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3)
卷之一·神照集 (13)
1. 衝脈經穴歌
衝脈所發十二穴,會陰橫骨大赫列,
氣穴四滿中注存,肓俞商曲食關接,
陰都通谷及幽門,悉是少陰經里穴。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中的「沖脈」穴位。以下是簡易直譯:
" 衝脈有12個穴位發自會陰至橫骨、大赫和列缺等部位;氣海、四滿、中注、盲門、商曲、食關連接到陰部、通谷以及幽門等地,這些都是屬於腎經裏的穴位。"
2. 帶脈二十三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若坐水中。
白話文:
「帶脈」從肋骨下方開始,繞身體一圈。當它生病時,會出現腰部和腹部鬆弛的情況,就像袋子裡裝滿了水一樣,感覺像是坐在水中。
3. 《針經》帶脈所發二穴
帶脈(穴)、維道(二穴與足少陽會)。
4. 帶脈穴歌
此脈環腰束一周,幾希犀玉束人流,
穴惟帶脈與維道,足少陽經圖所收。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描述的是腰部的一個穴位——「帶脈」和另一個穴位——「維道」。這個穴位位於腰部一圈,像一條繩索一樣繞著腰部一週,非常靠近人體表面。在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地圖上也有記載。
5. 陽蹻脈二十四
陽蹻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陰緩而陽急。以邪氣在陽經,故陽脈緊急;陰不受邪,其脈自舒緩也。陽蹻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白話文:
陽蹻是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外踝往上走,進入到頸部的風池穴。當它生病時,會出現陰緩(即陰脈緩慢)和陽急(即陽脈緊張)。因為邪氣主要集中在陽經,所以陽脈會變得緊繃;相反地,如果沒有受到邪氣影響,陰脈就會自然放鬆。陽蹻脈原本就是太陽經的一個分支,與太陽經結合在一起,它的氣向上流動,如果兩股氣能夠回歸原位,就能夠滋潤眼睛;但如果氣不能正常運作,就可能導致眼瞼閉合不良。
6. 《針經》陽蹻脈所發一十穴
(左右共二十穴)
僕參(陽蹻之本)、申脈(陽蹻所生也)、附陽(陽蹻之郄)、居髎(足少陽陽蹻會)、肩髎(手陽明蹻脈會)、巨骨(手陽明蹻脈會)、臑俞(手太陽陽蹻會)、地倉(手足陽明陽蹻會)、巨髎(足陽明蹻脈會)、承泣(足陽明任脈陽蹻會)。
白話文:
左右各有二十個穴位,分別是僕參、申脈、附陽、居髎、肩髎、巨骨、臑俞、地倉、巨髎、承泣。
7. 陽蹻穴歌
陽蹻十穴本僕參,申脈附陽居髎安,
肩髃巨骨臑俞並,地倉巨髎承泣完。
白話文:
陽蹻十穴本僕參,申脈附陽居髎安, 肩髃巨骨臑俞並,地倉巨髎承泣完。
陽蹻脈上的十個主要穴位分別是:本僕參、申脈、附陽、居髎。其中,申脈和附陽位於小腿外側,居髎則在大腿外側。
肩髃、巨骨、臑俞這三個穴位都位於上肢,肩髃在肩峯下,巨骨在鎖骨後方,臑俞在臂外側。
地倉、巨髎、承泣這三個穴位則都位於臉部,地倉在頰部,巨髎在鼻翼旁,承泣在眼眶下。
以上就是中醫經絡學中提到的幾個重要穴位。
8. 陰蹻脈二十五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喉嚨,交貫衝脈。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蹻脈者,足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為經,男子以為絡。
白話文:
陰蹻脈的解說
陰蹻脈,起源於腳跟的中間部位,沿著內踝向上行進,一直到喉嚨,並與衝脈交匯。若陰蹻脈出現病變,則表現為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
