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3)
卷之六·兼羅集 (3)
1. 腕中無力二十八
腕中無力握拘難,舉止疼痛不能安,
若針腕骨真個妙,此穴須當仔細看。
腕骨,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針入三分,可灸二七壯。瀉之。麻木無力宜補。又治發黃五疸。應穴,曲池。
白話文:
【手腕無力的情況二十八】
如果你的手腕無力,連握東西都很困難,甚至舉動都會感到疼痛,無法得到舒緩。
但如果找到正確的方法刺激腕骨穴,效果會非常神奇,只是這個穴位的位置需要你仔細確認。
腕骨穴位於手部外側,手腕前方的突出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針灸時,針尖可以深入三分,而艾灸則可以進行到十四壯。通常選擇排泄法治療。如果手腕麻木無力,則應該選擇補益法。此外,此穴還能治療黃疸等疾病。相應的穴位是曲池穴。
2. 兩胛疼痛二十九
兩胛疼痛氣攻胸,肩井二穴極有功,
此穴元來真氣聚,瀉多補少應針中。
肩井,穴在肩上缺盆骨盡處,用手按肩柱骨,第三指到處是穴。直針入二寸半。此穴五臟真氣所聚,不宜多補。應穴,支溝,在手外腕後起骨上三寸,直針透間使,宜瀉,可灸七壯。
白話文:
[兩肩胛疼痛第二十九]
如果兩邊肩胛骨疼痛,感覺氣悶攻向胸口,可以施針於「肩井」兩個穴位,會非常有效。
「肩井」穴位於肩膀上方,鎖骨盡頭的位置,你可以用手指按壓肩膀骨,當你的第三個手指按到位時,就是這個穴位的位置。針刺應該直入二寸半深。這個穴位聚集了五臟的真氣,所以不適合過度補充能量,只要適量即可。
另一個相關的穴位叫做「支溝」,位於手腕外側,從手腕起骨算起往上三寸的地方。針刺時應該直接穿透到「間使」穴,適合排泄多餘的能量,也可以進行艾灸,一般建議艾灸七次。
3. 肩胛風氣三十
肩胛風氣連背疼,胛縫二穴用針明,
五樞本治腰疼痛,入穴分明疾頓輕。
胛縫,穴在兩腋縫尖。針入二寸,可灸七壯。詳症虛實補瀉。又治腋下腫毒,單瀉出血。
五樞,穴在環跳上五寸,帶脈下三寸。直針入一寸半,可灸二七壯。詳症虛實補瀉。
4. 兩肘拘攣三十一
兩肘拘攣筋骨疼,舉動艱難實可憎,
若苦屈伸針瀉動,曲池尺澤可兼行。
曲池,穴在手曲肘骨內橫紋尖,以手橫胸取之。針入一寸半,灸三七壯。兩手拘攣,筋緊不開,先瀉後補;筋脈拘攣,先補;手握不伸,單補。
尺澤,穴在手肘腕中,大筋外,小筋內陷中。手屈如弓,方可針。針入五分,先補後瀉。禁灸。
白話文:
【兩肘關節僵硬疼痛卅一】
兩側的肘部關節出現僵硬和疼痛的情況,使得活動變得困難,這種情況確實令人困擾。
如果在彎曲和伸直肘部時感到痛苦,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主要針對「曲池」與「尺澤」兩個穴位。
「曲池」這個穴位位於手肘彎曲時,骨頭內側的橫紋尖端,可以將手臂橫放在胸前來找到這個位置。針灸時,針頭插入的深度應為一寸半,通常會進行三七次的溫灸。當兩手關節僵硬、筋絡緊繃無法舒展時,應先進行瀉法後再補法;若是筋絡持續緊縮,則先採用補法;如手部無法張開,則單獨使用補法。
「尺澤」穴位位於手肘腕部中間,大筋外側,小筋內側的凹陷處。只有當手部彎曲成弓形時,才能進行針刺。針灸時,針頭插入的深度為五分,且應先進行補法再進行瀉法。此穴位不宜進行灸法。
5. 肩端紅腫三十二
肩端紅腫痛難當,風濕相搏氣血狂,
若是肩髃針中穴,教君頓瘥永無妨。
肩髃,穴在肩端兩骨間舉臂陷中。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肩背紅腫痛,單瀉;手背疼痛,寒濕麻木,單補。應穴,腕骨。
白話文:
肩膀末端出現紅腫疼痛到無法忍受,這是因為風濕相互作用,導致體內的氣血混亂。
如果在肩髃穴進行針灸,可以立即讓你康復,並且後續不會再有問題。
肩髃穴的位置是在肩膀末端,兩塊骨頭之間,當手臂抬起時會出現凹陷的地方。針灸時,針頭可深入二寸半,灸療則是七次為一組,共做兩組。對於肩背紅腫疼痛的情況,只進行排泄式的治療;而手背疼痛、寒濕麻木的情況,則只進行滋補式的治療。相應的穴位是腕骨穴。
6. 腹中氣塊三十三
腹中氣塊去應難,金針宜向內關看,
更向陰蹻針照海,腹中疾病總皆安。
內關,穴在掌後橫紋上二寸。直針透外關,先補後瀉。禁灸。治腹中脅肋疼痛,先瀉;胸中痞悶,先補。
照海,穴在內踝骨下赤白肉際。橫針入寸半。小便不通,瀉之立通。
白話文:
【腹部氣結處理方法】
腹部的氣結要消散確實有些困難,我們可以透過針灸的方式,找到「內關」這個穴位來進行治療。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的橫紋往上約兩指寬的地方。施針時,針頭需垂直穿過皮膚,先補後瀉(先刺激穴道加強體質,再排解病氣)。值得注意的是,此穴不適合使用灸法。此穴可治療腹部和脅肋的疼痛,若是這類症狀,應先瀉;若感到胸中鬱悶,則應先補。
另一個可用的穴位是「照海」,它位於腳踝內側下方,紅色和白色肌肉交界處。施針時,針頭需橫向進入約半寸深。對於小便不通的問題,施以此穴後,往往能立即改善。
