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23)
卷之一·神照集 (23)
1. 三焦經穴法分寸歌
三焦名指外關衝,小指次指間液門,
中渚次指本節後,陽池表腕上陷中,
腕上二寸外關絡,支溝腕上三寸約,
會宗三寸空中求,消詳五分毋令錯,
腕前四寸臂大脈,此是三陽絡穴宅,
四瀆腕前五寸量,天井肘上一寸側,
腕上二寸清冷淵,消濼臂外腋肘分,
臑會肩端去三寸,肩髎肩端臑上斜,
天髎盆上毖骨際,天牖旁頸後天容,
翳風耳後尖角陷,瘛脈耳後雞足青,
顱息耳後青脈內,角孫耳角開口空,
絲竹眉後陷中看,和髎耳前兌發橫,
耳門耳前當耳缺,此穴禁灸分明說。
白話文:
三焦經的名稱從手指的外關開始,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叫做液門。
中渚穴在無名指根部的後方,陽池穴則在手腕的背側凹陷處。
外關穴在手腕上方二寸的地方,它是三焦經的一個絡穴。
支溝穴在手腕上方三寸的位置,會宗穴在支溝穴上方三寸,需精確到五分,不可有誤差。
在手腕前方四寸、手臂的大脈上,是三焦經的三陽絡穴。
四瀆穴在手腕前方五寸的位置,天井穴則在肘上一寸側邊。
清冷淵穴在手腕上方二寸,消濼穴則在手臂外側,介於腋下和肘部之間。
臑會穴在肩端往下方三寸的位置,肩髎穴在臑會穴上方,靠近肩端且稍微斜向。
天髎穴在盆骨上方,接近毖骨的邊緣;天牖穴則在脖子旁邊,靠近天容穴。
翳風穴在耳朵後面的尖角凹陷處,瘛脈穴在耳朵後方,靠近雞腳青筋的位置。
顱息穴在耳朵後方的青色脈絡內,角孫穴在耳朵上方,張開嘴巴可以找到。
絲竹穴在眉毛後方的凹陷中,和髎穴在耳朵前方,接近頭髮的水平線。
耳門穴在耳朵前方,正對著耳朵的缺口。這穴道有明確的禁灸說明。
以上就是三焦經穴的詳細位置描述。
2. 足少陽膽經圖穴十八
3. 足少陽膽經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二合。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反大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膽囊位於肝臟的淺葉之間,其重量約為三兩三銖,可以儲存約二合的膽汁。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的外側角落,向上到達頭頂部位,再向下延伸至耳後,沿著頸部行走,在手少陽經脈前方,直到肩膀上方,然後交叉到手少陽經脈後方,進入鎖骨窩(缺盆)。其中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朵,穿出後沿著耳前,到達眼睛的外側角落後方。另一條分支,從眼睛的外側角落分出,向下到達大迎穴,和手少陽經脈匯合,抵達額角,再向下經過頰車穴,沿著頸部,與鎖骨窩匯合,然後下行至胸部,穿透膈肌,連接肝臟並屬於膽囊,沿著脅部內側,穿出氣沖穴,繞過毛際,橫向進入大腿根部。
其中一條直線的路徑,從鎖骨窩下行至腋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再下行與大腿根部匯合,然後沿著大腿外側,穿出膝蓋外側,向下經過外輔骨前方,直接下行至絕骨的末端,再向下穿出外踝前方,沿著腳背,進入小趾和第二趾之間。另一條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趾之間,沿著大趾的內側,穿出趾端,再回到趾甲,穿出趾甲邊緣的三毛區域。當這條經絡運作異常時,會出現口苦、常感嘆,心脅疼痛且無法翻身,嚴重時臉色灰暗,皮膚乾燥,腳底反常的熱,這是陽厥的症狀。
這條經絡主管骨骼相關的疾病,如頭痛、頷痛、眼尾痛、鎖骨窩腫痛、腋下腫脹、頸側或喉嚨旁的腫塊,出汗同時感到寒冷,瘧疾,以及從胸部到脛骨外側、絕骨外側、外踝前方,所有關節的疼痛,以及小趾和第二趾的無力。對於這些疾病,如果病情嚴重就進行泄放治療,如果病情虛弱就進行補充治療,如果病情熱性就進行急診治療,如果病情寒性就進行留針治療,如果不是嚴重也不是虛弱,則按照經絡理論來治療。病情嚴重時,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大一倍;病情虛弱時,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小。
4. 足少陽膽經所發四十四穴
(左右共八十八穴)
瞳子髎二穴,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去眥五分,尖盡處是穴。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上透魚腰穴。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穴下一寸,動脈應手,開口得穴。《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銅人》得氣即瀉,不須補。竇氏橫入四分。一方:口銜尺,方可下針,此為直入四分設也。蓋銜尺有孔,便可下針故耳。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乃取之。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不宜深,太深令人耳無聞。《明堂》針一分,留之,得氣即瀉。
頷厭二穴,在曲角下,顳顬上廉。顳顬者,腦有空之名。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深刺令人耳聾。
懸顱二穴,在曲角顳顬中,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鬢二穴,一名曲發。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深刺令人耳無聞。
懸釐二穴,在曲角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嚼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前,透絲竹空穴。
天衝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二寸,如前三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竅陰二穴,一名枕骨。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難經》曰:髓會絕骨。非懸鐘也,當作枕骨,乃此穴之謂。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明堂》依年為壯。
