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6)

1. 筋引筋縱一百七

傷於寒,則筋引而陰縮入。傷於熱,則筋緩而陰縱挺不收。傷於寒者,治在燔針劫刺。傷於熱者,治在行水清陰器。

白話文:

如果因為寒冷而受了傷,會導致肌肉緊繃,進而使得生殖器官收縮往內。如果因為熱氣而受了傷,則會造成肌肉鬆弛,使得生殖器官外挺而不易收縮。對於因寒冷受傷的情況,治療方式在於使用燒熱的針進行快速的針刺療法。而對於因熱氣受傷的狀況,治療方法則是在於進行冷敷或用水清洗,以達到清涼生殖器官的效果。

2. 病在筋一百八

病在筋,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白話文:

如果疾病出現在筋絡上,應該使用燒熱的針具快速地刺入病變部位以及緊繃的筋絡處,進行治療。

3. 病在骨一百九

病在骨,粹針藥熨。

白話文:

如果病患的情況是出在骨骼上,治療方式會包含使用特製的針刺療法,以及用藥材進行熱敷。

4. 病不知所痛一百一十

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

白話文:

當病人無法清楚描述疼痛位置時,應先檢查足少陰與足少陽兩經脈,這是最優先考量的。

這句古代中醫文字的意思是,如果病人不知道或無法清楚指出他的疼痛在哪裡,治療者應該首先檢查"兩蹻",即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因為這兩個經脈對於判斷這種情況下的病痛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 繆刺一百一十一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繆刺者,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胸腹病刺四肢,繆其處也。所以然者,絡病而經不病故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某部位感到疼痛,但從脈象上卻看不出任何疾病跡象,這種情況下就可以使用繆刺法來治療。所謂的繆刺法,就是左邊身體有問題就刺右邊,反之亦然,胸部或腹部的疾病可以刺四肢的穴位,這就是所謂的在相對應的位置施針。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種情況通常是絡脈有問題,而經脈並無異常所致。

6. 巨刺一百一十二

病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巨刺者,刺大經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出現在左邊,但卻是右側的脈絡有問題,這種情況下就會使用巨刺的治療方法。所謂的巨刺,就是對大的經絡進行針刺治療。

7. 微刺一百一十三

按摩勿釋,著針勿斥。曰:故將深之,適人必革,謂之微刺。微刺者,病邪微淺之刺也。

白話文:

在進行按摩時不要放鬆力度,當針刺入時不要退縮。這就是在說,當要深入治療時,必須要適應病人的情況並堅定地進行,這種方式被稱為微刺。所謂的微刺,就是用於病情輕微或病邪在表層時的針刺療法。

換句更通俗的話來說,這就像是在告訴醫生們,在進行治療時,不管是按摩還是針灸,都應該專注且果斷。"微刺",就是一種用於病情較輕或病邪處於淺層的特殊針刺方法。

8. 分刺一百一十四

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不傷大經也。

白話文:

「分刺一百一十四」這句話的現代白話文翻譯為:「分刺,指的是在肌肉間隙進行針刺,不會傷害到大的經絡。」

9. 針戒一百一十五

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白話文:

在施針時,應該要慢,太快的話會傷到血液。在拔針時,應該要緩慢,太快的話會傷到元氣。這段古文強調的是在針灸治療過程中,進針和出針的速度應適中,不宜過快,以免對人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10. 救失針方一百一十六

五臟之氣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

白話文:

[救治失針方一百一十六]

當五臟的元氣在體內已經衰竭,如果用針灸治療卻反而固實了體表,這種情況稱為「重竭」。一旦發生「重竭」的情況,病人必定會死亡,且這種死亡狀態會呈現平靜的樣子。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要反過來調理體內的氣血,主要取穴位置在腋下和胸膛。

當五臟的元氣在體表已經衰竭,如果用針灸治療卻反而固實了體內,這種情況稱為「逆厥」。一旦發生「逆厥」的情況,病人也必定會死亡,但這種死亡狀態會呈現焦躁不安的樣子。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要反過來取四肢末端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

11. 六經氣血不同一百一十七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白話文:

