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兼羅集 (6)

1. 三焦熱壅三十八

三焦邪熱壅三焦,舌乾口苦不和調,

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氣俱消。

關衝,穴在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禁灸。治三焦邪熱,單瀉;三焦受寒吐涎,單補;胸膈痞悶,先補後瀉。應穴,支溝。

白話文:

當三焦部位受到邪惡的熱氣阻塞,會導致舌頭乾燥、口中有苦味,身體機能失調。

在小指旁邊的第二個手指尖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有一個名叫關衝的穴位,若在此處進行針刺療法,釋放出毒素與血液,可以促進口腔產生津液,使不適感消失,同時也能緩解氣滯。這個穴位不宜使用灸療。

關衝穴的治療方式為:如果是由於三焦部位受到邪惡的熱氣影響,則單純採用瀉法;若是三焦部位受寒導致嘔吐涎沫,則單純採用補法;對於胸腔和橫膈膜間的鬱悶感,則是先補後瀉。相應的穴位為支溝穴。

2. 中風不省三十九

中風之症或不省,中衝一穴不須尋,

先補後瀉如不應,再刺人中立便醒。

中衝,穴在中指端。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三壯。治中風不省,先補後瀉;暴啞,先瀉後補;心痛不省,單瀉。

人中,平針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關於中風導致意識不清的情況,處理方法是先不用考慮去找中衝這個穴位。

中風的症狀若使人失去意識,可以先從中衝穴開始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再刺激人中穴,通常病人就能立即清醒。

中衝穴位於中指的指尖,針灸時針頭插入約一分深,然後沿皮膚向後進針三分,可進行三次的灸療。此穴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意識不清,治療方式為先補後瀉;如果是突發性失聲,則是先瀉後補;若是因心痛導致的無意識,則單純使用瀉法。

人中穴的針灸方式為平針插入三分深,也可進行三次灸療。

以上就是中風導致意識不清的處理方式,以及相關的針灸穴位與方法。

3. 手背紅腫四十

手背紅腫連腕疼,液門穴內用金針,

更有一穴名中渚,多瀉不補疾還輕。

液門,穴在小指次指間陷者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透陽池穴,宜單瀉,及彈針出血為妙。手臂冷風痛,先補。

中渚,穴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一分,沿皮透腕骨穴,宜瀉。

白話文:

【手背紅腫四十】

如果手背出現紅腫且疼痛連至手腕,可以考慮在液門穴和中渚穴使用針灸治療。

液門穴的位置是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針灸時,針頭應插入一分深度,然後沿著皮膚向後穿過到陽池穴,適合單純放血,以及彈針引血,這對病情會有幫助。若是手臂受到冷風而疼痛,應先進行補氣治療。

中渚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根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針灸時,針頭也需插入一分深度,沿著皮膚穿透到腕骨穴,同樣適合放血治療。

4. 心病四十一

少衝穴在手少陰,其穴功多必可針,

心虛膽寒還補瀉,熱壅上焦通里尋。

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廉之端。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治心經一切病。驚怕,先瀉後補;心虛,單補。禁灸。

通里,穴在腕後一寸。直針入一寸,宜瀉。禁灸。

白話文:

【心臟相關疾病四十一】

少衝穴位於手部的少陰心經上,此穴位對於許多病症有著良好的療效,適合進行針刺治療。

當出現心臟虛弱、膽怯畏寒的情況,可以透過針刺進行補瀉調理;若因熱氣壅塞上焦(上半身)的問題,則可以找通裏穴來治療。

少衝穴,位置在小指內側的末端。針刺時,應深入約一分,然後沿皮膚向後延伸約三分。此穴能治療心經的所有疾病,如驚嚇恐懼的情況,應先瀉後補;若是心臟虛弱,則只需進行補法。但需注意,此穴不宜使用灸法。

通裏穴,位在手腕後方約一寸處。針刺時,應垂直深入約一寸,且適合用瀉法。同樣地,此穴也禁止使用灸法。

5. 時疫瘧疾四十二

時疫瘧疾最難禁,穴法原來用得明,

後谿奇穴如尋得,百勞兼施疾無存。

後谿,穴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針入一寸。治一切癲狂不識尊卑,五癇,瘧疾。看虛實補瀉。

百勞,穴在背第一椎骨尖。灸二七壯,針入三分,瀉。

白話文:

時疫引發的瘧疾非常難以控制,但利用正確的針灸穴位治療卻能發揮效用。

後谿這個特殊穴位,若能找到並妥善使用,再配合百勞穴的治療,瘧疾就能被根除。

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關節後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應為一寸,可用來治療所有類型的癲狂症狀、不分尊卑的行為失常、五癇(一種精神疾病)以及瘧疾。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是補還是瀉。

百勞穴則在背部第一個脊椎骨尖端的位置。可進行灸療十四次,或針刺深度為三分,採用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