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3)
卷之一·神照集 (13)
1. 衝脈經穴歌
衝脈所發十二穴,會陰橫骨大赫列,
氣穴四滿中注存,肓俞商曲食關接,
陰都通谷及幽門,悉是少陰經里穴。
白話文:
衝脈總共有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包括了會陰、橫骨、大赫等位置。
接著是氣穴、四滿、中注這些穴位也存在於此。
再來,肓俞、商曲、食關同樣是衝脈上的穴位。
最後,陰都、通谷以及幽門,這些全都是在少陰經裡的穴位。
但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些描述為少陰經裏的穴位,它們同時也被認為是衝脈的穴位。
2. 帶脈二十三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若坐水中。
白話文:
「帶脈這條經絡,起源於人體的季脅(即脅肋部),然後環繞身體一週。如果帶脈出現問題,會導致腰部和腹部鬆弛,感覺像有水袋掛在身上一樣,甚至像是坐在水裡。」
3. 《針經》帶脈所發二穴
帶脈(穴)、維道(二穴與足少陽會)。
白話文:
《針經》中提到的帶脈相關穴位有兩個,分別是帶脈穴和維道穴,其中維道穴會與足少陽經相會。這就是說,在中醫針灸治療中,帶脈穴和維道穴是根據《針經》記載,與帶脈有關的兩個重要穴位,而維道穴在針灸時還會涉及到足少陽經。
4. 帶脈穴歌
此脈環腰束一周,幾希犀玉束人流,
穴惟帶脈與維道,足少陽經圖所收。
白話文:
這條脈絡環繞腰部一週,其作用有如細帶束縛,調節人體氣血的流動。
在這脈絡上主要的穴位有帶脈穴和維道穴,這兩個穴位都被歸類於足少陽經的範疇內。
5. 陽蹻脈二十四
陽蹻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陰緩而陽急。以邪氣在陽經,故陽脈緊急;陰不受邪,其脈自舒緩也。陽蹻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白話文:
陽蹻脈這條經脈,起源於腳後跟中間,然後沿著外側踝骨往上行走,最終進入頭部的風池穴位置。當這條脈絡出現問題時,會呈現出陰性部分鬆弛,而陽性部分卻過度緊張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影響到了陽性的經脈,導致陽脈處於緊張狀態;相反地,陰性部分沒有受到邪氣幹擾,因此其脈絡保持自然的舒緩狀態。陽蹻脈原本就是太陽經脈的一個分支,與太陽經脈相結合,它的氣息向上運行。如果氣息能夠正常循環,就會滋潤雙眼;但一旦氣息無法順利運行,就可能導致眼睛閉合困難。
6. 《針經》陽蹻脈所發一十穴
(左右共二十穴)
僕參(陽蹻之本)、申脈(陽蹻所生也)、附陽(陽蹻之郄)、居髎(足少陽陽蹻會)、肩髎(手陽明蹻脈會)、巨骨(手陽明蹻脈會)、臑俞(手太陽陽蹻會)、地倉(手足陽明陽蹻會)、巨髎(足陽明蹻脈會)、承泣(足陽明任脈陽蹻會)。
白話文:
這些是針灸治療中涉及的二十個穴位(左右兩側各十個):
- 僕參穴:這是陽蹻脈的根本起點。
- 申脈穴:此穴為陽蹻脈的衍生點。
- 附陽穴:在陽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
- 居髎穴:足少陽脈和陽蹻脈的交會點。
- 肩髎穴:手陽明脈與蹻脈的交會點。
- 巨骨穴:也是手陽明脈與蹻脈的交會點。
- 臑俞穴:手太陽脈與陽蹻脈的交會處。
- 地倉穴:手足陽明脈與陽蹻脈的交會點。
- 巨髎穴:足陽明脈與蹻脈的交會點。
- 承泣穴:足陽明脈、任脈和陽蹻脈的交會點。
7. 陽蹻穴歌
陽蹻十穴本僕參,申脈附陽居髎安,
肩髃巨骨臑俞並,地倉巨髎承泣完。
白話文:
陽蹻經上有十個穴位,這些穴位的名稱分別是:申脈、附陽、居髎、肩髃、巨骨、臑俞、地倉、巨髎以及承泣。
這表示在人體的陽蹻經上,總共有十個重要的穴位,分別命名為申脈、附陽、居髎、肩髃、巨骨、臑俞、地倉、巨髎和承泣。
8. 陰蹻脈二十五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喉嚨,交貫衝脈。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蹻脈者,足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為經,男子以為絡。
白話文:
【陰蹻脈二十五】
陰蹻脈這個經脈,也是從腳跟開始,沿著內踝向上行走,一直到喉嚨部位,然後與衝脈交會貫通。如果發生疾病,就會出現陽氣鬆弛而陰氣緊張的情況。
陰蹻脈是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它在然谷穴後方分離出來,往上穿過內踝,直線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生殖器區域,再往上沿著胸腔內側走,進入缺盆部,再往上穿出到頸部人迎穴前方,進入鼻子,最後連接到眼睛內角,與太陽經脈合流。在女性身體中,陰蹻脈起到經脈的作用;而在男性身體中,則起到絡脈的作用。
