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開蒙集 (3)

1. 五門針方(說)四

五門者,十二經井滎俞經合也。臟腑之氣由之開闔,若門戶焉,故曰五門。以十二經分主日時,六十六穴周而復始,循環無已,故錯舉其義,謂之「子午流注」。當其時謂之開,非其時謂之闔。陽病用陽日陽時,陰病用陰日陰時。又有五行相生之義,因其功行一晝夜而始備,又謂之「大周天針法」,以之祛邪,無邪不去;以之調氣,無氣不調,實隆古之針方也。今以其成法述之如下。

白話文:

五門與子午流注:古代針灸理論的現代解讀

五門指的是十二經脈的井、滎、俞、經、合穴。這些穴位如同人體臟腑之氣的門戶,負責開闔氣血運行,故稱為五門。

根據十二經脈與時間的对应关系,將六十六个穴位按顺序排列,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周期,这就是“子午流注”理论。

“子午流注”认为,每个穴位在一天中都有特定的开启和闭合时间。当穴位处于开启状态时,针灸治疗的效果最佳;反之则效果较差。

此外,针灸治疗还需遵循阴阳五行相生的原则,根据患者病症的性质选择治疗时间。阳性疾病应选择阳日阳时,阴性疾病应选择阴日阴时。

由于“子午流注”理论涵盖了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并贯穿于一天之中,因此也被称为“大周天针法”。它可以有效地驱除病邪,调节人体气血,是古代针灸方术的精髓所在。

本文将详细阐述“子午流注”的具体方法和应用。

2. 膽主甲日

甲戌時竅陰(井膽),丙子時前谷(滎小腸),戊寅時陷谷(俞胃,過本原丘墟),庚辰時陽谿(經大腸),壬午時委中(合膀胱),甲申時氣合三焦液門(水)。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中的“十二經脈流注”,即人體內的血液和能量在不同的時間會通過不同的器官循環。具體來說:

  • 在甲戌時(晚上7點到9點),血液和能量從肝臟開始流動,經過足少陽膽經進入手太陰肺經;
  • 在丙子時(凌晨1點到3點),血液和能量從手太陰肺經流入手厥陰心包經,再由手厥陰心包經流入足太陽脾經;
  • 在戊寅時(上午5點到7點),血液和能量從足太陽脾經流入足陽明胃經,再由足陽明胃經流入足太陰腎經;
  • 在庚辰時(下午1點到3點),血液和能量從足太陰腎經流入足少陽膽經,再由足少陽膽經流入手太陽小腸經;
  • 在壬午時(中午11點到下午1點),血液和能量從手太陽小腸經流入手厥陰心包經,再由手厥陰心包經流入足太陽脾經;
  • 在甲申時(下午5點到7點),血液和能量從足太陽脾經流入足陽明胃經,再由足陽明胃經流入足太陰腎經。

這些信息可能對瞭解中醫理論有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醫學中,這種觀念已經被證明是不科學的,因此不能用來替代正規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

3. 肝主乙日

乙酉時大敦(井肝),丁亥時少府(滎心),己丑時太白(俞脾,過太衝),辛卯時經渠(經肺)。

癸巳時陰谷(合腎),乙未時血納包絡勞宮(火)。

白話文:

在乙酉時刺激大敦穴可以調理肝臟,在丁亥時刺激少府穴可以調理心臟,在己醜時刺激太白穴和太衝穴可以調理脾胃,在辛卯時刺激經渠穴可以調理肺部。在癸巳時刺激陰谷穴可以調理腎臟,在乙未時刺激血納包絡勞宮穴可以調理心包經和心絞痛等症狀。

4. 小腸主丙日

丙申時少澤(井小腸),戊戌時內庭(滎胃),庚子時三間(俞大腸,過本原腕骨),壬寅時崑崙(經膀胱),甲辰時陽陵泉(合膽),丙午時氣納三焦中渚(水)。

白話文:

在丙申時,治療穴位是少澤穴,用於調理小腸。在戊戌時,治療穴位是內庭穴,用於調理胃部。在庚子時,治療穴位是三間穴,這是一個與大腸和手腕骨骼有關的腧穴。在壬寅時,治療穴位是崑崙穴,用於調理膀胱。在甲辰時,治療穴位是陽陵泉穴,這是膽囊的合穴。在丙午時,治療穴位是中渚穴,這個穴位有助於吸收水分並調整三焦的功能。

