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10)
卷之六·兼羅集 (10)
1. 崔氏灸骨蒸勞熱定取患門四花六穴法九十一
先用細繩數條,約三、四尺,以蠟油之,勿令展縮。以病人腳底貼肉量(男取左足,女取右足,)從足大拇指頭齊起,從腳板中當腳跟向後引繩,循腳肚貼肉直上,至膝腕曲膕中,大橫紋截斷。次令病人解發分開兩邊,令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前所截繩子,一頭從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此墨不是穴。
)別以稻稈心令病人合口,將稈心按於口上,兩頭至吻,卻勾起稈心中心至鼻端根下,如此「∧」樣,齊兩吻截斷。將稈展直,於先在脊中墨記處,取中橫量,勿令高下,於稈心兩頭,以墨點之,此是灸穴,名曰患門。二穴初灸七壯,累灸至一百壯妙。初只灸此二穴。
次令病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平結喉骨,後平大杼骨,俱以點記,向前雙垂,與鳩尾齊即截斷,卻翻繩向後,以繩原點結喉墨放大杼上,大杼墨放結喉上,垂脊中,雙繩頭齊會處以墨點記(此亦不是灸穴,)別取稈心令病人合口,無得動笑,橫量齊兩吻截斷。還於背上墨記處,折中橫量,兩頭點之,此是灸穴。
又將循脊直量上下點之,此是灸穴,名曰四花穴。初灸七壯,累灸至百壯。迨瘡愈,疾未愈,依前法復灸,故云累灸至百壯。但當脊骨上兩穴,切宜少灸,凡一次只可灸三五壯,多灸恐人局脊。凡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若婦人纏帛裹足,以至短小,所取第一次患門穴,難以准取,但取右手肩髃穴,貼肉量至中指為盡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穴灸之,其穴備載於後。
白話文:
首先,準備幾條約三到四尺長的細繩,並將其浸潤於蠟油中,確保繩子不會伸縮變形。然後,對於病人,男性使用左腳,女性則使用右腳,從大拇趾尖開始,沿着腳板中央,緊貼着腳後跟將繩子往後拉,順着小腿肌肉直上,直到膝蓋彎曲處的大橫紋,再將繩子切斷。
接着,讓病人解開頭髮,分開兩邊,以便清晰看到頭縫,從頭頂的囟門開始,平分至腦後。之後,讓病人正坐,取之前裁斷的繩子,從鼻尖開始,沿着頭縫正上方,一直拉到腦後,繩子緊貼頭皮垂下,順着脊椎骨向下拉,直到繩子的盡頭,在脊椎骨上做墨點標記,但這並不是穴位。
另外,使用稻草杆,讓病人閉嘴,將稻草杆放在脣上,兩端到達嘴角,然後將稻草杆中心勾起至鼻根下方,形成"∧"形狀,對齊兩嘴角裁斷。將稻草杆拉直,在先前脊椎骨墨點標記處,從中橫量,確保高度一致,在稻草杆兩端做墨點標記,這便是要灸的穴位,名爲患門穴。首次灸療時,每個穴位灸七次,累積至一百次爲佳。首次只灸這兩個穴位。
然後,讓病人正坐,稍微收攏手臂,取一根繩子繞過頸部,前面平結喉骨,後面平大杼骨,都做標記,然後向前雙垂,與鳩尾齊即裁斷。然後將繩子翻轉向後,將原本結喉墨點放大杼上,大杼墨點放結喉上,繩子垂直脊椎中央,雙繩頭交匯處做墨點標記,但這也不是灸穴。
另外,取一根稻草杆,讓病人閉嘴,不能動也不能笑,橫量至兩嘴角裁斷。然後在背部墨點標記處,從中橫量,兩端做標記,這便是要灸的穴位。
再順着脊椎直量上下做標記,這便是要灸的穴位,名爲四花穴。首次灸療時,每個穴位灸七次,累積至一百次。等到瘡愈,如果疾病仍未痊癒,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次灸療,所以累積至一百次。但在脊椎骨上的兩個穴位,應少灸,每次只能灸三到五次,過多灸療可能會導致脊椎彎曲。凡是灸這六個穴位,也要灸足三里穴,以瀉火氣爲佳。
對於纏足的婦女,因爲足部短小,難以準確找到第一次的患門穴,可以取右手肩髃穴,順着肌肉量至中指末端也可,或者直接灸膏肓穴,該穴位的具體位置會在後面詳細說明。
2. 《千金方》論取膏肓腧穴法九十二
膏肓腧穴,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失志。取穴之法:令人正坐屈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搖動,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在四肋五肋之間,去中行各開三寸,依胛骨之裡肋間深處是穴。去胛骨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筋骨空處按之,但覺牽引胸部。