「陽明經絡的特點是血氣都很旺盛,太陽經絡特點是血多而氣稍少,少陽經絡特點是氣多而血稍少,太陰經絡特點是血多而氣稍少,厥陰經絡特點也是血多而氣稍少,少陰經絡特點是氣多而血稍少。因此,針刺陽明經時會排出血液和氣,針刺太陽經時會排出血液和邪氣,針刺少陽經時會排出色氣和邪血,針刺太陰經時會排出血液和邪氣,針刺厥陰經時會排出血液和邪氣,針刺少陰經時會排出色氣和邪血。」

12. 針灸各有所宜一百一十八

陽邪宜針,陰邪宜灸。風為陽邪,善行數變,施以針治,其功為易。寒濕陰邪,陷脈凝澀,必施艾火,其功乃全。

白話文:

對於陽性病邪適合用針刺治療,而陰性病邪則較適合使用灸法。風邪屬於陽性,其特性是善於流動且變化快速,因此使用針刺來治療,效果會比較顯著。然而寒邪和濕邪屬於陰性,容易使脈絡閉塞、血液凝滯,這種情況下必須採用艾灸,才能達到完整的療效。

13. 結絡堅緊火之所治一百一十九

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針所不為,灸之為宜。結絡堅緊,火之所治。

白話文:

不管是陰虛還是陽虛的情況下,都應該用火療法來治療。有些狀況是針刺療法無法解決的,這時就適合使用艾灸。對於那些結節纍硬、肌肉緊繃的情況,火療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治療選擇。

14. 寒厥先熨後針一百二十

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不能取四逆,血脈凝結堅摶不往來,亦不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穿地者,必待凍解;人脈猶是。治厥者,必先熨火以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其氣,大道以通,血氣乃行。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決之,氣下乃止。

白話文:

擅長導引水流的人,無法讓水流過冰面;擅長挖掘土地的人,無法在凍土上鑿孔;同樣地,擅長使用針灸的醫生,也無法治療四肢冰冷的情形,因為血液凝固、脈絡僵硬,血流不通,這種情況下針灸效果不佳。

所以,想要讓水流過冰面,必須等到天氣回暖,冰塊融化;想要在凍土上鑿孔,必須等到凍土解凍;人體的脈絡也是同樣的道理。治療四肢冰冷的情況,必須先用熱敷來調節經絡,可以熱敷手掌與腋下,手肘與腳底,頸部與脊椎,以此調節氣血,當主要的通道暢通,血液和氣才會流通。然後再檢查病人的脈象,對於濕潤軟弱的脈象,進行針灸以達到平衡;對於緊繃堅實的脈象,則要破開並疏通,直到氣血下降,治療才能停止。

15. 火調針方一百二十一

寒厥在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針弗能取。

白話文:

「如果腳部出現了因寒冷引起的厥冷現象,這是因為身體的元氣無法順利下行所致。當脈管中的血液因寒凝而滯留不動時,如果不採用火療來調整,單純用針刺治療是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的。」

16. 陷下則灸一百二十二

陷下則灸之。陷下者,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

白話文:

如果身體某部位凹陷下去,應該進行艾灸治療。所謂的凹陷,指的是血液在體內凝結,體內有瘀血存在,而這些瘀血因為寒冷而凝固,因此適合用艾灸的方式來治療。總共需要進行一百二十二次的艾灸。但這數字可能是一種強調治療需持續和反覆之意,並非一定要灸滿一百二十二次。

17. 火補火瀉一百二十三

五臟俞在背者,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之,毋吹其火,須自滅了。以火瀉者,疾吹其火,拊其艾,須其火滅也。

白話文:

位於背部的五臟腧穴,適合用灸法,不適合用針刺。氣血旺盛的情況下,應使用瀉法;氣血虛弱時,則應用補法。若用火來進行補法,灸完後不要吹熄火焰,讓它自然熄滅。而用火進行瀉法時,則要快速地吹熄火焰,並拍打灸過的艾草部位,直到火完全熄滅為止。

18. 灸寒熱二十九穴一百二十四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白話文:

