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1)
卷之二·開蒙集 (1)
1. 卷之二·開蒙集
敘曰:針方神矣。失其傳者,未得其旨也。余討論針方,研窮今古,讀《標幽》而後神識通貫,遂揭八法五門,並訓如下,署曰「開蒙集」。
白話文:
說道:針灸技術真是神妙之極。如果失去了它們的傳承,就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華。我在討論針灸技術、研究古今之間,閱讀了《標幽》一書,才讓我的思想和知識得以全面融會貫通。因此,我總結出了八種基本方法和五個主要領域,並對它們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這本書我命名為「開蒙集」。
2.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宋北朝,竇傑,字漢卿,今廣平府肥鄉縣人,為金太師,諡文貞,善針,嘗作此賦。予嘉之,注為庭訓。標,榜也,猶表章也。針之為道,玄微淵奧,故曰幽。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上古神良之醫,針為先務。末世矢其傳,故莫知其妙。竇氏妙之,其所得者深矣。
察歲時於天道。
歲有五運六氣,時有主客加臨,皆當察之,以審病原。
定形氣於予心。
形有厚薄肥瘦堅脆,氣有長短怯壯虛實,皆當定之於心,以施針治。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春夏氣浮於表,故云瘦;秋冬氣沉於裡,故云肥。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白話文:
【宋北朝時期,竇傑,字漢卿,是今廣平府肥鄉縣人,他被封為金太師,謚號文貞,精通針灸術,曾經撰寫了這篇詩賦。他的成就讓我感到讚賞,因此將它作為家訓。標,是指標示、表彰,就像表彰一樣。針灸之道,深奧玄妙,所以稱之為幽深。
療救的方法,奇妙的運用在針灸上。
遠古神聖優良的醫生,針灸是他們的首要工作。時代的更迭,針灸的知識傳承被遺忘,因此沒有人知道它的奇妙。竇氏掌握了這種技巧,他所學到的知識非常深入。
觀察年節和天象。
每年有五行運行和六氣變化,季節有主氣和客氣的來臨,都需要仔細觀察,以診斷病因。
在心中確定形態和氣質。
形態有厚薄、肥瘦、堅脆之分,氣質有長短、怯壯、虛實之別,這些都需要在心中確定,以便進行針灸治療。
春季夏季體瘦則針淺刺,秋季冬季體胖則針深刺。
春季夏季氣息浮現於表面,所以說體瘦;秋季冬季氣息沈入內部,所以說體胖。
如果不研究經絡和陰陽理論,往往會違反針灸禁忌。】
知病在經在絡,為陰為陽,則萬舉萬當。不明經絡陰陽,妄施針治,則虛實失宜,刺家所禁。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知臟腑何者為虛,何者為實,各有所主經穴,宜尋其邪由,而施針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此略言經穴起止。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穴有六百餘候。
此略言經穴之數。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
白話文:
了解疾病在經絡中運行,屬於陰還是陽,就能掌握治療的準則。如果不懂經絡陰陽,胡亂針灸,就會造成虛實失衡,犯了針灸禁忌。
既然要討論臟腑虛實,就要從經絡上尋找答案。
要了解哪個臟腑虛,哪個臟腑實,每個臟腑都有它所屬的經穴,應該追溯病邪的來源,然後進行針灸治療。
從中焦開始,水向下流淌,太陰經首先開始,到厥陰經才結束。穴位從雲門開始,到期門結束。
這只是簡單說明經穴的起止位置。
十二正經,加上分支絡脈,總共有三百多條;正經和側支,或橫或豎,氣穴有六百多個。
這只是簡單說明經穴的數量。
手足三陽經,手部經絡往上走頭部,頭部經絡往下走足部;手足三陰經,足部經絡往下走腹部,腹部經絡往上走手部。
手部的三陽經,從手部向上走至頭部;足部的三陽經,從頭部向下走至足部;手部的三陰經,從臟腑走至手部;足部的三陰經,從足部走入腹部。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手足三陰三陽,經絡傳注,周流不息,逆順不同,針法有迎隨補瀉,要識針法迎隨,須明經脈逆順。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多者易實,宜瀉其多;少者易虛,宜補其少。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即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補引。氣之至者,若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者,似閒處幽堂之深邃。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不治。
留者,久留其針於孔穴;疾者,疾出其針也。
白話文:
要了解針灸的迎隨手法,必須清楚經脈的逆順流向。
手足三陰三陽經絡相互連通,氣血循環不息,但其運行方向有所不同,針灸的迎隨補瀉手法也因之有所區別。想要掌握針灸的迎隨手法,必須了解經脈的逆順流向。
此外,陰陽氣血的多少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厥陰太陽經氣少而血多;太陰少陰經氣多而血少;少陽經氣多血少;陽明經氣盛血多。
氣血多的容易實證,需要瀉去多餘的氣血;氣血少的容易虛證,需要補益不足的氣血。
首先要詳細了解氣血的多少,然後觀察氣血的到達情況。輕滑緩慢的氣血尚未到達,沉澀緊縮的氣血已經到達。氣血已到達的,要根據寒熱程度留針的時間長短;氣血尚未到達的,要根據虛實程度補益或引導。氣血到達的就像魚吞餌沉浮一樣;氣血未到的就像幽深寂靜的房間一樣。氣血到達快則效果顯著,氣血到達慢則難以治癒。
留針指的是針在穴位上停留的時間長短;疾出指的是快速拔針。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贏。循捫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九針: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也。毫針第七,取數於星,故云應七星。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一寸六分,毫針之度也,上應七星,備五行之象,是包含妙理。
雖細擬於毫髮,同貫多岐。
毫針為質甚微,如下文平五臟、調六腑、遣八邪、開四關,所貫何多岐。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補之,則寒者溫;瀉之,則熱者涼。氣至,則虛者實;氣散,則實者虛。
白話文:
九針療法中,毫針最細微,其取穴位置對應七星,是眾穴位的中心。毫針本質屬金,具有祛邪扶正的功效;其長短則屬水,有疏通凝滯的特性。刺針手法像木,可以斜刺或正刺;針尖藏於穴位就像火,可以引進陽氣,補益虛弱。循經摸索穴位,則像土,可以封閉穴位。如此一來,便能依五行特性,掌握針刺之法。
九針包括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其中毫針排第七,取穴位置對應七星,故稱“應七星”。
毫針的長度是一寸六分,包含著深刻的道理。
一寸六分是毫針的標準長度,對應七星,包含五行之象,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雖然毫針細如毫髮,卻能貫通多種經絡,療效廣泛。
毫針質地細微,可以平調五臟寒熱,調節六腑虛實,驅散八邪,打開四關,所貫通的經絡非常多樣。
針刺可以補益,寒者溫之;針刺可以瀉泄,熱者涼之。氣血運行,則虛者實之;氣血散布,則實者虛之。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
手足拘攣,經隧閉塞,八風之邪所為也。宜用針汗之,遣去八風之邪。
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
四關,乃十二經別走之絡,為陰陽表裡交通隘塞之地,在於四末,如往來之關隘,故曰四關。言為寒為熱,為痹為痛,皆四關閉塞所致。宜開通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本神,主宰本經元神也。前雲氣至,此云神朝,旨哉言矣。《難經》所謂「知為針者信其左」,乃本神朝穴也。自非神良,惡能道此。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
立定主意,氣病調氣,血病取血。調氣用迎隨補瀉,取血則出凝結之血而已。蓋甚血不去,留之於經,則成病痹故也。
白話文:
身體僵硬、經脈阻塞,都是八種外邪入侵造成的。應該用針灸和發汗的方式,驅散外邪。
寒熱痹痛,都是因為四關不通暢導致的。
四關指的是十二經脈分支交匯的地方,就像關卡一樣,阻礙了陰陽氣血的流通,位於四肢末端。寒熱、痺痛都是因為四關阻塞造成的。應該用針灸來疏通四關,解除病痛。
針灸時,要等到元神聚集到穴位上才下針。刺針之後,要讓元神安定,氣血才能順暢流通。如果元神沒有聚集,就不要下針;如果元神已經安定,就可以施針。