9. 《針經》陰蹻脈所發二穴
(左右共四穴)
照海(陰蹻所生)、交信(陰蹻之郄)。
白話文:
在《針經》這本書中,提到了由陰蹻脈所產生的兩個穴位,左右兩側共有四個穴。這兩個穴分別是照海穴(這是陰蹻脈所產生的穴位)以及交信穴(這是陰蹻脈上的郄穴)。
10. 陰蹻穴歌
陰颺脈起足跟中,循內踝上至喉嚨,
穴惟照海與交信,少陰所發是其蹤。
白話文:
陰蹻脈起源於腳跟之中,然後沿著內踝往上行進,一直到達喉嚨部位。
在這條脈絡上,只有「照海穴」與「交信穴」兩個穴位,而這些穴位都是由足少陰腎經發出的痕跡。
11. 陽維脈二十六
陽維者,起於諸陽之會,維絡諸陽,溢蓄環流,溉灌諸經者也。陽維不能維諸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為病也苦寒熱。
白話文:
【陽維脈二十六】
陽維脈,它起源於所有陽經交匯的地方,負責聯繫所有的陽經,像過剩的水份被儲存再分配一樣,它環繞流動,滋養灌溉著各條經脈。如果陽維脈無法正常維繫各條陽經,就會導致身體狀況變得不穩定,無法自我調節,所產生的疾病通常會讓人感到寒冷與發燒交錯。
12. 《針經》陽維脈所發一十三穴
(左右共二十四穴)
金門(陽維所別屬)、陽交(陽維郄)、臑俞(手太陽陽維陽蹻)、天㾬(手少陽陽維會)、肩井(足少陽陽維會)、陽白(足少陽陽維會)、本神(足少陽陽維會)、臨泣(足少陽陽維會)、正營(足少陽)、腦空(足少陽)、風池(足少陽)、風府(督脈)、啞門(督脈)。
白話文:
(左右兩側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金門穴(這是陽維脈分出並屬於的穴位)、陽交穴(這是陽維脈的郄穴)、臑俞穴(這是手太陽脈、陽維脈和陽蹻脈相會的穴位)、天㾬穴(這是手少陽脈和陽維脈相會的穴位)、肩井穴(這是足少陽脈和陽維脈相會的穴位)、陽白穴(這是足少陽脈和陽維脈相會的穴位)、本神穴(這是足少陽脈和陽維脈相會的穴位)、臨泣穴(這是足少陽脈和陽維脈相會的穴位)、正營穴(這是足少陽脈上的穴位)、腦空穴(這是足少陽脈上的穴位)、風池穴(這是足少陽脈上的穴位)、風府穴(這是督脈上的穴位)、啞門穴(這是督脈上的穴位)。
13. 陽維穴歌
陽維經穴一十三,金門陽交臑俞安,
天髎肩井與陽白,本神臨泣正營迨,
腦空風池風府同,更有啞門在其中。
白話文:
陽維脈上的穴位總共有十三個,分別是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陽白、本神、臨泣、正營、腦空、風池、風府,還有啞門也在這其中。
14. 陰維脈二十七
陰維者,起於諸陰之交,維絡諸陰,流環溉灌者也。陰維不能維諸陰,則悵然失志,其為病也,苦心痛。
白話文:
【陰維脈二十七】
陰維脈起源於各個陰經交匯之處,它連結並滋養所有的陰經,其氣血循環灌溉全身。若陰維脈無法正常運作,連結滋養各陰經,人就會感到茫然失意,精神不振。當陰維脈發生問題時,會使人感到心痛難耐。
15. 《針經》陰維脈所發七穴
(左右共十二穴)
築賓(陰維郄)、腹哀(足太陰)、大橫(足太陰)、府舍(足太陰厥陰)、期門(足太陰厥陰)、天突(任脈)、廉泉(任脈)。
白話文:
這些穴位總共有十二個,分佈在人體的左右兩側,其名稱與歸屬的經絡如下:
- 築賓穴:屬於陰維脈的郄穴。
- 腹哀穴:位於足太陰脾經上。
- 大橫穴:同樣在足太陰脾經上。
- 府舍穴:跨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
- 期門穴:也跨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
- 天突穴:位於任脈上。
- 廉泉穴:同樣位於任脈上。
16. 陰維穴歌
陰維七穴有築賓,腹哀大橫府舍承,
期門天突廉泉序,載在《針經》予所聞。
白話文:
陰維脈上有七個穴位,首先是築賓穴,接著依序是腹哀、大橫、府舍、承滿,然後是期門、天突和廉泉穴。這些資訊都記載於《針灸經》中,是我所知悉的。
這樣應該可以清楚明白地呈現原詩的意義了。
17. 附:《針經》不載諸家奇穴二十八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端上是穴。宜三稜針出血。禁灸。治傷寒不識尊卑,發痧等證。
手鬼眼二穴,在手大拇指端外側,去爪甲韭許,用線縛定,兩大指縫內是穴。灸七壯。禁針。治五癇呆癡,傷寒發狂等證。
五虎四穴,在手第二指與第四指上。四穴俱是指背第二節尖上是穴。灸七壯。禁針。治手拘攣不開。
龍囦二穴,又名龍玄。在手側腕上,交叉紫脈上是穴。灸七壯。治牙齒疼痛,瀉。
小骨空二穴,在手小指第二節紋尖。灸七壯。禁針。治目羞明,怕風日,爛眼,迎風冷淚。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拇本節側橫紋尖。灸七壯。禁針。治目痛,失明,怕日,風沿爛眼,迎風下淚。
中魁二穴,在手中指第一節尖。灸七壯。禁針。治翻胃吐食,眼疾,心疼痛。