5. 心主丁日

丁未時少衝(井心),己酉時大都(滎脾),辛亥時太淵(俞肺,過神門),癸丑時復溜(經腎。)乙卯時曲泉(合肝),丁巳時血納包絡大陵(土)。

白話文:

在丁未時間,治療小指端的心臟穴位;在己酉時間,治療脾胃的大都穴;在辛亥時間,治療肺部的太淵穴和經過神門穴;在癸醜時間,治療腎臟的復溜穴;在乙卯時間,治療肝臟的曲泉穴;在丁巳時間,使用包絡經的血液吸收穴位大陵來調節土壤(即脾胃)的能量。

6. 胃主戊日

戊午時厲兌(井胃),庚申時二間(滎大腸),壬戌時束骨(俞膀胱,過本原衝陽),甲子時陽輔(經膽),丙寅時小海(合小腸),戊辰時氣納三焦支溝(火)。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描述不同時間點人體內各臟器的功能狀態。以下是其簡要解讀:

  • 戊午時:這個時候厲兌(即足太陰脾經)和井胃相連接。
  • 庚申時:這個時候第二個穴位(即手太陽小腸經上的“二間”穴)與大腸相關聯。
  • 壬戌時:這個時候束骨(即足少陰腎經上的“束骨”穴)為膀胱之俞穴,同時經過了本源穴“沖陽”,可以影響到全身血液循環。
  • 甲子時:這個時候陽輔(即足少陽膽經上的“陽輔”穴)為經脈之一,對肝、膽有重要影響。
  • 丙寅時:這個時候小海(即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小海”穴)為合穴之一,對於小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戊辰時:這個時候氣納於三焦支溝(即手太陰肺經上的“支溝”穴),並通過此穴進行調節。

總結來說,這些都是古人根據天象、地勢等因素推算出的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規律,用來指導人們在不同的時間段如何保持健康。然而,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科學研究和臨牀實踐,而不是盲目信奉傳統觀念。

7. 脾主己日

己巳時隱白(井脾),辛未時魚際(滎肺),癸酉時太谿(俞腎,過太白),乙亥時中封(經肝),丁丑時少海(合心),己卯時血納包絡間使(金)。

白話文:

在上午九點到十一點的時候,刺激隱白穴可以治療脾胃問題;在下午一點到三點的時候,刺激魚際穴可以治療肺部疾病。在晚上七點到九點的時候,刺激太谿穴可以治療腎臟病變,但要避免經過太白穴。在凌晨一至三點的時候,刺激中封穴可治療肝臟問題,在早上五點到七點的時候,刺激少海穴可以治療心臟疾病。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的時間內,刺激血納包絡間使穴可以幫助調節情緒和精神狀態,並且具有鎮靜作用。

8. 大腸主庚日

庚辰時商陽(井大腸),壬午時通谷(滎膀胱),甲申時臨泣(俞膽,過本原合谷),丙戌時陽谷(經小腸),戊子時三里(合胃),庚寅時氣納三焦天井(土)。

白話文:

在庚辰時,商陽穴是大腸經的井穴;在壬午時,通谷穴是膀胱經的滎穴;在甲申時,臨泣穴既是膽經的俞穴也是通過本源和合谷穴相連接;在丙戌時,陽谷穴是小腸經的經穴;在戊子時,足三里穴是胃經的合穴;在庚寅時,氣海穴是三焦經的天井穴。

9. 肺主辛日

辛卯時少商(井肺),癸巳時然谷(滎腎),乙未時太衝(俞肝,過太淵),丁酉時靈道(經心),己亥時陰陵泉(合脾),辛丑時血納包絡曲澤(水)。

白話文:

在辛卯時刻,刺激少商穴可以治療肺部疾病;在癸巳時刻,刺激然谷穴可以治療腎臟疾病;在乙未時刻,刺激太衝穴可以治療肝臟疾病,但要避免經過太淵穴;在丁酉時刻,刺激靈道穴可以治療心血管疾病;在己亥時刻,刺激陰陵泉穴可以治療脾胃疾病;在辛醜時刻,刺激血納包絡曲澤穴可以治療水分失調症狀。

