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9)

1. 調氣針方八十一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有餘則瀉其經渠,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瀉其氣;不足則補其經渠,無出其氣。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故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亂散,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白話文:

[調整氣息的針灸方法八十一種]

肺臟主管氣息,如果氣息過剩會導致喘咳和呼吸困難,氣息不足則會使呼吸急促且氣短。若氣息過剩,應在肺經的經渠穴進行排瀉,但不要傷害到整條經脈,不要讓血液外流,也不要過度排瀉氣息;如果氣息不足,就在經渠穴進行補充,但不要讓氣息過度流失。

該如何進行微妙的針刺呢?回答是:在針刺後,要輕柔地按摩穴位,不要離開,觀察針刺後的反應。要說的是,當針刺深入時,身體必然會有一種緊張的反應,這時精氣自然會內斂,邪氣則會四散,氣息從肌膚毛孔中得到調節,正氣和邪氣就能達到平衡狀態。

2. 調血針方八十二

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有餘則刺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納針脈中,久留之,血至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刺留奈何?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白話文:

肝臟負責儲存血液,當血液過多時人會容易生氣,血液不足時則會感到恐懼。若血液過多,應在血氣旺盛的經絡上施針,讓血液釋放出來;若是血液不足,則需找到血氣虛弱的經絡,在脈絡中插入針並長時間停留,等到血液到達使脈搏明顯變大後,快速拔針,避免血液流失。那該如何進行留針呢?觀察血液的網絡,將血液引出,確保沒有不良的血液流入經絡,以免造成疾病。

這段話主要講述的是古代針灸療法的一種方式,即通過對血液的調節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3. 調形針方八十三

脾主肉,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刺微奈何?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白話文:

脾臟主宰肌肉,如果身體狀況過剩,會導致腹部脹大,小便不順暢;若身體狀況不足,可能會造成四肢無法正常活動。若身體能量過剩,應施針於相應的陽經以達到排放效果;若身體能量不足,應在陽絡上進行補充。那麼,該如何進行精細的針刺呢?回答是:應選擇在肌肉之間下針,避免直接刺中經脈,同時不要傷害到絡脈,這樣可以讓防禦氣得以恢復,病氣才能被逐出。

4. 調志針方八十四

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有餘則瀉然谷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刺未並奈何,曰:即取之,無傷其經,以去其邪,乃能立虛。

白話文:

腎臟主管意志,當意志過度強烈時,會導致腹部脹滿和餐後立即腹瀉;若意志不足,則可能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對於意志過度的情況,應施針於然谷穴以放血;若是意志不足,則應在復溜穴進行補針。如果病徵尚未完全呈現該如何處理呢?答案是:應立即施針治療,但需注意不要損傷到經絡,以排除體內的邪氣,這樣才能迅速恢復體質虛弱的狀態。

5. 臟腑脹論八十五

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

白話文:

營養和防禦機能在體內運行不暢,導致寒氣逆向上衝,身體正常的機能與異常的寒氣互相衝擊,兩種力量對抗碰撞,最終形成了腹部脹滿的症狀。

6. 脹家針不陷肓則氣不行八十六

治脹之方,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三刺不下者,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徒中於肉,則胃氣亂。當瀉不瀉,氣故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白話文:

這段中醫古文的大意是:對於治療脹滿的病症,無論虛證或實證,關鍵在於迅速地進行針刺放血。病情輕的病人只需一次針刺,病情重的可能需要三次。如果三次針刺後仍無效,可能是沒有針到正確的穴位,導致氣機無法流通。如果針刺的深度不夠,達不到肓腸經絡,氣也就無法運行。若只針到肌肉層,可能會擾亂胃部的正常運作。該放血時未進行,氣自然無法下降,必須換一個方法,直到氣能順利下降為止。一定要仔細辨別脈象,該放血就放血,該補氣就補氣,就像打鼓響應鼓槌一樣,哪有針刺後不見效的呢。

7. 刺頭痛方八十七

病在頭,頭疾痛,為針之,刺至骨,病已止,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

白話文:

如果病症在頭部,有頭痛的情況,可以進行針灸治療,針刺要達到骨層,當頭痛停止即可,但要注意不要傷害到骨、肌肉和皮膚。皮膚是針刺的路徑。採用陰刺法,就是從一側進入,周圍再針刺四個點,這種方法可以治療寒熱症狀。

8. 治咳針方八十八

十二經皆有咳,治臟咳者治其俞,治腑咳者治其合。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都有可能引起咳嗽,對於因臟器問題引起的咳嗽,應針刺相應的背俞穴來治療;對於因腑臟問題導致的咳嗽,則應針刺相應的下合穴來治療。」

