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24)
卷之一·神照集 (24)
1. 足少陽膽經所發四十四穴
風池二穴,在腦空後大筋上,髮際陷中,夾風府兩旁各開二寸,按之引於耳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陽蹻之所入也。《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方:累灸百壯。《明堂》云:灸不及針。竇氏針入七分,或橫針三寸半。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取法:肩上陷是缺盆,其上一寸半是柱骨,如取左穴,用本人右手小指,按於左肩柱骨尖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節中是穴。取左穴亦如是。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淵液二穴,一名泉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內潰者死,寒熱馬瘍可治。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陷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日月二穴,一名神光,膽募也。在期門穴下五分,夾任脈兩旁各四寸,平蔽骨,足太陰、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京門二穴,一名氣俞,一名氣府,腎之募也。在監骨下腰中,脅脊季肋下一寸八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環跳上五寸。一曰:在水道穴旁一寸五分,是夾任脈兩旁三寸五分也。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二七壯。
維道二穴,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髂骨上陷中,居腹部,度與環跳穴上一寸相平。足少陽、陽蹻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環跳二穴,一名髖骨,一名分中。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左手按穴,右手搖撼取之,穴在陷中。足少陽、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五十壯。竇氏針入三寸半,已刺不可搖,恐傷針。唐·仁壽宮患腳氣偏風,甄權奉敕針環跳、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環跳穴痛者,恐生附骨疽。
風市二穴,《針經》無之,《千金方》有風市。取法:在膝上七寸,股外側兩筋間,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是為筋會。足少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陰陵泉,得氣即瀉,宜久留針。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四十四穴的位置和針灸方法:
風池穴:位於後腦勺髮際線凹陷處,風府穴兩旁各開二寸。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或灸一百壯。也有人主張針刺七分,或橫針三寸半。
肩井穴:位於肩上,鎖骨上方一寸半處,用同側小指按壓肩胛骨尖端,平排三指,中指下第一指節中點即為穴位。針刺入五分,灸三壯,或針刺二寸半,灸二七壯。
淵液穴:位於腋下三寸處。舉起手臂取穴。針刺入三分,禁灸。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向前一寸,肋骨下陷處。針刺入六分,灸三壯。
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任脈兩旁各四寸,平齊肋骨。針刺入七分,灸五壯,或針刺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京門穴:位於腰部,髂嵴下,脅脊處下一寸八分。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或針刺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帶脈穴:位於季肋下(肋骨下方)一寸八分處。針刺入六分,灸五壯。
五樞穴:位於帶脈穴下三寸,環跳穴上五寸,或水道穴旁一寸五分處(即任脈兩旁三寸五分)。針刺入一寸,灸五壯,或針刺一寸半,灸二七壯。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處。針刺入八分,灸三壯。
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八寸三分,髂骨上凹陷處,與環跳穴上方同一水平線上。針刺入八分,灸三壯。
環跳穴:位於髖關節外側,側臥屈上腿伸下腿取穴。針刺入一寸,留針二十呼,灸五十壯,或針刺三寸半(刺入後不可搖動)。
風市穴:位於膝蓋骨上七寸,大腿外側兩筋之間。針刺入五分,灸五十壯。
中瀆穴:位於大腿外側,膝蓋骨上五寸,肌肉間凹陷處。針刺入五分,留針七呼,灸五壯。
陽關穴:位於陽陵泉穴上三寸,犢鼻穴外側凹陷處。針刺入五分,禁灸。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一寸處,凹陷處。針刺入六分,留針十呼,灸三壯,或針刺二寸半,橫透陰陵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