10. 膀胱主壬日

壬寅時至陰(井膀胱),甲辰時俠谿(滎膽),丙午時後溪(俞小腸,過本原京骨),戊申時解谿(經胃),庚戌時曲池(合大腸),壬子時氣納三焦關衝(金)。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中的“十二經脈流注”理論。按照這個理論,在不同的時間點上,人體內的不同臟腑會有相應的能量流動和作用。

  1. 壬寅時:在凌晨3-5點之間,是腎經能量最旺盛的時候,同時也是膀胱經開始運作的時期。
  2. 甲辰時:在上午7-9點之間,肝經能量最旺盛,而膽經則在此時發揮其功能。
  3. 丙午時:在中午11-下午1點之間,心經能量最旺盛,同時也是小腸經開始運作的時期。此外,此時還涉及到一個穴位——京骨穴,它位於足底中央位置,有助於調節全身血液循環。
  4. 戊申時:在下午3-5點之間,脾經能量最旺盛,同時也是胃經開始運作的時期。此時涉及到了一個穴位——解溪穴,它位於小腿外側膝窩下方約一寸處,有助於緩解腿部疲勞、改善消化系統等問題。
  5. 庚戌時:在晚上7-9點之間,肺經能量最旺盛,同時也是大腸經開始運作的時期。此時涉及了一個穴位—

11. 腎主癸日

癸丑時湧泉(井腎),乙卯時行間(滎肝),丁巳時神門(俞心,過太谿),己未時商丘(經脾),辛酉時尺澤(合肺),癸亥時血納包絡中衝(木)。

上子午流注開闔之法,乃治神之方也,神治而氣血隨之矣。蓋自《靈樞·本輸》已發其端,古今知者鮮矣。惟竇公獨擅其術,用以治神,然不能無說焉。既曰六十甲子循環治時,奈何內缺甲午、甲寅、庚午、壬辰、壬申、丙辰、乙丑、乙巳、辛巳、丁卯、癸未、癸卯?豈此十二時中,榮衛之氣不行耶?又壬寅、壬午、庚辰、丙午、甲辰、甲申、乙未、乙卯、辛卯、丁巳、癸巳、癸丑、皆主兩穴,豈一時之中,兩穴並開耶?言及於此,非所以攻昔人之瑕,實所以傳昔人之神。

白話文:

癸丑時湧泉(井腎),乙卯時行間(滎肝),丁巳時神門(俞心,過太谿),己未時商丘(經脾),辛酉時尺澤(合肺),癸亥時血納包絡中衝(木)。

上述子午流注開闔之法,是治療精神的妙方,精神治好了,氣血自然也就隨之而好了。其實早在《靈樞·本輸》中就已經提到了這個方法,但古今懂得這個方法的人卻很少。只有竇公精通此術,用它來治療精神,但他的方法也有不足之處。既然說六十甲子循環治時,為什麼內缺甲午、甲寅、庚午、壬辰、壬申、丙辰、乙丑、乙巳、辛巳、丁卯、癸未、癸卯?難道這十二時辰中,榮衛之氣就不流通了嗎?另外,壬寅、壬午、庚辰、丙午、甲辰、甲申、乙未、乙卯、辛卯、丁巳、癸巳、癸丑,這些時辰都主兩個穴位,難道一個時辰中,兩個穴位會同時開合嗎?說到這裡,並不是要攻擊前人的不足,而是想傳承前人的精髓。

又賦云六十六穴,今但得六十五穴,而缺陽池一穴,無所安置,豈陽池獨外於子午耶?語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前言治神之方,亦妄泄爾。

白話文:

古人曾列出六十六個穴位,現今只找到了六十五個,缺少了「陽池」這個穴位,不知道該如何安排,難道「陽池」在子午線之外嗎?人們可以讓他們按照指示去做,但不能讓他們知道全部的細節。之前提到的調理精神的方法,也可能是過度透露了。

12. 《難經》五門主治七

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一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主病也。今演其方如下。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面青,善怒,此膽病也。若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刺俠谿(滎),體重節痛刺臨泣(俞)、喘咳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取丘墟(原)。

得弦脈,病人淋溲難,轉筋,四肢滿閉,臍左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當刺大敦(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衝(俞),喘咳寒熱刺中封(經),逆氣而泄刺曲泉(合)。

白話文:

