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3)
卷之二·開蒙集 (3)
1. 五門針方(說)四
五門者,十二經井滎俞經合也。臟腑之氣由之開闔,若門戶焉,故曰五門。以十二經分主日時,六十六穴周而復始,循環無已,故錯舉其義,謂之「子午流注」。當其時謂之開,非其時謂之闔。陽病用陽日陽時,陰病用陰日陰時。又有五行相生之義,因其功行一晝夜而始備,又謂之「大周天針法」,以之祛邪,無邪不去;以之調氣,無氣不調,實隆古之針方也。今以其成法述之如下。
白話文:
[五門針法的說明(四)],內容如下:所謂五門,指的是人體十二經絡中的井、滎、俞、經、合等五個特定穴位。臟腑的氣血通過這些穴位開閉,就像門戶一樣,所以稱為五門。依據十二經絡分別主導不同的時辰,六十六個穴位依序循環,永無止境,因此這種理論被稱為「子午流注」。在對應的時辰使用穴位稱為開,非對應時辰則稱為閉。陽性病症選擇陽日陽時治療,陰性病症選擇陰日陰時治療。此外,還有五行相生的原理,因為它們在一晝夜內循環一次,所以也被稱為「大周天針法」。用這種方法去除邪氣,無邪氣不能去除;調節氣血,無氣血不能調節,確實是古老且有效的針灸療法。現在,我們將這種成熟的針法敘述如下。
2. 六十六穴日時主治六
3. 膽主甲日
甲戌時竅陰(井膽),丙子時前谷(滎小腸),戊寅時陷谷(俞胃,過本原丘墟),庚辰時陽谿(經大腸),壬午時委中(合膀胱),甲申時氣合三焦液門(水)。
白話文:
在甲日的以下時段,各臟腑與其相應的穴位活動如下:
甲戌時:此時與膽相應,影響的是竅陰穴(此穴屬於足少陽膽經)。
丙子時:此時與小腸相應,影響的是前谷穴(此穴屬於手太陰小腸經)。
戊寅時:此時與胃相應,影響的是陷谷穴(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經過本原丘墟)。
庚辰時:此時與大腸相應,影響的是陽谿穴(此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壬午時:此時與膀胱相應,影響的是委中穴(此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甲申時:此時與三焦相應,影響的是液門穴(此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與水分代謝相關)。
4. 肝主乙日
乙酉時大敦(井肝),丁亥時少府(滎心),己丑時太白(俞脾,過太衝),辛卯時經渠(經肺)。
癸巳時陰谷(合腎),乙未時血納包絡勞宮(火)。
白話文:
在乙酉時分,應注重的是大敦穴,這是肝經的起始點。 在丁亥時分,應關注的是少府穴,這與心經相關。 在己丑時分,太白穴成為重點,這涉及到脾經,並已過了太衝穴。 在辛卯時分,經渠穴成為焦點,這是肺經的一環。
在癸巳時分,陰谷穴為主要穴位,這與腎經有關。 在乙未時分,血液會流入包絡勞宮,這與心包經的火性相關。
5. 小腸主丙日
丙申時少澤(井小腸),戊戌時內庭(滎胃),庚子時三間(俞大腸,過本原腕骨),壬寅時崑崙(經膀胱),甲辰時陽陵泉(合膽),丙午時氣納三焦中渚(水)。
白話文:
在丙日的小腸主時段裡:
- 丙申時,小腸的氣血到達了少澤穴,這是小腸的起始點。
- 戊戌時,氣血運行到了內庭穴,與胃相關。
- 庚子時,氣血到達了三間穴,這裏是大腸的俞穴,且經過本原腕骨。
- 壬寅時,氣血流至崑崙穴,與膀胱經有關。
- 甲辰時,氣血匯聚於陽陵泉穴,這是膽經的合穴。
- 丙午時,氣血進入三焦中的中渚穴,此穴屬水。
6. 心主丁日
丁未時少衝(井心),己酉時大都(滎脾),辛亥時太淵(俞肺,過神門),癸丑時復溜(經腎。)乙卯時曲泉(合肝),丁巳時血納包絡大陵(土)。
白話文:
在丁未時分,心臟的氣血稍微衝動(像是井水湧現的樣子);到了己酉時分,身體大部分的活動都由脾臟負責;辛亥時分,肺部的俞穴太淵成為主要,但會經過神門穴;到癸丑時分,腎臟的經脈復溜穴活躍;乙卯時分,肝臟的氣血在曲泉穴聚集;最後,在丁巳時分,血液匯聚於包絡大陵穴,這象徵著土元素的影響。
以上是根據古代中醫學說,以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對應人體不同臟腑與經絡的活動狀況。
7. 胃主戊日
戊午時厲兌(井胃),庚申時二間(滎大腸),壬戌時束骨(俞膀胱,過本原衝陽),甲子時陽輔(經膽),丙寅時小海(合小腸),戊辰時氣納三焦支溝(火)。
白話文:
在戊午時分,主要應關注的是厲兌穴,這是胃部的井穴。 在庚申時分,應注意二間穴,這是大腸的滎穴。 在壬戌時分,要留意束骨穴,這是膀胱的俞穴,並且超過了本原衝陽。 在甲子時分,應看顧陽輔穴,這是膽的經穴。 在丙寅時分,主要應關心小海穴,這是小腸的合穴。 在戊辰時分,應注意氣納三焦支溝穴,這是和火相關的穴位。
8. 脾主己日
己巳時隱白(井脾),辛未時魚際(滎肺),癸酉時太谿(俞腎,過太白),乙亥時中封(經肝),丁丑時少海(合心),己卯時血納包絡間使(金)。
白話文:
在己巳時分,應關注的是隱白穴,這是脾臟的起始點。 在辛未時分,要留意魚際穴,這與肺部相關。 在癸酉時分,應檢查太谿穴,這涉及腎臟,並超越了太白穴的範疇。 在乙亥時分,中封穴是重點,它與肝臟有聯繫。 在丁丑時分,應注意到少海穴,這和心臟功能有關。 在己卯時分,血液會匯聚在包絡間使穴,此穴與金元素相連。
9. 大腸主庚日
庚辰時商陽(井大腸),壬午時通谷(滎膀胱),甲申時臨泣(俞膽,過本原合谷),丙戌時陽谷(經小腸),戊子時三里(合胃),庚寅時氣納三焦天井(土)。
白話文:
在庚日的大腸主時段裡:
- 在庚辰時,商陽穴是重點,它屬於大腸的井穴。
- 到了壬午時,應關注通谷穴,這是膀胱的滎穴。
- 甲申時,重要的是臨泣穴,此穴為膽的俞穴,經過本原後會與合谷穴相合。
- 進入丙戌時,應看陽谷穴,這屬於小腸的經穴。
- 戊子時,三里穴成為關鍵,這是胃的合穴。
- 最後,在庚寅時,三焦的氣納天井穴成為重點,此穴與土元素相關。
10. 肺主辛日
辛卯時少商(井肺),癸巳時然谷(滎腎),乙未時太衝(俞肝,過太淵),丁酉時靈道(經心),己亥時陰陵泉(合脾),辛丑時血納包絡曲澤(水)。
白話文:
