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二·開蒙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開蒙集 (8)

1. 竇太師《標幽賦》(吳注一)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

搖動其針謂之動;引針少出謂之退;不捫針痏謂之空;不復用針謂之歇;先邪取穴謂之迎;大瀉其邪謂之奪;右旋其針謂之右。以上諸法皆所以瀉實而今熱者涼也。

推納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持針力入謂之推;刺入穴分謂之納;漸次入深謂之進;拈轉其針謂之搓;後邪取穴謂之隨;引氣益之謂之濟;左旋其針謂之左。以上諸法,民以補虛而令寒者暖也。

慎之!大凡危疾,以脈不順而莫針。

病人色脈相生者吉;色脈相剋者凶,不可更施針治。

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

寒熱風陰,天氣之乖和也;飢飽醉勞,人氣之乖和也。如是者皆不宜刺。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人身營氣,與太陰同其盈虧。故當其盈而補,是謂重實,令人絡有留血;當其虧而瀉,是謂重虛,令人益困。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灼艾而壞其肌。

脈證為寒、為積、為氣虛胃弱者,宜灼艾。為風、為火、為熱、為血虛者,不宜灼艾。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病有理有原,必正其理,求其原,何者宜針經,何者宜針絡。不然,投針失位無益也。

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六。

中心、中肺、中肝、中脾、中腎、中膀胱、中膽、中膈、跗上、陰股、面中、客主人、腦戶、膝髕、郄中、膺中、氣街、太淵血、缺盆、乳房、乳中、雲門、臍中、少陰血、鳩尾、神庭、顱息、左角、人迎、足下中脈、石門、伏兔、會陰、脊髓、承筋、肘內陷、然谷、橫骨、青靈、五里、眶上陷、面承泣、三陽絡、關節液出、腋脅內陷、孕婦三陰交。

禁刺處而除六俞,三十有二。

頭維、承光、腦戶、下關、殷門、絲竹空、人迎、承泣、脊中、乳中、氣街、白環俞、淵液、經渠、鳩尾、四白、陽關、石門女子禁、天府、伏兔、瘛脈、啞門、風府、地五會、素髎、睛明、迎香、禾髎、顴髎、心俞,氣衝、陰市。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得蘇。

高皇,金之高皇。李氏,今不能考。巨闕,心之募也,主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屍厥。此巨刺也。

太子暴死為屍厥,越人針維會而得醒。

太子,虢太子。越人,盧醫秦越人也。史稱,虢太子病屍厥,扁鵲為之刺三陽五會,有太子蘇,則百會穴也。此云維會,則非百會。《針經》云:臍中,一名維會,謂扁鵲當時取此穴耳。蓋人之生,嘗以此穴受母之氣,刺家能取此穴,調其厥逆,使之沖和,亦何嫌於刺哉。臍中為是,古之神良,固未嘗以禁刺膠鼓也。

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魯州刺史庫狄嶔患風痹,甄以取此二穴刺之,立能援弓引射。亦經刺也。

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

懸鐘為絡刺,環跳為經刺,皆足少陽經所發,足少陽為甲木,故主風,能治蹻躄足。

白話文:

竇太師《標幽賦》註解

針灸方法,瀉實熱者:

針法有動、退、空、歇四種,取穴方式有迎、奪兩種,針刺方向有右旋。動指搖動針;退指略微退針;空指不按壓針刺處;歇指停止針刺;迎指在邪氣到達之前預先取穴;奪指大力瀉出邪氣;右指右旋針。以上方法都是為了瀉去體內實邪和熱邪。

針灸方法,補虛寒者:

針法有推、納、進、搓四種,取穴方式有隨、濟兩種,針刺方向有左旋。推指用力刺入;納指刺入穴位深度;進指逐漸加深針刺深度;搓指捻轉針;隨指在邪氣到達之後取穴;濟指引導元氣以增強體力;左指左旋針。以上方法都是為了補益體內虛弱之氣和溫暖寒邪。

注意事項:

危急重症,脈象不順暢者,不宜針灸。

病人面色與脈象相符者預後良好;面色與脈象不相符者預後不良,不宜繼續針灸治療。

寒熱、風邪、陰邪,以及飢餓、飽脹、醉酒、勞累時,都應避免針灸。寒熱風陰屬外在環境因素的失調;飢飽醉勞屬人體自身因素的失調。這些情況都不適合針刺。

切忌盲目進補或瀉火。脈象充盈時不宜過度補益,否則可能導致瘀血;脈象虛弱時不宜過度瀉火,否則可能加重虛弱。

針灸應精益求精,不可灼艾傷及肌膚。

寒邪、積聚、氣虛、胃弱者,適合使用艾灸;風邪、火邪、熱邪、血虛者,不宜使用艾灸。

針灸必須遵循病理規律,判斷病因,確定穴位,不可盲目施針。疾病有其原因和病理,必須先弄清楚病理,找出病因,才能確定是針刺經脈還是絡脈。否則,針刺失準,就沒有效果。

禁刺穴位:

應避免針刺的部位共有46處:心、肺、肝、脾、腎、膀胱、膽、膈、跗上、陰股、面中、客主人、腦戶、膝髕、郄中、膺中、氣街、太淵血、缺盆、乳房、乳中、雲門、臍中、少陰血、鳩尾、神庭、顱息、左角、人迎、足下中脈、石門、伏兔、會陰、脊髓、承筋、肘內陷、然谷、橫骨、青靈、五里、眶上陷、面承泣、三陽絡、關節液出、腋脅內陷、孕婦三陰交。

禁刺穴位:

應避免針刺的部位共有32處:頭維、承光、腦戶、下關、殷門、絲竹空、人迎、承泣、脊中、乳中、氣街、白環俞、淵液、經渠、鳩尾、四白、陽關、石門(女性禁刺)、天府、伏兔、瘛脈、啞門、風府、地五會、素髎、睛明、迎香、禾髎、顴髎、心俞、氣衝、陰市。

案例:

高祖患病未癒,李氏醫生針刺巨闕穴而使其痊癒。高祖指漢高祖劉邦。李氏醫生身份不詳。巨闕穴是心的募穴,主治五臟氣機阻滯、心痛、昏厥等症。這是經絡針刺的案例。

太子因昏厥而死,越人醫生針刺維會穴而使其甦醒。太子指虢國太子。越人指秦國的醫生。史書記載,虢太子患昏厥,扁鵲為其針刺三陽五會穴(即百會穴)而使其甦醒。這裡所說的維會穴,可能並非百會穴。《針經》中記載臍中穴又名維會,扁鵲當時可能取的是這個穴位。人體出生時,藉由這個穴位吸收母體之氣,針灸此穴可以調節氣血逆亂,使之平衡和順,因此針刺此穴並無不可。所以古時的良醫,並未將臍中穴列入禁刺穴位。

甄權醫生針刺肩井、曲池穴治療臂痛,使病人恢復射箭能力。

華佗醫生針刺懸鐘、環跳穴治療足部疾病,使病人恢復行走能力。懸鐘穴屬絡穴,環跳穴屬經穴,皆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少陽經屬木,主風,能治療足部癱瘓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