經書上說,經脈起於井穴,流注於滎穴,匯聚於俞穴,循行於經穴,最後歸於合穴。井穴主治心下滿悶,滎穴主治全身發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咳、寒熱交替,合穴主治逆氣上衝而導致的泄瀉。這就是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穴的主治病症。現在就來講解針對這些病症的方子。

比如,病人脈象弦緊,性格愛乾淨,面色青白,容易發怒,這就是膽病。如果心下滿悶,就應該刺竅陰穴(井穴);如果全身發熱,就應該刺俠谿穴(滎穴);如果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就應該刺臨泣穴(俞穴);如果喘咳、寒熱交替,就應該刺陽輔穴(經穴);如果逆氣上衝而導致的泄瀉,就應該刺陽陵泉穴(合穴),同時可以取丘墟穴(原穴)。

如果病人脈象弦緊,小便不利,肌肉抽筋,四肢發麻,腹部左側有氣上衝,這就是肝病。如果心下滿悶,就應該刺大敦穴(井穴);如果全身發熱,就應該刺行間穴(滎穴);如果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就應該刺太衝穴(俞穴);如果喘咳、寒熱交替,就應該刺中封穴(經穴);如果逆氣上衝而導致的泄瀉,就應該刺曲泉穴(合穴)。

得浮洪脈,病人面赤,口乾,喜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谷(滎),體重節痛刺後谿(俞),喘咳寒熱刺陽谷(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原)。

得浮洪脈,病人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若心下滿刺少衝(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節痛刺神門(俞),喘咳寒熱刺靈道(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得浮緩脈,病人面黃,善噫,善思,善味,此胃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谷(俞),喘咳寒熱刺解谿(經),逆氣而泄刺三里(合),又總刺衝陽(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脈象浮洪,臉色發紅,口乾舌燥,喜歡笑,那麼就是小腸有病。如果胸口悶痛,刺痛少澤穴,全身發熱,刺痛前谷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刺痛後谿穴,喘咳伴隨寒熱,刺痛陽谷穴,逆氣上衝,刺痛小海穴,也可以針刺腕骨穴。

如果病人脈象浮洪,心煩意亂,心痛,手掌發熱並且乾嘔,肚臍附近有氣上衝,那麼就是心臟有病。如果胸口悶痛,刺痛少衝穴,全身發熱,刺痛少府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刺痛神門穴,喘咳伴隨寒熱,刺痛靈道穴,逆氣上衝,刺痛少海穴。

如果病人脈象浮緩,臉色發黃,容易打嗝,愛胡思亂想,味覺異常,那麼就是胃部有病。如果胸口悶痛,刺痛厲兌穴,全身發熱,刺痛內庭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刺痛陷谷穴,喘咳伴隨寒熱,刺痛解谿穴,逆氣上衝,刺痛三里穴,也可以針刺衝陽穴。

得浮緩脈,病人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大白(俞),喘咳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合)。

得浮脈,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俞),喘嗽寒熱刺陽谿(經),逆氣而泄刺曲池(合),又總刺合谷(原)。

得浮脈,病人喘嗽,灑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體重節痛刺太淵(俞),喘嗽寒熱刺經渠(經),逆氣而泄刺尺澤(合)。

白話文:

如果摸到浮緩的脈搏,病人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懶散嗜睡,四肢不收,肚臍附近有氣在動,按壓時堅硬疼痛,這是脾臟有病。如果心窩滿悶,刺痛隱白穴,身體發熱,刺痛大都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刺痛大白穴,喘咳寒熱,刺痛商丘穴,逆氣而泄,刺痛陰陵泉穴。

如果摸到浮脈,病人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想哭,這是大腸有病。如果心窩滿悶,刺痛商陽穴,身體發熱,刺痛二間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刺痛三間穴,喘嗽寒熱,刺痛陽谿穴,逆氣而泄,刺痛曲池穴,另外還要刺痛合谷穴。

如果摸到浮脈,病人喘嗽,發熱怕冷,肚臍右側有氣在動,按壓時堅硬疼痛,這是肺臟有病。如果心窩滿悶,刺痛少商穴,身體發熱,刺痛魚際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刺痛太淵穴,喘嗽寒熱,刺痛經渠穴,逆氣而泄,刺痛尺澤穴。

