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開蒙集 (9)

1.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

「毉」,文從「巫」,以其通於鬼神也。故治鬼出妖,不為幽妄。聖人不語,術士傳焉。余煮針方中,主以五毒。五毒者,官桂、川烏、鬼臼、狼毒、自然銅也。復用真人手符,為降魔驅妖計也。交俞,非古穴,說者以為人中、三陰交,近是。

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土視秋毫之末。

肝俞、足太陽脈氣所發,肝氣於此轉輸,故曰肝俞。目為肝之竅,故刺之。命門,非督之命門,亦非任之命門。《靈樞·根結》論曰:「命門者,目也」,謂睛明穴,此治外障法也。治內障者,宜刺睛中穴,其法:候於暑月,先以涼水沃之,以凝其血,次用三稜針開穴,繼以黃金毫針刺入,撥去內障,五年十年不見物者,立能見物,復明如舊。其刺始於龍木禪師,詳載《大藏經》中,神妙神妙者也。

所以必用涼水者,非水涼之則血不凝,能令血貫瞳仁不能復治矣。如水涼之不足,為患亦同。故於將出針時,宜更以涼水沃之。所必候暑月,不足以勝涼水故也。識之慎之。(刺睛中穴法,附前《神照集》。)

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取少陽,取其結於耳者,翳風是也,為手足少陽之會。交於手少陽者為內關;別於手少陽者為外關,交於足少陽者為蠡溝,別於足少陽者為光明。內關與外關平等,光明與蠡溝亦平等,皆一針可取二穴者也。手、足少陽脈皆入耳,故治耳聾。此亦瀉絡遠針之法。

嗟夫!去聖愈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志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白話文:

秋天的醫生為腰痛的病人針灸腰俞穴,病痛便神奇地消失了;王纂醫生為被妖邪附身的病人針灸交俞穴,妖邪立刻就跑掉了。

「醫」字從「巫」字旁,因為醫術與鬼神之說相通。所以治療妖邪附體並不算是虛妄之事。古代聖人不輕易談論這些,這些技法都是由術士一代代傳下來的。我研習的針灸方法,主要使用五種毒性藥物,這五種毒藥指的是官桂、川烏、鬼臼、狼毒和自然銅。並且還會配合使用真人手符,以達到降魔驅邪的目的。交俞穴不是古代經脈穴位圖中記載的穴位,有人說它是人中穴或三陰交穴,這兩種說法比較接近。

針灸肝俞穴和命門穴,可以讓失明的人看見秋毫末端。

肝俞穴是足太陽經脈之氣發散的地方,肝氣在此轉輸,所以叫做肝俞穴。眼睛是肝臟的外竅,所以針灸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眼疾。這裡說的命門穴,既不是督脈的命門穴,也不是任脈的命門穴。《靈樞·根結》篇裡說:「命門是眼睛」,指的是睛明穴,這是治療外障的方法。治療內障,應該針灸睛中穴。方法是:選擇夏季炎熱的時候,先用涼水沖洗眼睛,讓血液凝固,然後用三稜針點刺開穴位,再用黃金毫針刺入,把內障撥出來。即使是五年十年看不見東西的人,也能立刻恢復視力,像以前一樣明亮。這種針灸方法起源於龍木禪師,詳見《大藏經》,其神奇效果令人驚嘆。

一定要用涼水的原因,是因為如果水不夠涼,血液就不能凝固,這樣血液就會充滿瞳仁,就無法治療了。如果水不夠涼,也會造成同樣的危害。所以在拔針的時候,也應該再次用涼水沖洗。必須選擇夏季炎熱的時候進行治療,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涼水的功效。記住這一點,一定要謹慎操作。(刺睛中穴的方法,詳見《神照集》)

針灸少陽穴和交、別穴,可以讓耳聾的人聽到夏夜蚊蚋的聲音。

選擇少陽穴,是因為它與耳朵相關,翳風穴就是少陽經脈的穴位,是手足少陽經脈的交會點。與手少陽經脈交會的穴位有內關穴;與手少陽經脈相別的穴位有外關穴;與足少陽經脈交會的穴位有蠡溝穴;與足少陽經脈相別的穴位有光明穴。內關穴與外關穴的功效相當,光明穴與蠡溝穴的功效也相當,一針可以同時針灸這兩個穴位。手足少陽經脈都通向耳朵,所以可以治療耳聾。這也是一種遠程瀉絡針灸的方法。

唉!距離聖賢的時代越來越遠,這種技法也逐漸失傳了。有些人因為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就放棄了學習,有些人由於能力不足而犯了禁忌。我愚笨庸庸碌碌,志向淺薄,很難理解這些深奧的道理。至高的醫道深奧莫測,能夠掌握它的人又有幾個呢?我只是偶然寫下這些話,不敢拿給聰明人看,希望能夠啟發一些懵懂無知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