元神是掌管經脈元氣的神靈。之前說氣至,這裡說神朝,都是指元神聚集到穴位上。就像《難經》說:「知針者信其左」,就是指元神聚集到穴位上才下針。如果不是精通針灸的人,是無法理解這些道理的。
扎針時,要以氣血運行為依據。
要根據病症來治療,氣病就調氣,血病就放血。調氣要用迎隨補瀉的方法,放血就是排出凝結的血液。因為如果瘀血不除,積聚在經脈中就會形成疾病。
下手處,認水土作根基。
水謂腎,土謂脾。腎水不虧者,如樹之有根;脾土不敗者,如室之有基。雖枝葉披離,垣牆頹敗,猶能建立。假令腎虧脾敗,是無根基,不足以施針治也。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湧泉二穴,在足心,屈足蜷指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是穴。主持三焦諸疾。《史記》:濟北王阿母患熱厥,足下熱,倉公刺足下立愈。蓋此穴也。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主胸膺諸疾。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頂中央,用草齊前後髮際,量折當中是穴,手足三陽、督脈之會,主諸陽百病。《史記》:虢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蓋此穴也。
白話文:
在治療的起點上,我們要根據水和土來作為基礎。水代表腎,土代表脾。如果腎水充足,就像樹有根一樣;如果脾土堅固,就像房子有基礎一樣。即使樹枝葉散落,牆壁破壞,仍然能夠重建。但如果腎水不足或脾土崩潰,就等於沒有基礎,這樣的狀態是無法進行針灸治療的。
天地人可以被比喻為三才,而湧泉穴和璇璣穴以及百會穴則可以與這三才對應。
湧泉穴位於腳心,當腳彎曲並捲起手指時,在大拇指的根部等同的位置就是這個穴位。它主要針對三焦系統的疾病。《史記》中提到,濟北王的母親患有熱厥症,腳底發熱,由醫師用針刺擊後立刻痊癒,這就是湧泉穴的作用。
璇璣穴位於喉結下方一寸的凹陷處,主要針對胸部和胸腔的疾病。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位於頭頂中央,前後髮際線折中處。它是手足三陽和督脈的匯聚點,對各種陽性的疾病都有療效。《史記》中提到,虢太子出現屍厥症狀,扁鵲採用三陽五會穴的治療方式,太子很快就恢復了健康。
言此三穴,名曰三才,主上、中、下周身之疾。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大包二穴,直腋下六寸,為脾大絡,布胸脅,出九肋及季脅端,別絡諸陰,總統陰陽,由脾灌五臟。天樞二穴,夾臍兩旁各二寸,胃脈所發,大腸募也。地機二穴,足太陰郄,穴在膝下五寸。言此穴,皆脾胃所發,主中宮氣血、脾胃諸疾。
陽蹻、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蹻、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此論八法孔穴分表裡也。陽蹻謂申脈,陽維謂外關,督脈謂後谿,陰蹻謂照海,陰維謂內關,任謂列缺,沖謂公孫,帶謂臨泣,此八法孔穴也,為針家一大法門,詳在八法注中細論之。陽蹻、督脈主表,陰蹻、陰維、任、沖主裡,陽維、帶脈主半表半裡者也。
白話文:
這三個穴位,名叫三才,主要治療上、中、下周身所有的疾病。
上、中、下分別指身體的三個部位,大包穴與天樞穴、地機穴相對應。
大包穴兩個,位於腋窩下方六寸處,是脾經的大絡穴位,分布於胸脅,延伸到第九肋骨和季脅的末端,再分支連接其他陰經,統管陰陽,由脾經輸送氣血到五臟。天樞穴兩個,位於肚臍兩旁各二寸處,是胃經的起始點,也是大腸的募穴。地機穴兩個,位於足太陰脾經的郄穴,在膝蓋下方五寸處。這三個穴位都是由脾胃經氣所發,主要治療中宮氣血、脾胃相關的疾病。
陽蹻、陽維以及督脈,主要治療肩背腰腿等外在的病症。陰蹻、陰維、任脈、沖脈、帶脈,主要治療心腹脅肋等內在的病症。
這段文字闡述了八法孔穴的表裡分佈。陽蹻指的是申脈,陽維指的是外關,督脈指的是後谿,陰蹻指的是照海,陰維指的是內關,任脈指的是列缺,沖脈指的是公孫,帶脈指的是臨泣,這八個穴位是針灸的重要法則,詳細內容請參閱八法注。陽蹻、督脈主要治療表證,陰蹻、陰維、任脈、沖脈主要治療裡證,陽維、帶脈主要治療半表半裡的病症。
二陵、二蹻、二交,以續而交五大。
二陵,謂陰陵泉、陽陵泉。二蹻,謂陰蹻、陽蹻。二交,謂三陽交、三陰交。取此六穴者,以之相續於足,而交乎五體也。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
兩間,謂二間、三間。兩商,謂少商、商陽。兩井,謂天井、肩井。取此六穴者,以之相依而列於兩手也。
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其意,次觀肉分。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
取穴之理,大率詳此。
白話文:
「二陵、二蹻、二交」,指的是陰陵泉、陽陵泉、陰蹻、陽蹻、三陽交、三陰交這六個穴位。這六個穴位連接在一起,貫穿足部,並與五臟六腑相通。
「兩間、兩商、兩井」,指的是二間、三間、少商、商陽、天井、肩井這六個穴位。這六個穴位互相依附,排列在雙手。
取穴時,必須精準把握尺寸,首先要了解穴位的意涵,其次觀察肌肉的分布。有些穴位需要屈伸才能找到,有些則在平直的位置。陽經穴位通常位於筋骨的側邊凹陷處,陰經穴位則在肌肉與骨骼之間的凹陷處,並且與動脈相應。取五個穴位時,必須用其中一個作為基準,取三個經絡的穴位時,必須用其中一個經絡作為基準。頭部和肩部的穴位,需要仔細區分,督脈和任脈的穴位位置也要確定清楚。
這就是取穴的基本原理,大體上都是按照這個原則。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宜。
病有標有本,必明何者為標,何者為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又諸經氣血,為病不同,四時肥瘠,淺深亦異。病在氣分及形瘠者,宜刺淺;病在陰分及形肥者,宜刺深。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經脈直行者,有左右相交;絡脈別走者,為表裡相貫。針家住痛移疼,取此交貫孔穴而已。徑路之小而捷者,指絡脈而言。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
門,謂五門,十二經之井滎俞經合也。謂之門者,以本經之氣由之出入也。海,謂四海,髓海、氣海、血海、水穀之海也。謂之海者,以其涵蓄者大也。胃為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在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要區分病症的表象和根源,清楚地知道哪個是表象,哪個是根源。病情緊急時,就要治療表象;病情緩慢時,就要治療根源。此外,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狀況不同,體質和季節的變化也會影響針刺的深淺。氣分和體型偏瘦的人,應該淺刺;陰分和體型偏胖的人,應該深刺。
針灸治療中,如果疼痛部位發生轉移,就要選擇經脈交匯的穴位。直行的經脈,左右兩側相互交接;分支的絡脈,則表裡相連。針灸師治病時,會選擇這些經脈交匯的穴位來止痛或轉移疼痛。絡脈是經脈分支,因此針刺的路径較短且快速。
古人說,治療臟腑疾病,要尋找門、海、俞、募等特殊穴位。所謂「門」,指的是五個門穴,分別是十二經脈的井、滎、俞、經、合穴。這些穴位是經脈之氣出入的通道。所謂「海」,指的是四個海穴,分別是髓海、氣海、血海、水穀之海。這些穴位是氣血精華匯聚的地方。胃是水穀之海,其氣向上輸注到氣街穴,向下輸注到三里穴。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其氣向上輸注到大杼穴,向下輸注到巨虛穴上下廉。膻中是氣之海,其氣向上輸注到柱骨上下,向前輸注到人迎穴。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俞,謂肺俞、包絡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謂之俞者,臟腑之氣於此轉輸也。募,謂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脾募章門、腎募京門、胃募中脘、膽募日月、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膀胱募中極。謂之募者,臟腑之氣於此召募也。
以上門海俞募之微,凡臟腑病者宜求之。
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原,謂十二經之原,三焦之氣所遊行者也。肺之原太淵、包絡之原大陵、肝之原太衝、脾之原太白、腎之原太谿、心之原兌骨即神門也、膽之原丘墟、胃之原衝陽、三焦之原陽池、膀胱之原京骨、大腸之原合谷、小腸之原腕骨。五臟無原,以俞為原也。別,謂十二經別走之絡,為陰陽表裡往來之關也。
白話文:
腦是全身精髓匯聚的地方,向上通達頭頂,向下連接風府穴。俞穴是指肺俞、包絡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這些穴位,它們是臟腑之氣在這裡轉輸的通道。募穴是指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脾募章門、腎募京門、胃募中脘、膽募日月、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膀胱募中極這些穴位,它們是臟腑之氣在這裡匯聚的地方。
