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9)
卷之六·兼羅集 (9)
1.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八十七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
環跳及陽陵,通里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擔截常記取,非人莫浪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開徹,
治病顯奇功,有如湯潑雪,
學者細推尋,神功無盡竭。
三里在膝下,三寸兩筋間,
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
腸鳴並泄瀉,腿脛膝腫酸,
傷寒羸瘦損,氣臌及諸般,
年過三旬後,針灸眼光明。
內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
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癮癮咽喉痛,數欠及牙疼,
氣虛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
喉痹從欲死,發熱更無休,
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
肩痛並面腫,瘧病熱還寒,
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
針入五分後,令人即便安。
委中曲膕里,橫紋脈中央,
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
痠疼筋莫展,風痹發無常,
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承山名魚腹,腨陷分肉間,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
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
霍亂轉筋急,穴中刺便安。
太衝足大指,節後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
咽喉腹心脹,兩足不能動,
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蒙,
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
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
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
若欲求安穩,須於此穴針。
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
腰折莫能伸,冷風並濕痹,
腿胯痛連腨,轉側重嗟吁,
若人針灸後,頃刻痛消除。
陽陵泉膝下,外廉一寸中,
膝重並麻木,冷痹及偏風,
舉足不能起,坐腿似衰翁,
針入六分止,醫功妙不窮。
通里腕骨後,一寸五分中,
欲言聲不出,懊憹及怔忡,
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
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
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
專療偏頭患,偏風肘木麻,
痰涎頻壅上,口噤不開牙,
若能明補瀉,應手疾如拿。
白話文:
「足三里和內庭穴,接著是曲池與合谷,
委中搭配承山穴,太衝和崑崙穴,
環跳及陽陵泉,通里加上列缺。
擔法和截法合併使用,截法和擔法相輔相成,
擔截法要牢記在心,不隨便告訴他人。
人體三百六十個穴位,其奧祕都在這十二個穴位裡。
這種方法很少人知道,就像打開了金鎖一樣透徹,
治病效果非常顯著,像湯水灑在雪上般迅速,
學習者需細心探究,其神奇功效無窮無盡。
足三里在膝蓋下方,三寸兩筋之間,
能治療心腹脹滿,善於處理胃寒,
腸鳴和腹瀉,腿部、膝蓋腫痛,
感冒導致身體消瘦,氣脹及各種病症,
年過三十後,針灸可以保持眼睛明亮。
內庭穴在次趾外側,屬於足陽明經,
能治療四肢厥冷,喜歡安靜不喜聲音,
咽部隱痛,頻繁打哈欠和牙疼,
氣虛吃不下飯,針灸後立即精神。
曲池穴在拱手可觸的位置,屈肘時在骨邊,
善於治療肘部疼痛,偏風導致的手部不靈活,
拉弓開不了,筋疲力盡無法梳頭,
喉部發炎,發燒不停,
全身皮膚病,針灸後立刻痊癒。
合谷穴在虎口,兩個手指骨之間,
