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兼羅集 (9)

1. 肝虛目昏五十九

肝家少血目昏花,能補肝俞力便加,

更宜三里頻瀉動,光還血益目無差。

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不可灸多,多灸則傷目光。此穴補多瀉少,看證虛實補瀉。

三里,取法如前。

白話文:

【肝虛導致視線模糊的情況】

當肝臟血液不足時,眼睛會感到模糊不清,此時應當補充肝俞穴的能量,這會對改善肝臟狀態有幫助。

此外,應該頻繁地刺激三里穴,這樣能幫助恢復視力,使血液更加充盈,從而眼睛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肝俞穴的位置在第九節脊椎骨兩側,各離中線一寸五分的地方。針刺時,針頭應插入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外推一寸半,用艾灸時,灸七壯即可,但不宜過度灸治,因為灸多了可能會損傷視力。此穴位的治療原則是補多於瀉,具體的補瀉方法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

三里穴的取穴方法同上所述。

2. 翻胃吐食六十

脾家之症有多般,翻胃吐食兩證看。

黃疸亦須腕骨灸,針著中脘病自安。

腕骨,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針入三分,可灸二七壯。

中脘,穴法同前。

白話文:

脾臟相關的病症有許多種類,其中反胃和嘔吐食物這兩種症狀是我們要關注的。

對於黃疸這種疾病,也應該考慮使用灸法在腕骨這個穴位上治療,如果能正確地在中脘穴針刺,病情自然會得到緩解。

腕骨穴的位置是在手的外側,手腕前方突出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應深入三分,而灸療則可以進行十四次。

中脘穴的操作方法與上述相同。

3. 傷寒無汗汁多六十一

傷寒無汗瀉復溜,汗多最用合谷收,

若還六脈俱微細,下針才補脈還浮。

復溜,穴在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針入三分,灸可二七壯。

合谷,取法如前。

白話文:

如果得了風寒病而沒有出汗,可以針刺或艾灸"復溜"穴來促進排汗,若汗出過多則應針刺"合谷"穴以止汗。

如果脈搏都微弱細小,表示體質虛弱,針灸治療時應採用補法,一旦補充了體力,脈搏就會恢復正常。

"復溜"穴的位置是在內踝骨上方兩寸,肌肉和骨骼交界凹陷處,針灸時針頭插入深度約三分,艾灸的話則可以做二七壯。

"合谷"穴的取穴方法如前述。

4. 大便不通六十二

大便閉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有支溝來瀉動,始知妙穴有神功。

照海、支溝,取法並同前。應穴:崑崙。

白話文:

如果遇到大便阻塞,排便困難的情況,可以利用腳部的「照海穴」和能促進腸胃蠕動的「支溝穴」來進行調理,你會發現這些神奇的穴位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照海穴和支溝穴的找尋方式與前面所述相同。相對應的穴位則是「崑崙穴」。

5. 小腹脹滿氣上攻心小便急痛下身水腫六十三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刺須真,

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之時不用針。

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岐骨後三分陷中。針入五分,灸二七壯,瀉。治小腹脹,小便不通,先補後瀉;小便急痛,單瀉;腹中雷鳴,單補;臌脹,看虛實補瀉。

臨泣,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外側筋骨縫陷者中。針入三分,可以出一身之水。用香油抹穴道,則針穴不閉。亦治面目紅腫疼痛。

白話文:

[腹部下方脹滿,氣衝向心臟,小便急迫且疼痛,下半身水腫症狀六十三]

當腹部下方脹滿,氣上衝至心部時,應針刺內庭穴,此穴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趾間的外側,骨頭後方約三分深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爲五分,可進行艾灸十四次,採用瀉法治療。用於治療小腹脹滿、小便不暢的情況,應先補後瀉;若小便急迫且疼痛,則只需瀉;如腹部有雷鳴聲則單補;對於腹脹的情況,則需根據虛實狀況選擇補或瀉。

臨泣穴位於腳小指與次指根部關節後的外側,筋骨縫合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三分,能促進全身水分排出。使用香油塗抹於穴位上,可使針孔不會立即閉合。此外,臨泣穴也可用於治療面部紅腫疼痛的症狀。

6. 七疝偏疼六十四

七疝偏疼取大敦,穴法從來拇指間,

不問腎弦並水腎,金針瀉動即時安。

大敦,穴在足大指端直甲後,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單瀉無補。腎弦寒濕腳氣大好。應穴,三陰交。

白話文:

對於七疝或者是側邊疼痛的情況,應該取穴於大敦穴進行治療,這個方法從古至今都是如此,無論是因腎虛或是水腎所導致的疼痛,只要使用針灸手法對大敦穴進行瀉動,就能立即得到舒緩。

大敦穴的位置在腳的大拇趾末端,位於指甲後方,距離趾甲約有如韭菜葉寬度以及在三毛(趾甲旁邊的毛髮)中間。針灸時,針頭應插入一分深度,再沿著皮膚往後延伸三分長度,只進行瀉動,不做補充。此法對於因腎虛、寒濕或腳氣所引發的問題特別有效。相應的穴位還有三陰交穴。