以上門海俞募的微小變化,可以反映出臟腑的病變,因此治療時要留意這些穴位。
經絡不通暢,要尋找經絡的原穴和別絡,才能找到病因和治療方法。
原穴是指十二經脈的起始點,也是三焦之氣運行的主要通道。肺的原穴是太淵,包絡的原穴是大陵,肝的原穴是太衝,脾的原穴是太白,腎的原穴是太谿,心的原穴是兌骨(也就是神門),膽的原穴是丘墟,胃的原穴是衝陽,三焦的原穴是陽池,膀胱的原穴是京骨,大腸的原穴是合谷,小腸的原穴是腕骨。五臟沒有原穴,以俞穴作為原穴。別絡是指十二經脈分支的絡脈,是陰陽表裡相互溝通的通道。
手太陰別走陽明者為列缺,手陽明別走太陰者為偏歷,手少陰別走太陽者為通里,手太陽別走少陰者為支正,手厥別走少陽者為內關,手少陽別走厥陰者為外關,足太陽別走少陰者為飛揚,足少陰別走太陽者為大鐘,足陽明別走太陰者為豐隆,足太陰別走陽明者為公孫、又為漏谷,足少陽別走厥陰者為光明,足厥陰別走少陽者為蠡溝。交,謂兩脈交貫也,左右相交,如人中、承漿;前後相交,如陽交、陰交是也。
會者,謂二經、三經、四經、五經共會於一穴也,今詳考之:
在頭部者,神庭為督脈、足太陽、少陽之會,禁不可刺。本神為足少陽、陽維之會。頭維亦足少陽、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百會為督脈、足太陽所會。風府為督脈、陽維之會。臨泣為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目窗、正營、承臨、腦空,皆足少陽、陽維之會。率谷、曲鬢、浮白、竅陰、完骨,皆足太陽、少陽之會。風池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交會陽明胃經的穴位是列缺,手陽明胃經交會太陰肺經的穴位是偏歷,手少陰心經交會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是通里,手太陽小腸經交會少陰心經的穴位是支正,手厥陰心包經交會少陽三焦經的穴位是內關,手少陽三焦經交會厥陰心包經的穴位是外關,足太陽膀胱經交會少陰腎經的穴位是飛揚,足少陰腎經交會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是大鐘,足陽明胃經交會太陰脾經的穴位是豐隆,足太陰脾經交會陽明胃經的穴位是公孫,也是漏谷,足少陽膽經交會厥陰肝經的穴位是光明,足厥陰肝經交會少陽膽經的穴位是蠡溝。交,指的是兩條經脈交匯貫通,左右相交如人中、承漿,前後相交如陽交、陰交。
會,指的是兩經、三經、四經、五經共同匯聚於一個穴位。詳細考究如下:
在頭部的穴位中,神庭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交會,禁刺。本神為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頭維亦為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禁灸。百會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交會。風府為督脈、陽維脈交會。臨泣為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目窗、正營、承臨、腦空,皆為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率谷、曲鬢、浮白、竅陰、完骨,皆為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交會。風池為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
在面部者,會厭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懸釐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陽白為足少陽、陽維之會。睛明為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瞳子髎為手足太陽之會。承泣為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顴髎為手少陽、太陽之會。迎香為手足陽明之會。巨髎為陽蹻足陽明之會。水溝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地倉為陽蹻、手足陽明之會。承漿為足陽明、任脈之會。
在耳部前後者,上關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下關為足陽明、少陽之會。禾髎、聽宮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角孫為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翳風為手足少陽之會。
在頸部者,廉泉為陰維、任脈之會。
白話文:
臉部有會厭穴,是手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懸釐穴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陽明經的交會穴;陽白穴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睛明穴是手太陽經、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瞳子髎穴是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承泣穴是陽蹻脈、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顴髎穴是手少陽經和太陽經的交會穴;迎香穴是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巨髎穴是陽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水溝穴是督脈、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地倉穴是陽蹻脈、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承漿穴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
耳朵前後有上關穴,是手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下關穴是足陽明經和少陽經的交會穴;禾髎穴和聽宮穴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的交會穴;角孫穴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手陽明經的交會穴;翳風穴是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
頸部有廉泉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
在肩部者,肩井為足少陽、陽維之會。巨骨為手陽明、陽蹻之會。天髎為手少陽、陽維之會。肩髃為手陽明、陽蹻之會。臑俞為手太陽、陽維、陽蹻之會。秉風為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在胸部者,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
在腋脅者,天池為手厥陰、足少陽之會。
在腹部者,上脘為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中脘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下脘為足太陰、任脈之會。陰交為任脈、衝脈之會。關元、中極為足三陰、任脈之會。曲骨為足厥陰、任脈之會。會陰為任脈別絡,督脈、衝脈之會。幽門、通谷、陰都、食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皆衝脈、足少陰之會。期門為太陰、厥陰、陰維之會。
白話文:
肩部有肩井穴,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巨骨穴是手陽明經和陽蹻脈的交會點;天髎穴是手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肩髃穴是手陽明經和陽蹻脈的交會點;臑俞穴是手太陽經、陽維脈和陽蹻脈的交會點;秉風穴是手陽明經、太陽經、手足少陽經的交會點。
胸部有天突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點。
腋脅有天池穴,是手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點。