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支脈,從然谷穴之後分出,沿著內踝向上,直行經過陰股,進入陰部,繼續向上沿著胸腔內側,到達鎖骨上窩(缺盆),從人迎穴前方冒出,進入鼻腔,連繫到眼內眥,最終與太陽經交匯。
對於女性來說,陰蹻脈是經絡,而對於男性來說,陰蹻脈則是絡脈。
9. 《針經》陰蹻脈所發二穴
(左右共四穴)
照海(陰蹻所生)、交信(陰蹻之郄)。
10. 陰蹻穴歌
陰颺脈起足跟中,循內踝上至喉嚨,
穴惟照海與交信,少陰所發是其蹤。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陰颺脈」。它從腳後跟中部開始,沿著內側踝骨向上延伸到咽喉部。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穴位被提到:「照海」和「交信」。「照海」位於小腿肚下方、距膝蓋約三寸的地方;而「交信」則位在大腿根部、靠近鼠蹊部的位置。
這些穴位都是由腎經(即「少陰」)所發出的,因此可以通過刺激這些穴位來調理相關臟腑的功能。
11. 陽維脈二十六
陽維者,起於諸陽之會,維絡諸陽,溢蓄環流,溉灌諸經者也。陽維不能維諸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為病也苦寒熱。
白話文:
陽維脈是從所有陽經交匯處開始的,它聯絡著所有的陽經,充滿並儲存循環流動的能量,灌溉滋養各個經絡。如果陽維脈無法維持各條陽經,則能量會散漫而失去自我控制,這種病症表現爲容易感到寒冷和發熱。
12. 《針經》陽維脈所發一十三穴
(左右共二十四穴)
金門(陽維所別屬)、陽交(陽維郄)、臑俞(手太陽陽維陽蹻)、天㾬(手少陽陽維會)、肩井(足少陽陽維會)、陽白(足少陽陽維會)、本神(足少陽陽維會)、臨泣(足少陽陽維會)、正營(足少陽)、腦空(足少陽)、風池(足少陽)、風府(督脈)、啞門(督脈)。
白話文:
左右各二十四个穴位分别为:金门、阳交、臑俞、天窗、肩井、阳白、本神、临泣、正营、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13. 陽維穴歌
陽維經穴一十三,金門陽交臑俞安,
天髎肩井與陽白,本神臨泣正營迨,
腦空風池風府同,更有啞門在其中。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13個位於人體陽維脈上的穴位。它們分別是: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陽白、本神、臨泣、正營、迨、腦空、風池和風府。此外還有一個叫做“啞門”的穴位也在這個範圍內。
14. 陰維脈二十七
陰維者,起於諸陰之交,維絡諸陰,流環溉灌者也。陰維不能維諸陰,則悵然失志,其為病也,苦心痛。
白話文:
陰維脈是從所有陰經交匯的地方開始,聯絡所有的陰經,循環灌溉全身。如果陰維脈無法維持各條陰經的功能,則會讓人感到失落和沮喪,它的病症表現爲心臟疼痛。
15. 《針經》陰維脈所發七穴
(左右共十二穴)
築賓(陰維郄)、腹哀(足太陰)、大橫(足太陰)、府舍(足太陰厥陰)、期門(足太陰厥陰)、天突(任脈)、廉泉(任脈)。
白話文:
左側穴位:築賓(陰維郄)、腹哀(足太陰脾經)、大橫(足太陰脾經)、府捨(足太陰和足厥陰肝經)。右側穴位:期門(足太陰和足厥陰肝經)、天突(任脈)、廉泉(任脈)。
16. 陰維穴歌
陰維七穴有築賓,腹哀大橫府舍承,
期門天突廉泉序,載在《針經》予所聞。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陰維七穴」中的七個穴位:築賓、腹哀、大橫、府捨、期門、天突和廉泉。這些穴位是中醫鍼灸治療的一部分,並且記載於《針經》,這是我所知道的內容。
17. 附:《針經》不載諸家奇穴二十八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端上是穴。宜三稜針出血。禁灸。治傷寒不識尊卑,發痧等證。
