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2)
卷之二·開蒙集 (2)
1. 八法針方(直訣八句訓義)二
八法者,八穴之法,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後谿、申脈、列缺、照海是也。以八穴交會奇經八脈,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於表裡之間也。仲景妙於傷寒,以其有六經之辨。予今以八法為妙者,以其分主八脈,而該乎十二經也。創為針家一大法門。求之古籍,不稱作者何人,或以為少室異人所傳,理或然也。
蓋在竇氏之前,已有其教。每下針以四痏為主,皆瀉絡遠針之法,四面攻討之兵也。刺家但主八法,隨證加針,不過五七孔穴,無難去之疾矣。訓如後方。
公孫合內關,臨泣合外關
後谿合申脈,列缺合照海
訣曰: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會總同。
白話文:
八法針灸法
八法,指的是八個穴位的療法,分別是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後谿、申脈、列缺、照海。這八個穴位與奇經八脈交匯,因此可以分別主治表證、里證、表裡證。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精妙地辨別了六經病證,而我現在提出的八法則更加精妙,因為它直接作用於八脈,涵蓋了十二經,成為針灸界的一大創新。
關於八法的創始人,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有人推測是少室異人所傳授,這也有一定道理。
在竇氏之前,已經有人教授這種方法,他們以四痏為主,使用瀉絡遠針的方法,就像四面出擊的戰略一樣。而針灸師們只需要掌握八法,根據病情加針,最多使用五到七個穴位,就能治癒各種疾病。
以下就是八法的使用方法:
公孫與內關合用; 臨泣與外關合用; 後谿與申脈合用; 列缺與照海合用。
訣竅:
公孫穴連接衝脈、胃經、心經、胸腔; 內關穴連接陰維脈,並與其他經脈會合。
解釋
这段古代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名为“八法”的针灸方法,它通过八个特定的穴位,配合奇经八脉的运行规律,来治疗各种疾病。这种方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涵盖十二经脉,并且比之前的四痏针法更加简便高效。
这段文字还提到了八法的起源和传承,以及它在针灸界的地位。虽然没有明确的创作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方法在窦氏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被历代针灸师所传承。
最后,文中还列出了八法中各穴位的配伍关系和作用,以及一些简短的口诀,方便学习和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中的某些名词,例如“四痏”和“奇经八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献背景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白肉際,足太陰絡,別走陽明者。內關二穴,在手臂內兩筋之間,去掌後橫紋二寸,手心主絡,別走少陽者。言公孫兩穴,通乎奇經之衝脈;內關二穴,通乎奇經之陰維脈。衝脈起止並足少陰,循腹裡,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主胃與心胸諸疾。