腹部有上脘穴,是任脈、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交會點;中脘穴是手太陽經、少陽經、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點;下脘穴是足太陰經和任脈的交會點;陰交穴是任脈和衝脈的交會點;關元穴、中極穴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點;曲骨穴是足厥陰經和任脈的交會點;會陰穴是任脈別絡、督脈和衝脈的交會點;幽門穴、通谷穴、陰都穴、食關穴、商曲穴、肓俞穴、中注穴、四滿穴、氣穴、大赫穴、橫骨穴都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點;期門穴是太陰經、厥陰經和陰維脈的交會點。
日月為足太陰少陽之會。腹哀、大橫皆為足太陰、陰維之會。府舍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衝門為足太陰、厥陰之會。章門為足厥陰、少陽之會。維道為足少陽、帶脈之會。居髎為陽蹻、足少陽之會。
在背部者,大椎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大杼為手足太陽之會。風門為督脈、足太陽之會。附分為手足太陽之會。
在手部者,手三陰,獨魚際為諸陰絡之會。手三陽,獨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
在足部者,三陰交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巨虛上廉為足陽明與大腸合。巨虛下廉為足陽明與小腸合。懸鐘為足三陽絡。
以上諸經原、別、交、會之道,凡經絡壅滯不得流通者,皆當求也。
白話文:
日月穴是足太陰脾經與足少陽膽經交會的穴位。腹哀穴和大橫穴都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交會的穴位。府舍穴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和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衝門穴是足太陰脾經和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章門穴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穴位。維道穴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交會的穴位。居髎穴是陽蹻脈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穴位。
在背部,大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交會的穴位。大杼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的穴位。風門穴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的穴位。附分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的穴位。
在手部,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的交會穴是魚際穴。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是臂臑穴。
在足部,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巨虛穴上廉是足陽明胃經和大腸經交會的穴位。巨虛穴下廉是足陽明胃經和小腸經交會的穴位。懸鐘穴是足三陽經絡交會的穴位。
以上這些經絡的起源、分支、交會和匯合之處,凡是經絡阻塞不通暢的地方,都要用針灸來治療。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諸經根於四末,謂之四根。結於面部、胸部、腹部,謂之三結。先病者為本,後病者為標。既窮根結標本,則病邪之巢穴蹊徑,皆在目矣,治之有不痊者乎。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八法: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後谿、申脈、列缺、照海,八穴之法。五門:井、滎、俞、經、合,五者為經氣所出入,若門戶焉,故曰五門。主客無定位,但當經孔穴謂之主,配合兼施孔穴謂之客。八法故有主客,五門有母子先後,亦主客也。例之湯液,類有君、臣、佐、使之制乎。
嘗見一注云:八法者,循而捫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動而伸之,推而納之,謂之八法。然此八句雖是經言,乃術之粗者。竇公所指八法,開針家一大法門,能統攝諸病,簡易精絕,豈若是之粗陋哉。噫!道之不明也久矣。
白話文:
只要能找到病根、病結,並依循本病和後發病的關係來施針,幾乎所有病都能治癒。人體經脈起源於四肢末端,稱為四根,並在面部、胸部、腹部交匯,稱為三結。先發生的病症是本病,後發生的病症是標病。只要能找到病根、病結,並分析本病和標病的關係,就等於找到了病邪的藏身處,還有什麼病治不好呢?
只需運用八法和五門,分清主穴和客穴,就能針灸百病。八法是指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後谿、申脈、列缺、照海八個穴位,各自有其特定的功效。五門是指井、滎、俞、經、合五個經絡腧穴,是經氣出入的門戶。主穴是指主要針對病症的穴位,客穴則是指輔助主穴的穴位。八法有主穴和客穴之分,五門也有母穴、子穴、先穴、後穴,也相當於主穴和客穴。這就如同藥方中的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各有其作用。
曾經看到一種說法,將八法解釋為循經摸診、切脈散結、推拿按壓、彈撥刺激、抓揉下推、疏通取氣、活動伸展、推拿歸位。但這八句話雖然出自經典,只是針灸術法的粗略描述。竇公所指的八法,開創了針灸學的一個重要法門,能夠統籌治療各種疾病,簡便精妙,絕非如此粗陋。唉,針灸之道已經失傳很久了。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
此復言八法八穴通於奇經八脈,與之始終,是為八會,本是針家紀綱,諸經變病,不能出其範圍也。嘗見一注云:八會者,血會膈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謂之八會。言似是而實非,有何始終連屬?悖甚悖甚!
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言取十二經別走之絡,及十二經真氣遊行之原,是為樞機要法,守約施博之道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
此子午流孔穴法也。六陽經皆有井、滎、俞、原、經、六六合三十六穴,六陰經無原,以俞代之,五六合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法以十干分主其目:甲日膽、乙日肝、丙日小腸、丁日心、戊日胃、己日脾、庚日大腸、辛日肺、壬日膀胱、癸日腎、三焦寄壬、包絡寄癸。陽日陽病取陽經,陰日陰病取陰經,各以所旺日時,取穴開針,次第相生,周而後已,方外謂之「周天針法」,蓋以百刻而後已也。其理玄奧,故曰幽微。
白話文:
八條經脈的起始與終點連接八個會穴,這是針灸學的基本原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八個法、八個穴位與奇經八脈相連接,構成八個會穴,這是針灸學的基礎,所有經絡的病變都逃不出這個範圍。我曾經看到一種注釋說:八個會穴分別是,血會膈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這就是八個會穴。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錯誤,它們之間並沒有起始和終點的連接關係,實在是太過荒謬!
十二條經絡的十二個原穴,是針灸學的关键。
這句話的意思是,取十二經脈的分支絡脈,以及十二經脈真氣運行的原穴,是針灸學的关键方法,也是守約施博的原则。
一天取六十六個穴位的方法,才能看到針灸的奥妙。
這是子午流注穴位法。六陽經都有井、滎、俞、原、經五個穴位,六個穴位合起來是三十六個穴位,六陰經沒有原穴,用俞穴代替,五個穴位合起來是三十個穴位,共計六十六個穴位。這種方法用十天干來划分穴位:甲日膽、乙日肝、丙日小腸、丁日心、戊日胃、己日脾、庚日大腸、辛日肺、壬日膀胱、癸日腎,三焦寄壬,包絡寄癸。陽日陽病取陽經,陰日陰病取陰經,分别在各自旺盛的時間取穴針灸,依次相生,周而复始,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周天針法」,因為需要一百刻才能完成。這種方法原理深奧,所以說它幽微。
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者,三焦之氣所遊行者也。用針者,以候氣為要妙。候氣之法,子時在手少陰,原曰神門。丑時在手太陰,原曰太淵。寅時在手少陽,原曰陽池。卯時在手陽明,原曰合谷。辰時在在手太陽,原曰腕骨。巳時在手厥陰,原曰大陵。午時在足少陰,原曰太谿。未時在足太陰,原曰太白。