手鬼眼二穴,在手大拇指端外側,去爪甲韭許,用線縛定,兩大指縫內是穴。灸七壯。禁針。治五癇呆癡,傷寒發狂等證。
五虎四穴,在手第二指與第四指上。四穴俱是指背第二節尖上是穴。灸七壯。禁針。治手拘攣不開。
龍囦二穴,又名龍玄。在手側腕上,交叉紫脈上是穴。灸七壯。治牙齒疼痛,瀉。
小骨空二穴,在手小指第二節紋尖。灸七壯。禁針。治目羞明,怕風日,爛眼,迎風冷淚。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拇本節側橫紋尖。灸七壯。禁針。治目痛,失明,怕日,風沿爛眼,迎風下淚。
白話文:
十個手指尖上的十宣穴,適合用三棱針放血,禁止灸。可以治療傷寒不分輕重,發痧等症狀。
手鬼眼穴位於拇指末端外側,離指甲約一寸的位置,用線綁住,兩個大拇指縫隙內就是穴位。灸七壯,禁止針刺。可以治療五癇呆癡,傷寒發狂等症狀。
五虎四穴位於第二指和第四指背面的第二節尖端。灸七壯,禁止針刺。可以治療手拘攣不開。
龍囦穴,又稱龍玄穴,位於手腕側邊交叉的紫色血管上。灸七壯,可以治療牙齒疼痛,瀉火。
小骨空穴位於小指第二節紋路尖端。灸七壯,禁止針刺。可以治療眼睛畏光、怕風日、眼爛、迎風流淚。
大骨空穴位於拇指根部側邊橫紋尖端。灸七壯,禁止針刺。可以治療眼睛疼痛、失明、怕光、風邪導致眼爛、迎風流淚。
中魁二穴,在手中指第一節尖。灸七壯。禁針。治翻胃吐食,眼疾,心疼痛。
中都二穴,在手次指本節陷中。針入一分,沿皮透陽池穴。治手背紅腫痛,瀉。宜三稜針出血。
上都二穴,在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針入一分,沿皮透陽池穴。治手臂紅腫生瘡。
二白四穴,在手腕上四寸,一穴在大筋內,一穴在大筋外。針入五分,灸七壯。一法:用線量轉脛間,除下,將患人虎口量起,到線頭盡處是穴。治五腫痔漏,便血。
膝眼四穴,在膝蓋骨下,犢鼻穴內外陷中。針入五分,灸七壯。治膝紅腫疼痛,鶴膝風。
肘尖二穴,在手肘大骨尖上是穴。灸七壯。禁針。治眼目疼,翳膜冷淚,風沿眼爛。與肩髃並灸,治瘰癧。
白話文:
中魁穴位於食指第一節尖端,灸七壯,不可針刺,可以治療胃反吐食、眼疾和心痛。中都穴位於中指第一節靠近掌心的凹陷處,針刺一寸,沿皮透至陽池穴,可以治療手背紅腫疼痛,宜用三稜針放血。上都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的骨頭交界處,針刺一寸,沿皮透至陽池穴,可以治療手臂紅腫生瘡。二白穴位於手腕上四寸,一個穴位在大筋內,一個穴位在大筋外,針刺五分,灸七壯,也可以用線量取脛骨間距離,再從虎口量起,線頭盡處即為穴位,可以治療五腫痔漏、便血。膝眼穴位於膝蓋骨下方,犢鼻穴內外側凹陷處,針刺五分,灸七壯,可以治療膝蓋紅腫疼痛、鶴膝風。肘尖穴位於手肘大骨尖端,灸七壯,不可針刺,可以治療眼痛、翳膜冷淚、風沿眼爛,與肩髃穴一起灸可以治療瘰癧。
金津一穴,在舌底,在左紫脈上是穴。禁灸。宜用三稜針出血。治小兒重舌,大人乳蛾等症。出血妙。
玉液一穴,在口舌底,右紫脈上是穴。禁灸。宜用三稜針出血。治五疳,重舌,乳蛾等症。
海泉一穴,在口舌底根,當中紫脈上是穴。宜三稜針出血。禁灸。治舌上諸病,針不宜深。
內迎香二穴,在鼻孔內。用箬葉做一箬管,搐動出血,治眼紅腫。一法:在鼻柱兩旁珠上陷中是穴。針入二分。治鼻息肉,不聞香臭。
癭俞一穴,在廉泉穴下,近結喉骨上是穴。針入三分,灸七壯。治癭等症。
魚腰二穴,一名吊睛。在兩眉中間。針入一分,沿皮向外透魚尾穴。禁灸。治眼紅腫疼痛,瀉之良。
白話文:
金津穴位於舌頭底部,左邊紫脈上。禁止灸灼,適合用三稜針放血治療。能治小兒舌頭腫大,成人患乳蛾等病症。放血效果顯著。
玉液穴位於口舌底部,右邊紫脈上。禁止灸灼,適合用三稜針放血治療。能治五疳、舌頭腫大、乳蛾等病症。
海泉穴位於口舌底部根部,中間紫脈上。適合用三稜針放血治療,禁止灸灼。能治舌頭上的各種病症,針灸時不可過深。