中都二穴,在手次指本節陷中。針入一分,沿皮透陽池穴。治手背紅腫痛,瀉。宜三稜針出血。
上都二穴,在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針入一分,沿皮透陽池穴。治手臂紅腫生瘡。
二白四穴,在手腕上四寸,一穴在大筋內,一穴在大筋外。針入五分,灸七壯。一法:用線量轉脛間,除下,將患人虎口量起,到線頭盡處是穴。治五腫痔漏,便血。
膝眼四穴,在膝蓋骨下,犢鼻穴內外陷中。針入五分,灸七壯。治膝紅腫疼痛,鶴膝風。
肘尖二穴,在手肘大骨尖上是穴。灸七壯。禁針。治眼目疼,翳膜冷淚,風沿眼爛。與肩髃並灸,治瘰癧。
金津一穴,在舌底,在左紫脈上是穴。禁灸。宜用三稜針出血。治小兒重舌,大人乳蛾等症。出血妙。
玉液一穴,在口舌底,右紫脈上是穴。禁灸。宜用三稜針出血。治五疳,重舌,乳蛾等症。
海泉一穴,在口舌底根,當中紫脈上是穴。宜三稜針出血。禁灸。治舌上諸病,針不宜深。
內迎香二穴,在鼻孔內。用箬葉做一箬管,搐動出血,治眼紅腫。一法:在鼻柱兩旁珠上陷中是穴。針入二分。治鼻息肉,不聞香臭。
癭俞一穴,在廉泉穴下,近結喉骨上是穴。針入三分,灸七壯。治癭等症。
魚腰二穴,一名吊睛。在兩眉中間。針入一分,沿皮向外透魚尾穴。禁灸。治眼紅腫疼痛,瀉之良。
子宮二穴,在臍下四寸,中極穴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入二寸五分,灸三七壯。治血崩漏下及男子婦人無子。
關元二穴,在曲骨穴微上,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入三寸,灸五十壯。治乳痃疝氣,肚腹膨脹,偏墜木腎,遺尿,先補後瀉。
腋縫二穴,在肩柱骨前縫尖是穴。針入五分,灸七壯。治肩胛疼痛。
蘭門二穴,在曲骨穴兩旁,各開二寸。針入一寸五分,灸三七壯。治膀胱七疝之氣。
髖骨四穴,在膝上梁丘穴兩旁,各開五分。針入五分,灸二七壯。治腰腿腳膝無力麻木,補多瀉少;膝蓋紅腫瀉之。又法,在梁丘穴兩旁一寸。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節下橫紋縫中。灸二七壯。禁針。治難產,胎衣不下,偏墜木腎。
鬼哭四穴,在手足大指端,去爪甲外側,用繩縛定,取兩指縫內是穴。灸七壯。禁針。治傷寒發狂,癇疾呆癡。
太陽二穴,在頭額角髮際下紫脈上。用三稜針出血。治目疼。
腦堂一穴,在頭後風府穴上一寸五分,玉枕骨下陷中。針入二分,灸三七壯。治腦頂頭暈痛。
胛縫二穴,在肩背胛縫尖盡處。直針入三分,灸三七壯。治肩背膊臂痛,瀉;手足無力,補。
鼻柱一穴,在鼻柱尖上。專治鼻上酒醉風。宜三稜針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壯。
聚泉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出舌直縫陷中。用三稜針出血。治喘咳久嗽不愈,舌苔舌強。
肩柱骨尖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灸五壯。治瘰癧,手不能舉動。
內踝尖二穴,在足內踝骨尖上。灸五壯。治下牙痛,足內廉轉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灸七壯。治足外廉轉筋,腳氣寒熱。宜三稜針出血。
囊底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用艾如小豆大,灸七壯。治腎臟風瘡,小腸疝氣家一切症候。
印堂一穴,在兩眉陷中。針入一分,灸五壯。治小兒驚風。
八邪八穴,在左右手十指岐骨間縫中。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間,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七壯。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縫中,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液門。
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中渚穴,中渚在液門下五分。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背紅腫。竇氏針八邪穴,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一寸五分,宜出血。治手膊紅腫,手上諸疾。
八風八穴,在足十指陷中。竇氏針直入五分,宜出血。治紅腫腳氣。
天應穴,即《千金方》「阿是穴」,《玉龍歌》謂之「不定穴」。但痛處,就於左右穴道上,臥針透痛處瀉之,經所謂「以痛為腧」是也。若青腫痠疼,麻木不仁,寒痛等症,補,灸五七壯;紅腫毒痛,宜三稜針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