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2)

1. 邪氣穀氣九

邪氣之來也緊而堅,穀氣之來也徐而遲。

白話文:

邪氣入侵時,其狀勢強烈且猛烈;而正常的營養(穀氣)則是緩慢且平和地進入身體。

2. 守形十

粗守形者,粗工但守刺法,不問氣血有餘不足,可補可瀉也。

白話文:

【守形十】 那些只注重形體表面症狀的低階醫生,他們僅僅固守著針刺治療的方法,不去分辨病患的氣血是過剩還是不足,應該進行補益還是瀉下治療。

3. 守神十一

上守神者,守人之氣血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白話文:

在「守神十一」這部分裡,其內容以現代白話文解釋為:「上乘的守護精神的方法,是掌握人體內氣血的充沛與不足情況,並根據這些情況進行相應的補充或調節。」

4. 守關十二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氣血邪正之往來也。

白話文:

「那些只會粗淺地守護人體健康的人,他們只注重四肢的保健,卻不明白氣血以及邪氣和正氣在身體內是如何運行交互的。」

5. 守機十三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知氣之虛實,用針之疾徐。針已得氣,密意守之勿失也。

白話文:

能掌握治病關鍵的高明醫生,懂得調節病人的氣脈。他們瞭解病人氣脈的虛實情況,並根據此來決定用針的快慢。當針灸已經達到調理氣脈的效果時,醫生會專心地維持這種狀態,確保效果不消失。

這樣翻譯是否對您有幫助呢?

6. 先後治十四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病生於外者,先治其陽,後治其陰。

白話文:

如果疾病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應該先調理體內的陰性因素,再處理體內的陽性因素;若疾病是由外部入侵的,則應先處理體表的陽性問題,之後再調理體內的陰性問題。

7. 刺其病之所從生十五

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刺其病之所從生也。

白話文:

如果病痛源自頭部,就會感到頭部沉重;如果源自手部,就會感到手臂沉重;如果源自腳部,則會感到腳部沉重。治療疾病的方法,就是針刺那個疾病發生的源頭部位。

8. 陰深陽淺以數調之十六

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取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白話文:

在治療屬於陰性部位時,針刺應深入並停留一段時間;在治療屬於陽性部位時,針刺應淺入且迅速拔出。當身體的清濁兩種氣血混亂相互幹擾時,則應通過多次調節針刺的深度和時間來平衡。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在說明中醫針灸治療時,對於不同性質的部位採取不同的針刺手法,以及如何處理體內氣血混亂的情況。

9. 悶針十七

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能言,悶則急坐之也。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而進行強烈的針灸放血治療,病人可能會感到極度的悶悶不舒。當這種悶感達到極致時,病人可能會倒下且無法說話。在病人感到極度悶悶不適時,應讓他立即坐起。

10. 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十八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者宜掣引之。

白話文:

仔細判斷病情是屬於陰性還是陽性,以此來分辨病情的輕重或病態的軟硬。如果是陰性的病症,就應當從調整陽氣著手治療;若是陽性的病症,則應當從滋養陰氣開始治療。確定病人血氣的狀態,讓它們各自保持在正常的範圍內。對於血液過多的情況,適合用放血或活血的方式來處理;而氣力虛弱的患者,應該用補氣或提氣的方法來治療。

11. 有急治有無攻十九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白話文:

疾病有種類是能見到具體症狀但不感到疼痛的,這屬於陽性的一類;反之,沒有明顯可見症狀卻感到疼痛的,則歸屬於陰性的一類。對於那些沒有具體可見症狀卻感到疼痛的情況,這通常表示身體的陽氣完整,而陰氣受到了損傷,因此應該緊急調理陰氣,而不是去消耗陽氣;相反地,如果能看到具體症狀但並未感到疼痛,這表明陰氣完整,而陽氣受到了損傷,這種情況下,我們應當緊急調理陽氣,而不是去攻擊陰氣。

12. 導有餘推不足二十

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往之。

白話文:

對於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現代白話文的翻譯是:「如果上身的氣太多,就應該引導它向下流動。相反的,如果上身的氣不夠,就該推助氣往上行走。」

13. 迎稽留二十一

其稽留而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

白話文:

如果病情停滯不前,沒有好轉的跡象,我們應該主動去對抗病情,但這必須要清楚地理解經絡運行的路徑,纔能有效地控制和治療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