陰維者,維持腹內六陰之脈也。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故亦主胃與心胸諸疾,而云會總同也。取此四穴,針氣一行之後,三焦快然,疾去內和。例之湯液,則瀉心、涼膈、大小陷胸、調胃承氣諸方之力也。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白話文: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指甲根部後一寸的凹陷處,與足太陰經相連,並與陽明經相通。內關穴則在手臂內側兩條筋之間,距離手掌橫紋兩寸的位置,與手心主經相連,並與少陽經相通。
公孫穴與衝脈相連,衝脈起始於足少陰經,沿著腹部內側上行,從肺部穿出,連接到心臟,並分佈於胸部,因此能治療胃部和心胸方面的疾病。
陰維脈則負責維持腹部六條陰經的運作,手心主經從胸部起始,連接到心包絡,穿過橫膈膜,並分佈於三焦,所以也能治療胃部和心胸方面的疾病。
這兩個穴位共同作用,可以使三焦通暢,疾病消退,身體恢復平衡。就如同瀉心、涼膈、大小陷胸、調胃承氣等湯藥,能治療心火旺盛、胃氣不調、胸悶氣短等症狀一樣。
臨泣穴位於膽經,與帶脈相連;陽維脈連接目銳穴,而外關穴則位於手太陽小腸經,與陽維脈相通。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外側,筋骨縫陷者中,足少陽膽經之所注也。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兩骨間陷者中,手少陽絡,別走手心主者。帶脈為奇經之一,環身一周,若束帶然,故名帶脈。陽維為奇經之一,維持諸陽,抵目外眥。四穴者,主手足少陽半表半裡諸疾,針氣一行之後,中外皆和,營衛流暢。
例之湯液,則三化、雙解、大小柴胡、通聖、溫膽諸方之力也。
後谿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蹻絡亦通。
後谿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一寸,橫紋尖上陷中,拳而取之,手太陽脈所注。申脈二穴,在足外踝下陷中,容爪甲許。言後谿通乎督脈,申脈為陽蹻所生。四穴主手足太陽二經諸疾,針氣一行,大汗如注,則表邪盡去。例之湯液,則桂枝、麻黃、葛根、大小青龍諸方之旨也。
白話文:
臨泣穴位於小腳趾第二指節後外側,筋骨縫陷處,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外關穴則位於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處,是手少陽絡經的穴位,並與手掌主脈相連。帶脈是奇經之一,環繞身體一周,如同束帶,因此得名。陽維也是奇經之一,維持著所有陽經的運行,並到達眼外角。這四個穴位主要治療手足少陽經的半表半裡疾病,針灸後氣血通暢,内外皆和,營衛之氣流通。
這就如同三化、雙解、柴胡、通聖、溫膽等方劑的作用一樣。
後谿穴位於督脈,與內眥、頸部相連;申脈穴則與陽蹻絡相通。
後谿穴位於小手指第一指節後一寸,橫紋尖上陷處,握拳時取穴,是手太陽經的穴位。申脈穴位於腳外踝下陷處,可以容納指甲大小。後谿穴與督脈相通,申脈穴則是陽蹻經的起點。這兩個穴位主要治療手足太陽經的疾病,針灸後大量出汗,表示表邪已盡。這就如同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等方劑的功效一樣。
列缺會任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列缺二穴,去腕一寸五分,兩手交叉,食指點到處是穴,當筋骨罅中,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者。照海二穴,足少陰腎經所發,在足內踝骨下一寸白肉際,陰蹻脈所生。言列缺二穴,會乎任脈而行於肺系。照海二穴,為陰蹻脈所生,少陰腎脈所發,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