在辛卯時分,應注重肺部的健康,特別是與少商穴(屬於肺經的井穴)相關的部分;到了癸巳時分,要關心腎臟狀況,著重於然谷穴(屬於腎經的滎穴);在乙未時段,需關注肝臟,特別是太衝穴(屬於肝經的俞穴),但也要經過太淵穴;丁酉時刻,應留意心臟健康,尤其是靈道穴(屬於心經);己亥時分,要照顧好脾臟,專注於陰陵泉穴(屬於脾經的合穴);而辛丑時段,則要維護包絡和血液循環,注意曲澤穴(屬於心包經的水穴)。
11. 膀胱主壬日
壬寅時至陰(井膀胱),甲辰時俠谿(滎膽),丙午時後溪(俞小腸,過本原京骨),戊申時解谿(經胃),庚戌時曲池(合大腸),壬子時氣納三焦關衝(金)。
白話文:
在壬日的這一天,以下是各個時段與人體穴位的相應關係:
-
壬寅時,這個時間段影響的是膀胱經的起始點,也就是至陰穴,位於腳小趾外側的趾甲角旁邊。
-
甲辰時,此時段影響的是膽經的俠谿穴,此穴位於腳背,第四、第五蹠骨間隙前方凹陷處。
-
丙午時,這個時間影響的是小腸經的後溪穴,位於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後方,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
戊申時,這個時間段影響的是胃經的解谿穴,此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踝關節前面,當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
-
庚戌時,這個時間段影響的是大腸經的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
壬子時,這個時間段影響的是三焦經的關衝穴,此穴位於手無名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
12. 腎主癸日
癸丑時湧泉(井腎),乙卯時行間(滎肝),丁巳時神門(俞心,過太谿),己未時商丘(經脾),辛酉時尺澤(合肺),癸亥時血納包絡中衝(木)。
上子午流注開闔之法,乃治神之方也,神治而氣血隨之矣。蓋自《靈樞·本輸》已發其端,古今知者鮮矣。惟竇公獨擅其術,用以治神,然不能無說焉。既曰六十甲子循環治時,奈何內缺甲午、甲寅、庚午、壬辰、壬申、丙辰、乙丑、乙巳、辛巳、丁卯、癸未、癸卯?豈此十二時中,榮衛之氣不行耶?又壬寅、壬午、庚辰、丙午、甲辰、甲申、乙未、乙卯、辛卯、丁巳、癸巳、癸丑、皆主兩穴,豈一時之中,兩穴並開耶?言及於此,非所以攻昔人之瑕,實所以傳昔人之神。
又賦云六十六穴,今但得六十五穴,而缺陽池一穴,無所安置,豈陽池獨外於子午耶?語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前言治神之方,亦妄泄爾。
白話文:
在癸丑時分,腎經的湧泉穴(這是腎經的起始穴)開始活躍;到了乙卯時,肝經的行間穴(這是肝經的第二個穴道)開始運作;丁巳時,心經的神門穴(這是心經的腧穴,經過太谿穴)開始作用;己未時,脾經的商丘穴(這是脾經的經穴)開始運作;辛酉時,肺經的尺澤穴(這是肺經的合穴)開始活躍;到了癸亥時,血液進入包絡中的中衝穴(這與木相應)。
這就是子午流注的開闔法則,是調理精神的方法,當精神得到調整,氣血自然跟隨。這種理論自《靈樞·本輸》開始提及,但古今能理解的人很少。只有竇公獨自精通此術,用來調理精神,然而無法不對其進行說明。既然說六十甲子循環調理時間,為何內部缺少了甲午、甲寅、庚午、壬辰、壬申、丙辰、乙丑、乙巳、辛巳、丁卯、癸未、癸卯等十二個時辰?難道在這十二個時辰中,營衛之氣不運行嗎?另外,壬寅、壬午、庚辰、丙午、甲辰、甲申、乙未、乙卯、辛卯、丁巳、癸巳、癸丑等時辰,都主兩個穴位,難道在一個時辰中,兩個穴位會同時開啟嗎?我提到這些,並不是為了挑戰前人的瑕疵,而是為了傳承前人的智慧。
另外,古籍中提到的六十六個穴位,現在我們只找到了六十五個,缺少了陽池穴,不知道該如何安置,難道只有陽池穴不在子午流注的範圍內嗎?有句話說:可以讓人們跟著走,但不必讓他們瞭解其中的緣由。前面所說的調理精神的方法,也是我冒昧地透露出來的。
13. 《難經》五門主治七
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一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主病也。今演其方如下。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面青,善怒,此膽病也。若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刺俠谿(滎),體重節痛刺臨泣(俞)、喘咳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取丘墟(原)。
得弦脈,病人淋溲難,轉筋,四肢滿閉,臍左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當刺大敦(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衝(俞),喘咳寒熱刺中封(經),逆氣而泄刺曲泉(合)。
得浮洪脈,病人面赤,口乾,喜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谷(滎),體重節痛刺後谿(俞),喘咳寒熱刺陽谷(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原)。
得浮洪脈,病人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若心下滿刺少衝(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節痛刺神門(俞),喘咳寒熱刺靈道(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得浮緩脈,病人面黃,善噫,善思,善味,此胃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谷(俞),喘咳寒熱刺解谿(經),逆氣而泄刺三里(合),又總刺衝陽(原)。
得浮緩脈,病人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大白(俞),喘咳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合)。