申時在足少陽,原曰丘墟。酉時在足陽明,原曰衝陽。戌時在足太陽,原曰京骨。亥時在足厥陰,原曰太衝。氣穴廣矣,獨以此為生氣之原,按時取刺,知要妙乃爾。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呼吸之法,古人補瀉恆用之。補者呼納針,候吸引針;瀉者吸盡納針,候呼引針,此呼吸道也。然所以為補瀉者,不在呼吸之間,而在乎手指動、退、推、納也。
白話文:
要掌握針灸的精妙,就必須了解十二經脈的原穴。所謂“原”,指的是三焦之氣流動的地方。針灸的關鍵在於察氣,而察氣的方法是: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在手少陰經的原穴神門;丑時(凌晨1點到3點)在手太陰經的原穴太淵;寅時(凌晨3點到5點)在手少陽經的原穴陽池;卯時(凌晨5點到7點)在手陽明經的原穴合谷;辰時(早上7點到9點)在手太陽經的原穴腕骨;巳時(早上9點到11點)在手厥陰經的原穴大陵;午時(中午11點到下午1點)在足少陰經的原穴太溪;未時(下午1點到3點)在足太陰經的原穴太白;申時(下午3點到5點)在足少陽經的原穴丘墟;酉時(下午5點到7點)在足陽明經的原穴衝陽;戌時(晚上7點到9點)在足太陽經的原穴京骨;亥時(晚上9點到11點)在足厥陰經的原穴太衝。雖然全身有很多穴位,但這些原穴是生氣的根本,按時取穴刺針,就能掌握針灸的精髓。
至於補瀉的方法,不在於呼吸,而在於手指的操作。雖然古人針灸時常用呼吸法,補則呼氣納針,候吸氣再引針;瀉則吸氣盡納針,候呼氣再引針。但真正起到補瀉作用的,不是呼吸,而是手指的動、退、推、納等操作。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交正者,十二經別走交會正經之蹊徑,絡脈是也。本經,受邪之經,針家求此而刺之,功效速矣。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交經者,刺法與經脈左右相交也。經云:身有痛處而經不病者,行繆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胸腹病刺四肢,繆其處也。所以然者,絡病而經不病故也。
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凡繆刺之法,皆是瀉絡。瀉絡者遠病而針,如頭有病而腳上針,乃其道也。
巨刺與繆刺各異。
巨刺,刺大經也。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繆刺解見上文。
白話文:
想要快速見效,就必須了解經絡的交會和本經。
交會是指十二經脈的分支與正經交匯的路徑,也就是絡脈。本經是指容易受到邪氣侵犯的經脈,針灸師會針對這些經脈進行鍼刺,效果就會很快。
交經繆刺指的是針刺方法與經脈左右相交。古書記載:身體某處疼痛,但經脈卻沒有病變,就要使用繆刺法。左邊有病就刺右邊,右邊有病就刺左邊,胸腹有病就刺四肢,這就是繆刺的原理。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絡脈有病,但經脈卻沒有病。
瀉絡遠針指的是遠端針刺,比如頭部有病就刺腳部。
所有繆刺方法都是瀉絡。瀉絡就是遠端針刺,例如頭部有病就刺腳部,這就是方法。
巨刺和繆刺是不同的。
巨刺是刺大經脈。如果左邊疼痛,但右邊經脈有病,就要使用巨刺。邪氣侵入經脈,左邊充盈就會導致右邊生病,右邊充盈就會導致左邊生病。也可能出現移易的情況,左邊疼痛還沒消退,右邊經脈就先生病了,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使用巨刺,刺中經脈,而不是絡脈。繆刺的解釋請看上面。
微針與分刺相通。
微針者,刺微邪之針方,不傷大經者也。經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又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皆刺微邪之針方也。九針之內,如鑱針、鍉針,皆此妙義。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不犯大經,恐傷經氣也。微針亦不犯大經,不傷經氣。二法雖殊,義相通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
此下二句,以脈言脈之部分。兩寸有餘,兩尺不足為經滿絡虛;兩尺有餘,兩寸不足,為絡滿經虛。蓋兩寸為手太陰之經,兩尺為手太陰之絡故也。周身經絡有餘不足,並准於此。
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白話文:
微針和分刺是相通的。微針指的是刺入微小的病邪,針法輕柔,不傷及主要經脈。古籍記載:「刺微如何呢?答曰:按摩不要鬆懈,針灸不要排斥,將氣息導入不足之处,精氣神便能恢复。」又说:「我要刺入深處,适合病人病情,精氣自然会归位。」这些都是微针的针法。九针中的鑱针、鍉针都体现了这种妙义。分刺则是刺入肌肉之间的缝隙,不触犯主要经脉,避免损伤经气。微针也同样不触犯主要经脉,不损伤经气。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
通过观察经络的局部,可以了解经络的虚实。
下面这两句话,用脉象来描述经络的虚实。两寸有余,两尺不足,表示经脉充盈,络脉虛弱;两尺有余,两寸不足,表示络脉充盈,经脉虛弱。这是因为两寸是手太阴经,两尺是手太阴络的范围。全身的经络虚实,都可以以此类推。
观察脉象的浮沉,可以辨别脏腑的寒热。
脈來浮大,為陽為溫,為病在腑。脈來沉細,為陰為寒,為病在臟。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言敬慎針事如此。
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氣散。
欲令本經真氣散去,不至傷損。
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穴中陰血不傷,故不痛。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空心恐怯,則神失其養,直立倚側,則體失所依,暈之由也。
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背目則神不驚,沉掐則神內定,坐臥平則四體有所倚著,宜無昏悶。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興衰。
白話文:
脈搏浮大,代表陽氣旺盛,體溫偏高,病症多在腑臟;脈搏沉細,代表陰氣偏盛,體溫偏低,病症多在臟腑。
針灸之前,要先檢查針具,避免針具損壞。其次,將針具放置口中,感受其溫度。行針時,眼神專注,雙手如握虎般穩固,心中無雜念,心態平和,如同迎接貴人一般。
以上是針灸過程中應秉持的謹慎態度。
左手用力按壓穴位,目的是讓經絡中的氣散開。
讓經絡中的真氣散開,可以避免針灸造成損傷。
右手輕柔緩慢地將針刺入穴位,這樣就不會感到疼痛。
因為針刺的是穴位中的陰血,不會造成傷害,所以不會疼痛。
空腹時容易感到恐懼害怕,站立或斜倚時容易頭暈。
空腹時,精神失養,站立或斜倚時,身體失去依靠,因此容易頭暈。
背部和眼部沉靜地施以針灸,坐着或躺着時,身體平穩,不會昏迷。
針灸背部和眼部,可以使精神穩定,沉靜地施針,可以使精神內斂,坐着或躺着時,四肢得到依靠,就不會昏迷。
通過推算天干地支的變化,可以了解穴位的開合狀態;分析五行與五臟的關係,可以觀察時辰的興衰變化。
此以日時干支五行,推臟腑孔穴之開闔,乃候氣法也。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氣未至而不應,則針偃伏,如橫置之弩,扣之不發。氣至而應,則迎隨補瀉,若發機焉,疾莫如之矣。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
此經刺法也。陰交,臍下一寸之陰交,足三陰、任、沖所會。陽別,即陽交,一名別陽,足少陽所發,在外踝上七寸,為陽維之郄,斜屬三陽分肉間。言二穴留針,則任脈之虛陽不起,少陽上升之氣歸原,故可以定血暈。
陰蹻陰維,而下胎衣。
此絡刺法也。陰蹻謂照海,足少陰腎脈所發。陰維謂內關,手厥陰心主所發。經脈傳注,以次相及,足少陰注手厥陰,一定之序也。腎系胞胎,刺照海則胞胎之氣瀉而不固,刺內關則所謂迎而奪之也。二穴瀉其經氣,故下胎衣。
白話文:
根據時間、干支、五行推算臟腑孔穴的開合,就是「候氣法」。針灸時,就像橫弩一樣,應該像發射機制一樣,氣機未到就不應針,針就如同橫置的弩,扣弦不發。氣機到來時就應針,用補瀉法調節,就像發射機制一樣,效果非常快。陰交和陽別兩個穴位,可以治療血暈。陰交位於肚臍下一寸,是足三陰、任脈、沖脈交匯的地方。陽別又稱陽交,位於外踝上七寸,是足少陽經的郄穴,屬於三陽經的交匯處。這兩個穴位留針,可以使任脈虛陽不升,少陽上升的氣機歸位,所以可以治療血暈。陰蹻和陰維兩個穴位,可以治療胎衣不下。陰蹻指的是照海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陰維指的是內關穴,是手厥陰心經的起始穴。經脈循行,相互傳注,足少陰經注入手厥陰經,這是固定的順序。腎臟與胞胎有關,刺照海穴可以瀉出胞胎之氣,使胎衣不固。刺內關穴則可以「迎而奪之」,瀉掉經氣,使胎衣下降。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
痹、厥、偏枯,乃風寒濕三者為邪,留於經絡,經絡不得接續而成病也。用針者,察病屬於何經,須迎而奪之以去其邪,隨而濟之以補其正,則病去而氣血復矣。氣血復其常,寧復有痹厥偏枯呼?