對於治療寒熱症狀的方法,首先應在頸部的大椎穴進行艾灸,灸的次數等同於你的年齡。接著,在脊椎下方的橛骨穴也以同樣方式進行。觀察背部,若發現有凹陷的腧穴,就在該處進行艾灸。抬起手臂,如果在肩膀上方發現凹陷的地方,也要進行艾灸。在兩側脅骨間,以及腳外踝上方靠近腳骨末端的位置,都需要艾灸。在腳的小趾和次趾間,以及小腿肚下方的凹陷脈絡處,也需進行艾灸。在腳外踝後方、鎖骨上方摸到像筋般堅硬且疼痛的地方,以及胸骨間的凹陷部位,都需要艾灸。在手掌束骨下方,以及肚臍下方關元穴三寸處,也需要艾灸。在生殖器毛髮邊緣能感受到脈搏跳動的地方,以及膝蓋下方三寸的縫隙間,都需要艾灸。在腳的陽明胃經跗骨上方的動脈處,以及頭頂正中央,都需艾灸。總計,需要艾灸的部位共有二十九處。若是因飲食不當導致的問題,可以進行艾灸,若病情仍無好轉,則必須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經絡中陽氣過盛,這時,應頻繁地在相應的腧穴處針刺,並配合藥物治療。

19. 灸瘡不發一百二十五

欲令灸發者,灸履𦍩熨之,三日即發。

白話文:

如果想要讓灸後的傷口發炎化膿,可以使用灸法後,再用溫熱的藥草袋施以熱敷,大約三天後就會產生預期的發炎症狀。在這裡,"灸瘡不發"指的是灸療後未見到明顯的反應或效果,"發"指的是灸療後的正常反應,如局部紅腫、起水泡等,這在古代中醫觀念中被認為是治療效果的表現。

20. 諸病在內取八會一百二十六

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諸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絕骨當作枕骨。)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腑臟的問題應取『太倉』這個穴位;臟器的疾病應取『季脅』;筋絡的問題應取『陽陵泉』;骨髓相關的病症應取『絕骨』(此處的絕骨應該是指枕骨區域的穴位);血液系統的問題應取『膈俞』;骨骼的疾病應取『大杼』;脈絡的問題應取『太淵』;氣虛或氣滯的問題應取『膻中』。總之,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疾病,應針對這些具有匯聚作用的氣穴進行治療。」

21. 熱病氣穴一百二十七

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白話文:

在第三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胸口的熱症,第四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膈膜中的熱症,第五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肝臟的熱症,第六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脾臟的熱症,第七節脊椎下方的間隙對應的是腎臟的熱症。

22. 熱病宜寒一百二十八

諸治熱病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各種熱性疾病的情況,應該讓病人飲用冷水,並進行針刺治療。必須讓病人穿著冷涼的衣服,並且居住在陰涼的地方,直到病人的身體不再感到燥熱為止。

23. 待時一百二十九

營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白話文:

更進一步簡化為:「病人的身體狀況還未達到平衡,只需讓病人發汗,然後靜待身體自行調節康復即可。」

24. 止汗針方一百三十

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陰。

白話文:

如果在陰性的情況下出汗特別多,應調理陽性來止汗。反之,若在陽性的情況下出汗特別多,則應調理陰性來止汗。這段文字大意是在講中醫學上陰陽平衡的觀念,用於止汗治療上。

25. 又方一百三十一

熱病,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者,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白話文:

對於發熱的疾病,如果用瀉法治療,熱狀就會消退;如果用補法治療,就會出汗。但如果出汗過多,應該在內踝骨上方找到橫向的脈絡進行針刺,以此來控制止住過度的出汗。

26. 熱病五十九刺一百三十二

頭上五行,行五。中行五穴: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次兩旁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又次兩旁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臨、腦空,五五合二十五穴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風門、缺盆、膺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白話文:

在頭部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中間一行有五個穴位,分別是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兩旁各有五個穴位,第一排側邊的是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再往外一排的側邊則是臨泣、目窗、正營、承霱、腦空。這二十五個穴位,合共五排,主要用來治療和排除身體過盛的陽熱。

大杼、風門、缺盆、膺俞,這八個穴位可用來排除胸中的熱氣。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於排除胃中的熱氣。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於排除四肢的熱氣。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這十個穴位用於排除五臟的熱氣。

總計以上提到的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用來處理和排除身體過熱的情況。