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兼羅集 (1)

1. 卷之六·兼羅集

敘曰:針道博矣,大賢識其大者,小賢識其小者,故小言雖卑近,而亦高遠之階梯,何可無也,惟是作「兼羅集」。

白話文:

說道:針灸的知識非常廣泛,大智慧的人認識其中的大原則,小智慧的人認識其中的小細節。因此,即使一些看似低微簡單的理論,也是通往更高深知識的階梯,怎麼能忽略呢?因此,我們編寫了這本「兼羅集」。

2. 玉龍歌(共七十八條)一

歌曰:

玉龍之歌世罕得,穴共一百零二十,

研精心手妙如仙,但恐時人自差忒。

白話文:

歌曲說:「玉龍之歌在世上很少有人得到,穴位共有102個。研究精深的手法巧妙如同神仙一般,只怕世人自己會出錯。」

3. 中風不語二

中風不語最難醫,頂門髮際亦堪施,

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甦醒免災危。

頂門,即囟會穴,在上星後一寸,可灸七壯,瀉之。中風不省,先瀉後補;中風不語,單瀉。

髮際,當是上星穴。

百會,穴在頂中央。取法:前以眉心間印堂穴量起,後以髮際量止,折中是穴。針入豆許。中風先補後瀉,瀉多補少,頭風平瀉。可灸七壯,宜瀉無補。

白話文:

中風導致病人無法言語是最難治療的,可以在頭頂髮際處施針,尤其是百會穴,透過補瀉手法,能有效幫助病人恢復意識,避免危及生命。

頭頂的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可以用艾灸七壯來瀉火。中風昏迷的病人,先瀉後補;中風不語的病人,則只用瀉法。

髮際處即為上星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可以用眉心印堂穴到髮際的距離,取其中點定位。針灸時,針刺深度約為一粒豆子大小。中風病人,先補後瀉,瀉多補少,頭風平時則只用瀉法。可以用艾灸七壯,以瀉火為主,不用補法。

4. 鼻流濁涕三

鼻流濁涕名鼻淵,先補後瀉疾可痊。

若是頭風並眼痛,上星穴內刺無偏。

上星,穴在督脈,直鼻入髮際一寸。有一取法:以掌後橫紋當鼻尖,中指盡處是穴。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鼻流清涕者單補,流濁涕者單瀉,不聞香臭者先補後瀉。應穴,太淵。

白話文:

鼻流濁涕的中醫治療方法:

鼻流濁涕,稱為鼻淵, 需先補後瀉才能治癒。

如果伴隨頭風和眼痛, 可以在上星穴針灸治療,針刺方向要準確,不可偏差。

上星穴位於督脈, 直線向上從鼻尖至髮際,距離一寸的位置。

另外一種取穴方法: 將手掌橫紋對準鼻尖,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上星穴。

針刺深度為三分, 可以灸七壯。

如果流清涕,只補不瀉;流濁涕,只瀉不補。

對於聞不到香臭的人, 需要先補後瀉。

與上星穴相應的穴位是太淵穴。

5. 頭風嘔吐眼昏四

頭風嘔吐眼昏花,神庭一穴刺無差,

孩子驚風俱可治,印堂針入艾交加。

神庭,穴當鼻直上,入髮際五分。刺入三分,先補後瀉,瀉多補少,可灸二七壯。看虛實補瀉。

印堂,穴當兩眉中間宛宛中是穴。刺入一分,先沿皮針透左攢竹,補瀉後轉歸原穴,退右攢竹,依上補瀉,可灸七壯。亦治小兒驚風,灸七壯,大哭為效,不哭者難治。隨症補瀉,急瀉慢補。

白話文:

頭風嘔吐、眼睛昏花,可以針刺神庭穴,這對治療兒童驚風也有效果。神庭穴位於鼻樑直上,髮際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先補後瀉,虛證多補,實證多瀉,也可以灸二七壯。印堂穴位於兩眉之間,針刺深度一分,先沿皮針透左攢竹穴,補瀉後轉回原穴,再透右攢竹穴,依同樣方式補瀉,可灸七壯。印堂穴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灸七壯,孩子大哭則有效,不哭則難治。根據症狀的不同,要適當補瀉,急症多瀉,緩症多補。

6. 項痛牙疼五

頸項強痛回顧難,牙疼病作一般看,

先用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疾皆安。

承漿,穴在唇下宛宛中,直針一分,可灸七壯。頸項強痛,牙齒虛疼,先瀉後補。

風府,穴在項後中行,入髮際一寸兩筋中央,言語陷下。針入一、二分,不可深,深入令人啞。禁灸。隨病補瀉。

白話文:

