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2)

1. 熱病氣穴一百二十七

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白話文:

在第三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胸口的熱症,第四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膈膜中的熱症,第五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肝臟的熱症,第六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脾臟的熱症,第七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腎臟的熱症。

2. 熱病宜寒一百二十八

諸治熱病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各種熱性疾病的情況,應該讓病人飲用冷水,並進行針刺治療。必須讓病人穿著冷涼的衣服,並且居住在陰涼的地方,直到病人的身體不再感到燥熱為止。

3. 待時一百二十九

營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白話文:

更進一步簡化為:「病人的身體狀況還未達到平衡,只需讓病人發汗,然後靜待身體自行調節康復即可。」

4. 止汗針方一百三十

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陰。

白話文:

如果在陰性的情況下出汗特別多,應調理陽性來止汗。反之,若在陽性的情況下出汗特別多,則應調理陰性來止汗。這段文字大意是在講中醫學上陰陽平衡的觀念,用於止汗治療上。

5. 又方一百三十一

熱病,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者,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白話文:

對於發熱的疾病,如果用瀉法治療,熱狀就會消退;如果用補法治療,就會出汗。但如果出汗過多,應該在內踝骨上方找到橫向的脈絡進行針刺,以此來控制止住過度的出汗。

6. 熱病五十九刺一百三十二

頭上五行,行五。中行五穴: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次兩旁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又次兩旁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臨、腦空,五五合二十五穴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風門、缺盆、膺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白話文:

在頭部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中間一行有五個穴位,分別是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兩旁各有五個穴位,第一排側邊的是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再往外一排的側邊則是臨泣、目窗、正營、承霱、腦空。這二十五個穴位,合共五排,主要用來治療和排除身體過盛的陽熱。

大杼、風門、缺盆、膺俞,這八個穴位可用來排除胸中的熱氣。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於排除胃中的熱氣。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於排除四肢的熱氣。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這十個穴位用於排除五臟的熱氣。

總計以上提到的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用來處理和排除身體過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