得浮脈,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俞),喘嗽寒熱刺陽谿(經),逆氣而泄刺曲池(合),又總刺合谷(原)。
得浮脈,病人喘嗽,灑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體重節痛刺太淵(俞),喘嗽寒熱刺經渠(經),逆氣而泄刺尺澤(合)。
得沉遲脈,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谷(滎),體重節痛刺束骨(俞),喘嗽寒熱刺崑崙(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總刺京骨(原)。
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此腎病也。若心下滿刺湧泉(井),身熱刺然合(滎),體重節痛刺太谿(俞),喘嗽寒熱刺復溜(經),逆氣而泄刺陰谷(合)。
得洪大脈,病人渾渾焞焞,耳聾,咽痹,汗出,此三焦病也。若心下滿刺關衝(井),身熱刺液門(滎),體重節痛刺中渚(俞),喘嗽寒熱刺支溝(經),逆氣而泄刺天井(合),又總刺陽池(原)。
得洪大脈,病人面赤目黃,腋腫,胸脅支滿,手心熱,心中動,此心包絡病也。若心下滿刺中衝(井),身熱刺勞營(滎),體重節痛刺大陵(俞),喘嗽寒熱刺間使(經),逆氣而泄刺曲澤(合)。
以上五門主治,古針方也。蓋以陽井金,陰井木,所以主治心下滿者,金病則賁郁,木病則不得條達,故令心下滿也。陽滎水,陰滎火,水病則陰虧,火病則益熾,故令身熱。陽俞木,陰俞土,木主筋,筋根於節,土主肉,肉附於體,故令體重節痛。陽經火,陰經金,火乘於金則病喘嗽,金火相戰,金勝則寒,火勝則熱,故主喘嗽寒熱。
陽合土,陰合水,水敗則火失其制,而作氣逆;土敗則水失其防,而作洞泄,故主氣逆而泄。此五門主治之義也。
白話文:
經典《難經》中有這樣的描述:五門(井、滎、俞、經、合)各有其專治的病症。井穴主治心下脹滿,滎穴主治全身發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合穴主治氣逆和腹瀉。這就是五臟六腑中井、滎、俞、經、合各穴的主治病症。
假如診斷到弦脈,病人有潔癖,臉色青,易怒,這是膽病。若心下有脹滿感,應針刺竅陰穴(井),全身發熱應針刺俠谿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針刺臨泣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應針刺陽輔穴(經),氣逆和腹瀉應針刺陽陵泉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丘墟穴(原)。
如果診斷到弦脈,病人尿量少且排尿困難,肌肉抽筋,四肢感到脹滿,肚臍左邊有動脈搏動,這是肝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大敦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行間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太衝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中封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曲泉穴(合)。
診斷到浮洪脈,病人臉色紅,口乾,愛笑,這是小腸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少澤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前谷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後谿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陽谷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小海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腕骨穴(原)。
診斷到浮洪脈,病人煩躁,心痛,手掌熱且打嗝,肚臍上方有動脈搏動,這是心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少衝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少府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神門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靈道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少海穴(合)。
診斷到浮緩脈,病人臉色黃,易打嗝,多思多慮,這是胃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厲兌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內庭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陷谷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解谿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三里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衝陽穴(原)。