9. 瘧疾為四末束及取血者八十九

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白話文:

當瘧疾即將發作時,體內的陰陽平衡即將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必定從四肢末端開始。當體內的陽氣受到侵害後,陰氣隨之受影響,所以在疾病到來前,先在這些部位進行牢固的束縛,可以防止邪氣進入體內,同時阻止陰氣外泄。仔細觀察,如果發現微小的血管充盈且堅實,並且有血液聚集,這些地方都需要進行治療。這是因為真正的病邪已經侵入,但尚未完全與體內氣血結合,還來得及處理。

10. 治痿針方九十

痿病治之,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筋脈骨各以其時受氣,而病已矣。

白話文:

治療痿病的方法是,分別對應補充各個經絡的血氣並疏通它們的穴位,調整體內的虛實狀態,使身體機能運作順暢,這樣一來,筋、脈、骨就能在恰當的時候得到充分的養分,疾病也就隨之痊癒了。

11. 痿厥為四末束九十一

痿厥為四末束,悶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現代白話文翻譯大意是:「治療四肢無力和厥症,應該像解開繩索一樣緩慢進行,每天操作兩次。對於那些感覺遲鈍的人,可能需要十天才能有所感知。治療過程中不能停歇,直到病症完全消失才停止治療。」

12. 八虛受病發拘攣九十二

肺心有病,其氣留於兩腋;肝有病,其氣留於兩肘;脾有病,其氣留於兩髀;腎有病,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由,八邪惡血因而得留,留則傷筋骨,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

白話文:

如果肺部或心臟有疾病,病氣會停留在兩側的腋下;若是肝臟有問題,病氣會留在兩隻手肘;倘若是脾臟生病,病氣就會留在兩腿的大腿部位;當腎臟有病,病氣則會留在兩小腿後方。這八個部位被稱為「八虛」,是身體關節活動的地方,也是真氣流經和血液循環的路徑。一旦有邪惡的病氣在這些地方滯留,就會傷害到筋骨,導致關節無法正常彎曲和伸展,因此造成肌肉緊繃、抽搐的現象。

13. 痹聚臟腑針方九十三

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白話文:

五臟各有其對應的腧穴,六腑亦各有其相應的下合穴,這些穴位都沿著經脈分佈,各自會反映相應臟腑的病狀。當我們根據病症找到相對應的腧穴或下合穴進行治療,那麼疾病就能得到緩解或痊癒。

14. 筋痹針方九十四

病在筋,筋攣骨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

白話文:

疾病出現在筋絡,會造成筋肉抽搐與骨骼疼痛,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這種情況被稱為「筋痹」。治療此病症應當在筋絡上進行針刺,具體是在肌肉間隙處下針,但要注意不能直接刺到骨頭。當筋絡的熱感(指針灸後的正常反應)出現,則表示病情已經得到控制,這時就可以停止針刺了。

15. 骨痹針方九十五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白話文:

疾病影響到骨骼,使得骨骼感覺沉重,難以舉動,且骨髓內感到痠痛,當寒氣侵襲時,這種病症被稱為「骨痹」。治療此症需進行深度針刺療法,但要特別注意不要傷及血管與肌肉組織。針刺的路徑應沿著人體的主要和次要經絡線進行,當骨骼不再感到熱痛,表示病情已經得到控制或痊癒,這時候就可以停止針刺治療了。

16. 守筋守骨九十六

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白話文:

如果只能彎曲卻無法伸直,問題出在肌腱。反之,若只能伸直無法彎曲,問題則在於骨骼。若是肌腱的問題,就要針對肌腱進行治療;若是骨骼的問題,就應對骨骼進行處理。

17. 恢筋摩骨九十七

筋痹者恢其筋,骨痹者摩其骨。

白話文:

對於筋部有問題的人,我們會進行拉伸和鍛煉他們的筋肌;對於骨頭有問題的人,我們會按摩和調整他們的骨骼。

18. 肌痹針方九十八

病在肌,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得之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髮針而深之。諸分盡熱,病已,止。無傷筋骨。筋骨傷,癰發若變。

白話文:

疾病影響到肌肉層,使得全身肌膚都感到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肌痹。肌痹通常是因為受到寒冷和濕氣的侵襲所導致。治療上,會針刺大分穴和小分穴,使用多針並深入肌膚。當所有針刺的穴位都感到熱感時,表示病情已經得到控制,可以停止治療。但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傷及筋骨,因為一旦筋骨受傷,可能會引發膿腫或病情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