7. 傳屍癆病六十五

傳屍癆病最難醫,湧泉穴內療虛危,

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湧泉,穴在足心陷者中,屈足蜷指宛宛內。針入三分,先補後瀉。傷寒癆瘵,有血可療,無血則危。欲出血,須彈針。

豐隆,法取如前。

丹田,穴在臍下二寸。刺入五分,灸二七壯。

白話文:

【轉譯內容:傳屍結核病六十五】

傳屍結核病是最難治療的一種病,我們可以透過刺激腳底的湧泉穴來治療這種虛弱危急的情況。

如果患者痰多,應該要針對腿上的豐隆穴進行治療。

當患者氣喘時,也可以考慮刺激位於下腹部的丹田穴。

湧泉穴的位置是在腳心凹陷處,當你彎曲腳趾時,這個穴位會隱藏在一個小窩裡。針灸時,針頭應插入三分深度,先採用補法再使用瀉法。對於傳屍結核病,如果患者還存在血液,就有可能治癒,但若沒有血液,情況就很危險了。如果想讓穴位出血,就要彈動針頭。

豐隆穴的取穴方法與前述相同。

丹田穴則位於肚臍下方兩寸的地方。針灸時,針頭應插入五分深度,而艾灸時則需灸十四次。

8. 渾身疼痛六十六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細詳,

有筋有骨須淺刺,著艾臨時要度量。

不定穴,但隨痛處用針,即天應穴。要看筋骨,臥針瀉之,止刺出血無妨,灸宜少。

白話文:

全身到處都感到劇烈疼痛的情況,我們在治療時應當仔細研究不固定的穴位。

對於靠近筋骨的部位,針刺時應當淺一些,使用艾灸時要視情況而定,需要適量。

所謂不固定的穴位,就是指在疼痛的地方進行針刺,這地方就稱為天應穴。在施針時,應觀察筋骨的位置,採取平躺的方式進行針刺以排除病氣,即使有少量出血也無大礙,艾灸時則應當控制次數不宜過多。

9. 滿手生瘡心胸大悶氣攻心腹六十七

滿手生瘡不可禁,勞宮二穴掌中尋,

心胸大悶大陵瀉,氣攻心腹一般針。

勞宮,穴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處是穴。針入三分,瀉,可灸二七壯。

大陵,穴在掌後橫紋兩筋間陷中。兼治翻胃吐食心疼。

白話文:

如果手掌上長滿了瘡,疼痛難耐,可以找尋位於手掌中心動脈上的勞宮穴,這個位置大概在彎曲無名指時,指尖所觸及的地方。針刺此穴時,針頭進入深度約為三分,用瀉法治療,也可以進行艾灸,通常會灸十四次。

當你感到心胸非常鬱悶,或是有氣攻心腹的情況,可以針刺大陵穴來紓緩症狀。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的橫紋處,在兩條筋絡之間的凹陷處。此穴除了能治療心胸鬱悶和氣攻心腹,對於胃部反酸、噁心嘔吐和心痛等症狀也有幫助。

10. 哮喘六十八

哮喘一症大難當,夜間失睡氣遑遑,

天突妙穴如尋得,膻中一灸便安康。

天突,穴在結喉下三寸中央宛宛中。斜針略向下五分,灸二七壯,瀉。

膻中,穴在兩乳之間。灸二七壯。禁針。治哮喘,胸滿痞悶。

白話文:

【哮喘六十八】

哮喘這病狀實在讓人苦不堪言,尤其到了夜晚,無法安眠,呼吸困難,令人惶恐不安。

然而,如果能找到「天突」這個奇妙的穴位,再適當地對「膻中」穴進行艾灸,身體就能恢復健康。

「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三寸,即頸部正中央凹陷處。施針時應斜向下方,深度約五分,並艾灸十四次,採用瀉法。

「膻中」穴則位於兩乳之間。同樣地,對此穴進行艾灸十四次,但不宜施針。此方法適用於治療哮喘、胸部脹滿和悶悶不樂的症狀。

11. 五癇六十九

鳩尾獨治五般癇,此穴還當仔細看,

若得老師真妙訣,金針一刺便平安。

鳩尾,穴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直針入三分,針頭向下施二寸半,灸二七壯,不宜多灸,使人健忘。非老師高手不能針。應穴,神門。

白話文:

【五癇六十九】

鳩尾穴能夠單獨治療五種類型的癇症,對於這個穴位,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

如果能得到高明的老師親授真正的精妙技巧,只需用金針刺鳩尾穴一次,病人就能恢復健康。

鳩尾穴的位置在胸膛前方,位於胸骨下方五分處。針刺時,針頭應垂直進入三分深,再向下延伸至二寸半的位置,可用艾灸,但僅限於十四次,灸多了可能會導致人容易忘事。如果不是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老師,是無法正確施針的。相應的穴位為神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