診斷到浮緩脈,病人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怠倦想睡,四肢無力,肚臍中央有動脈搏動,按壓時感覺硬或痛,這是脾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隱白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大都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大白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商丘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陰陵泉穴(合)。
診斷到浮脈,病人臉色白,常打噴嚏,悲傷憂鬱,想哭,這是大腸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商陽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二間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三間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陽谿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曲池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合谷穴(原)。
診斷到浮脈,病人呼吸困難,冷熱交錯,肚臍右邊有動脈搏動,按壓時感覺硬或痛,這是肺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少商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魚際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太淵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經渠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尺澤穴(合)。
診斷到沉遲脈,病人臉色黑,易害怕打哈欠,這是膀胱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至陰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通谷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束骨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崑崙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委中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京骨穴(原)。
診斷到沉遲脈,病人有氣逆,小腹緊繃且疼痛,腹瀉如水,腳部冰冷且抽筋,這是腎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湧泉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然合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太谿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復溜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陰谷穴(合)。
診斷到洪大脈,病人渾渾噩噩,耳鳴,咽喉堵塞,出汗,這是三焦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關衝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液門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中渚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支溝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天井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陽池穴(原)。
診斷到洪大脈,病人臉色紅眼睛黃,腋下腫脹,胸脅脹滿,手掌熱,心悸,這是心包絡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中衝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勞營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大陵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間使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曲澤穴(合)。
以上是五門主治的古針法。陽井屬金,陰井屬木,因此主治心下脹滿,因為金病會導致氣機不暢,木病會導致生長受阻,導致心下脹滿。陽滎屬水,陰滎屬火,水病會導致陰虛,火病會導致熱盛,導致全身發熱。陽俞屬木,陰俞屬土,木主筋,筋根在關節,土主肌肉,肌肉附著在身體上,導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陽經屬火,陰經屬金,火克金會導致喘息咳嗽,金火相剋,金勝則寒,火勝則熱,導致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
陽合屬土,陰合屬水,水衰則火失去控制,導致氣逆;土衰則水失去防護,導致嚴重腹瀉,因此主氣逆和腹瀉。這就是五門主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