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開蒙集 (14)

1. 《難經》五門主治七

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一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主病也。今演其方如下。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面青,善怒,此膽病也。若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刺俠谿(滎),體重節痛刺臨泣(俞)、喘咳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取丘墟(原)。

得弦脈,病人淋溲難,轉筋,四肢滿閉,臍左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當刺大敦(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衝(俞),喘咳寒熱刺中封(經),逆氣而泄刺曲泉(合)。

得浮洪脈,病人面赤,口乾,喜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谷(滎),體重節痛刺後谿(俞),喘咳寒熱刺陽谷(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原)。

得浮洪脈,病人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若心下滿刺少衝(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節痛刺神門(俞),喘咳寒熱刺靈道(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得浮緩脈,病人面黃,善噫,善思,善味,此胃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谷(俞),喘咳寒熱刺解谿(經),逆氣而泄刺三里(合),又總刺衝陽(原)。

得浮緩脈,病人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大白(俞),喘咳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合)。

得浮脈,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俞),喘嗽寒熱刺陽谿(經),逆氣而泄刺曲池(合),又總刺合谷(原)。

得浮脈,病人喘嗽,灑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體重節痛刺太淵(俞),喘嗽寒熱刺經渠(經),逆氣而泄刺尺澤(合)。

得沉遲脈,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谷(滎),體重節痛刺束骨(俞),喘嗽寒熱刺崑崙(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總刺京骨(原)。

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此腎病也。若心下滿刺湧泉(井),身熱刺然合(滎),體重節痛刺太谿(俞),喘嗽寒熱刺復溜(經),逆氣而泄刺陰谷(合)。

得洪大脈,病人渾渾焞焞,耳聾,咽痹,汗出,此三焦病也。若心下滿刺關衝(井),身熱刺液門(滎),體重節痛刺中渚(俞),喘嗽寒熱刺支溝(經),逆氣而泄刺天井(合),又總刺陽池(原)。

白話文:

經典《難經》中有這樣的描述:五門(井、滎、俞、經、合)各有其專治的病症。井穴主治心下脹滿,滎穴主治全身發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合穴主治氣逆和腹瀉。這就是五臟六腑中井、滎、俞、經、合各穴的主治病症。

假如診斷到弦脈,病人有潔癖,臉色青,易怒,這是膽病。若心下有脹滿感,應針刺竅陰穴(井),全身發熱應針刺俠谿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針刺臨泣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應針刺陽輔穴(經),氣逆和腹瀉應針刺陽陵泉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丘墟穴(原)。

如果診斷到弦脈,病人尿量少且排尿困難,肌肉抽筋,四肢感到脹滿,肚臍左邊有動脈搏動,這是肝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大敦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行間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太衝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中封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曲泉穴(合)。

診斷到浮洪脈,病人臉色紅,口乾,愛笑,這是小腸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少澤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前谷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後谿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陽谷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小海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腕骨穴(原)。

診斷到浮洪脈,病人煩躁,心痛,手掌熱且打嗝,肚臍上方有動脈搏動,這是心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少衝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少府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神門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靈道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少海穴(合)。

診斷到浮緩脈,病人臉色黃,易打嗝,多思多慮,這是胃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厲兌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內庭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陷谷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解谿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三里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衝陽穴(原)。

診斷到浮緩脈,病人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怠倦想睡,四肢無力,肚臍中央有動脈搏動,按壓時感覺硬或痛,這是脾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隱白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大都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大白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商丘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陰陵泉穴(合)。

診斷到浮脈,病人臉色白,常打噴嚏,悲傷憂鬱,想哭,這是大腸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商陽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二間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三間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陽谿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曲池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合谷穴(原)。

診斷到浮脈,病人呼吸困難,冷熱交錯,肚臍右邊有動脈搏動,按壓時感覺硬或痛,這是肺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少商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魚際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太淵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經渠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尺澤穴(合)。

診斷到沉遲脈,病人臉色黑,易害怕打哈欠,這是膀胱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至陰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通谷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束骨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崑崙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委中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京骨穴(原)。

診斷到沉遲脈,病人有氣逆,小腹緊繃且疼痛,腹瀉如水,腳部冰冷且抽筋,這是腎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湧泉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然合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太谿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復溜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陰谷穴(合)。

診斷到洪大脈,病人渾渾噩噩,耳鳴,咽喉堵塞,出汗,這是三焦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關衝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液門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中渚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支溝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天井穴(合),另外還可以針刺陽池穴(原)。

診斷到洪大脈,病人臉色紅眼睛黃,腋下腫脹,胸脅脹滿,手掌熱,心悸,這是心包絡病。心下脹滿時應針刺中衝穴(井),全身發熱時應針刺勞營穴(滎),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時應針刺大陵穴(俞),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時應針刺間使穴(經),氣逆和腹瀉時應針刺曲澤穴(合)。

以上是五門主治的古針法。陽井屬金,陰井屬木,因此主治心下脹滿,因為金病會導致氣機不暢,木病會導致生長受阻,導致心下脹滿。陽滎屬水,陰滎屬火,水病會導致陰虛,火病會導致熱盛,導致全身發熱。陽俞屬木,陰俞屬土,木主筋,筋根在關節,土主肌肉,肌肉附著在身體上,導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陽經屬火,陰經屬金,火克金會導致喘息咳嗽,金火相剋,金勝則寒,火勝則熱,導致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

陽合屬土,陰合屬水,水衰則火失去控制,導致氣逆;土衰則水失去防護,導致嚴重腹瀉,因此主氣逆和腹瀉。這就是五門主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