肩痛和麪部腫脹,瘧疾的冷熱交替,
牙齦出血,口閉不開,
針灸五分深後,人立刻感到舒適。
委中穴在膝後彎曲處,橫紋脈的中間,
腰痛不能舉,沉重感牽引脊椎,
肌肉痠痛,風濕不定,
膝蓋難以伸屈,針灸後即可康復。
承山穴又名魚腹,位於小腿肚的凹陷處,
善於治療腰痛,痔瘡和排便困難,
腳氣和膝蓋腫痛,轉身時劇烈疼痛,
霍亂和抽筋,針灸即可舒緩。
太衝穴在足大趾,趾節後方二寸,
脈動顯示生死,能治療驚風癲癇,
咽喉、心臟、腹部脹痛,雙腳不能動,
七疝和睪丸腫大,視力模糊,
也能治療腰痛,針灸下有神奇功效。
崑崙穴在腳踝外側,跟骨上方,
轉筋、腰臀疼痛,突然喘息,胸口滿悶,
走路困難,一動就呻吟,
若想求得安穩,需在此穴位針灸。
環跳穴在髖關節,側臥彎腿可找到,
腰彎不能伸直,冷風和濕痹,
腿痛連到小腿,轉側時痛苦嘆息,
針灸後,瞬間疼痛消失。
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外側一寸,
膝蓋沉重和麻木,冷痹和偏風,
抬腳困難,坐下腿像老人,
針灸六分深,醫術妙不可言。
通裏穴在腕骨後方,一寸五分,
想說話卻發不出聲音,煩躁和怔忡,
實證會四肢沉重,臉部潮紅,
虛證會食慾不振,突然失音面色蒼白,
微針輕輕刺入,方信其有神效。
列缺穴在手腕上方,次指交叉,
專門治療偏頭痛,偏風和手臂麻木,
痰多,口閉不開,
若能明確補瀉,手到病除。」
2. 四總穴歌八十八
肚腹三里留,腰痛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如下:
[四總穴歌八十八]
只要是肚子和腹部的問題,可以針灸或按壓三里的穴位來緩解。
如果腰痛的話,應該找委中的穴位來治療。
對於頭部和頸部的不適,列缺穴位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面部和口腔的問題,合谷穴位可以幫忙解決。
3. 《千金翼》十三鬼穴歌八十九
百邪癲狂所為病,針有十三穴須認。
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
一一從頭次第針,男從左起女從右。
一針人中為鬼宮,左轉下針右轉出。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曰鬼信刺三分。
第三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
第四掌後大陵穴,刺可五分為鬼心。
第五申脈為鬼路,火針三下刺鋥鋥。
第六卻尋風府上,入發一寸名鬼枕。
七取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針要溫。
八取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
九針間使鬼道上,十針上星名鬼堂。
十一刺及陰下縫,會陰之穴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針仍要刺鋥鋥。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
手足兩邊當對刺,中行一穴只單通。
此是先師真口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白話文:
各種由邪氣、癲癇或瘋狂引起的疾病,治療時需認識並使用十三個特定的穴位來針灸。
進行針灸時,首先應針灸的穴位是鬼宮,接著是鬼信,這樣通常都能得到良好的反應。
接下來依序從頭部開始,依照一定的順序進行針灸,男性從左側開始,女性則從右側開始。
第一針位於鼻下的人中穴,稱為鬼宮,針灸時向左側進針,再向右側退出。
第二針在大拇指指甲下方,這個位置叫做鬼信,針灸深度約三分。
第三針在大腳趾指甲下方,這個位置叫做鬼壘,針灸深度約二分。
第四針在手掌後方的大陵穴,這被稱為鬼心,針灸深度約五分。
第五針在申脈穴,這叫做鬼路,用火針刺三次,針感強烈。
第六針在風府穴上方,進入頭髮一寸的地方,這被稱為鬼枕。
第七針在耳垂下五分處,稱為鬼牀,針灸時要溫和。
第八針在承漿穴,稱為鬼市,從左側進針到右側,這一點你必須牢記。
第九針在間使穴,即鬼道上。
第十針在上星穴,稱為鬼堂。
第十一針在陰部下方的縫隙,會陰穴就是鬼藏。
第十二針在曲池穴,稱為鬼臣,同樣要用火針,且要產生強烈的針感。
第十三針在舌頭中間,這個穴位叫做鬼封。
手和腳的穴位要相對地針灸,而位於中線的一個穴位則只需單獨針灸。
這些都是我的老師親口傳授的真諦,只要遵循這些方法,那些造成疾病的邪惡鬼怪就會無影無蹤。
4. 雜病十一條歌九十
攢竹絲空主頭疼,偏正皆宜向此針,
更去大都徐瀉動,風池針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針瀉,永與除疴病不侵。
依此下針無不應,管教隨手便安寧。
頭風頭痛與牙疼,合谷三間兩穴尋,
更向大都針眼痛,太淵穴內用針行。