內迎香穴位於鼻孔內,左右各一。可用箬葉做成管子,輕輕抽動使其出血,能治眼睛紅腫。另一種方法是在鼻樑兩邊珠子凹陷處,針刺二分深,能治鼻息肉,嗅覺失靈。
癭俞穴位於廉泉穴下方,靠近喉結骨處。針刺三分深,灸七壯。能治癭病等症。
魚腰穴,又稱吊睛穴,位於兩眉之間。針刺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透到魚尾穴。禁止灸灼。能治眼睛紅腫疼痛,瀉法效果最佳。
子宮二穴,在臍下四寸,中極穴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入二寸五分,灸三七壯。治血崩漏下及男子婦人無子。
關元二穴,在曲骨穴微上,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入三寸,灸五十壯。治乳痃疝氣,肚腹膨脹,偏墜木腎,遺尿,先補後瀉。
腋縫二穴,在肩柱骨前縫尖是穴。針入五分,灸七壯。治肩胛疼痛。
蘭門二穴,在曲骨穴兩旁,各開二寸。針入一寸五分,灸三七壯。治膀胱七疝之氣。
髖骨四穴,在膝上梁丘穴兩旁,各開五分。針入五分,灸二七壯。治腰腿腳膝無力麻木,補多瀉少;膝蓋紅腫瀉之。又法,在梁丘穴兩旁一寸。
白話文:
子宮穴位於肚臍下方四寸,中極穴兩側各開三寸。針刺深度為二寸五分,艾灸三七壯。可治療血崩、漏下,以及男女不孕。
關元穴位於曲骨穴微上方,兩側各開三寸。針刺深度為三寸,艾灸五十壯。可治療乳痃、疝氣、腹脹、偏墜、腎虛、遺尿,先補後瀉。
腋縫穴位於肩柱骨前縫尖。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七壯。可治療肩胛疼痛。
蘭門穴位於曲骨穴兩側,各開二寸。針刺深度為一寸五分,艾灸三七壯。可治療膀胱疝氣。
髖骨穴位於膝上梁丘穴兩側,各開五分。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二七壯。可治療腰腿腳膝無力、麻木,補多瀉少;膝蓋紅腫則瀉之。另一種方法是在梁丘穴兩側一寸處施針。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節下橫紋縫中。灸二七壯。禁針。治難產,胎衣不下,偏墜木腎。
鬼哭四穴,在手足大指端,去爪甲外側,用繩縛定,取兩指縫內是穴。灸七壯。禁針。治傷寒發狂,癇疾呆癡。
太陽二穴,在頭額角髮際下紫脈上。用三稜針出血。治目疼。
腦堂一穴,在頭後風府穴上一寸五分,玉枕骨下陷中。針入二分,灸三七壯。治腦頂頭暈痛。
胛縫二穴,在肩背胛縫尖盡處。直針入三分,灸三七壯。治肩背膊臂痛,瀉;手足無力,補。
鼻柱一穴,在鼻柱尖上。專治鼻上酒醉風。宜三稜針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壯。
白話文:
獨陰二穴,位於腳第二根手指的指節下方橫紋縫中。灸治時用艾灸,灸二十七壯。禁止針刺。可以治療難產、胎衣不下、胎兒偏墜或腎虛等問題。
鬼哭四穴,位於手腳大拇指指尖,指甲外側,用繩子綁定,在兩指縫內就是穴位。灸治時用艾灸,灸七壯。禁止針刺。可以治療傷寒發狂、癇疾以及呆癡等病症。
太陽二穴,位於頭額角髮際下方紫色血管上。用三稜針刺出血。可以治療眼睛疼痛。
腦堂一穴,位於頭後風府穴上方一寸五分,玉枕骨下方凹陷處。針刺時針深二分,灸治時用艾灸,灸三七壯。可以治療腦頂頭暈痛。
胛縫二穴,位於肩膀後背胛縫尖端處。針刺時直針刺入三分,灸治時用艾灸,灸三七壯。可以治療肩膀、背部、胳膊疼痛,屬於瀉法;如果手腳無力,則屬於補法。
鼻柱一穴,位於鼻柱尖端。專門治療鼻子上酒醉風。可以用三稜針刺出血。
耳尖二穴,位於耳朵尖端,將耳朵捲起來,找到尖端位置就是穴位。可以治療眼睛生翳膜。用小艾炷灸治,灸五壯。
聚泉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出舌直縫陷中。用三稜針出血。治喘咳久嗽不愈,舌苔舌強。
肩柱骨尖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灸五壯。治瘰癧,手不能舉動。