7. 腹中疼痛三十四
腹中疼痛最難當,大陵外關仔細詳,
若是腹疼並痞結,支溝奇妙穴非常。
大陵,穴在掌後橫紋兩筋間。直刺入三分,可灸二七壯。詳虛實補瀉。
外關,穴在手腕後三寸。直針透內關,先補後瀉,可灸二七壯。
支溝,穴在腕後三寸兩骨中。直針透間使。
白話文:
腹部疼痛是最讓人難以承受的,對於這類情況,我們要特別注意且詳細地瞭解大陵穴和外關穴的應用,
如果腹部疼痛是伴隨著脹滿或結塊的情況,支溝穴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橫紋與兩條肌腱之間。治療時,可以直向深入刺入三分,或者進行二七次的艾灸。具體操作要根據虛實情況來決定是補還是瀉。
外關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治療時,可以從外關直針穿過到內關,先進行補充再後續瀉出,也可以進行二七次的艾灸。
支溝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在兩根骨頭中間。治療時,可以從支溝直針穿過到間使穴。
8. 脾寒三十五
脾寒之症最可憐,有寒有熱兩熬煎,
間使二穴針瀉動,熱瀉寒補病俱安。
間使,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直針透支溝,灸三七壯。先寒後熱,先補後瀉;先熱後寒,先瀉後補。熱多單瀉,寒多單補。百勞、後谿、可灸二七壯。
白話文:
【脾臟虛寒三十五】
脾臟虛寒的症狀實在令人同情,患者時而感到寒冷,時而又感到燥熱,這種冷熱交錯的折磨讓人難受。
治療上,我們可以針刺間使穴來調節。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三寸,在兩條肌腱之間。針刺時應直刺穿透到支溝穴的位置,艾灸的話則應灸三七次。若患者先是感覺寒冷再是燥熱,治療上就應先補後瀉;反之,若是先感燥熱再轉冷,就應先瀉後補。若燥熱的情況較嚴重,則單純進行瀉法;相反,若寒冷的情況較嚴重,則單純進行補法。此外,百勞穴和後谿穴也適合進行艾灸,灸的次數為二七次。
以上就是對脾臟虛寒症狀的處理方式。
9. 九種心痛三十六
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可金針,
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侵。
上脘,穴在腹中行巨闕下寸半。直針入二寸半。
中脘,穴在臍上四寸。直針入二寸半。此穴多補,可灸五十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九種心痛以及脾臟疼痛的治療方式,主要提到兩個穴位:上脘和中脘。
當你有九種心痛或是脾臟疼痛的情況時,可以針刺上脘穴來緩解症狀。上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央,巨闕穴下方約1.5公分處,針刺時垂直插入2.5公分深。
如果脾臟功能已經虛弱,則應針刺中脘穴來補強。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4寸處,針刺時同樣垂直插入2.5公分深。這個穴位多用於補法,也可進行艾灸,一次可灸五十壯,以增強療效。
10. 痔漏三十七
痔漏之疾亦可憎,裡急後重最難禁,
或疼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從掌後尋。
二白,穴在掌後橫紋上四寸,兩穴相對,內穴在兩筋中間,外穴在大筋外。禁刺。可灸二七壯。應穴,承山。
白話文:
痔瘡這類疾病實在讓人討厭,其中最難忍受的就是有種急迫感,尤其是在排便時更為嚴重,
有的時候會痛,有的時候會癢,甚至還會出血,想要緩解這些症狀,可以尋找二白穴。
二白穴的位置在手掌後方,手腕橫紋往上約四寸的地方,左右手各有一個,穴位位置是相對的, 內側的穴位位於兩條筋的中間,而外側的穴位則是在較大的那條筋的外側。不建議針刺此穴, 但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十四次(二七壯)即可。相應的穴位還有承山穴。
11. 三焦熱壅三十八
三焦邪熱壅三焦,舌乾口苦不和調,
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氣俱消。
關衝,穴在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禁灸。治三焦邪熱,單瀉;三焦受寒吐涎,單補;胸膈痞悶,先補後瀉。應穴,支溝。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當三焦部位受到邪惡的熱氣阻塞,會導致舌頭乾燥、口中有苦味,身體機能失調。
在小指旁邊的第二個手指尖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有一個名叫關衝的穴位,若在此處進行針刺療法,釋放出毒素與血液,可以促進口腔產生津液,使不適感消失,同時也能緩解氣滯。這個穴位不宜使用灸療。