脖子僵硬疼痛,頭往後仰很困難,牙齒也痛得厲害,看起來像是風寒入侵。可以先用承漿穴來清熱瀉火,再用風府穴來疏通經絡,這樣就能緩解疼痛,恢復健康。承漿穴位於下嘴唇正下方凹陷處,針灸時直刺一分,也可以灸七壯。風府穴位於後頸部正中線髮際邊緣,兩條大筋中間凹陷處,針灸時刺入一到兩分,不可過深,否則會造成失聲。風府穴禁灸,針灸時根據病情的需要來決定補瀉手法。

7. 頭風(一)六

頭風偏正最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

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絲竹,穴在眉後入髮際陷中,開口取穴。沿皮向後透率谷。禁灸。偏正頭風,單瀉;眼目昏花,先瀉後補。

率谷,穴在耳上,入髮際轉耳尖點到處是穴。針入一分,沿皮向前透絲竹空,可灸七壯。

白話文:

治療頭風,尤其是偏正頭風,是最難的。但可以使用絲竹和率谷兩個穴位來治療。

絲竹穴位於眉毛後方髮際凹陷處,開口取穴,針刺後沿著皮膚向後透至率谷穴。此法不可灸。對於偏正頭風,單純瀉法即可;若是眼目昏花,則需要先瀉後補。

率谷穴位於耳廓上緣,髮際轉至耳尖處,針刺深度約一分,沿著皮膚向前透至絲竹穴。可以灸七壯。

8. 頭風(二)七

偏正頭風有兩般,痰飲之時仔細看,

若還痰飲風池泄,痰飲非時合谷觀。

風池,穴在耳後顳顬骨下,大筋外廉,入髮際五分。橫一寸半透風府,先補後瀉,可灸七壯。治偏正頭風,痰飲。

合谷,穴在兩手虎口岐骨間,動脈應手。直針入一寸半,治證同前。無痰可刺,看虛實補瀉之。灸七壯。

白話文:

偏頭痛分為兩種,要仔細觀察是否是痰飲引起的。如果痰飲伴隨風池穴疼痛,就應該針灸風池穴;如果不是痰飲引起的,就應該針灸合谷穴。風池穴位於耳朵後方,靠近髮際處,約一寸半的位置,針灸時要先補後瀉,可以灸七壯。合谷穴位於虎口兩骨之間,針灸時要根據虛實情況決定補瀉,也可以灸七壯。這兩個穴位都能治療偏頭痛和痰飲。

9. 口眼歪斜八

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

喎左瀉右依師說,喎右瀉左莫教差。

地倉,穴在口吻旁四分,斜口縫中。針入一分,沿皮斜向上透頰車。

頰車,穴在耳前耳墜下三分,刺入一分,沿皮斜向下透地倉。

白話文:

嘴巴和眼睛歪斜真是令人惋惜,地倉和頰車是神奇的穴位, 如果嘴向左歪就用右手進行放血治療,如果嘴向右歪則使用左手進行放血治療。 地倉這個穴位位於嘴角旁邊約4毫米的位置,在斜口縫中的位置上。插入一根細針進入1毫米深的地方,然後沿著皮膚斜向上穿過到達頰車。 頰車這個穴位位於耳朵前面、耳垂下方3毫米處,插入一根細針進入1毫米深的地方,然後沿著皮膚斜向下穿過到達地倉。

10. 鼻塞不聞香臭九

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穴內最堪攻,

先補後瀉分明記,金針未出氣先通。

迎香,穴在鼻孔旁五分直縫中。針入一分,瀉多補少,沿穴向上。禁灸。應穴,上星穴也。治鼻塞不聞香臭,先補後瀉;流濁涕,單瀉;流清涕,單補。

白話文:

鼻子不通,聞不到香臭味,要治這個病,迎香穴是關鍵。先補後瀉要記住,針灸之前要先通氣。迎香穴位於鼻孔旁五分處的縫隙中,針刺深度一分,瀉多補少,針尖沿穴向上移動,不可灸。迎香穴的配穴是上星穴,可以治療鼻塞不通、流鼻涕等問題。鼻塞不聞香臭,先補後瀉;流濁鼻涕,單瀉;流清鼻涕,單補。

11. 耳聾瘰癧十

耳聾氣閉實難眠,翳風妙穴莫教偏,

兼治項上生瘰癧,金針瀉動疾俱痊。

翳風,穴在耳後陷中,開口得穴。針入五分,宜瀉,可灸七壯。耳聾單瀉,耳鳴單補。一切瘰癧先瀉後補。應穴,合谷。

白話文:

