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5)
卷之一·神照集 (15)
1. 足太陽膀胱經所發六十三穴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更廣五分,即崔知悌四花旁二穴也。《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脾俞二穴,在第一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入寸半,灸二七壯。一方:隨年為壯。
三焦俞二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禁灸。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至百壯。一方云:植杖度之與臍平是穴。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齋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夾脊胂而起,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取法:挺身伏地,以兩手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經》刺入八分,得氣即瀉,瀉訖多補之。禁不宜灸。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三七壯。
上髎二穴,在腰髁骨下一寸,第一空,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次髎二穴,在腰髁骨第二空,夾脊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中髎二穴,在腰髁骨第三空,夾脊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下髎二穴,在腰髁骨第四空,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厥陰所結。《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會陽二穴,一名利機。在陰尻骨兩旁,去長強一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去脊兩旁各開三寸。手足太陽之會,正坐取之。《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開三寸,上直附分,正坐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一方云: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所發六十三穴:
肝俞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二七壯(十四壯)。
膽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再向外開0.5寸,就是崔知悌所說的四花旁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
脾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五十壯。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二七壯(十四壯)。另一方法:灸的壯數根據年齡而定。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禁灸。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五十至一百壯。另一方法:穴位位於與肚臍平行的脊柱上。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需俯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三七壯(二十一壯)。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需俯臥取穴。《齋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三七壯(二十一壯)。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需俯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三七壯(二十一壯)。
中膂俞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位於夾脊肌肉隆起處,需俯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1.5寸處,每側各兩個穴位。取穴方法:挺身伏地,雙手支撐額頭,深呼吸,使皮膚放鬆後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得氣後行瀉法,瀉後需多補。禁灸。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寸半,灸三七壯(二十一壯)。
上髎穴:位於腰骶骨下方一寸,第一個空隙處,位於夾脊凹陷之中。是足太陽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次髎穴:位於腰骶骨下方第二個空隙處,位於夾脊凹陷之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中髎穴:位於腰骶骨下方第三個空隙處,位於夾脊凹陷之中。《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下髎穴:位於腰骶骨下方第四個空隙處,位於夾脊凹陷之中,是足太陽經、足少陽經、足厥陰經的交會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會陽穴:又名利機穴。位於尾骨兩旁,距長強穴一分處。《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灸五壯。
附分穴:位於第二節椎骨下方,項部內側,距脊柱左右各三寸處。是手足太陽經的交會穴,需正坐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灸五壯。
魄戶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三寸處,與附分穴垂直線上。《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1.5寸,灸三七壯(二十一壯)。另一方法:得氣後行瀉法,並宜留針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