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14)

1. 小腸經穴法分寸歌

小腸少澤小指端,前谷外側節前論,

節後陷中後谿是,掌盡外側腕骨存,

腕中骨下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

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貞在肩曲胛下,臑俞胛上夾肩杳,

天宗大骨下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

曲垣肩中曲胛陷,肩外去脊三寸中,

肩中二寸大椎旁,天窗頰下動脈詳,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頰兌端量,

聽宮耳前如赤豆,一十九穴手太陽。

白話文:

小腸經的起點在小指末端的少澤穴, 往前至小指側邊的關節前,這就是前谷穴的位置, 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則是後谿穴, 再來,手腕外側的盡頭就是腕骨穴, 在手腕骨下方可以找到陽谷穴, 往上一寸的地方叫做養老穴, 從手腕後方開始算起第五寸是支正穴, 而小海穴位於肘部末端五分處, 肩貞穴在肩膀彎曲處、胛骨下方, 臑俞穴則在胛骨上方,夾在肩胛骨間, 天宗穴位於大骨下方的凹陷中, 秉風穴在髎穴後方,當你舉手時可見空隙, 曲垣穴在肩部中央,曲胛骨的凹陷處, 而肩部外側,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就是肩外穴, 在肩部中央往上二寸,且在大椎穴旁邊的是天窗穴, 天容穴位於頰下動脈旁, 天容穴後方,耳下的位置為天容穴, 顴髎穴在面部頰部,兌端量的後方, 聽宮穴在耳朵前方,像是一顆紅豆大小的位置, 總計,手太陽小腸經共有十九個穴位。

2. 足太陽膀胱經圖穴十四

3.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頸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二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合。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足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的內角,向上到額部,並在頭頂交叉。它的一個分支,從頭頂延伸到耳朵上方的角落。而主脈則由頭頂進入腦部絡脈,再返回出頭部,經過頸項後部,沿著肩膀內部下行,夾著脊椎直到腰部,深入身體後部肌肉,連絡腎臟,屬於膀胱。其中一個分支,從腰部向下夾著脊椎,穿過臀部,進入膝窩。另一個分支,從肩膀內部向左右分開,向下穿透肩胛骨,夾著脊椎內部,經過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外側後方,向下與膝窩會合,再往下貫穿小腿肌肉,出現在外踝後方,沿著足跟骨,直到小趾的外側端。

如果這條脈絡發生問題,就會出現衝擊性的頭痛,眼睛感覺像要脫出,頸部感覺像是被拉扯,脊椎疼痛,腰部感覺像要折斷,大腿無法彎曲,膝窩像是有東西纏繞,小腿肌肉像是撕裂,這就是所謂的踝部逆冷。

它主要影響筋絡的疾病,包括痔瘡,瘧疾,狂躁症,癲癇,頭頸和頸部疼痛,眼白發黃,淚水流出,鼻塞或流鼻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膝窩、小腿、腳部都可能感到疼痛,小趾活動受限。

對於這些病症,如果脈象旺盛就應進行泄放治療,如果脈象虛弱則應進行補益治療,熱症時應快速針刺,寒症時應長時間留針,如果局部凹陷則應進行艾灸,若非極度旺盛或虛弱,則應按經絡進行調治。脈象旺盛時,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脈象虛弱時,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

膀胱的重量約為九兩二銖,縱橫大小約九寸,可以儲存尿液約九升。

4. 足太陽膀胱經所發六十三穴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方:刺入一分半。竇氏針入一寸,禁灸。(東垣曰:刺太陽睛明出血則目愈明。蓋此經多血少氣,故目翳赤痛從內眥起者,刺之以宣瀉太陽之熱。)

攢竹二穴,一名光明,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在兩眉尖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透魚腰穴。

曲差二穴,一名鼻沖。夾神庭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在髮際,正頭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透臨泣穴,灸七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穴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上曲差一寸。《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灸三壯。《明堂》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透目窗穴,灸七壯。又宜三稜針出血。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五分,夾督脈兩旁亦各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五分,夾督脈兩旁亦各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夾督脈兩旁亦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一寸五分,夾腦戶旁各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天柱二穴,在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甲乙》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云:得氣即瀉。竇氏針入二寸半,左右相透,灸二七壯。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者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背部第二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者中,正坐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

心包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針經》刺灸缺。《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禁不可灸。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膈俞二穴,即崔知悌患門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血之所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所發六十三穴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又名淚孔。位於眼睛內眼角的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六分深,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另一種說法是針刺入一分半深。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寸深,禁止艾灸。(東垣說:針刺太陽經的睛明穴出血,可以使眼睛更明亮。這是因為此經脈多血少氣,所以眼睛發翳、紅腫疼痛從內眼角開始時,針刺此穴可以宣洩太陽經的熱邪。)

攢竹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又名光明、始光、員柱、夜光。位於兩眉頭的凹陷處。《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穿過到魚腰穴。

曲差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又名鼻沖。在神庭穴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位於髮際,正對頭部取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可以艾灸三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到臨泣穴,可以艾灸七次。

五處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上星穴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在曲差穴上方一寸。《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禁止艾灸。《銅人》記載,可以艾灸三次。《明堂》記載,可以艾灸五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到目窗穴,可以艾灸七次。另外,也適合用三稜針放血。

承光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五處穴後方一寸五分,在督脈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禁止艾灸。

通天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又名天臼。在承光穴後方一寸五分,在督脈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絡卻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又名強陽、腦蓋。在通天穴後方一寸五分,在督脈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玉枕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絡卻穴後方一寸五分,在腦戶穴旁各開一寸三分,在枕骨上方,進入髮際三寸的位置。《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天柱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後頸部髮際邊緣,大筋外側凹陷的地方。《甲乙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銅人經》說:得氣即瀉。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二寸半深,左右相互穿透,可以艾灸十四次。

大杼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後頸部第一椎骨下方,兩旁各開一寸五分的凹陷處,正坐時取穴。是督脈的別絡,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七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一寸半,可以艾灸七次。

風門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又名熱府。在背部第二椎骨下方,兩旁各開一寸五分的凹陷處,正坐時取穴。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一寸半,可以艾灸五十次。

肺俞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第三椎骨下方,兩旁各開一寸五分的凹陷處。《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一寸半,可以艾灸五十次。

心包俞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第四椎骨下方,兩旁各開一寸五分的凹陷處,正坐時取穴。《針經》記載,關於針刺和艾灸的記載缺失。《銅人》記載,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七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一寸半,可以艾灸七次。

心俞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在第五椎骨下方,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要瀉。禁止艾灸。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一寸半,可以艾灸七次。

膈俞穴(左右各二穴,共四穴),也就是崔知悌所說的患門穴,在第七椎骨下方,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是血會之處。《針經》記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竇氏的針法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外穿過一寸半,可以艾灸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