崩漏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崩漏帶下,乃氣血虛寒所致,法宜溫針補之,使氣血依歸,則崩漏帶下之疾去矣。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針出速則病多反復,必久留其針,待病邪去盡,經氣平調,然後出針。此承上文而總結之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
此瀉絡遠針之法也。照海,腎經所發,腎脈循喉嚨,故主喉中閉塞。
白話文:
風寒濕邪入侵經絡,阻礙經絡流通,導致肢體麻木、癱瘓、半身不遂等症狀。針灸治療時,要根據病症判斷屬於哪條經絡,用針灸的方法引導邪氣外出,同時補益正氣,使經絡恢復通暢,氣血恢復正常,病症自然消失。
女性月經不調、陰道出血、白帶異常等,大多是因氣血虛寒所致。針灸治療時,需用溫熱的針灸方法,補益氣血,使氣血恢復正常,月經失調等問題自然消失。
針灸治療時,不要急於拔針,要留針一段時間,待病邪完全消除,經絡氣血恢復正常後再拔針。這樣可以避免病症反覆。
針灸治療喉嚨閉塞,可以用瀉絡遠針的方法,針刺照海穴。照海穴是腎經的起始穴,腎經循行於喉嚨,因此可以治療喉嚨閉塞。
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大鐘,足少陰絡,別走太陽者。少陰腎脈,其支者絡心,注胸中,故主心內呆癡。此亦遠刺法也。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諸疼痛者,為邪氣實,法宜瀉;諸癢麻者,為正氣虛,法宜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陽俞木,陰俞土。木主筋,筋根於節,土主肉,肉附於體,故體重節痛而取之於俞。陽井金,陰井木。金為肺,肺病則賁郁;木為肝,木病則不得條達。故心下痞滿而取之於井。二句義本《難經》。
胸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
太衝,足厥陰肝脈所發,肝脈上貫肝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故主胸脹咽痛。此遠刺法也。
白話文:
治療心智呆滯,可以針刺大鐘穴。大鐘穴位於足少陰腎經的絡脈,與太陽經相交。少陰腎經的支脈連接心臟,並注入胸腔,因此可以治療心內呆滯。這屬於遠刺法。
一般來說,疼痛屬於實證,應該瀉法治療;癢麻屬於虛證,應該補法治療。
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該針刺俞穴。陽俞屬木,陰俞屬土。木主筋,筋連接於關節;土主肉,肉附著於身體,所以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要針刺俞穴。
心下痞滿,應該針刺井穴。陽井屬金,陰井屬木。金屬肺,肺病則氣機鬱滯;木屬肝,肝病則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心下痞滿,要針刺井穴。這兩句話出自《難經》。
胸部脹滿、咽喉疼痛,針刺太衝穴就能消除。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起始穴,肝經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方,因此可以治療胸部脹滿、咽喉疼痛。這也屬於遠刺法。
脾痛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公孫,足太陰脾脈所發,別走陽明者。其經屬脾絡胃,故主脾痛胃疼。亦遠刺法也。
胸滿腹痛,刺內關。
內關,手厥陰心主脈所發,別走少陽者。其經歷絡三焦,故主胸腹痛。亦遠刺法也。
脅疼肋痛,針飛虎。
飛虎,支溝也。以虎口交叉,中指飛到處是穴,故曰飛虎。手少陽脈氣所發,少陽行於身側,其經歷屬三焦,故主脅疼肋痛。亦遠刺法也。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
魂門,足太陽經所發,肝之部也。肝主筋,肝病而筋攣骨痛者宜取之。此巨刺法也。
體熱勞嗽而泄魄戶。
魄戶,足太陽經所發,肺之部也。肺主氣,肺病而體熱勞嗽者宜取之,亦巨刺法也。
白話文:
脾胃疼痛,可以針刺公孫穴,效果立竿見影。公孫穴位於足太陰脾經的起始點,與陽明經相連,經絡屬脾絡胃,因此可以治療脾胃疼痛。這是一種遠刺法。
胸悶腹痛,可以針刺內關穴。內關穴位於手厥陰心經的起始點,與少陽經相連,經絡走行於三焦,因此可以治療胸腹疼痛。這也是一種遠刺法。
脅痛肋痛,可以針刺飛虎穴。飛虎穴即支溝穴,位於虎口交叉處,中指飛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因此稱為飛虎穴。手少陽經氣從這裡發出,少陽經循行於身體兩側,經絡屬三焦,因此可以治療脅痛肋痛。這也是一種遠刺法。
筋攣骨痛,可以補魂門穴。魂門穴位於足太陽經的起始點,屬於肝的部位。肝主筋,肝病導致筋攣骨痛,應該針刺魂門穴。這是一種巨刺法。
體熱勞嗽,可以針刺魄戶穴。魄戶穴位於足太陽經的起始點,屬於肺的部位。肺主氣,肺病導致體熱勞嗽,應該針刺魄戶穴。這也是一種巨刺法。
頭風頭痛,刺申脈於金門。
刺申脈於金門,言刺申脈於金門之分也。二穴相近,皆足太陽脈所發。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故主頭風頭痛。此亦瀉絡遠針之法也。
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
光明、地五會,皆足少陽所發。光明為足少陽絡,別走厥陰者。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故主眼癢眼疼。亦瀉絡遠針之法。
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
陰郄,手少陰郄也。心血不足,則陽偏勝,而生內熱,令大人盜汗,小兒骨蒸,故瀉陰郄以去內熱,內熱除則盜汗骨蒸去矣。亦瀉絡遠針之旨。
白話文:
頭風頭痛,就刺申脈穴於金門穴。
刺申脈穴於金門穴,是指刺申脈穴於金門穴的交界處。這兩個穴位非常靠近,都是足太陽脈所發出的。足太陽脈起源於目內眥,向上額頭交匯於頭頂,從頭頂到耳上角,直行的部分進入腦絡,再返回別向下項,所以主治頭風頭痛。這也是瀉絡遠針的方法。
眼癢眼疼,就瀉光明穴和地五穴。
光明穴和地五穴交匯,都是足少陽脈所發出的。光明穴是足少陽脈的絡脈,別走厥陰經。少陽脈起源於目銳眥,所以主治眼癢眼疼。也是瀉絡遠針的方法。
瀉陰郄穴,可以止盜汗,治療小兒骨蒸。
陰郄穴是手少陰經的郄穴。心血不足,就會陽氣偏盛,導致內熱,使成人盜汗,小兒骨蒸,所以瀉陰郄穴來去除內熱。內熱消除了,盜汗和骨蒸自然也會消失。這也是瀉絡遠針的精髓。
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