灸兩胛中各一穴,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出。若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一臂令前,求穴灸之也。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拄,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但正坐常伸兩臂,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遮穴,不可得也。
所伏衣袱當令大小常定,不然則失其穴,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使身體平復。論言: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在膏之下、肓之上,針藥所不及,即此穴也。孫真人笑其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何憚不得,灸之無疾不愈矣。今明白備載於此,學者仔細詳審,依法取之。
白話文:
【《千金方》討論取膏肓腧穴的方法】
膏肓腧穴,能夠治療各種疾病。主要用來治療體重過輕、虛弱、在睡夢中遺精、上氣喘息、精神錯亂和失去記憶等症狀。取穴方法如下:
讓患者正坐並彎曲脊椎,雙手伸直,讓手臂放在膝蓋前方。保持身體正直,手指與膝蓋頭部對齊,用東西支撐肘部,避免手臂晃動。從肩胛骨的上端開始摸索到肩胛骨的下端,這個範圍位於第四和第五根肋骨之間,距離中心線各三寸,緊挨著肩胛骨下的肋間深度就是穴位的位置。離肩胛骨約一個側指寬度,摸肌肉的表面,在筋骨間隙處按壓,會感到有拉扯胸部的感覺。
在兩個肩胛骨中間各灸一穴,灸至六百壯,最多可灸至一千壯,會感覺到氣流像流水一樣往下走,也可能會有分泌物排出。如果沒有長期的痰或慢性病,可能不會有分泌物。如果患者太虛弱無法正坐,可以讓他側躺,把一隻手臂向前拉,找到穴位進行灸療。
找穴位時,可以用右手從左肩上方支撐,手指無法觸及的地方就是穴位;左手也同樣操作。然後按照上述方法進行灸療。如果無法做到,只需正坐,雙臂伸直,也可以趴在衣服上,雙臂伸直,讓人幫忙把兩塊肩胛骨分開,否則肩胛骨會遮住穴位,無法找到。
所趴的衣服應該大小固定,否則會找不到穴位。灸完之後,會使人陽氣旺盛,應當調整生活作息來自我調理,使身體恢復健康。根據古籍記載,過去秦國的醫官秦緩未能治好晉侯的疾病,因為病在膏肓之間,針灸和藥物都無法達到,說的就是這個穴位。孫思邈嘲笑他技術拙劣,不懂得尋找這個穴位,因此舊疾難以根除。如果能用心尋找,何必害怕找不到,只要灸這個穴位,任何疾病都能治癒。現在將詳細的資料在此清楚記錄,學習的人要仔細審視,按照方法取穴。
3. 隔蒜灸癰毒法九十三
法用大頭獨蒜(本草名葫,)薄切如小錢大,亦如錢厚。以蒜錢貼於疽頂尖上,以熟艾炷安於蒜錢上,灸之三壯,一易蒜錢。若灸時疼痛,要灸至不痛;初灸時不痛,要灸至痛,然後止,大概以百壯為準。用大蒜,取其毒有力。多用艾炷,取其火力通透。如法灸之,瘡一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即日而安。
一、能使瘡不開大;二、內肉不壞;三、瘡口易合,一舉而三得之。然人未知之而多遲疑不決,至二日之後疽大如指,毒氣開散,病者不能堪火,不可著艾矣,可不預知之乎?但頭上見疽或項以上見疽,則不可用此法,灸反增其疾。《兵部手集》同。
白話文:
這個方法是用大的單瓣大蒜(在本草中稱為葫),切成像小錢一樣大小,厚度也跟銅錢相近。將這片大蒜放在膿腫的頂端,再把熟艾做成的艾炷放置在大蒜片上進行灸療,一次灸三次,每次都要換一片新的大蒜片。如果灸的時候感到疼痛,就要持續灸到不再疼痛;如果開始灸時不疼,那麼就要灸到開始疼痛,然後停下來,大體上以灸一百次為標準。使用大蒜,是因為它有強大的排毒能力。大量使用艾炷,是為了讓熱力能深入肌膚。按照這個方法灸療,一旦瘡口開始流膿,就可以用神異膏來貼敷,當天就能感到舒緩。
一、可以防止瘡口擴大;二、不會讓內裏的肌肉受損;三、瘡口容易癒合,一次治療就可以達到三個效果。然而,人們往往不知道這些,會對這個方法有所遲疑,等到兩天後,膿腫已經像手指那麼大,毒素已經擴散,病人無法承受灸火的熱力,就無法再進行艾灸了,難道我們不應該事先知道嗎?但是,如果是頭部或者脖子以上的部位出現膿腫,就不能使用這種方法,因為灸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兵部手集》也有相同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