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12)

1. 手太陽小腸經圖穴十三

2.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二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運行路徑起始於小指末端,沿著手的外側向上到手腕,穿過腕背正中,再沿手臂骨的下方直上,穿過肘部內側兩條肌腱間隙,再沿上臂外側後緣向上,穿過肩胛骨縫,繞過肩部,交錯於肩頂,進入鎖骨窩連接心臟,沿咽喉下行,穿越橫膈膜,抵達胃部,最後歸屬於小腸。

其中有一分支,從鎖骨窩沿頸部上行到面頰,直至眼睛的外角,然後進入耳道。另一分支,從面頰分出,向上抵達鼻子,再至眼睛的內角,斜向臉頰部。

如果這條經脈有問題,會出現咽喉疼痛,頦部腫脹,轉頭困難,肩部像被拔起,手臂像要斷裂等症狀。這條經脈主導與液體相關的疾病,如耳聾,眼睛發黃,面頰腫脹,頸部、頦部、肩部、上臂、肘部以及前臂外側後緣疼痛。

對於以上各類病症,若病情嚴重就應施以瀉法,若體虛則應採用補法;若是熱性病症,治療時手法要迅速;若是寒性病症,針刺後應留針;若患處凹陷,則應施以灸法;若病情既不重也不輕,則按經絡的走向進行治療。病情嚴重時,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穴大兩倍;而體虛時,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會比寸口穴小。

3. 手太陽小腸經所發一十九穴

(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一名小吉,金也。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陽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次節後橫紋陷中,握手取之。手太陽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分。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後谿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一寸,大橫紋尖上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後谿為八法之一,以其合督脈而會陽蹻於內眥與頸也。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縫中,必轉手向內,腕骨中分為毒,乃下針。手太陽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三分,或透神門穴,灸二七壯。

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宛中,兌骨下二分陷者中。手太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三分,灸七壯。

養老二穴,手太陽郄。在手踝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針經》刺入三分。

支正二穴,在手腕後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者。《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前一寸半。一方:以腕骨肘節為兩端,居中是穴。當臂之中,故曰支正。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內大骨外,大筋內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入腰取之。手太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二七壯。

臑俞二穴,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針經》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

秉風二穴,夾天髎在外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動脈應手。《針經》刺入八分或九分,灸十壯。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脈應手陷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三分,灸七壯。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左右共有三十八個穴位)

少澤穴兩個,又稱小吉,屬金。位於手小指外側的指尖,距離指甲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起點,被稱為「井」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停留三呼的時間,可灸一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一分,再沿皮膚向後進針三分。

前谷穴兩個,屬水。位於手小指外側,第一節和第二節之間的橫紋凹陷中,握拳時容易找到。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流經處,被稱為「滎」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停留三呼的時間,可灸三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二分。

小腸的重量為二斤十四兩,長度為三丈二尺,寬度為二寸半,直徑為八分。左邊彎曲,堆疊成十六個彎曲。可容納的食物為二斗四升,水分為六升三合半。

後谿穴兩個,屬木。位於手小指外側第一節後方一寸,大橫紋尖端的凹陷中,握拳時容易找到。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注入點,被稱為「俞」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停留二呼的時間,可灸一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五分,可灸二七壯。後谿穴是八法之一,因為它與督脈相交,並在內眥和頸部與陽蹻脈會合。

腕骨穴兩個,位於手背側腕部前方的骨縫中,必須將手向內轉才能找到。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經過的地方,被稱為「原」穴。無論虛實都可用拔罐的方式治療。《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停留三呼的時間,可灸三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三分,或穿透至神門穴,可灸二七壯。

陽谷穴兩個,屬火。位於手背側的宛中,兌骨下方二分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行經處,被稱為「經」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停留二呼的時間,可灸三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七壯。

養老穴兩個,是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位於手踝上方的一個空間,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

支正穴兩個,位於手腕後方五寸,是手太陽絡的分支,通往少陰經的地方。《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七呼的時間,可灸三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一分,沿皮膚向前進針一寸半。另一種說法是,以腕骨和肘節為兩端,中間就是穴位。因為在手臂的中間,所以稱為支正。

小海穴兩個,屬土。位於肘內側的大骨外側,大筋內側,距離肘端五分的凹陷中,彎手入腰時容易找到。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終點,被稱為「合」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停留七呼的時間,可灸七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五分,可灸二七壯。

肩貞穴兩個,位於肩部彎曲處下方,兩塊骨頭的交界處,肩髃後方的凹陷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八分,可灸三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一寸半,可灸二七壯。

臑俞穴兩個,位於肩髎後方,大骨下方,肩胛上方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陽維、蹻脈的交匯處。舉臂時容易找到。《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八分,可灸三壯。

天宗穴兩個,位於秉風後方,大骨下方的凹陷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停留六呼的時間,可灸三壯。

秉風穴兩個,位於外肩上方小髃骨後方,舉臂時有一個空隙。這是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的交匯處,舉臂時容易找到。《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可灸五壯。

曲垣穴兩個,位於肩部中央彎曲處的凹陷中,按壓時會感到動脈跳動。《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八分或九分,可灸十壯。

肩外俞穴兩個,位於肩胛上方,距離脊柱三寸的凹陷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六分,可灸三壯。

肩中俞穴兩個,位於肩胛內側,距離脊柱二寸的凹陷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七呼的時間,可灸三壯。

天窗穴兩個,又稱窗籠。位於頸部大筋前方,曲頰下方,扶突穴後方,動脈跳動的凹陷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六分,可灸三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七壯。

天容穴兩個,位於耳下的曲頰後方。《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顴髎穴兩個,又稱兌骨。位於面部頄骨下方的凹陷中。這是手少陽、太陽的交匯處。《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不適當地進行灸療。

聽宮穴兩個,位於耳中的珠子,大小如赤小豆的位置。這是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匯處。稱為聽宮的原因是,宮閫的名稱,表示其在內部,位於耳輪的內部,因此命名為宮。《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竇氏認為針刺深度為一分,輕彈出血。禁止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