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3)

1. 熱病九不針一百三十三

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痙,謂腰反折。瘛瘲,齒噤齦也。

白話文:

一、如果病人不出汗,而且臉頰泛紅的,預後不良。 二、如果腹瀉且腹部極度脹滿的,預後不良。 三、如果視力模糊,發燒情況持續不退的,預後不良。 四、對於老年人和嬰兒,如果發燒且腹部脹滿的,預後不良。 五、如果病人不出汗,並且有吐血現象的,預後不良。 六、如果舌根部潰爛,發燒情況持續不退的,預後不良。 七、如果咳嗽且鼻出血,出汗但汗水未達腳底的,預後不良。 八、如果骨髓發炎的,預後不良。 九、如果發燒且出現痙攣的,預後不良。痙攣是指腰部反折的情況。瘛瘲指的是牙關緊閉,牙齦緊縮的現象。

2. 水俞五十七穴灸之所宜一百三十四

少陰主腎,腎主水、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腎汗逢於風,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亦為胕腫,主此者五十七穴。尻上五行中行五穴: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次兩旁五穴:白環俞、中膂內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

又次兩旁五穴: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五五合二十五穴,此下焦腎氣之所輸也。伏兔上各二行,少陰所發者五穴: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陽明所發五穴:氣街、歸來、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合二十穴,此腎之街也。陰之結於踝上各一行行六: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左右合成十二穴,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水之所客灸之宜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與腎臟相關的水腫病症,以及可以進行灸療的穴位。腎臟主管水分代謝,當它功能不佳時,體內的水分無法正常排出,導致過多的水分聚集在身體組織間,進而造成全身性的水腫。水腫是因為水分異常聚積而產生的病狀。

當腎臟排汗功能受風邪影響,汗液無法透過皮膚正常排出,反而滲入皮下組織,也會形成水腫。針對這種情況,有五十七個穴位適合進行灸療。

在臀部上方,沿脊椎中線及兩側,分佈著二十五個穴位,包括: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以及兩側的白環俞、中膂內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這些穴位位於下焦,與腎氣運行有關。

在大腿前側,由足少陰腎經發出的五個穴位: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以及足陽明胃經發出的五個穴位:氣街、歸來、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兩側合計二十個穴位,稱為「腎之街」。

在腳踝上方,分別沿著足少陰腎經有六個穴位: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左右兩側合計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是腎脈下行的路徑,被命名為「太衝」。

總共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聚積和水濕停留的地方,適合進行灸療以改善水腫狀況。

3. 大風針方一百三十五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墜。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白話文:

患有嚴重的風濕病,症狀包含骨節沉重,甚至眉毛和鬍鬚脫落。治療方式是先對肌肉進行針刺,預計會持續出汗百日;再進一步針刺骨髓,同樣會有百日的出汗期,總共需要二百日的治療時間。當眉毛和鬍鬚重新長出來,就可以停止針刺治療了。

4. 又方一百三十六

數刺其腫上,已刺氣至,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它食。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一百三十六],在腫脹的地方反覆用針刺,等到氣已經到達該部位,再用尖銳的針在同樣的地方刺,然後壓迫排出不好的氣,直到腫脹完全消退才停止。應當按照固定的餐食進食,不要吃其他的東西。

5. 食戒一百三十七

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

白話文:

如果肌肉有問題,不要吃酸的食物。如果是氣虛或氣滯的疾病,避免辛辣食物。若是骨骼有問題,不宜食用過鹹的食物。如果血液有問題,避免吃苦味的食物。若皮膚或肌肉有問題,甜食應適量。即使嘴饞想吃,也不能吃得太多。

6. 天忌勿犯一百三十八

凡刺,察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勿犯其寒、其虛、其沉也。

白話文:

凡是進行針灸時,應觀察當日的天氣冷暖,月亮盈虧以及四季氣候的輕重變化,將這些因素綜合考量後再進行調節,不要在天氣寒冷、月亮處於虧損狀態或是季節氣候偏重的時候進行針灸。

7. 六脫不刺一百三十九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脈脫者,其脈空虛。

白話文:

如果精氣耗盡,會導致聽力喪失;氣力衰竭,則視力會減弱;體液流失,會使毛孔張開,大量出汗;體內液體流失,會引起骨骼疼痛,關節活動不便,面色枯槁,腦部和髓質功能下降,小腿痠痛,耳朵經常嗡嗡作響;血液流失,皮膚會變得蒼白無光澤;脈搏若流失,則脈搏會顯得空虛無力。

8. 死生可治易治難治難已益甚不治一百四十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謂之不治。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實質狀況看起來很健康,但脈搏卻顯示出虛弱的跡象,這預示著病情可能危及生命;反之,若脈搏強勁而身體狀況顯得較差,則表示尚有生存機會。當身體狀況與脈搏顯示的健康程度相符合,我們稱這種情況為可治療。

如果脈搏雖弱但滑順,顯示還有胃氣存在,這種情況被視為容易治療。然而,如果身體狀況和脈搏所顯示的信息互相矛盾,我們會認為病情較難治療。如果面色枯槁無光澤,也同樣預示著病情難以痊癒。脈搏如果實硬且堅韌,病情可能會更加嚴重。若脈搏的狀況違背四季的自然規律,我們則認為病情無法治療。

9. 病脈相左一百四十一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而脈實堅,病在外而脈不實堅,皆為難治。

白話文:

疾病發燒但脈搏平穩,有腹瀉但脈搏卻大,失血過多但脈搏仍強勁,內臟有病但脈搏卻強而有力,體表有病但脈搏卻不見相應的強勁有力,這些情況都屬於難以治療的症狀。

10. 六經終不刺一百四十二

太陽終者,戴眼反折,瘛瘲,其色黑,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囊上縮而終矣。

白話文:

[六經終不刺一百四十二]

當太陽病極度惡化時,病人會有眼睛上吊、身體抽搐的症狀,皮膚會轉為黑色,最後會出現所謂的"絕汗",一旦這種汗出現,病人就會死亡。當少陽病達到終期,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球像是要脫離眼眶,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在一天半內就會死去,死前皮膚顏色會先轉為青色,然後再轉為白色。

當陽明病到達終點,病人口和眼睛會不自主地動,伴有驚恐和胡言亂語,皮膚會呈現黃色,如果上下肢的經絡過於充血,導致感覺喪失,這就是終點了。當少陰病達到極限,臉色會變黑,牙齒會顯得更長且布滿污垢,腹部會脹大且排泄困難,上下消化道功能失去,這就是生命終結的徵兆。

當太陰病發展到終點,腹部會脹大且呼吸困難,常常打嗝且容易嘔吐,嘔吐會使病情加重,臉色變紅,如果不嘔吐,那麼上下消化道就無法通暢,這樣臉色就會變黑,皮膚和毛髮也會逐漸枯萎,然後就會死亡。當厥陰病發展到終點,會有體內發熱、喉嚨乾燥、頻繁小便和心煩的症狀,嚴重時舌頭會捲起,男性則是生殖器縮小,這就是生命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