脈分支與任脈交匯處,也是足少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位。《針經》記載,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刺入後若感到劇痛,卻沒有舒適感,則為得穴。另一種方法是灸三十壯,累計灸至二百壯。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下凹陷處,病人需仰頭伏地,伸展四肢方可取穴,又稱背解、髓空、腰柱、腰戶。《針經》記載,刺入二分,留針七呼,灸五壯。另一種方法是刺入八分,灸七七壯。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椎下凹陷處,坐姿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椎下凹陷處,俯身取穴,又稱屬累。《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下凹陷處,俯身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三分,灸三壯。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在第十一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傴僂。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靈臺一穴,在第六椎下間。禁不可灸,上古無主治。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一方:灸七壯,累至百壯。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下間,俯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一方:灸七七壯,止百壯。
陶道一穴,在第二椎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白話文:
脊柱正中線上,從第十一椎到第二椎,依序有神宗、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七個穴位。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椎骨之間,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神宗和靈臺禁灸,其他穴位可以灸,灸法和灸量各不相同。
大椎一穴,一名百勞。在第一椎下陷者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九壯。竇氏灸二七壯。
啞門一穴,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針經》刺入四分,不可更深。不可灸,灸之令人啞。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去腦戶一寸五分,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禁不可深,不可灸,逆之令人喑。
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下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深,深刺中腦立死。禁不可妄灸,妄灸令人啞。
白話文:
大椎穴,又名百勞,位於第一節頸椎下方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五分,灸九壯;竇氏灸法灸二十七壯。
啞門穴,又名舌橫、舌厭,位於風府穴後方五分,髮際內五分,項部中央凹陷處,仰頭時取穴。它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與舌根相連。針刺深度四分,不可更深,不可灸,灸之會令人啞。
風府穴,又名舌本,位於項後髮際內一寸,大筋內凹陷處,距腦戶穴一寸五分,說話時肌肉會向上隆起,停止說話時則會下降。它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三呼,禁不可深,不可灸,逆之會令人失聲。
腦戶穴,又名匝風、合顱,位於枕骨上,強間下方一寸五分。它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點。針刺深度三分,禁不可深,深刺會傷及腦部而致死。不可隨意灸,灸之會令人啞。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是穴。《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直兩耳尖,陷可容指。北溪陳氏曰:略退纖子,猶天之極星居北。一方,以草前後齊發際量折當中是穴。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分,前病者沿皮向前一寸,後病者沿皮向後一寸,左右如法,灸七壯。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中。《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中。《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小兒八歲以下,囟會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風熱上攻,宜出血。
白話文:
頭頂後方一寸五分處有一個穴位,名為強間,又名大羽,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五壯。
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方有一個穴位,名為後頂,又名交沖,針刺深度四分,灸灸五壯。
前頂後一寸五分,頭頂正中央,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有一個穴位,名為百會,又名三陽五會,又名天滿,這個穴位略微偏後,就像北極星位於北天一樣。這個穴位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竇氏針法則是針刺深度二分,對於前病者沿著皮膚向前刺一寸,後病者沿著皮膚向後刺一寸,左右側則依此類推,灸灸七壯。
囟會後一寸五分,骨縫凹陷處有一個穴位,名為前頂,針刺深度四分,灸灸五壯。