偏歷,手陽明絡,別走太陰者。其經屬於大腸,大腸之間為闌門,主泌別清濁,故刺偏歷則大腸氣化而闌門通,小便利而水蠱愈矣。亦瀉絡遠針法也。
中風環跳而宜刺。
環跳,足少陽脈氣所發,少陽為木為風,故刺中風者宜取之。此巨刺法也。
虛損天樞而可取。
天樞,足陽明脈氣所發,陽明居中土也,萬物之母,五臟百骸莫不受其氣而母之,故虛損者宜取天樞。刺而灼之可也。
由是午前卯後,太陽生而疾溫。
午前卯後,三陽生旺之時,用針者,乘時取氣而推納之,則疾溫矣。
離左酉南,月魄虧而速冷。
白話文:
刺偏歷穴,可以利尿,治療大人水蠱。
偏歷穴是手陽明經絡,從太陰經分出來的部分。這條經絡屬於大腸,大腸之間有闌門,負責分辨清濁。所以刺偏歷穴,就能促進大腸氣化,使闌門通暢,小便通暢,水蠱病自然就會好。這也是瀉絡遠針法。
中風時,應該刺環跳穴。
環跳穴是足少陽經脈氣的起始點,少陽屬木屬風,所以治療中風應該取這個穴位。這是巨刺法。
虛損時,可以取天樞穴。
天樞穴是足陽明經脈氣的起始點,陽明屬中土,是萬物之母,五臟六腑都受到它的滋養。所以虛損時,應該取天樞穴。刺針後可以用艾灸。
早上卯時之後,太陽升起,天氣漸漸暖和。
早上卯時之後,是三陽經氣旺盛的時候,用針灸治療,可以趁著這個時間,取穴循經推拿,就能使病情緩解。
下午酉時之後,月亮虧缺,天氣很快就會變冷。
離左酉南,三陽氣減之際。用針者,乘時迎瀉而動退焉,則速冷矣。此以陰道右旋推之也。
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
以指循環於孔穴之上謂之循;即而摩之謂之捫;以指重搏孔穴謂之彈;孔穴赤起謂之怒;靜置其針謂之留;患人氣入謂之吸;生我經穴謂之母;肉著於針謂之堅;閏息而永謂之長。言用循捫、彈、怒、留、吸、母諸法,皆所以補虛,虛得其補,則肉堅而息長矣。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虛短。
以甲掐取孔穴謂之爪;針隨而入謂之下;引出豆許謂之伸;針起肉隨謂之提;急出其針謂之疾;患人呵氣謂之呼;所生經穴謂之子;肉不著針謂之虛;聲微氣劣謂之短。言用爪、下、伸、提、疾、呼、子諸法,皆所以瀉實,實得其瀉,則經虛而息短矣。
白話文:
在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至南方向的時辰,三陽氣逐漸衰減之際,針灸師應該乘著這個時間,迎合氣血下行的方向,用瀉法來治療,這樣就能使患者快速退熱。這是依照陰氣向右旋轉的道理來推論的。
所謂「循、捫、彈、怒、留、吸、母、堅、長」指的是:用手指順著經絡走向輕輕地撫摸穴位稱為「循」;用手指在穴位上輕輕地按壓稱為「「捫」;用手指重擊穴位稱為「彈」;穴位發紅腫起稱為「怒」;將針靜置於穴位中稱為「留」;患者感覺氣血流入稱為「吸」;生我之經穴稱為「母」;針刺時感覺肉緊貼著針稱為「堅」;呼吸平穩而長久稱為「長」。也就是說,使用循、捫、彈、怒、留、吸、母等方法,都是用來補虛的,虛症得到補益,則肉體堅實,呼吸延長。
所謂「爪、下、伸、提、疾、呼、子、虛、短」指的是:用指甲掐取穴位稱為「爪」;針隨手勢而入稱為「下」;將針拔出豆粒許稱為「伸」;針起時肉隨之抬起稱為「提」;快速拔出針稱為「疾」;患者呼氣稱為「呼」;所生之經穴稱為「子」;針刺時感覺肉不貼著針稱為「虛」;聲音微弱、氣息衰敗稱為「短」。也就是說,使用爪、下、伸、提、疾、呼、子等方法,都是用來瀉實的,實症得到瀉解,則經絡虛弱,呼吸短促。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
搖動其針謂之動;引針少出謂之退;不捫針痏謂之空;不復用針謂之歇;先邪取穴謂之迎;大瀉其邪謂之奪;右旋其針謂之右。以上諸法皆所以瀉實而今熱者涼也。
推納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持針力入謂之推;刺入穴分謂之納;漸次入深謂之進;拈轉其針謂之搓;後邪取穴謂之隨;引氣益之謂之濟;左旋其針謂之左。以上諸法,民以補虛而令寒者暖也。
慎之!大凡危疾,以脈不順而莫針。
病人色脈相生者吉;色脈相剋者凶,不可更施針治。
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
寒熱風陰,天氣之乖和也;飢飽醉勞,人氣之乖和也。如是者皆不宜刺。
白話文:
針灸手法中,針刺時上下移動稱為「動」,將針稍微退出稱為「退」,不觸碰針頭稱為「空」,停止使用針稱為「歇」,針刺在病邪先出現的穴位稱為「迎」,大幅度瀉出病邪稱為「奪」,向右旋轉針稱為「右」。以上方法都是為了瀉去體內實邪,讓身體發熱的症狀得到緩解。
針灸手法中,用力將針刺入稱為「推」,將針刺入穴位深度稱為「納」,逐漸深入稱為「進」,捻轉針頭稱為「搓」,針刺在病邪後出現的穴位稱為「隨」,引導氣血充盈稱為「濟」,向左旋轉針稱為「左」。以上方法都是為了補益身體虛弱之處,讓身體冰冷的症狀得到緩解。
謹慎!一般來說,對於危急重症,如果脈象不順暢,就不要針刺。
病人面色和脈象相生則吉利;面色和脈象相剋則凶險,不可再使用針灸治療。
寒熱、風、陰,以及飢飽、醉酒、勞累這些狀況都需要謹慎針刺。
寒熱、風、陰屬於天氣不調和所致;飢飽、醉酒、勞累屬於人體氣血不調和所致。這些情況都不宜針刺。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人身營氣,與太陰同其盈虧。故當其盈而補,是謂重實,令人絡有留血;當其虧而瀉,是謂重虛,令人益困。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灼艾而壞其肌。
脈證為寒、為積、為氣虛胃弱者,宜灼艾。為風、為火、為熱、為血虛者,不宜灼艾。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病有理有原,必正其理,求其原,何者宜針經,何者宜針絡。不然,投針失位無益也。
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六。
中心、中肺、中肝、中脾、中腎、中膀胱、中膽、中膈、跗上、陰股、面中、客主人、腦戶、膝髕、郄中、膺中、氣街、太淵血、缺盆、乳房、乳中、雲門、臍中、少陰血、鳩尾、神庭、顱息、左角、人迎、足下中脈、石門、伏兔、會陰、脊髓、承筋、肘內陷、然谷、橫骨、青靈、五里、眶上陷、面承泣、三陽絡、關節液出、腋脅內陷、孕婦三陰交。
白話文:
觀察身體狀況,不能只顧著補而不顧瀉,也不能只顧著瀉而不顧補。弦脈不能強求,朔月也不能強求進補。
人體的營氣,與月亮盈虧一樣,有漲有落。因此,在營氣充盈時要補,這是重實之法,容易造成經絡淤血;在營氣不足時要瀉,這是重虛之法,容易讓人更加虛弱。
治療疾病要用心思考,探究病因,不要盲目使用艾灸,以免損傷肌膚。
脈象和症狀顯示寒性、積滯、氣虛胃弱的,可以用艾灸。而風、火、熱、血虛的,則不宜使用艾灸。
治療疾病要探究病理和病因,要明白什麼情況適合針經,什麼情況適合針絡。否則,針灸不到位就沒有效果。
以下46個部位是艾灸禁忌部位:
