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

1. 卷之三·尊經集

敘曰:道不師古,雖善無徵,而欲作則垂訓,尼父猶然難之。予憫針失其傳,欲令世人精明針法,旦暮奉行,必也尸祝神蹤而後可。不然,師心自用,誰則從之。乃考古昔針方如下,署曰「尊經集」。

白話文:

序言說:如果不效法古人之道,即使有好的方法也無法得到驗證,就算想建立規範來教導他人,連孔子也會覺得這很困難。我哀憐針灸技術的流失,希望讓現代人能夠精通針灸技巧,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必須先對針灸的神妙原理有深刻理解才能做到。否則,如果僅憑自己的想法行事,又有誰會跟隨學習呢?因此,我搜集了古代的針灸方法如下,並將此篇命名為「尊經集」。

2. 《靈樞》九針一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令無深入而陽氣出,主熱在頭身。故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之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筒身圓末,其鋒如卵,以瀉肉分之氣,令不傷肌肉,則邪氣得竭。故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

三曰鍉針,長三寸五分,身大末圓,如黍米之銳,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使邪獨出。故曰:病在脈少氣,當補之以鍉針。針於井榮分俞。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筒其身而鋒其末,刃三隅,令可行瀉熱出血,發泄痼病。故曰: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也。

五曰鈹針,廣二分半,長四寸,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故曰:病為大膿血,取以鈹針。

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尖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癰腫暴痹。故曰: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七曰毫針,長一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令邪俱往,出針而養,以去痛痹在絡也。故曰:病痹氣,補而去之者,取之毫針。

八曰長針,長七寸,身薄而鋒其末。取虛風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為深邪遠痹者。故曰: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九曰大針,長四寸,其鋒微圓,以瀉機關內外大氣之不能過關節者也。故曰:虛風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取以大針。

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不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疾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後必為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亦為後敗。

上九針主治,《靈樞》之訓也。用之各盡其妙,古今何異焉。所云毫針,又名小針,取用益多。猶布帛菽粟為日用之所急也。其見於《素》《難》《針經》神妙之旨,並述後方。

白話文:

一、鑱針,長度為一寸六分,前端大後端尖銳,用於淺層治療,排出身體的熱氣,特別是頭部和身體的熱症。如果疾病在皮膚上,並且位置不固定,可用鑱針在病變部位治療,但若皮膚顏色正常,就不需使用。

二、圓針,同樣長一寸六分,針身圓潤,末端形如雞蛋,主要用於排除肌肉間的邪氣,不會傷及肌肉,讓邪氣完全排出。若疾病在肌肉間,應使用圓針。

三、鍉針,長三寸五分,針身較粗,末端圓滑,像小米一樣尖銳,可以按壓脈搏而不陷入皮膚,引導氣血,使邪氣單獨排出。如果疾病在脈絡中,氣血不足,可以用鍉針補充氣血,針刺在井穴、營穴、分穴或俞穴。

四、鋒針,長一寸六分,針身平直,末端尖銳,有三個刀刃,用於排除熱毒,放出血液,治療長期積存的疾病。如果疾病在五臟中,並且有固定的病竈,應該用鋒針治療,在井穴、滎穴、分穴或俞穴進行針刺。

五、鈹針,寬度為二分半,長四寸,末端像劍的尖端,可用來抽取大的膿包。

六、圓利針,長一寸六分,末端像箭頭,既圓又尖,針身中段略大,用於治療突然出現的腫塊或麻痹。如果疾病突然爆發,可以使用圓利針。

七、毫針,長一寸六分,尖端像蚊子的口器,插入時要平穩緩慢,並保持一段時間。這樣可以使正氣進入,邪氣排出,拔針後調養,以去除疼痛和麻痹在絡脈中的疾病。如果疾病在絡脈中,可以使用毫針治療。

八、長針,長七寸,針身薄而末端尖銳,用於治療風邪深入骨髓,腰部、脊椎和關節間的疾病。如果疾病在身體內部,應該使用長針。

九、大針,長四寸,末端略圓,用於排除關節內外的大氣,尤其是無法通過關節的邪氣。如果虛風邪氣在身體中流動,像水一樣泛濫,但無法通過關節和大節點,應該使用大針。

這九種針的使用方法,各有其適用範圍,長短大小,各有其應用場景。如果使用不當,疾病不會好轉。疾病淺表,卻使用深度過大的針,會傷到好的組織,導致皮膚發炎。疾病深入,卻使用淺度的針,病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形成大膿包。小病使用大的針,會使氣血流失過多,將來可能產生副作用。大病使用小的針,大氣無法排出,也會導致後果不佳。

以上九種針的使用方法,是《靈樞》的指導原則。無論古往今來,只要善加利用,都能發揮其妙處。毫針,又稱小針,因為使用頻率最高,就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布料、豆類和糧食。毫針的神妙用途,在《黃帝內經》、《難經》和《針灸經》中有詳細的描述。

3. 候氣二

經曰: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陽分者,必候其氣加在於陽分乃刺之,病在陰分者,必候其氣加在於陰分乃刺之。

白話文:

經典上說:小心觀察疾病所在的部位進行針刺治療,這叫做恰逢其時。如果疾病位於身體的陽性區域,必須等到該區域的氣候或時節到來時才進行針刺;如果疾病位於身體的陰性區域,則必須等到該區域的氣候或時節到來時才進行針刺。

換句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治病要選對時間,如果病發在身體屬陽的部分,就應該在陽氣旺盛的時候進行治療;如果病在身體屬陰的部分,就應在陰氣旺盛的時候進行治療。

4. 見氣三

左手見氣來至,乃納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

白話文:

當看到左手的氣血到達時,這時候就進行針灸。針插入後,等到氣血完全通過,這時就可以拔出針了。

5. 取氣置氣四

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

白話文:

在需要補身的時候,應從身體的防禦系統(衛氣)中調動能量;在需要排解身體多餘物的時候,應從營養系統(營氣)中進行調整。

6. 不得氣五

不得氣者,十死不治。

白話文:

如果病人的病情到達了無法感知脈象或生命徵象的地步,這種情況下,十個病人中有十個都是極為危險,難以救治的。

7. 定氣六

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怒,必定其氣,乃刺之。

白話文:

對於乘坐車輛來看診的人,應讓他躺下休息大約吃一頓飯的時間,然後再為他針灸。對於步行來看診的人,應讓他坐下休息大約走十里路的時間,然後再為他針灸。若病人有極度驚嚇或憤怒的情緒,必須先讓他情緒平穩,氣息穩定後,才能為他進行針灸治療。

8. 受氣七

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

白話文:

陽氣在四肢接收能量,陰氣則在五臟中接收能量,因此在調理身體時,若要疏導能量就逆其道而行,若要補充能量就順其自然。明白如何逆向疏導與順向補充,就能使氣血達到平衡,而讓氣血和諧的方法,必然要通曉陰陽兩者的運作法則。

9. 調氣八

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先陰陽。

白話文:

瞭解身體的內在與外在狀況,根據體內陰陽的變化來進行調整。因此說:調理氣血的方法,必須首先從平衡陰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