當耳朵聽不到聲音、呼吸困難時很難入睡,使用神奇的穴位「翳風」可以幫助改善這個問題,但要避免刺錯位置。此外,它也可以治療頸部出現的腫瘤和淋巴結炎等疾病。如果用金屬針進行刺激,應該深入到五分之一的位置並採取放血的方式,並且可以用火療的方法來加熱七次。對於耳聰明的人來說,只需要放血即可;而對於有耳鳴症狀的人則需要用填充物填滿該部位。所有其他類型的病變都必須先放血再填充。正確地找到穴位是關鍵,因此最好與合谷穴一起使用。

12. 耳聾十一

耳聾之症最難禁,或痛或癢或蟬鳴,

紅腫生瘡須用瀉,只從聽會用金針。

聽會,穴在耳珠前陷中,開口得穴。口含尺,方可下針,刺入五分,可灸二七壯。耳疼紅腫,單瀉;蟬鳴,先補後瀉;痛瀉癢補;耳中膿,先瀉後補。

白話文:

耳聾症狀難以根治,或痛或癢或如蟬鳴。

耳部紅腫生瘡需用瀉法,針灸治療需找準聽會穴。

聽會穴位於耳珠前方的凹陷處,開口即為穴位。用尺量口,方可下針,針刺五分深,可灸二七壯。耳痛紅腫,單用瀉法;蟬鳴,先補後瀉;痛瀉癢補;耳中流膿,先瀉後補。

13. 失音十二

忽然失音語言難,啞門一穴兩筋間,

刺穴莫深須是淺,若刺深時疾少安。

啞門,穴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兩筋陷中。直針入三分,莫深入,令人啞。禁灸。失音先補後瀉,頭傾注不語單瀉。應穴,人中。

白話文:

突然失去聲音、說話困難的人,在喉嚨旁邊的兩個肌肉之間找到「啞門」穴位。要小心地輕微刺激這個穴位,如果太用力或刺得太深,會讓人變得更無法發聲。千萬不要用艾草來治療。「啞門」穴位位於頸部後方,離髮際線約五分的地方,是在兩條肌肉中的凹陷處。使用長度只有三分的針進行注射,但不能注入太多液體,否則可能會導致癱瘓。如果你有言語障礙,應該先補充能量再排出多餘的能量;如果是因為頭部姿勢不正確而造成無法正常發出聲音的情況,則只需要排放多餘的能量即可。最後,可以考慮使用「人中」穴位作為替代方案。

14. 眉間痛目昏十三

眉間疼痛最難當,攢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目昏同一治,刺入頭維目自康。

攢竹,穴在眉尖陷中。針入一分,沿皮透魚腰,瀉多補少。禁灸。兩眉稜骨痛單瀉,痰飲頭風同。眼目昏花,先瀉後補;胬肉攀睛,先補後瀉。

頭維,穴在額角盡處,入發陷中。針入一分,沿皮斜向下透懸顱穴。兩額角疼瀉,眩暈補,可灸二七壯。

白話文:

眉心痛起來最難受,可以從攢竹穴沿著皮膚針刺,若眼睛昏花也能用此法治療。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分,沿著皮膚斜刺至魚腰穴,瀉多補少,不可灸。兩眉稜骨疼痛則單純瀉法,痰飲頭風也可用此法。眼睛昏花,先瀉後補;胬肉攀睛,則先補後瀉。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邊緣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分,沿著皮膚斜向下刺至懸顱穴。兩額角疼痛則瀉法,眩暈則補法,可以灸二七壯。

15. 眼睛紅腫十四

眼睛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徒自焦,

只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疾俱消。

睛明,穴在目內眥旁孔中。平針入一寸,單瀉,略向鼻。禁灸。

魚尾,穴在眉外,即瞳子㾬尖是穴。針入一分,沿皮向內透魚腰。羞明先補後瀉,紅腫單瀉,冷淚常流單補。禁灸。

太陽,穴在眉後,即瞳子㾬,兩額紫脈上,皆可出血,用三稜針。

白話文:

眼睛紅腫疼痛難受,怕光羞明,自己焦慮不安。只需針刺睛明和魚尾穴,太陽穴放血,眼疾就能消除。

睛明穴位於眼內角旁的孔中,用平針直刺一寸,單側瀉血,針尖略微偏向鼻尖。禁止灸灼。

魚尾穴位於眉梢外側,瞳孔映照在眼角的尖端處。針刺入一分,沿皮向內透至魚腰穴。羞明先補後瀉,紅腫單側瀉血,流眼淚則單側補氣。禁止灸灼。

太陽穴位於眉梢後側,瞳孔映照在眼角的位置,以及額頭兩側的紫色血管上,都可以放血,用三稜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