本神二穴,入髮際四分,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夾神庭兩旁各三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臨泣二穴,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正視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銅人》云:三度刺之,目大明。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銅人》云:得氣即瀉。魏武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針腦空立愈。
白話文:
(左右兩邊共有八十八個穴位)
瞳子髎(兩穴):又名太陽穴,或稱前關穴。位於眼外角向外五分處,盡頭凹陷的地方就是穴位。是手太陽經、手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竇氏的針法是刺入一分,沿著皮膚向上透到魚腰穴。
聽會(兩穴):位於耳前凹陷處,上關穴下方一寸,摸到動脈搏動處,張開嘴巴時穴位會顯現。《針灸經》記載,針刺入四分,艾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說,扎到有氣感就要洩法,不用補法。竇氏的針法是橫刺入四分。另一種說法是:口裡含著尺,才可以下針,這是在強調直刺入四分的方法。之所以含尺,是因為尺上有孔,方便下針的緣故。
客主人(兩穴):又名上關穴。位於耳前上緣,骨頭隆起處的邊緣,張開嘴巴時有孔的地方就是穴位。是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針刺不宜過深,太深會導致聽力下降。《明堂》記載,針刺入一分,留針,有氣感就瀉法。
頷厭(兩穴):位於頭部轉彎角下方,顳顬上緣。顳顬是指腦部有空隙的地方。是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七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深刺會導致耳聾。
懸顱(兩穴):位於轉彎角顳顬的中間,是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曲鬢(兩穴):又名曲髮。位於耳朵上方,進入頭髮邊緣彎曲凹陷的地方,鼓起腮幫子時會有空隙。是足太陽經、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深刺會導致聽力下降。
懸釐(兩穴):位於轉彎角顳顬的下緣,是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七壯。
率谷(兩穴):位於耳朵上方,進入頭髮邊緣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經、少陽經交會的穴位。咀嚼時會找到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四分,艾灸三壯。竇氏的針法是刺入一分,沿著皮膚向前,透到絲竹空穴。
天衝(兩穴):位於耳朵上方,進入頭髮邊緣二寸,向前移三分的地方。是足太陽經、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
浮白(兩穴):位於耳朵後方,進入頭髮邊緣一寸的地方。是足太陽經、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
竅陰(兩穴):又名枕骨穴。位於完骨上方,枕骨下方,搖動頭部時會感到有空隙。是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四分,艾灸五壯。《難經》說:髓會於絕骨。這裡的絕骨不是指懸鐘穴,應該是指枕骨,也就是這個穴位。
完骨(兩穴):位於耳朵後方,進入頭髮邊緣四分的地方。是足太陽經、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二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七壯。《明堂》記載,艾灸的壯數要按照年齡來決定。
本神(兩穴):位於進入頭髮邊緣四分處,在曲差穴旁一寸五分,夾在神庭穴兩側各三寸的地方。是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
陽白(兩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正對瞳孔的位置。是手足陽明經、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
臨泣(兩穴):位於眼外角上方,直入頭髮邊緣五分凹陷處。是足太陽經、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眼睛直視前方時取穴。《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五壯。
目窗(兩穴):又名至榮。位於臨泣穴後一寸。是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五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說:扎這個穴位三次,眼睛會明亮。
正營(兩穴):位於目窗穴後一寸。是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五壯。
承靈(兩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是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三分,艾灸五壯。
腦空(兩穴):又名顳顬。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夾在玉枕骨下方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灸經》記載,針刺入四分,艾灸五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說:扎到有氣感就要洩法。魏武帝患有頭風,發作時會心煩意亂、頭暈眼花,針刺腦空穴後立刻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