關衝穴的治療方式為:如果是由於三焦部位受到邪惡的熱氣影響,則單純採用瀉法;若是三焦部位受寒導致嘔吐涎沫,則單純採用補法;對於胸腔和橫膈膜間的鬱悶感,則是先補後瀉。相應的穴位為支溝穴。
12. 中風不省三十九
中風之症或不省,中衝一穴不須尋,
先補後瀉如不應,再刺人中立便醒。
中衝,穴在中指端。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三壯。治中風不省,先補後瀉;暴啞,先瀉後補;心痛不省,單瀉。
人中,平針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關於中風導致意識不清的情況,處理方法是先不用考慮去找中衝這個穴位。
中風的症狀若使人失去意識,可以先從中衝穴開始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再刺激人中穴,通常病人就能立即清醒。
中衝穴位於中指的指尖,針灸時針頭插入約一分深,然後沿皮膚向後進針三分,可進行三次的灸療。此穴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意識不清,治療方式為先補後瀉;如果是突發性失聲,則是先瀉後補;若是因心痛導致的無意識,則單純使用瀉法。
人中穴的針灸方式為平針插入三分深,也可進行三次灸療。
以上就是中風導致意識不清的處理方式,以及相關的針灸穴位與方法。
13. 手背紅腫四十
手背紅腫連腕疼,液門穴內用金針,
更有一穴名中渚,多瀉不補疾還輕。
液門,穴在小指次指間陷者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透陽池穴,宜單瀉,及彈針出血為妙。手臂冷風痛,先補。
中渚,穴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一分,沿皮透腕骨穴,宜瀉。
白話文:
【手背紅腫四十】
如果手背出現紅腫且疼痛連至手腕,可以考慮在液門穴和中渚穴使用針灸治療。
液門穴的位置是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針灸時,針頭應插入一分深度,然後沿著皮膚向後穿過到陽池穴,適合單純放血,以及彈針引血,這對病情會有幫助。若是手臂受到冷風而疼痛,應先進行補氣治療。
中渚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根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針灸時,針頭也需插入一分深度,沿著皮膚穿透到腕骨穴,同樣適合放血治療。
14. 心病四十一
少衝穴在手少陰,其穴功多必可針,
心虛膽寒還補瀉,熱壅上焦通里尋。
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廉之端。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治心經一切病。驚怕,先瀉後補;心虛,單補。禁灸。
通里,穴在腕後一寸。直針入一寸,宜瀉。禁灸。
白話文:
【心臟相關疾病四十一】
少衝穴位於手部的少陰心經上,此穴位對於許多病症有著良好的療效,適合進行針刺治療。
當出現心臟虛弱、膽怯畏寒的情況,可以透過針刺進行補瀉調理;若因熱氣壅塞上焦(上半身)的問題,則可以找通裏穴來治療。
少衝穴,位置在小指內側的末端。針刺時,應深入約一分,然後沿皮膚向後延伸約三分。此穴能治療心經的所有疾病,如驚嚇恐懼的情況,應先瀉後補;若是心臟虛弱,則只需進行補法。但需注意,此穴不宜使用灸法。
通裏穴,位在手腕後方約一寸處。針刺時,應垂直深入約一寸,且適合用瀉法。同樣地,此穴也禁止使用灸法。
15. 時疫瘧疾四十二
時疫瘧疾最難禁,穴法原來用得明,
後谿奇穴如尋得,百勞兼施疾無存。
後谿,穴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針入一寸。治一切癲狂不識尊卑,五癇,瘧疾。看虛實補瀉。
百勞,穴在背第一椎骨尖。灸二七壯,針入三分,瀉。
白話文:
時疫引發的瘧疾非常難以控制,但利用正確的針灸穴位治療卻能發揮效用。
後谿這個特殊穴位,若能找到並妥善使用,再配合百勞穴的治療,瘧疾就能被根除。
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關節後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應為一寸,可用來治療所有類型的癲狂症狀、不分尊卑的行為失常、五癇(一種精神疾病)以及瘧疾。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是補還是瀉。
百勞穴則在背部第一個脊椎骨尖端的位置。可進行灸療十四次,或針刺深度為三分,採用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