取此四穴,針氣一行之後,肺膈安和,喉嚨清利。例之湯液,則二冬、二母、犀薄甘桔諸方之旨也。
以上八法,下針必以四穴為主,或補手而瀉足,或補足而瀉手,左右亦復如是,如兵之奇正相生,或以正為奇,或以奇為正,針之善物也。《旁通集》中揆八法四條,宜互玩。
白話文:
列缺穴位於手腕上,食指點到的地方,連接任脈,屬於肺經。照海穴在腳踝內側,是陰蹻脈的起始點,屬於腎經,而腎經又與喉嚨相連。針灸這四個穴位,可以使肺部和膈肌舒緩,喉嚨也變得清爽。就像中藥裡常用的二冬、二母、犀薄甘桔等方劑一樣,能治癒肺部和喉嚨的疾病。這八種針灸方法,以這四個穴位為主,可以補手瀉足,也可以補足瀉手,左右手也要如此,就好像兵法中的奇正相生一樣。針灸的奧妙就在於此。《旁通集》中詳細闡述了這八種針灸方法,應該相互參照理解。
2. 八法主治(配合八條)三
公孫二穴主治二十七證,必取內關二穴配合:
九種心痛,痰膈涎悶,臍腹痛脹,脅肋疼痛,產後血迷,氣膈食不下,泄瀉不止,痃氣疼痛,裡急後重,傷寒結胸,水膈酒痰,滿悶嘔吐,腹脅脹痛,腸風下血,脫肛不收,氣膈,食膈不下,食積疼痛,癖氣食癖,酒癖,兒枕痛血塊,腹鳴,血刺痛,小兒瀉,瀉腹痛,胸中刺痛,瘧疾心痛。
內關二穴主治二十五證,必取公孫二穴配合:
中滿不快,傷寒結胸,心胸痞滿,吐逆不定,胸滿痰膈,腹痛,泄瀉滑腸,酒痰膈痛,米穀不化,橫豎痃氣,小兒脫肛,九種心痛,脅肋痛,腸鳴,婦人血刺痛,積塊痛,男子酒癖,膈心下痞痛,氣膈食不下,腹肋脹痛,腸風下血,傷寒不解,裡急後重,食膈食不下,痎瘧寒熱。
白話文:
公孫穴主要治療二十七種病症,一定要配合內關穴一起使用:
心痛九種、痰阻塞氣管、口吐涎沫、胸悶、臍腹疼痛脹滿、脅肋疼痛、產後血迷心竅、氣逆導致吃不下、腹瀉不止、痃氣疼痛、裡急後重、傷寒導致胸痛、水停滯氣管、酒痰阻塞氣管、胸悶嘔吐、腹脅脹痛、腸風下血、脫肛、氣逆導致吃不下、食物積聚導致疼痛、癖氣、食癖、酒癖、小孩枕部疼痛伴血塊、腹鳴、血刺痛、小孩腹瀉、腹瀉伴疼痛、胸中刺痛、瘧疾導致心痛。
內關穴主要治療二十五種病症,一定要配合公孫穴一起使用:
胃脘脹滿不舒服、傷寒導致胸痛、心胸痞滿、嘔吐不止、胸悶痰阻塞氣管、腹痛、腹瀉滑腸、酒痰阻塞氣管導致疼痛、米穀不消化、橫豎痃氣、小孩脫肛、心痛九種、脅肋痛、腸鳴、婦女血刺痛、積塊疼痛、男性酒癖、膈肌下痞痛、氣逆導致吃不下、腹肋脹痛、腸風下血、傷寒久治不愈、裡急後重、食物積聚導致吃不下、痎瘧導致寒熱交替。
臨泣二穴主治二十五證,必取外關二穴配合:
足跗腫痛,手足麻,手指顫掉,赤眼冷淚,咽喉腫痛,手足攣急,脅肋痛,牙齒痛,手足發熱,解利傷寒,腿胯痛,腳膝腫痛,四肢不遂,頭痛腫,頭頂腫,浮風瘙癢,身體腫,身體麻,頭目眩暈,筋攣骨痛,頰腮痛,雷頭風,眼目腫痛,中風手足不舉,耳聾。
外關二穴主治二十七證,必取臨泣二穴配合:
肢節腫痛,臂膊冷痛,鼻衄,手足發熱,眉稜中痛,指節痛不能屈伸,手足疼痛,產後惡風,傷寒自汗,頭風,四肢不遂,筋骨疼痛,迎風淚出,赤目疼痛,腰背腫痛,眼腫,傷寒表熱,手足麻痛無力,破傷風,手臂痛,頭風掉眩痛,頭項痛,盜汗,目翳隱澀,產後身痛,腰胯痛,雷頭風。
白話文:
臨泣穴主要治療二十五種病症,必須配合外關穴使用,包括:腳踝腫痛、手足麻木、手指顫抖、眼睛發紅流眼淚、咽喉腫痛、手足抽筋、肋骨疼痛、牙齒疼痛、手足發熱、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大腿胯部疼痛、膝蓋腫痛、四肢癱瘓、頭痛腫脹、頭頂腫脹、皮膚浮腫發癢、身體腫脹、身體麻木、頭昏眼花、筋骨疼痛、臉頰疼痛、雷頭風、眼睛腫痛、中風導致手足不能動彈、耳聾。
外關穴主要治療二十七種病症,必須配合臨泣穴使用,包括:肢體關節腫痛、手臂冰冷疼痛、流鼻血、手足發熱、眉骨疼痛、手指關節疼痛無法彎曲伸直、手足疼痛、產後風寒、傷寒發汗、頭風、四肢癱瘓、筋骨疼痛、迎風流淚、眼睛發紅疼痛、腰背腫痛、眼睛腫脹、傷寒發燒、手足麻木無力、破傷風、手臂疼痛、頭風頭暈疼痛、頭頸疼痛、盜汗、眼睛有翳膜、產後身體疼痛、腰胯疼痛、雷頭風。
