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10)
卷之六·兼羅集 (10)
1. 氣喘又方七十
氣喘綿綿睡不安,何當日夜苦相煎,
若得璇璣真個好,更針氣海疾安然。
璇璣,穴在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直針入三分,可灸二七壯,瀉。應穴:列缺。
白話文:
[治療氣喘的另一方法]
氣喘連綿不絕,讓人夜晚難以安眠,日日夜夜承受痛苦的煎熬。
如果能正確找到璇璣這個穴位,那效果會非常好,再加上針刺氣海穴,病情可以很快地獲得緩解。
璇璣穴的位置在天突穴下方一寸處,位於人體正中央的凹陷處。針刺時,直直插入三分深,此穴可用艾灸十四次(二七壯)來加強效果,施針時要採用瀉法。相應的穴位還有列缺穴。
2. 疝氣又方七十一
腎弦疝氣發得頻,氣上衝心苦死人,
法取氣衝大敦穴,二穴須教認得真。
氣衝,穴在臍下橫骨兩端,去中行各二寸,動脈應手。刺入三分,灸三壯。不宜多灸,不幸使人不得息。
大敦,取法如前。
白話文:
[治療疝氣的另一個方法七十一]
如果腎虛導致的疝氣經常發作,氣往上衝擊心臟,那痛苦是讓人難以忍受的。
這裡提供一種方法,就是刺激「氣衝」和「大敦」這兩個穴位,要確實認清這兩個穴位的位置。
「氣衝」這個穴位位於肚臍下方,橫向骨頭的兩端,從中心往外各兩寸的地方,可以感覺到脈搏跳動。針刺時深入三分,或用艾灸三次。但要注意,這個穴位不宜過度艾灸,否則可能會讓人呼吸困難。
「大敦」穴位的取穴方式同上所述。
請注意,「刺入三分」指的是針灸中的深度,「灸三壯」是指艾灸的次數,這些都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手法。
3. 水病腹臌七十二
水病之症最難熬,滿腹臌煎不得消,
先灸水分通水道,復針三里及陰交。
水分,穴在臍上一寸。針入二寸半,可灸五十壯。單腹脹,宜瀉;氣滿腹痛,先補後瀉。
三里、陰交,取法同前。
白話文:
水腫疾病的症狀讓人非常難受,腹部脹大且無法消除。
首先應當用艾灸治療水分穴來打通水液運行的通道,接著再針刺足三里穴和陰交穴。
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一寸的位置。針刺時深入二寸半,可以進行五十次的艾灸。如果是單純腹部脹大,應當採用瀉法;如果氣滿且伴有腹痛,則應先補後瀉。
足三里穴和陰交穴的取穴方法與前面相同。
4. 腎氣衝心七十三
腎氣衝心最難為,須用金針疾自除,
若得關元並帶脈,奇功成處顯明醫。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針入二寸半,可灸隨年壯。
帶脈,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可灸五十壯。看證虛實補瀉。
白話文:
【腎氣上衝心的情況七十三】
腎氣上衝心的狀況是最難處理的,必須使用針灸的方法才能快速去除病狀。
如果能掌握關元穴和帶脈穴,就能顯示出高超的醫術。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的地方。針灸時,針頭應深入二寸半,可以依據年齡灸治。
帶脈穴位於季脅下一寸八分的位置。針灸時,針頭應深入一分,沿著皮膚向外一寸半,可以灸治五十壯。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補或瀉。
5. 婦人帶下七十四
婦人帶下療應難,虛憊招遊不自安,
中極補多宜瀉少,灸功休作等閒看。
中極,穴在臍下四寸。直針入二寸半,可灸五十壯。赤瀉白補;血氣攻心,先瀉後補;婦人無子,針灸宜補。應穴,白環俞。
白話文:
婦女的帶下病治療起來確實困難,身體虛弱疲憊,讓患者自己也感到不安。
對於中極穴,我們通常採取補法較多而瀉法較少,不可小覷針灸的功效。
中極穴位於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用針直刺入二寸半深,可以進行五十壯的灸法。若是紅色表示應使用瀉法,白色則適用補法;若血氣上攻至心臟,則應先瀉後補;對於婦女無法懷孕的情況,針灸時適合採用補法。
相應的穴位是白環俞穴。
6. 氣喘風痰咳嗽(三出方)七十五
哮喘咳嗽痰飲多,才下金針疾便和,
俞府乳根一般刺,氣喘風痰漸漸磨。
俞府,穴在璇璣旁各二寸,仰取之。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痰濃,瀉;痰清,補。
乳根,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針入二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白話文:
對於那些有哮喘、咳嗽且痰多的情況,只要使用了特定的針灸治療,病情就能夠得到舒緩。
俞府和乳根這兩個穴位都可以進行針灸治療,能漸漸地改善氣喘和風痰的問題。
俞府穴位於璇璣穴旁邊各兩寸的地方,患者需面朝上躺著接受治療。針灸時,針頭應深入一分,並沿著皮膚往外一寸半的位置進針,通常會進行二七壯的溫灸。若痰液稠厚,則採用瀉法;若痰液較清,則採用補法。
乳根穴則位於乳頭下方一寸六分處。針灸時,針頭也需深入二分,並沿著皮膚往外一寸半的位置進針,同樣進行二七壯的溫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