上星後一寸骨縫凹陷處有一個穴位,名為囟會,針刺深度四分,灸灸五壯。八歲以下的小孩,囟會未閉合,針刺此穴可能會傷及骨頭,導致夭折。若風熱上攻,可針刺此穴放血。
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一方:以掌後橫紋按於鼻尖,中指點到處是穴。《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針經》禁勿刺,令人癲疾,目失明。灸三壯。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翳腫,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此以邪氣作實而弗禁針也。
素髎一穴,一名面王。在鼻端。《針經》刺入三分。禁灸。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三分,口含水,凸珠是穴。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直唇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上星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從鼻尖直上,進入髮際一寸,凹陷處可以容納一顆豆子。另一種方法是:用掌後橫紋按在鼻尖,中指指向的位置就是此穴。針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神庭穴位於髮際五分處,正對鼻尖。此穴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針灸《針經》記載,此穴禁針,針刺會導致癲癇和失明。艾灸三壯。張子和說:眼睛疼痛、腫脹、有翳障,可以針刺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等穴位,翳障可以立刻消失,腫脹可以立刻消退。這是因為邪氣積聚於此,所以不忌諱針刺。
素髎穴,又名面王,位於鼻尖。針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此穴禁灸。
水溝穴,又名人中,位於鼻柱下方三分處,口含水時凸起的珠狀部位就是此穴。此穴為督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從嘴唇直上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齦交一穴,在唇內上齒齦縫中。督、任、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兌端穴位在嘴脣上方末端,《 鍼經》裡說可以插入三分深,停留六個呼吸時間,艾灸則是三次。 齏交穴位在口腔內部上排牙齒與上顎之間的黏膜中間位置,為督脈、任脈和足陽明胃經的匯集點。根據《鍼經》,可插入三分深度,並進行艾灸三次。
2. 督脈經穴分寸歌
(歌內增神聰四穴,亦太醫所傳,累用神良,今並存之)
齦交唇內齦縫間,兌端正在唇中央,
水溝鼻下溝內索,素髎宜向鼻端詳,
頭形北高南面下,先以前後髮際量,
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
庭上五分上星位,囟會星上一寸強,
上至前頂一寸半,寸半百會居中央,
神聰百會四面取,各開一寸風癇主,
後頂強間腦戶三,相去腦戶一寸五,
後發五分定啞門,門上五分定風府,
上有大椎下尾骶,分為二十有一椎,
古來自有折量法,針經凜凜不可欺,
九寸八分分之七,每椎一寸四分一,
上之七節如是推,中之七節依法量,
白話文:
歌訣中記載了增強神智的四個穴位,據說是太醫傳授的,長期使用效果顯著,現在將其記錄下來。
齦交位於嘴唇內側牙齦交界處;兌端在嘴唇正中央;水溝在鼻樑下方溝壑中;素髎則靠近鼻尖。
頭部以北高南低為準,先測量前後髮際的距離,分為一尺二寸。從髮際向上五分處為神庭穴;神庭穴上五分處為上星穴;上星穴向上約一寸處為囟會穴;囟會穴向上約一寸半處為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
神聰穴位於百會穴周圍各開一寸處,主要治療風癇;後頂強間穴位於腦戶穴後方一寸半處,腦戶穴位於後腦勺髮際下方五分處;啞門穴位於後腦勺髮際下方五分處;風府穴位於啞門穴上五分處。
從大椎穴到尾骶骨,共二十一節椎骨,古人有折量方法,針灸經絡不能輕忽。將身體分成九寸八分,每七分為一寸四分一,從大椎穴向上七節以此推算,中間七節依此方法測量。
一寸六分一釐強,每椎一寸二分六,
下之七節忒真詳,共長三尺少四釐,
此是督脈脊中央,大椎第一節上是,
節下便為陶道知,身柱第三椎節下,
神道第五無足疑,靈臺第六至陽七,
筋縮第九椎下司,脊中在脊十一椎,
懸樞命門十三四,陽關十六椎下看,
二十一椎腰俞參,其下長強趺地取,
痔疾主之效不難。
白話文:
脊柱從上往下,第一節大椎,第二節陶道,第三節身柱,第五節神道,第六節靈臺,第七節至陽,第九節筋縮,第十一節脊中,第十三、十四節懸樞命門,第十六節陽關,第二十一節腰俞,最後是長強。這些穴位的位置,可以幫助治療痔疾。
3. 任脈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夫人生養之本,奇經八脈之一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系目系,會承泣而終焉。為陰脈之海。
是病,其內若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盛則溢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月事數下。衝任有虧,脈不榮於口唇,內宦以刑身,傷其衝任,故髭鬚並不生焉。
白話文:
任脈的解釋與功能
「任」這個字,指的是懷孕的意思,因為任脈行於腹部中央,是女性生育的根本,也是奇經八脈之一。
任脈的起始和走向:
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之下,向上經過毛際,沿著腹部內側,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的承漿穴,繞過嘴唇上方,到達齦交穴,再分支與目系相連,最後匯聚於承泣穴而結束。它是所有陰經的匯聚之處,稱為「陰脈之海」。
任脈病變的表現:
如果任脈內部阻塞,男性會出現七疝,女性會出現瘕聚(婦科腫瘤)。
當任脈氣盛時,會導致皮膚熱、肉體豐滿。當任脈血盛時,會導致皮膚充盈、長出毛髮,女性月經頻繁。
如果衝任二脈虧損,則脈氣無法滋養口唇,並且由於內宦(古代宮廷的男性太監)會損傷衝任二脈,所以鬍鬚和頭髮都無法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