內踝尖二穴,在足內踝骨尖上。灸五壯。治下牙痛,足內廉轉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灸七壯。治足外廉轉筋,腳氣寒熱。宜三稜針出血。
囊底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用艾如小豆大,灸七壯。治腎臟風瘡,小腸疝氣家一切症候。
印堂一穴,在兩眉陷中。針入一分,灸五壯。治小兒驚風。
八邪八穴,在左右手十指岐骨間縫中。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間,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七壯。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縫中,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液門。
白話文:
舌頭中央有一穴位叫聚泉,位於舌頭伸直後,舌頭正中央的縫隙處。用三稜針刺出血,可以治療久咳不癒、舌苔厚膩或舌頭僵硬的症狀。
肩胛骨末端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叫肩柱,位於肩膀最高點骨頭尖端。灸五壯可以治療瘰癧和手臂無法抬起的症狀。
腳踝內側骨頭尖端各有一個穴位叫內踝尖,灸五壯可以治療下牙疼痛和腳踝內側筋骨疼痛。
腳踝外側骨頭尖端各有一個穴位叫外踝尖,灸七壯可以治療腳踝外側筋骨疼痛和腳氣寒熱。也可以用三稜針刺出血治療。
陰囊正中央的十字紋交叉處有一個穴位叫囊底,用艾灸如小豆般大小,灸七壯,可以治療腎臟風瘡、小腸疝氣等各種病症。
兩眉之間的凹陷處有一個穴位叫印堂,針刺入一分,灸五壯,可以治療小兒驚風。
左右手十根手指的骨頭之間縫隙處,分別有八個穴位,稱為八邪八穴。
其中,大拇指和食指虎口處的赤白肉際間,有兩個穴位叫大都,針刺入一分,灸七壯,可以治療頭痛和牙痛。
食指和中指第一個關節骨頭之間的縫隙處,有兩個穴位叫上都,針刺入一分,灸五壯,可以治療手臂紅腫。
中指和無名指第一個關節骨頭之間的縫隙處,有兩個穴位叫中都,又名液門。
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中渚穴,中渚在液門下五分。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背紅腫。竇氏針八邪穴,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一寸五分,宜出血。治手膊紅腫,手上諸疾。
八風八穴,在足十指陷中。竇氏針直入五分,宜出血。治紅腫腳氣。
天應穴,即《千金方》「阿是穴」,《玉龍歌》謂之「不定穴」。但痛處,就於左右穴道上,臥針透痛處瀉之,經所謂「以痛為腧」是也。若青腫痠疼,麻木不仁,寒痛等症,補,灸五七壯;紅腫毒痛,宜三稜針出血。
白話文:
針刺一寸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手臂紅腫。另外,在無名指和小指第一節骨頭交界處的縫隙中,有一個叫做「中渚穴」的穴位,位於液門穴下方五分處。針刺一寸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手背紅腫。竇氏針法中的八邪穴,針刺一寸深後,再沿著皮膚向後刺一寸五分,應該讓血液流出來,可以治療手臂紅腫和手部各種疾病。
腳趾縫隙中的八風八穴,使用竇氏針法直刺五分深,應該讓血液流出來,可以治療紅腫和腳氣。
天應穴就是《千金方》中的「阿是穴」,《玉龍歌》稱之為「不定穴」。只要疼痛的地方,就在左右穴道上,用針刺穿疼痛處瀉之,這就是所謂的「以痛為腧」。如果出現青腫、酸痛、麻木、寒冷疼痛等症狀,就應該補之,艾灸五到七壯;如果出現紅腫、毒痛,就應該用三稜針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