胸部中心、肺部中心、肝臟中心、脾臟中心、腎臟中心、膀胱中心、膽囊中心、膈肌中心、腳踝上方、陰部股骨、面部中心、客主人穴、腦戶穴、膝蓋髕骨、郄中穴、膺中穴、氣街穴、太淵穴周圍血液、鎖骨凹陷處、乳房、乳房中心、雲門穴、肚臍中心、少陰經血液、鳩尾穴、神庭穴、顱息穴、左角穴、人迎穴、足部中脈、石門穴、伏兔穴、會陰穴、脊髓、承筋穴、肘內凹陷處、然谷穴、橫骨、青靈穴、五里穴、眶上凹陷處、面部承泣穴、三陽經絡、關節液溢出處、腋窩脅骨內凹陷處、孕婦三陰交穴。
禁刺處而除六俞,三十有二。
頭維、承光、腦戶、下關、殷門、絲竹空、人迎、承泣、脊中、乳中、氣街、白環俞、淵液、經渠、鳩尾、四白、陽關、石門女子禁、天府、伏兔、瘛脈、啞門、風府、地五會、素髎、睛明、迎香、禾髎、顴髎、心俞,氣衝、陰市。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得蘇。
高皇,金之高皇。李氏,今不能考。巨闕,心之募也,主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屍厥。此巨刺也。
太子暴死為屍厥,越人針維會而得醒。
太子,虢太子。越人,盧醫秦越人也。史稱,虢太子病屍厥,扁鵲為之刺三陽五會,有太子蘇,則百會穴也。此云維會,則非百會。《針經》云:臍中,一名維會,謂扁鵲當時取此穴耳。蓋人之生,嘗以此穴受母之氣,刺家能取此穴,調其厥逆,使之沖和,亦何嫌於刺哉。臍中為是,古之神良,固未嘗以禁刺膠鼓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書記載,針灸時有三十兩個禁刺的地方,分別是頭維、承光、腦戶、下關、殷門、絲竹空、人迎、承泣、脊中、乳中、氣街、白環俞、淵液、經渠、鳩尾、四白、陽關、石門(女子禁刺)、天府、伏兔、瘛脈、啞門、風府、地五會、素髎、睛明、迎香、禾髎、顴髎、心俞、氣衝、陰市。
另外,據說漢高祖抱病不愈,李氏醫生用針刺巨闕穴,使他恢復健康。巨闕是心臟的募穴,主治五臟氣血不調、突然心痛、昏厥等病症。
也有人說,虢國的太子突然暴斃,變成屍厥,一位名叫秦越的醫生用針刺維會穴,使太子醒過來。史書上記載,太子當時是患了屍厥,扁鵲醫生用針刺三陽五會穴,太子才蘇醒過來,這個穴位就是百會穴。而這裡說的維會穴,則不是百會穴。《針經》中記載,臍中穴又名維會穴,說明扁鵲當時用針刺的就是這個穴位。因為人出生時,會從這個穴位接受母體的氣血,針灸師刺這個穴位,可以調和氣血,解除厥逆,使人恢復平衡,因此並無禁忌。臍中穴是古時候醫學上的神妙之處,並不會因為忌諱而禁止針刺。
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魯州刺史庫狄嶔患風痹,甄以取此二穴刺之,立能援弓引射。亦經刺也。
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
懸鐘為絡刺,環跳為經刺,皆足少陽經所發,足少陽為甲木,故主風,能治蹻躄足。
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
「毉」,文從「巫」,以其通於鬼神也。故治鬼出妖,不為幽妄。聖人不語,朮士傳焉。余煮針方中,主以五毒。五毒者,官桂、川烏、鬼臼、狼毒、自然銅也。復用真人手符,為降魔驅妖計也。交俞,非古穴,說者以為人中、三陰交,近是。
白話文:
肩井穴和曲池穴,甄權用針刺治手臂疼痛,疼痛感又向其他地方放射。
魯州刺史庫狄嶔患上風濕痺痛,甄權用針刺這兩個穴位,馬上就能拉弓射箭。這也是經絡上的穴位。
懸鐘穴和環跳穴,華佗用針刺治腿腳癱瘓的人,馬上就能站起來行走。
懸鐘穴是絡穴,環跳穴是經穴,都是足少陽經的起始穴位,足少陽經屬木,所以主風,能治腿腳癱瘓。
秋夫用針刺腰俞穴,鬼魅消除沉疴,王纂用針刺交俞穴,妖精馬上現身。
「醫」字,字形由「巫」字構成,因為醫術與鬼神相通。所以治鬼魅,驅除妖精,並不是虛妄之事。聖人不說,朮士才傳授這些。我在熬製針藥方劑時,主要使用五毒。五毒指的是官桂、川烏、鬼臼、狼毒、自然銅。還會使用真人手符,用來降魔驅妖。交俞穴,不是古穴,有人說它是人中穴和三陰交穴,這說法比較接近。
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土視秋毫之末。
肝俞、足太陽脈氣所發,肝氣於此轉輸,故曰肝俞。目為肝之竅,故刺之。命門,非督之命門,亦非任之命門。《靈樞·根結》論曰:「命門者,目也」,謂睛明穴,此治外障法也。治內障者,宜刺睛中穴,其法:候於暑月,先以涼水沃之,以凝其血,次用三稜針開穴,繼以黃金毫針刺入,撥去內障,五年十年不見物者,立能見物,復明如舊。其刺始於龍木禪師,詳載《大藏經》中,神妙神妙者也。
所以必用涼水者,非水涼之則血不凝,能令血貫瞳仁不能復治矣。如水涼之不足,為患亦同。故於將出針時,宜更以涼水沃之。所必候暑月,不足以勝涼水故也。識之慎之。(刺睛中穴法,附前《神照集》。)
白話文:
针刺肝俞穴和命门穴,可以使失明的人恢复视力,甚至能看到细如秋毫的末端。
肝俞穴是足太阳经脉气血发源之处,肝气在此输送,所以称为肝俞。眼睛是肝脏的外窍,因此针刺肝俞穴可以治疗眼疾。命门并非督脉的命门,也不是任脉的命门。《灵枢·根结》中说:“命门者,目也”,指的就是睛明穴,这是治疗外障的方法。治疗内障则需要针刺睛中穴,方法是:选择夏季炎热的时候,先用凉水冲洗眼睛,使血液凝固,然后用三棱针开穴,接着用金针刺入,拨去内障。即使五年十年看不见东西的人,也能立即恢复视力,重见光明。这种针灸手法起源于龙木禅师,详细记载在《大藏经》中,效果非常神奇。
之所以一定要用凉水,是因为如果不使用凉水,血液就不会凝固,会导致血液冲入瞳仁,无法治疗。如果凉水不够冷,也同样会有危险。因此,在拔针的时候,也要用凉水冲洗眼睛。选择夏季炎热的时候针灸,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凉水的效果。要牢记这些,谨慎操作。(针刺睛中穴方法,附在之前的《神照集》中。)
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取少陽,取其結於耳者,翳風是也,為手足少陽之會。交於手少陽者為內關;別於手少陽者為外關,交於足少陽者為蠡溝,別於足少陽者為光明。內關與外關平等,光明與蠡溝亦平等,皆一針可取二穴者也。手、足少陽脈皆入耳,故治耳聾。此亦瀉絡遠針之法。
嗟夫!去聖愈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志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白話文:
针灸治疗耳聋,可以通过刺激手足少阳经的特定穴位来实现。少阳经与手足少阳经相交,例如手少阳经的内关、外关,以及足少阳经的蠡沟、光明,这些穴位都能治疗耳聋。这些穴位位置相近,可以用一针同时取两个穴位。因为手足少阳经都通入耳部,所以能够治疗耳聋。这种方法叫做泻络远针法。
现在距离古代圣贤的时代越来越远,针灸之术也逐渐衰落。有些人因为学业不得志,就放弃了针灸;有些人因为能力不足,犯了禁忌。我资质愚钝,难以领悟针灸的奥妙。这门古老的技艺深奥无比,能真正掌握的人少之又少。我仅仅记录下这些心得,不敢献给精通此道的人,只希望能够启迪那些初学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