牙疼三分針呂細,齒疼依前指上明,
更推大部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細尋。
聽會兼之與聽宮,七分針瀉耳中聾,
耳門又瀉三分許,更加七壯灸聽宮。
大腸經內將針瀉,曲池合谷七分中,
醫者若能明此理,針下之時便見功。
肩背並和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
未愈尺澤加一寸,更於三間次第行。
各入七分於穴內,少風二府刺心經,
穴內淺深依法用,當時蠲疾兩之經。
咽喉以下至於臍,胃脘之中百病危,
心氣痛時胸結硬,傷寒嘔噦悶涎隨。
列缺下針三分許,三分針瀉到風池,
二足三間並三里,中衝還刺五分依。
汗出難來刺腕骨,五分針瀉要君知,
魚際經渠並通里,一分針瀉汗淋漓。
足指三間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
汗至如淋通遍體,有人明此是良醫。
四肢無力中邪風,眼澀難開百病攻,
精神昏倦多不語,風池合谷用針通。
兩手三間隨後瀉,三里兼之與太衝,
各入五分於穴內,迎隨得法有神功。
風池手足指諸間,右瘓偏風左曰癱,
各刺五分隨後瀉,更灸七壯便身安。
三里陰交行氣瀉,一寸三分量病看,
每穴又加三七壯,自然癱瘓即時安。
肘痛將針刺曲池,經渠合谷亦相宜,
五分針刺於二穴,瘧病纏身便得離。
未愈更加三間刺,五分深刺莫憂疑,
又兼氣痛增寒熱,間使行針莫用遲。
腿胯腰疼痞氣攻,髖骨穴內七分窮,
更針風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補瀉同。
又去陰交瀉一寸,行間仍刺五分中,
剛柔進退隨呼吸,去疾除疴捻指工。
肘膝疼時刺曲池,進針一寸時相宜,
左病針右右針左,依此三分瀉氣奇。
膝痛三寸針犢鼻,三里陰交要七吹,
但能仔細尋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時。
白話文:
攢竹和絲空穴可治療頭痛,無論是偏頭痛還是正頭痛都適合在此處下針, 另外,在大都穴上緩慢地施針,風池穴則針刺三分深。
曲池和合谷穴先進行針刺放血,這樣可以永久地去除疾病,防止它再次入侵。 依照這種方式下針,無不奏效,保證隨手就能達到安寧。
頭風、頭痛和牙痛,可以在合谷和三間兩個穴位尋找解決方案, 對於眼睛疼痛,則在大都穴針刺,太淵穴也適用針刺。
牙痛時,呂細穴針刺三分,牙齒疼痛則按照前述方法在手指上明確位置針刺, 再在大部左側或右側推尋,仔細地找到正確位置。
聽會和聽宮穴,針刺七分可以治療耳聾, 耳門穴針刺三分,再加上七壯灸聽宮穴。
在大腸經脈上針刺,曲池和合谷穴針刺七分, 醫生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針刺時就會立刻見效。
肩背疼痛和肩膀疼痛,曲池和合谷穴針刺七分深, 如果還沒有好轉,就在尺澤穴加針一寸,再在三間穴依次針刺。
各個穴位針刺七分深,少風和二府穴針刺心經, 根據法則使用淺深度,立刻就能治癒兩條經絡的疾病。
咽喉以下直到肚臍,胃脘中的各種疾病都是危險的, 心氣痛時胸部會變得堅硬,傷寒、嘔吐、悶和口水跟隨而來。
列缺穴針刺三分,風池穴也針刺三分, 兩腳的三間穴和三里穴,以及中衝穴針刺五分。
出汗困難時針刺腕骨,五分針刺,這一點你要知道, 魚際、經渠和通裏穴,一分針刺,汗液會大量排出。
足趾的三間穴和三里穴,大拇指各針刺五分, 汗液像淋雨一樣遍佈全身,能夠明白這一點的人就是良醫。
四肢無力,受到邪風影響,眼睛乾澀難以睜開,各種疾病紛紛襲來, 精神渙散,大多數時候不想說話,風池和合谷穴用針疏通。
雙手的三間穴隨後針刺,三里穴和太衝穴同時針刺, 每個穴位針刺五分深,按照正確的方法操作,會有神奇的效果。
風池、手足和手指間的穴位,右側偏風稱為偏風,左側稱為癱瘓, 每個穴位針刺五分,然後針刺,再灸七壯,身體就會恢復平靜。
三里和陰交穴針刺行氣,一寸三分的深度要根據病情來確定, 每個穴位再加三七壯,癱瘓的症狀就會立即得到緩解。
肘部疼痛,可以在曲池穴針刺,經渠和合谷穴也適合, 在兩個穴位針刺五分,如果患上瘧疾,就能夠遠離。
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可以在三間穴增加針刺,五分深度,不必懷疑, 此外,如果伴有氣痛和寒熱,間使穴針刺不能拖延。
腿部、胯部、腰部疼痛和痞氣的攻擊,髖骨穴針刺七分, 再針刺風市和三里穴,一寸三分的補瀉相同。
再在陰交穴針刺一寸,行間穴針刺五分, 按照呼吸節奏輕重前後,可以迅速去除疾病,消除痛苦。
肘部和膝蓋疼痛,曲池穴適合針刺,針刺一寸最為合適, 左側患病針刺右側,右側患病針刺左側,按照這種方法針刺三分,氣血運行奇佳。
膝蓋疼痛,可以在犢鼻穴針刺三寸,三里和陰交穴要針刺七次, 只要能夠仔細地理解這些原理,治療疾病的功效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