得沉遲脈,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谷(滎),體重節痛刺束骨(俞),喘嗽寒熱刺崑崙(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總刺京骨(原)。

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此腎病也。若心下滿刺湧泉(井),身熱刺然合(滎),體重節痛刺太谿(俞),喘嗽寒熱刺復溜(經),逆氣而泄刺陰谷(合)。

得洪大脈,病人渾渾焞焞,耳聾,咽痹,汗出,此三焦病也。若心下滿刺關衝(井),身熱刺液門(滎),體重節痛刺中渚(俞),喘嗽寒熱刺支溝(經),逆氣而泄刺天井(合),又總刺陽池(原)。

白話文:

如果摸到脈象沉而迟缓,病人面色发黑,容易害怕,且经常感觉疲倦无力,这很可能是膀胱有病。如果心口闷胀,针刺井穴(涌泉)能缓解,身体发热,针刺荥穴(然谷)能缓解,全身关节疼痛,针刺俞穴(太溪)能缓解,咳嗽喘息、寒热交替,针刺经穴(复溜)能缓解,反胃呕吐,针刺合穴(阴谷)能缓解,另外针刺原穴(京骨)也能治疗。

如果摸到脉象沉而迟缓,病人反胃呕吐,小腹疼痛剧烈,排泄物下坠,小腿寒凉且逆冷,这很可能是肾脏有病。如果心口闷胀,针刺井穴(涌泉)能缓解,身体发热,针刺荥穴(然谷)能缓解,全身关节疼痛,针刺俞穴(太溪)能缓解,咳嗽喘息、寒热交替,针刺经穴(复溜)能缓解,反胃呕吐,针刺合穴(阴谷)能缓解。

如果摸到脉象洪大而有力,病人头昏沉,耳聋,咽喉肿痛,出汗不止,这很可能是三焦有病。如果心口闷胀,针刺井穴(关冲)能缓解,身体发热,针刺荥穴(液门)能缓解,全身关节疼痛,针刺俞穴(中渚)能缓解,咳嗽喘息、寒热交替,针刺经穴(支沟)能缓解,反胃呕吐,针刺合穴(天井)能缓解,另外针刺原穴(阳池)也能治疗。

得洪大脈,病人面赤目黃,腋腫,胸脅支滿,手心熱,心中動,此心包絡病也。若心下滿刺中衝(井),身熱刺勞營(滎),體重節痛刺大陵(俞),喘嗽寒熱刺間使(經),逆氣而泄刺曲澤(合)。

以上五門主治,古針方也。蓋以陽井金,陰井木,所以主治心下滿者,金病則賁郁,木病則不得條達,故令心下滿也。陽滎水,陰滎火,水病則陰虧,火病則益熾,故令身熱。陽俞木,陰俞土,木主筋,筋根於節,土主肉,肉附於體,故令體重節痛。陽經火,陰經金,火乘於金則病喘嗽,金火相戰,金勝則寒,火勝則熱,故主喘嗽寒熱。

陽合土,陰合水,水敗則火失其制,而作氣逆;土敗則水失其防,而作洞泄,故主氣逆而泄。此五門主治之義也。

白話文:

病人脈象洪大,面色發紅,眼球泛黃,腋窩腫脹,胸脅部脹滿,手掌發熱,心中不安,這是心包絡受病的表現。若心下滿悶,刺中衝穴,身熱勞累,刺勞營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刺大陵穴,喘咳寒熱,刺間使穴,氣逆而泄,刺曲澤穴。

以上五個穴位的治療方法,是古針灸方。因為陽井穴屬金,陰井穴屬木,所以主治心下滿悶,金氣病變則鬱積,木氣病變則氣血不通,所以導致心下滿悶。陽滎穴屬水,陰滎穴屬火,水氣病變則陰氣不足,火氣病變則火氣旺盛,所以導致身熱。陽俞穴屬木,陰俞穴屬土,木主筋,筋根於關節,土主肉,肉附於身體,所以導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陽經穴屬火,陰經穴屬金,火氣克金則病發喘咳,金火相戰,金氣勝則寒,火氣勝則熱,所以主治喘咳寒熱。

陽合穴屬土,陰合穴屬水,水氣敗壞則火氣失控,導致氣逆;土氣敗壞則水氣失守,導致泄瀉,所以主治氣逆而泄。這就是五個穴位治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