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16)

1. 足太陽膀胱經所發六十三穴

膏肓二穴,在四椎下,微帶五椎骨上,兩旁各開三寸,正坐開肩取之。禁不宜針。灸三七壯至百壯。《針經》未有此穴。唐真人孫思邈始指而論之,無所不療,一切痰飲虛損勞瘵,傳屍骨蒸,癰疽發背並治之。竇文貞云:若針此穴,泄人五臟真氣。是在所忌。昔秦和緩,不救晉候之疾,以其病在膏之下,肓之上,針砭湯液皆所不及,即此穴也。

一方云:灸膏肓二穴,宜取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灸一穴以應之。又灸足三里,引火氣下行,方為盡善。又曰:人言二十以上不宜灸膏肓,恐致虛火上炎。又多不針瀉三里,是不經師授而妄作也。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開三寸陷者中。《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譩譆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令病人呼「噫嘻」,其動應手。《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方云:多灸益善。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開三寸,正坐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銅人》灸五十壯至百壯。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一方:灸五十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平巨闕。《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闕,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上約紋中。《針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壯。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屈膝而展得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委陽二穴,在承扶下六寸,與殷門並,屈伸取之。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太陽之前,少陽之後,足太陽之別絡也。為三焦下輔俞。《針經》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壯。

委中二穴,一名血郄,土也。在膝後約紋中央,兩筋之間動脈是穴。伏臥取之。足太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禁灸。四畔紫脈上宜鋒針出血,大經不宜出血。

合陽二穴,在膝後約紋中央下二寸是穴。《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所發六十三穴

膏肓穴位於第四節胸椎下,略微超過第五節胸椎骨上方,左右各開三寸,患者正坐,肩部放鬆取穴。禁忌針刺。艾灸三七壯至一百壯。《針經》未記載此穴。唐代真人孫思邈首次提出並論述其功效,幾乎無所不治,各種痰飲、虛損、勞傷、傳染性疾病導致的骨蒸、癰疽、發背等均可治療。竇文貞認為:若針刺此穴,會洩漏人體五臟的真氣,因此應禁忌針刺。從前秦和緩未能治愈晉候的疾病,就是因為晉候的病灶位於膏肓之間,針灸、湯藥都無法觸及,也就是指的這個穴位。

一種療法認為:灸療膏肓穴,宜同時灸療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的其中一穴,以配合治療。再灸足三里穴,引導火氣下行,則療效更佳。也有人說:二十歲以上不宜灸膏肓,以免引起虛火上炎。還有很多人不經師傅指導就擅自針刺或瀉血足三里,這是錯誤的做法。

神堂穴位於第五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針經》記載刺入三分,灸五壯。

譩譆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第六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患者正坐取穴。讓病人發出「噫嘻」的聲音,穴位處就會有反應。《針經》記載刺入六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五壯。另一種療法認為:多灸此穴益處良多。

膈關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肩部放鬆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魂門穴位於第九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患者正坐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五壯。竇氏針法刺入一分,沿著皮膚向外刺一寸半,灸二七壯。

陽綱穴位於第十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肩部放鬆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銅人經》記載灸五十壯至一百壯。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另一種療法認為:灸五十壯。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與巨闕穴平齊。《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俯臥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節胸椎下,左右各開三寸的凹陷處,俯臥取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承扶穴,又名肉郄、陰闕、皮部,位於臀部下緣,股溝上緣的皺褶中。《針經》記載刺入二寸,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殷門穴位於肉郄穴(承扶穴)下六寸。《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七壯。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一寸,屈膝伸展腿部即可找到。《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灸三壯。

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六寸,與殷門穴並列,屈伸腿部取穴。位於膕窩外側兩筋之間,足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是足太陽經的別絡,也是三焦經下部的輔助俞穴。《針經》記載刺入七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委中穴,又名血郄,位於膝窩中央,兩筋之間的動脈搏動處,俯臥取穴。是足太陽經的經氣進入之處,為合穴。《針經》記載刺入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刺入二寸五分,禁忌灸療。四肢紫色的脈絡上方宜用鋒利的針刺出血,大經絡則不宜出血。

合陽穴位於膝窩中央下二寸。《針經》記載刺入六分,灸五壯。竇氏針法刺入二寸半,灸二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