後谿二穴主治二十四證,必取申脈二穴配合:
手足攣急,急足顫掉,頭風痛,傷寒不解,盜汗不止,中風不語,牙齒痛,癲癇吐沫,腰背強痛,筋骨痛,咽喉閉塞,頰腮腫痛,傷寒項強痛,膝脛腫痛,手足麻,眼赤腫,傷寒頭痛,表汗不出,衝風淚下,破傷風搐,產後汗出惡風,喉痹,腳膝腿痛,手麻痹。
申脈二穴主治二十五證,必取後谿二穴配合:
腰背強痛,肢節痛,手足不遂,傷寒頭痛,身體腫滿,頭面自汗,癲癇,目赤腫痛,傷風自汗,頭風癢痛,眉稜痛,雷頭風,手臂痛,臂冷,產後自汗,鼻衄,破傷風,肢節腫痛,腿膝腫痛,耳聾,手足麻,吹奶,洗頭風,手足攣,產後惡風。
白話文:
後谿穴能治療二十四大症,但必須配合申脈穴使用。這些症狀包括:手腳僵硬、急促腳顫、頭痛、傷寒不退、盜汗不止、中風不語、牙痛、癲癇流口水、腰背痠痛、筋骨疼痛、咽喉阻塞、臉頰腫痛、傷寒脖子僵硬疼痛、膝蓋小腿腫痛、手腳麻痺、眼睛紅腫、傷寒頭痛、發汗不暢、衝風淚流、破傷風抽搐、產後出汗怕風、喉嚨阻塞、腳膝腿痛、手麻痺。
申脈穴能治療二十五種病症,但同樣必須與後谿穴配合使用。這些病症包括:腰背痠痛、關節疼痛、手腳無力、傷寒頭痛、全身浮腫、頭面自汗、癲癇、眼睛紅腫疼痛、傷風自汗、頭痛癢痛、眉毛疼痛、雷頭痛、手臂疼痛、手臂冰冷、產後自汗、流鼻血、破傷風、關節腫痛、腿膝腫痛、耳聾、手腳麻痺、吹奶風、洗頭風、手腳攣縮、產後怕風。
列缺二穴主治三十一證,必取照海二穴配合:
寒痛泄瀉,咽喉腫痛,婦人血積敗血痛,牙齒腫痛,小腸氣撮痛,死胎胎衣不下,脅癖痛,吐唾膿血,咳嗽寒痰,痃氣,食噎不下,臍腹撮痛,心腹痛,腸鳴下痢,痔癢漏血,心痛溫痢,產後腰痛,產後發狂,產後不語,米穀不化,男子酒癖,乳癰腫痛,婦人血塊,溫病不瘥,吐逆不止,小便下血,小便不通,大便閉塞,大便下血,胃腸痛病,諸積為患。
照海二穴主治二十七證,必取列缺二穴配合:
喉嚨閉塞,小便冷痛,小便淋澀不通,膀胱氣痛,婦人血暈,胎衣不下,臍腹痛,小腹脹滿,反胃吐食不納,腸澼下血,酒癖,中滿不快,泄瀉,食不化,腸鳴下痢腹痛,難產,婦人血積,兒枕痛,嘔吐,酒積,痃氣,氣塊,酒痹,氣膈,食勞黃,足熱厥,大便不通。
白話文:
列缺穴主要治療三十一種病症,治療時必須配合照海穴一起使用,這些病症包括:寒痛、泄瀉、咽喉腫痛、婦女血積、敗血痛、牙齒腫痛、小腸氣撮痛、死胎胎衣不下、脅癖痛、吐唾膿血、咳嗽寒痰、痃氣、食噎不下、臍腹撮痛、心腹痛、腸鳴下痢、痔癢漏血、心痛、溫痢、產後腰痛、產後發狂、產後不語、米穀不化、男子酒癖、乳癰腫痛、婦人血塊、溫病不瘥、吐逆不止、小便下血、小便不通、大便閉塞、大便下血、胃腸痛病、諸積為患。
照海穴主要治療二十七種病症,治療時必須配合列缺穴一起使用,這些病症包括:喉嚨閉塞、小便冷痛、小便淋澀不通、膀胱氣痛、婦人血暈、胎衣不下、臍腹痛、小腹脹滿、反胃吐食不納、腸澼下血、酒癖、中滿不快、泄瀉、食不化、腸鳴下痢腹痛、難產、婦人血積、兒枕痛、嘔吐、酒積、痃氣、氣塊、酒痹、氣膈、食勞黃、足熱厥、大便不通。
上法,先刺主證之穴,隨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捫導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配合孔穴,兼施處治。須要停針,待氣上下相接,快然無所苦,而後出針。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方法是:首先用針灸刺激主要症狀所在的穴位,根據病情的位置和方向來選擇治療部位。同時進行按摩、推拿等手法,按照一定的步驟去除病症。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必須尋找合適的其他穴位,並結合不同的治療方式一起使用。在拔針之前,一定要等待氣血流通順暢,病人感到舒適且不痛苦,然後才能拔掉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